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548】2023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2章 有理数2.1有理数课时练习 (新版)华东师大版
有 理 数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丽水中考)如果零上2℃记作+2℃,那么零下3℃记作 ( )
A.-3℃ B.-
2℃ C.+3℃ D.+2℃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某品牌火腿抽检中,有四包真空小包装火腿,每包以标准克数(450克)为基准,超过的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克数记作负数,以下数据是记录结果,其中表示实际克数最接近标准克数的是( )
A.+2 B.-3 C.+3 D.+4
3.已知下列各数:-7,3.6,
,4.7,0,-2.5,10,-1,其中非负数有 ( )
A.2个 B.3个 C.4个 D.5
个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4.诺贝尔文学奖首位中国获奖作家莫言出
生于1955年,若用+1955年表示,则孔子出生于公元前
551年表示为________年.
5.某综艺节目有一个环节是竞猜游戏:两人搭档,一人用语言描述,一人回答.要求描述者不能说出答案中的字或数.若现在给你的数是0,那么你给搭档描述的是________.
6.(巴中中考)观察下面一列数:1,-2,3,
-4,5,-6…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第2012个数是________.
三、解答题(共26分)
7.(8分)把-6,0.3,
,9,
-
分成两类,使两类的数
具有不同的特征,写出你的分法.
8.(8分)把下列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集的圈里:
-
,1.414,-3.14,360,-2013,
,-1,-51%,0.
【拓展延伸】
9
.(10分)设A,B表示两个数集,我们规定“A∩B”表示A与B的公共部分,并称之为A与B的交集.例如,若A=
{4,
,0.5,80%},B={6,-5,4,3},则A∩B={4}.
如图所示,现有A,B,C三个数集,每个数集包含的数如下:A={1,2,3,
4,5,15},B={-2
,-1,0,1,2,3},C={-5,-4,0,1,2,
7}.
(1)请把A,B,C三个数集的数分别填入对应的圈内.
(2)写出A,B,C三个数集的交集里的数.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中,先规定其中一个为正,则另一个就用负表示.如果零上2℃记作+2℃,那么零下3℃记作-3℃.
2.【解析】选A.这四包火腿的实际克数分别为:452克,447克,453克,454克,因此最接近标准克数的是452克.
3.【解析】选D.因为正数和0均为非负数,所以3.6,
,4.7,0,10都是非负数.
4.【解析】公元1955年用+1955年表示,则公元前551年表示为-551年.
答案:-551
【变式训练】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并记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依此类推,上午7:45应记为________.
【解析】以10时为0,每向前一个45分钟为“-1”,因为7:45到10:00共135分钟,含3个45分钟,所以7:45应记为-3.
答案:-3
5.【解析】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数或最小的自然数或最小的非负数等.
答案: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答案不唯一)
6.【解析】观察这列数可知,奇数位是正数,偶数位是负数,因此第2012个数是-2012.
答案:-2012
7.【解析】方法一:可分为整数和分数两类,其中-6,9属于整数,0.3,
,-
属于分数.
方法二: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类,其中0.3,
,9属于正数,-6,-
属于负数.(答案不唯一,其
他
分法合理均可)
8
.【解析】
9.【解析】(1)如图所示:
(2)A,B,C三个数集的交集里的数是:1,2.
- 1【354787】初一期末试卷一
- 2【354786】初一期末试卷五
- 3【354785】初一期末试卷四
- 4【354784】初一期末试卷三
- 5【354783】初一期末试卷二
- 6【350123】第6章 知识点梳理
- 7【350122】第5章 知识点梳理
- 8【350121】第4章 知识点梳理
- 9【350120】第3章 知识点梳理
- 10【350119】第2章 知识点梳理
- 11【350118】第1章 知识点梳理
- 12【350117】6.2 方差
- 13【350116】6.1.3 众数
- 14【350115】6.1.2 中位数
- 15【350114】6.1.1 第2课时 加权平均数
- 16【350112】5.3 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
- 17【350113】6.1.1 第1课时 平均数
- 18【350111】5.2 旋转
- 19【350110】5.1.2 轴对称变换
- 20【350109】5.1.1 轴对称图形
- 【350108】4.6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 【350107】4.5 第2课时 垂线段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 【350106】4.5 第1课时 垂线
- 【350105】4.4 第2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
- 【350104】4.4 第1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 【350103】4.3 平行线的性质
- 【350102】4.2 平移
- 【350101】4.1.2 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 【350100】4.1.1 相交与平行
- 【350099】3.3 第2课时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8】3.3 第1课时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7】3.2 第2课时 提多项式公因式
- 【350096】3.2 第1课时 提单项式公因式
- 【350095】3.1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 【350094】2.2.3 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3】2.2.2 第2课时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2】2.2.2 第1课时 完全平方公式
- 【350091】2.2.1 平方差公式
- 【350090】2.1.4 第2课时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 【350089】2.1.4 第1课时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