【323611】2023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4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4.6 角4.6.1角课时练习 (新版)
角
(3
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任意一个角都可以用一个顶点字母来表示
B.如图,∠A就是∠BAC
C.在∠BAC的边AB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
D.对一个角的表示没有要求,可任意书写
2
.如图所示,O是直线AB上一点,图中小于180°的角共有 ( )
A.7个 B.9个 C.8个 D.10个
3
.如图,下列说法:(1)∠ECG和∠C是同一个角.
(2)∠OGF和∠DGB是同一个角.(3)∠DOF和∠EOG
是同一个角.(4)∠ABC和∠A
CB是同一个角.其中
正确的个数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4.(1)3.76°=________度________分________秒.
(2)3.76°=________分=________秒.
5.如图,在甲、乙两地之
间修一条笔直的公路,从甲地测得公路的走向是北偏东48°.甲、乙两地间同时开工,若干天后,公路准确接通,则乙地所修公路的走向是南偏西________度.
6.如图,在OB边上取一点C,过C作直线MN交OA于D,图中所有角(平角除外)有________个,其中∠BCN和________构成平角.
三、解答题(共26分)
7.(8分)如图,分别确定四个城
市相应钟表上时针与分针所成角的度数(小于平角的角).
8.
(8分)计算:
(1)48°39'+67°45'.
(2)180°-87°19'42″.
(3)32°17'×5.
(4)27°56'24″÷3.
【拓展
延伸】
9
.(10分)如图,在∠AOB的内部引1条射线OC,可得几个小于平角的角?引2条射线OC,OD呢?引3条射线OC,OD,OE呢?若引10条射线一共会有多少个角?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以A点为顶点的角只有一个,既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也可以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
2.【解析】选B.图中小于平角的角为∠AOC,∠AOD,∠AOE,∠COD,∠COE,∠COB,∠DOE,∠DOB,∠EOB.
【归纳整合】数图中有多少角时要不重不漏,最好按照一定顺序去数,如先数以OA为一边的角有多少个,然后再数以OC为一边的角有多少个,……,最后加起来,不过在这里需注意∠AOC与∠COA表示同一个角.此外,表示角时不能漏掉表示角的符号“∠”.
3.【解析】选B.(1)(2)正确.∠DOF和∠EOG表示两个不同的角,∠ABC和∠ACB表示两个不同的角,所以(3)(4)
错误.
4.【解析】(1)0.76°=0.76×60'=45.6',0.6'=0.6×60″=36″,所以3.76°=
3°45'36″.
(2)3.76°=3.76×60'=225.6',225.6'
=225.6×60″=13536″.
答案:(1)3 45 36 (2)225.6 13536
5.【解析】根据方位角的概念可知,乙地所修公路的走向是南偏西48°.
答案:48
6.
【解析】以C为顶点的角有∠BCD,∠BCM,∠MCO
,∠DCO;以D为顶点的角有
∠ADN,∠MDA,∠MDO,∠NDO;以O为顶点的角只有∠O.
答案:9 ∠BCM或∠DCO
7.【解析
】巴黎:30°;
伦敦:0°;
北京:3
0°×4=120°;
东京:30°×3=90°.
8.【解析】(1)48°39'+67°45'=115°84'=116°24'.
(2)180°-87°19'42″=179°59'60″-8
7°19'42″
=92°40'18″.
(3)3
2°17'×5=1
60°85'=161°25'.
(4)27°56'24″÷3=27°54'144″÷3=9°18'48″.
9.【解析】引1条射线有1+2=3个角;
引2条射线有1+2+3=6个角;
引3条射线有1+2+3+4=10个角;
引10条射线有1+2+3+…+9+10+11=66个角.
- 1【354787】初一期末试卷一
- 2【354786】初一期末试卷五
- 3【354785】初一期末试卷四
- 4【354784】初一期末试卷三
- 5【354783】初一期末试卷二
- 6【350123】第6章 知识点梳理
- 7【350122】第5章 知识点梳理
- 8【350121】第4章 知识点梳理
- 9【350120】第3章 知识点梳理
- 10【350119】第2章 知识点梳理
- 11【350118】第1章 知识点梳理
- 12【350117】6.2 方差
- 13【350116】6.1.3 众数
- 14【350115】6.1.2 中位数
- 15【350114】6.1.1 第2课时 加权平均数
- 16【350112】5.3 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
- 17【350113】6.1.1 第1课时 平均数
- 18【350111】5.2 旋转
- 19【350110】5.1.2 轴对称变换
- 20【350109】5.1.1 轴对称图形
- 【350108】4.6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 【350107】4.5 第2课时 垂线段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 【350106】4.5 第1课时 垂线
- 【350105】4.4 第2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
- 【350104】4.4 第1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 【350103】4.3 平行线的性质
- 【350102】4.2 平移
- 【350101】4.1.2 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 【350100】4.1.1 相交与平行
- 【350099】3.3 第2课时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8】3.3 第1课时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7】3.2 第2课时 提多项式公因式
- 【350096】3.2 第1课时 提单项式公因式
- 【350095】3.1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 【350094】2.2.3 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3】2.2.2 第2课时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2】2.2.2 第1课时 完全平方公式
- 【350091】2.2.1 平方差公式
- 【350090】2.1.4 第2课时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 【350089】2.1.4 第1课时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