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634】2023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5章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5.2 统计图课时作业(新版)湘教版
统 计 图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为了简明扼要地介绍空气的组成情况.较好地描述数据,最适合使用的统计图是 ( )
A.扇形图 B.条形图
C.折线图 D.三种统计图都可以
【解析】选A.三种统计图中只有扇形统计图能直观地呈现我们考察的对象(总体)的组成成分、各成分在总体中所占份额的大小及各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符合题目要求,故选A.
2.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在“文明湖北·美丽宜昌”读书活动中,某学习小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随机调查了该校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绘制了平均每人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统计图如图.
被调查学生中,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为60分钟左右的有20人,则被调查的学生总人数为 ( )
A.20人 B.40人 C.120人 D.200人
【解析】选D.20÷10%=200(人).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2013·济南中考)小明和小华做投掷飞镖游戏各5次,两人成绩(单位:环)如图所示,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确定成绩更稳定的是 (填“小明”或“小华”).
【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小明的投掷环数都在8环上下,因此小明的成绩更稳定一些.
答案:小明
【互动探究】小明和小华的平均成绩比较,较好的是谁?(此处射击的环数均为整数)
提示:两人平均成绩相同,平均数均为8环.
4.(2013·山西中考)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后,某校九(1)班学生开展献爱心活动,积极向灾区捐款.如图是该班同学捐款的条形统计图,写出一条你从图中所获得的信息: .
【解析】答案不唯一,可以从总体来说:该班有50人参与了献爱心活动,也可以具体分情况来说,捐款10元的有20人等.
答案:该班有50人参与了献爱心活动(答案不唯一)
【知识归纳】条形统计图
(1)条形图的纵轴必须从零开始.
(2)条形图的宽窄要相同,条形之间的间隔要相等,作出的图形要整齐、美观.
(3)条形统计图用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大小关系非常方便.
三、解答题(共30分)
5.(14分)(2013·义乌中考)在义乌中小学生“我的中国梦”读书活动中,某校对部分学生做了一次主题为“我最喜爱的图书”的调查活动,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其中一类.学校根据调查情况进行了统计,并绘制了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请你结合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本次共调查了 名学生.
(2)被调查的学生中,最喜爱丁类图书的有 人,最喜爱甲类图书的人数占本次被调查人数的 %.
(3)在最喜爱丙类图书的学生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1.5倍,若这所学校共有学生1500人,请你估计该校最喜爱丙类图书的女生和男生分别有多少人.
【解析】(1)40÷20%=200(人).
(2)200-80-65-40=15(人).80÷200×100%=40%.
(3)设男生人数为x人,则女生人数为1.5x人,根据题意得
x+1.5x=1500×20%,解得x=120,
当x=120时,1.5x=180,所以最喜爱丙类图书的女生人数为180人,男生人数为120人.
【变式训练】如图是我国某地区基础教育在校学生人数统计图.
(1)说出这一年基础教育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
(2)把这些数改写成用“万人”作单位的数.
(3)高中比初中少多少万人?小学比高中多多少万人?
【解析】(1)这一年基础教育小学阶段有115800000人,初中有68910000人,高中有23650000人.
(2)小学:115800000人=11580万人,
初中有:68910000人=6891万人,
高中有:23650000人=2365万人.
(3)6891-2365=4526(万人),
11580-2365=9215(万人),
答:高中比初中少4526万人,小学比高中多9215万人.
【培优训练】
6.(16分)某校七年级共有150名男生,从中随机抽取30名男生在“阳光体育活动”启动日进行“引体向上”测试,下表是测试成绩记录(单位:个):
3 |
2 |
1 |
2 |
3 |
3 |
5 |
2 |
2 |
4 |
2 |
4 |
2 |
5 |
2 |
3 |
4 |
4 |
1 |
3 |
3 |
2 |
5 |
1 |
4 |
2 |
3 |
1 |
2 |
4 |
(1)我们已经会画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为了能让体育老师一目了然知道整个测试情况,请你选择一种合适的统计图整理表示上述数据.
(2)观察分析(1)中的统计图,请你写出两条从中获得的信息:
① ;
② .
【解析】(1)选择条形统计图,
测试成绩(个) |
测试成绩的人数 |
1 |
4 |
2 |
10 |
3 |
7 |
4 |
6 |
5 |
3 |
所画的统计图如图所示:
(2)获得的信息如:成绩为5个的有3人,成绩为5个的占10%等等.(答案不惟一)
- 1【354787】初一期末试卷一
- 2【354786】初一期末试卷五
- 3【354785】初一期末试卷四
- 4【354784】初一期末试卷三
- 5【354783】初一期末试卷二
- 6【350123】第6章 知识点梳理
- 7【350122】第5章 知识点梳理
- 8【350121】第4章 知识点梳理
- 9【350120】第3章 知识点梳理
- 10【350119】第2章 知识点梳理
- 11【350118】第1章 知识点梳理
- 12【350117】6.2 方差
- 13【350116】6.1.3 众数
- 14【350115】6.1.2 中位数
- 15【350114】6.1.1 第2课时 加权平均数
- 16【350112】5.3 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
- 17【350113】6.1.1 第1课时 平均数
- 18【350111】5.2 旋转
- 19【350110】5.1.2 轴对称变换
- 20【350109】5.1.1 轴对称图形
- 【350108】4.6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 【350107】4.5 第2课时 垂线段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 【350106】4.5 第1课时 垂线
- 【350105】4.4 第2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
- 【350104】4.4 第1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 【350103】4.3 平行线的性质
- 【350102】4.2 平移
- 【350101】4.1.2 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 【350100】4.1.1 相交与平行
- 【350099】3.3 第2课时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8】3.3 第1课时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7】3.2 第2课时 提多项式公因式
- 【350096】3.2 第1课时 提单项式公因式
- 【350095】3.1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 【350094】2.2.3 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3】2.2.2 第2课时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2】2.2.2 第1课时 完全平方公式
- 【350091】2.2.1 平方差公式
- 【350090】2.1.4 第2课时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 【350089】2.1.4 第1课时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