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角形的三边为a、b、c,由下列条件不能判断它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a:b:c=8∶16∶17 B. a2-b2=c2 C.a2=(b+c)(b-c) D. a=26 b=10 c=24
知识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知识点的描述:在三角形中,如果某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最大的边就是斜边。
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最好能记住常见的几组勾股数:3、4、5;5、12、13;6、8、10;7、24、25;8、15、17等。
答案:A
详细解答: A.a:b:c=8∶16∶17,可设a=8k,b=16k,c=17k,
a2+b2=64k2+256k2=320k2,c2=(17k)2=289k2,
所以,a2+b2≠c2,这个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
B. a2-b2=c2 即a2 =c2+b2,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C.a2=(b+c)(b-c) 即a2 =b2-c2,所以a2 +c2= b2,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D. a=26,b=10,c=24,那么c2+b2=102+242=676,a2 =262=676,所以a2=c2+b2,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有一木工师傅测量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和高的长,但他把这三个数据与其它的数据弄混了,请你帮他找出来,是( ).
(A)13、12、12 (B)12、12、8 (C)13、10、12 (D)5、8、4
答 案:C
详细解答:如图,假设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13,中线AD=12,
由于CB=10,那么CD=5,△ACD的三边是一组勾股数,所以AD是高。
其他三组数据的△ACD的三边都不是一组勾股数,AD不可能是高。
2 、△ABC中,AB=AC=10,BC边上的高AD=6,则BC的长为( )
A、8 B、10
C、12 D、16
知识点:勾股定理在数学上的应用
知识点的描述:勾股定理的内容: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在数学中经常用于求线段的长度。求一条线段的长度的一般方法是:把这条线段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因此一般要添加辅助线,构建直角三角形。
答案:D
详细解答: 在Rt△ACD中,AD=6,AC=10,那么CD2=AC2-AD2=64,CD=8.
△ABC中,AB=AC,那么BC边上的高AD平分BC,所以BC=2CD=16
2、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A(1,1)和B(4,4)两点,则连结两点的线段AB的长是( )
A、3 B、 C、4 D、5
答案: B(3 也可)
详 细解答:画出如图所示的示意图,构建如图所示的直角三角形,
由 A(1,1)和B(4,4)两点的坐标可以知道
AC=3, BC=3 ,所以AB2=AC2+BC2=9+9=18
因此AB=
3、王英同学从C地沿北偏东600方向走10米到B地,再从B地向正南方向走20米到D地,此时王英同学离C地的距离为( )
A、10米 B、12米 C、15米 D、 米
知识点: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知识点的描述:勾股定理的内容: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在实际问题中经常要求距离或长度等等,解决这种问题就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中的求线段长度问题,求一条线段的长度的一般方法是:把这条线段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把这条线段作为三角形的一边,利用勾股定理来求。
答 案:D(10 也可)
详细解答:根据题意画出如图所示的示意图,
由题意可知CB=10米,BD=20米,∠BCE=300,
在Rt△BCE中,CB=10米, ∠BCE=300, 那么BE=5米,
因为BC2=BE2+CE2,所以CE2=75。
在Rt△DCE中,DE=BD-BE=15米,CD2=DE2+CE2=75+225=300,
所以CD= 米.
3 .如图,一个圆桶儿,底面直径为24cm,高为32cm,则桶内能容下的最长的木棒为( )
A. 20cm B. 50cm
C. 40cm D. 45cm
答案:C
详细解答:画出答图如下,则桶内能容下的最长的木棒为图中线段AB的长,
由 题意知在Rt△ABC中,AC=24 cm,BC=32 cm,那么AB2=AC2+BC2=242+322=1600,
所以AB=40 cm
4.已知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60°,斜边长为1,那么此直角三角形的周长是( ).
A. B.3 C. D.
知识点:特殊三角形——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
知识点的描述: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图形,要记住这个三角形的角与角之间的关系,也要记住这个三角形中的边和边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中考的重点。特别要记住三边之比1: :2,应用它来解决问题方便快捷。
答案:D
详细解答:如图,直角三角形ABC中,一个锐角∠B=60°,斜边长AB为1,
那 么BC=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C= ,
所以周长1+ + =
4 .如图,在直角△ABC中,∠ACB=90°,∠A=15°,CD⊥AB于D,AC边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E,那么AE∶ED等于( )
A.1∶1 B.1∶2
C. ∶2 D.2∶
答案:D
详细解答:∵AC边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E,∴AE=CE, ∴∠ACE=∠A=15°,∴∠CED=30°,
∵ CD⊥AB于D,∠CED=30°,∴AE∶ED=CE∶ED=2∶
5.已知: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满足a2+b2+c2+338=10a+24b+26c。
试判断△ABC的形状(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知识点:代数思想和方法在几何中的应用,代数与几何的结合。
知识点的描述: 勾股定理是用代数的方式来描述一个图形的性质,因此经常要结合代数的内容来解决问题,代数中的配方的思想、乘法公式、因式分解是解决这些问题时用得比较多的。
答案:A
详细解答: ∵ a2+b2+c2+338=10a+24b+26c , ∴a2-10a+25+b2-24b+144+c2-26c+169=0
∴(a-5)2+(b-12)2+(c-13)2=0 ∴a=5,b=12,c=13,是一组勾股数,
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ABC是直角三角形。
5、△ABC的三边a,b,c满足 则△ABC是( )
等边三角形 B 腰底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
答案:A
详细解答: ∵
∴
∴
∴
∴
∴△ABC是等边三角形
6. 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比为5:12:13,它的周长为60cm,则它的面积是( )
A.100 B.110 C.120 D. 150
知识点:对比值处理的一般方法。
知识点的描述:当已知几个比相等的时候,我们经常采用设比值为k的方法,这样往往便于应用条件,也便于计算。
答案:C
详细解答: ∵ △ABC三条边的比为a:b:c=5:12:13,则可设a=5k,b=12k,c=13k,
∵它的周长为60cm,∴5k +12k +13k =60,k=2,
∴△ABC的三边分别为a=10 cm,b=24 cm,c=26 cm,
∴a2+b2=102+242=676,c2=262=676,
∴a2+b2=c2,△ABC是直角三角形.
∴它的面积是 ×10×24=120 (cm2)
6.在Rt△ABC中,∠C=90°,周长为60,斜边与一条直角边之比为13∶5,则这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 )
A.5、4、3 B.13、12、5 C.10、8、6 D.26、24、10
答案:D
详细解答: 斜边与一条直角边之比为13∶5,不妨设a=5k,c=13k,那么b=12k,又周长为60,∴5k +12k +13k =60,解得k=2,
∴△ABC的三边分别为a=10 ,b=24 ,c=26 。
7.在△ABC中,∠A=30°,AC= ,BC=2,则S△ABC等于 ( )
A. B. C. 或 D. 或
知识点:多解问题
知识点的描述:中考中经常用多解问题来检查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从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严谨性,是学生得高分的一个难点,各市的中考题中一般都有多解问题,平常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思考再三,不要轻易的下结论,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和学风。
答案:C
详细解答:本题没给出图形,作△ABC的AB边的高CD,分两种情况讨论:
(1) 若高CD在△ABC的内部,如图
在Rt△ADC中,∠A=30°,AC= ,那么CD= ,利用勾股定理得AD=3
在Rt△BDC中,BC=2, CD= ,那么利用勾股定理得BD=1
∴S△ABC= AB×CD= (3+1)× =
(2) 若高CD在△ABC的外部,如图
在Rt△ADC中,∠A=30°,AC= ,那么CD= ,利用勾股定理得AD=3
在Rt△BDC中,BC=2, CD= ,那么利用勾股定理得BD=1
则S△ABC= AB×CD= (3-1)× =
∴S△ABC= 或
7.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4,腰上的高为2,则此三角形的顶角为 ( )
A.30° B.150° B.30°或150° D.60°或120°
答案:B
详细解答:本题没给出图形,作图如下,作△ABC的AC边的高BD,分两种情况讨论:
( 1) 若高BD在△ABC的内部,如图
在Rt△ABD中,AB=4,BD=2,
∴ = ,∴∠A=30°
( 2) 若高CD在△ABC的外部,如图
在Rt△ABD中,AB=4,BD=2,∴ = ,
∴∠DAB=30°∴∠BAC=150°
∴三角形的顶角为 30°或150°
8.已知Rt△ABC中,∠C=90°,若a+b=14cm,c=10cm,则Rt△ABC的面积是( )
A. 24cm2 B. 36cm2 C. 48cm2 D. 60cm2
知识点:代数思想和方法在几何中的应用,代数与几何的结合。
知识点的描述: 勾股定理是用代数的方式来描述一个图形的性质,因此经常要结合代数的内容来解决问题,代数中的配方的思想、乘法公式、因式分解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用得较多。
答案:A
详细解答: Rt△ABC中,∠C=90°,那么a2+b2=c2,又c=10cm,所以a2+b2=100
由已知a+b=14cm,得(a+b)2=196,即a2+b2+2ab=196,所以2ab=196-100=96,ab=48
则Rt△ABC的面积是 ab= ×48=24(cm2)
8.直角三角形中一直角边的长为11,另两边为自然数,则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 )
A.121 B.132 C.100 D.不能确定
答案:B
详细解答:假设另一直角边为a,斜边为c,根据勾股定理得:c2=a2+112 ,即(c+a)(c-a)=11×11=121×1
因为 c+a>c-a ,所以c+a=121,c-a=1解方程组得c=61,a=60,则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132。
9.如图,A市气象站测得台风中心在A市正东方向480千米的B处,以30 千米/时的速度向北偏西60°的BF方向移动,距台风中心300千米范围内是受台风影响的区域. A市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如果A市受这次台风影响,那么受台风影响的时间有多长?( )
A . 8小时 B. 10小时
C. 12小时 D. A市不会受到台风影响
知识点: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知识点的描述:勾股定理的内容: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在实际问题中经常要求距离或长度等等,解决这种问题就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中的求线段长度问题,只要认真的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是不难找到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
答案:C
详 细解答:过A作AC⊥BF于C,则AC= AB=240<300,
∴A市会受到台风影响.
过A作AD=300km,交BF于点D.
∴DC= =180(km),
∴该市受台风影响的时间为: =12小时.
9 .如图,一个牧童在小河的南4km的A处牧马,而他正位于他的小屋B的西8km北7km处,他想把他的马牵到小河边去饮水,然后回家.他要完成这件事情所走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A.15 km B.16 km
C.17 km D.18 km
答案:C
详 细解答: 如图,作出A点关于MN的对称点A′,连接A′B交MN于点P,则A′B就是最短路线.
在Rt△A′DB中,A′D= AA′+AD=8+7=15(km),DB=8(km),
由勾股定理求得A′B= =17(km)
10.某校把一块形状为直角三角形的废地开辟为生物园,如图所示,∠ACB=90°,AC=80米,BC=60米,若线段CD是一条小渠,且D点在边AB上,已知水渠的造价为10元/米,问D点在距A点多远处时,水渠的造价最低?最低造价是多少?( )
A .D点在距A点60米的地方,最低造价为480元
B. D点在距A点50米的地方,最低造价为300元
C. D点在距A点64米的地方,最低造价为480元
D. D点在距A点64米的地方,最低造价为400元
知识点: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知识点的描述:勾股定理的内容: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在实际问题中经常要求距离或长度等等,解决这种问题就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中的求线段长度问题,只要认真的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是不难找到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
答案:C
详 细解答: ∠ACB=90°,AC=80米,BC=60米,
那么根据勾股定理得AB=100米
当CD为斜边上的高时,CD最短,从而水渠造价最价,
作AB边的高CD
∵CD·AB=AC·BC ∴CD= = =48(米)
∴AD= =64(米)
∴D点在距A点64米的地方,水渠的造价最低,其最低造价为480元.
10.某市在旧城改造中,计划在市内一块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空地上种植草皮以美化环境,已知这种草皮每平方米售价 元,则购买这种草皮至少需要( )
A. 元 B. 元 C. 元 D. 元
答案:C
详细解答:作BC边上的高AD,∵∠ABC=150° ∴∠ABD=30°,在Rt△ABD中,AB=20m,
∴A D=10 m,
∴三角形空地的面积为 BC·AD= ×30m×10m
=150m2
∵ 这种草皮每平方米 元,则购买这种草皮至少需要 元
1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8,BC=6,∠B=90°,AD=CD= ,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 ( )
A .47 B.49
C.53 D.60
知识点:转化的数学思想、勾股定理
知识点的描述:在解决有关求面积问题时,常通过添加辅助线,把一般图形的问题通过分割等手段转化为规则图形的问题。目前用得最多的图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答案: B
详细解答:连结AC,在Rt△ABC中,AB=8,BC=6,∠B=90°
∴ AC=
在△ADC中,AD=CD=
∴AD2+DC2=( )2+( )2=100
又∵AC2=102=100
∴AD2+DC2=AC2
所以∠ADC=90°
∴S四边形ABCD=S△ABC+S△ACD= AB·BC+ AD·DC= ×8×6+ · · =24+25=49
小结: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转化为特殊图形求解,本题通过将图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把四边形面积转化为三角形面积之和。
1 1.在△ABC中,AB=AC=10,BD是AC边上的高,DC=2,则BD等于( )
A、4 B、6 C、8 D、
答案:B
详细解答: ∵ AC=10,DC=2 , ∴AD=8
在Rt△ABD中,AB=10,AD=8, ∴BD=6
12.如图所示,△ABC中,CD⊥AB于D,若AD=2BD,AC=5,BC=4,则BD的长为( ).
A . B.
C.1 D.
知识点:方程的思想
知识点的描述:在找不到一个能直接解决问题的直角三角形时,往往要利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答案:B
详细解答: ∵ AD=2BD, ∴可设BD=k,AD=2k
Rt△ADC中,∠ADC=90°,那么AC2-AD2=DC2;
Rt△BDC中,∠BDC=90°,那么BC2-BD2=DC2,
∴AC2-AD2= BC2-BD2, 得方程52-(2k)2= 42-k2
解得k= ,所以BD的长为 。
12.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为8,周长为32,则三角形的面积为( )
A.56 B.48 C.40 D.32
答案:B
详细解答:如图,假设BD=DC=x,那么AB=AC=16-x,
在Rt△ADC中, AD2+DC2=AC2
∵ AD=8,CD=x,AC=16-x
∴82+x2=(16-x) 2
解得x=6
三角形的面积为 AD·BC= ×8×12=48
1 3.一圆柱高8cm,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点A爬到点B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 取3)是( )
A.20cm; B.10cm;
C.14cm; D.无法确定.
知识点: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知识点的描述:勾股定理的内容: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在实际问题中经常要求距离或长度等等,解决这种问题就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中的求线段长度问题,求一条线段的长度的一般方法是:把这条线段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直角三角形。
答案:B
详 细解答:将圆柱沿过点A的母线展开,画出如图所示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蚂蚁从点A爬到点B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径就是图中的线段AB,
由题意知在Rt△ABC中,AC=8,BC= ×2 ×2=6,∠C=90°
∴AB= (cm)
13.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没有了水,需要寻找水源.为了不致于走散,他们用两部对话机联系,已知对话机的有效距离为15千米.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时甲、乙二人还能保持联系吗?( )
A.能 B.不能
答案:A
分析:要求甲、乙两人的距离,就要确定甲、乙两人在平面的位置关系,由于甲往东、乙往北,所以甲所走的路线与乙所走的路线互相垂直,然后求出甲、乙走的路程,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甲、乙两人的距离.
详 细解答:如图,甲从上午8:00到上午10:00一共走了2小时,
走了12千米,即OA=12(千米).
乙从上午9:00到上午10:00一共走了1小时,
走了5千米,即OB=5(千米).
在Rt△OAB中,AB2=122十52=169,∴AB=13(千米),
因此,上午10:00时,甲、乙两人相距13千米.
∵15>13,
∴甲、乙两人还能保持联系.
14、如图,∠AOB=450,点P在∠AOB的内部, OP=2,P1与P关于OA对称,P2与P关于OB对称,则P1P2的长( )。
A、 B、3 C、 D、2
知识点:勾股定理在数学上的应用
知识点的描述:勾股定理的内容: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在数学中经常用于求线段的长度。求一条线段长度的一般方法是:把这条线段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因此一般要添加辅助线,构建直角三角形。
答案:C( 也可)
详细解答: ∵P1与P关于OA对称, ∴OP1=OP=2 ,∠AOP=∠AOP1
∵P2与P关于OB对称,∴OP2=OP=2 ,∠BOP=∠BOP2
∵∠AOB=450, 即∠AOP+∠BOP=450,
∴∠P1OP2=2(∠AOP+∠BOP )=2×450=900,
∴在Rt△P1OP2中, P1P22= OP12+ OP22=8
∴P1P2=
14、如图,AC是圆的直径,∠B为直角,AB=6,BC=8,则阴影面积为( )。
(A)100π-24 (B)25π-24
(C)100π-48 (D)25π-48
答案:B
详细解答: ∠B为直角,AB=6,BC=8,那么AC=10
则阴影面积为π×52- ×6×8=25π-24
15.在直角三角形中,自两锐角所引的两条中线长分别为5和2 ,则斜边长为( )
A.10 B.4 C. D.2
知识点:代数思想和方法在几何中的应用,代数与几何的结合。
知识点的描述: 勾股定理是用代数的方式来描述一个图形的性质,因此经常要结合代数的内容来解决问题,代数中的配方的思想、乘法公式、因式分解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用得较多。
答案:D( 也可以)
详细解答:如图所示,不妨设中线AD=2 ,中线BE=5
假设AC=b,BC=a
在 Rt△ADC中,AC2+DC2=AD2,即b2+( a)2=(2 )2,
化简为4b2+a2=160,
在Rt△BEC中,BC2+EC2=BE2,即a2+( b)2=52,
化简为4a2+b2=100,
两式相加得4b2+a2+4a2+b2=160+100,即5(a2+ b2)=260,
所以a2+b2=52,根据勾股定理得AB= =2
15、CD是直角△ABC斜边AB上的高,若AB=1,AC:BC=4:1,则CD的长为( )。
A 、 B、 C、 D、
答案:A
详细解答:假设CB=k,那么AC=4k,直角△ABC中求得AB= k,
又已知AB=1,所以k= ,BC= ,AC=
AB·CD=AC·BC得CD=
1 6、如图,△ABC中,∠C=900,AC=3,BC=4,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E,交BC于D,则BD的长为( )
A、 B、3
C、 D、
知识点:方程的思想和折叠问题
知识点的描述:在找不到一个能直接解决问题的直角三角形时,往往要利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折叠问题中用得最多,还要特别注意利用相等的线段。
答案:A
详 细解答:连结AD, △ABC中,∠C=900,AC=3,BC=4,那么AB=5
∵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E,∴AD=BD
假设BD为x,那么AD=x,DC=4-x,
△ADC中,∠C=900,AC=3,DC=4-x,AD=x,∴32+(4-x)2=x2,解得x=
16.已知,如图长方形ABCD中, , ,将此长方形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则△ABE的面积为( )
A. B.
C. D.
答案:A
详细解答:假设AE=x,那么EB=ED=9-x
在Rt△ABE中,32+x 2=(9-x)2,解得x=4
△ABE的面积为 ×3×4=6(cm2)
17.如图,已知等腰△ABC的底边BC=20cm,D是腰AB上一点,且CD=16cm,BD=12cm,求△ABC的周长.( )
A. cm B. cm C.53 cm D.42 cm
知识点:方程的思想
知识点的描述:在找不到一个能直接解决问题的直角三角形时,往往要利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答 案:B
详细解答:由BD2+DC2=122+162=202=BC2得CD⊥AB
又AC=AB=BD+AD=12+AD,
在Rt△ADC中,AC2=AD2+DC2,
即(12+AD)2=AD2+162,解得AD= ,
故 △ABC的周长为2AB+BC= cm
17.如图,南北向MN为我国领域,即MN以西为我国领海,以东为公海.上午9时50分,我反走私A艇发现正东方向有一走私艇C以13海里/时的速度偷偷向我领海开来,便立即通知正在MN线上巡逻的我国反走私艇B.已知A、C两艇的距离是13海里,A、B两艇的距离是5海里;反走私艇测得离C艇的距离是12海里.若走私艇C的速度不变,最早会在什么时间进入我国领海?( )
A. 10时41分 B. 10时30分 C. 10时51分 D. 11时
答案:A
分析:为减小思考问题的“跨度”,可将原问题分解成下述“子问题”:(1)△ABC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2)走私艇C进入我领海的最近距离是多少?(3)走私艇C最早会在什么时间进入?这样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详细解答:设MN交AC于E,则∠BEC=900.
又AB2+BC2=52+122=169=132=AC2,
∴△ABC是直角三角形,∠ABC=900.
又
∵MN⊥CE,∴走私艇C进入我领海的最近距离是CE,
则CE2+BE2=144,(13-CE)2+BE2=25,得26CE=288,
∴CE= .
÷13= ≈0.85(小时), 0.85×60=51(分).
9时50分+51分=10时41分.
答:走私艇最早在10时41分进入我国领海.
18.如图,P是等边三角形ABC内的一点,连结PA,PB,PC,以BP为边作∠PBQ=60°,且BQ=BP,连结CQ.若PA∶PB∶PC=3∶4∶5,连结PQ,试判断△PQC的形状( )
A .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知识点:综合利用勾股定理以及逆定理、数学思想、常用方法
知识点的描述:一个综合题往往要用到很多数学知识和方法,设比值为k、方程的思想、勾股定理以及逆定理,还有代数中的一些变形技巧都可能用到,要综合利用。
答案:A
详细解答:在△ABP与△CBQ中,
∵AB=CB,BP=BQ,∠ABC=∠PBQ=60°
∴∠ABP=∠ABC-∠PBC=∠PBQ-∠PBC=∠CBQ
∴△ABP≌△CBQ ∴AP=CQ
由PA∶PB∶PC=3∶4∶5,可设PA=3a,PB=4a,PC=5a
连结PQ,在△PBQ中,由于PB=BQ=4a,且∠PBQ=60°
∴△PBQ为等边三角形 ∴PQ=4a
于是在△PQC中,
∴△PQC是直角三角形
18.如图,长方形ABCD中,AD=8cm,CD=4cm.点P是边AD上的一个点,PA=PC,
Q是AB边上的一个点, , △PCQ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答案:A
详细解答:设AP=x,则PD=8-x,PC=x, ,解得 x=5
在Rt△APQ中, QP2=AP2+AQ2=52+ = ,
在Rt△CBQ中,CQ2=BQ2+BC2= +82= ,
∵QP2+PC2= +52= = CQ2 ∴
所以△PCQ是直角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