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辽宁省丹东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化学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共1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8小题,每小题1分;9~12小题,每题2分)
1.(1分)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烟消云散
B.星火燎原
C.聚沙成塔
D.木已成舟
【答案】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烟消云散、聚沙成塔、木已成舟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烟消云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星火燎原,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C、聚沙成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D、木已成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B。
【难度】1
2.(1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取用液体药品
C. 读取液体体积
D. 测定溶液pH
【答案】C
【考点】溶液的酸碱度测定;测量容器﹣量筒;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液体药品的取用
【分析】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B、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试管没有倾斜、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不能用手拿试纸,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C。
【难度】3
3.(1分)“天宫课堂”中,航天员在水球光学实验中打入的“人造空气”与我们身边的空气成分含量基本相同,“人造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答案】A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人造空气”与我们身边的空气成分含量基本相同。
【解答】解:“人造空气”与我们身边的空气成分含量基本相同,在空气中,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因此在“人造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也是氮气;故选:A。
【难度】3
4.(1分)为增强安全意识,我们应学会识别某些场所的图标,下列为“禁止带火种”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故选项错误。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故选项错误。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带火种标志,故选项正确;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放易爆物标志,故选项错误。故选:C。
【难度】1
5.(1分)运用物质的分类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冰水混合物—混合物
B.碘酒—化合物
C.纯碱—碱
D.生石灰—氧化物
【答案】D
【考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分析】A、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B、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C、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D、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解答】解:A、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B、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属于混合物,不属于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C、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说法错误。D、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难度】3
6.(1分)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A.试管
B.烧杯
C.胶头滴管
D.量筒
【答案】A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分析】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步骤分别是:计算、称量、溶解,根据各操作所需要使用的仪器,判断所列仪器是否需要。
【解答】解:A、配制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使用试管,故选项正确。B、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故选项错误。C、胶头滴管和量筒配合使用用于准确量取水,故选项错误。D、量筒用于量取水,故选项错误。故选:A。
【难度】1
7.(1分)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是学习化学的思维方式。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一分子间隔增大
B.氧气能被压入钢瓶中一分子体积变小
C.湿衣服晾干一分子不断运动
D.金刚石和石墨硬度不同一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答案】B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的俗称,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因此干冰转化为气态,说法正确;B、氧气能被压入钢瓶中是由于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并不是分子体积变小,说法错误;C、湿衣服晾干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说法正确;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说法正确。故选:B。
【难度】3
8.(1分)我国科学家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主持测定了铟、锌、锗等多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其中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锌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锌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g
C.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D.锌原子的质子数为30
【答案】D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元素位置之间的相互推断;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A、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C、若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锌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故选项说法错误。C、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0;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锌原子的质子数为30,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难度】3
9.(2分)厨房中蕴含很多化学知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用小苏打烘焙糕点
B.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C.用食盐作调味剂
D.用纯碱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答案】D
【考点】常用盐的用途;盐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解题时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A、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受热时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可用小苏打烘焙糕点,做法正确;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做法正确;C、食盐具有咸味,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在生活中常用食盐作调味剂,做法正确;D、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与水垢不反应,因此不能用纯碱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做法错误。故选:D。
【难度】3
10.(2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做出的智慧选择。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优化资源: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B.优化土壤: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C.优化水质:工厂废水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D.优化空气: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答案】D
【考点】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分析】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来分析。
【解答】解:A、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既能节约资源,又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说法正确;B、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可以防止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说法正确;C、工厂废水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经过处理后再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说法正确;D、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既浪费资源,又能增加污染物的排放,不有利于保护环境,说法错误。故选:D。
【难度】3
11.(2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能体现学习价值。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鉴别羊毛和涤纶 |
点燃 |
B |
比较铜片和黄铜片的硬度 |
相互刻画 |
C |
除去Cu粉中的CuO粉末 |
在空气中灼烧 |
D |
鉴别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固体 |
加水溶解 |
A.A
B.B
C.C
D.D
【答案】C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酸、碱、盐的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分析】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可用点燃的方法鉴别鉴别羊毛和涤纶,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产生特殊气味的是涤纶,故选项实验方案合理。B、可用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铜片和黄铜片的硬度,划痕明显的是铜片,故选项实验方案合理。C、Cu粉在空气中灼烧生成氧化铜,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合理。D、加水溶解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固体,形成溶液是分别放热、吸热,使温度分别升高、降低,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合理。故选:C。
【难度】3
12.(2分)若将一定量的铁粉与硫酸铜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硫酸铜中铜、硫、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
B.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C.若滤液呈蓝色,则加入的铁粉无剩余
D.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则滤液中一定有硫酸铜
【答案】C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根据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硫酸铜的化学式为CuSO4,硫酸铜中铜、硫、氧元素的质量比是(64×1):(32×1):(16×4)=2:1:2,故选项说法错误。B、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反应前后不是各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硫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C、若滤液呈蓝色,说明硫酸铜有剩余,则加入的铁粉无剩余,故选项说法正确。D、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说明滤渣中不含铁,但滤液中不一定有硫酸铜,也可能是铁和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难度】5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8分)
13.(4分)文文在周末参与家务劳动,为全家做了一锅猪骨汤并承担了餐后清洗。
(1)制作猪骨汤的主要原料有猪骨、豆腐、小白菜等,其中富含维生素的是 。
(2)猪骨汤中含有钙元素,老年人适当补钙可以预防 。
(3)文文在餐后利用洗洁精的 作用将餐具清洗干净。
(4)为防止铁锅生锈,文文将清洗后的铁锅 。
【答案】(1)小白菜;(2)骨质疏松;(3)乳化;(4)擦干,保持干燥。
【考点】人体内的常量元素;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分析】(1)根据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进行分析;
(2)根据老年人适当补钙可以预防骨质疏松进行分析;
(3)根据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进行分析;
(4)根据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接触进行分析。
【解答】解:(1)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制作猪骨汤的主要原料有猪骨、豆腐、小白菜等,其中富含维生素的是小白菜,故答案为:小白菜;(2)猪骨汤中含有钙元素,老年人适当补钙可以预防骨质疏松,故答案为:骨质疏松;(3)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将餐具清洗干净,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故答案为:乳化;(4)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接触,为防止铁锅生锈,文文将清洗后的铁锅擦干,保持干燥,故答案为:擦干,保持干燥。
【难度】3
14.(4分)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取很多物质溶解度的信息。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 。
(2)t3℃时将20gA与50g水混合,充分溶解后恢复到原温度,得到溶液质量为 g。
(3)若A中混有少量B,最好用 方法提纯A。
(4)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仍为饱和溶液的是 。
【答案】(1)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2)65;(3)降温结晶;(4)AB。
【考点】利用溶解度曲线判断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分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中交点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t3℃时,A的溶解度为30g,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进行分析解答。
(4)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仍为饱和溶液,则降温后溶解度应减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P点是A、B曲线的交点,含义是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2)t3℃时,A的溶解度为30g,其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A,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t3℃时将20gA与50g水混合,充分溶解后恢复到原温度,最多只能溶解15g,得到溶液质量为15g+50g=65g。(3)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若A中混有少量B,最好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4)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仍为饱和溶液,则降温后溶解度应减小,AB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温度降低,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答案为:(1)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2)65;(3)降温结晶;(4)AB。
【难度】3
15.(5分)水是一切生命体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水质检验与水的净化尤为重要。
(1)神舟载人飞船上的废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可通电分解获得氧气,供航天员呼吸,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净化自然界中的水常采用吸附、过滤、蒸馏等操作,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3)生活中区别硬水和软水可以使用 ;你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的一个做法是 。
【答案】(1)2H2O 2H2↑+O2↑。(2)蒸馏;(3)肥皂水;用洗菜水浇花(合理即可)。
【考点】硬水与软水;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水的净化方法
【分析】(1)根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进行分析;
(2)根据蒸馏可以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所以对水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进行分析;
(3)根据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振荡,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故答案为:2H2O 2H2↑+O2↑。(2)净化自然界中的水常采用吸附、过滤、蒸馏等操作,蒸馏可以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所以对水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故答案为:蒸馏;(3)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振荡,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做法有:用洗菜水浇花等,故答案为:肥皂水;用洗菜水浇花(合理即可)。
【难度】3
16.(5分)在实验室里可以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1)在点燃酒精喷灯前先通入一段时间一氧化碳的目的是 。
(2)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装置B的作用是 。
(4)实验中还需补充的一个装置C是 。
【答案】(1)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2)Fe2O3+3CO 2Fe+3CO2;(3)检验有无二氧化碳生成;(4)在右端导管用酒精灯点燃尾气或用气球收集。
【考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1)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可能会发生爆炸,进行分析解答。
(2)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高温下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环境,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在点燃酒精喷灯前先通入一段时间一氧化碳,目的是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2)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高温下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 2Fe+3CO2。(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装置B的作用是检验有无二氧化碳生成。(4)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在右端导管用酒精灯点燃尾气或用气球收集。故答案为:(1)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2)Fe2O3+3CO 2Fe+3CO2;(3)检验有无二氧化碳生成;(4)在右端导管用酒精灯点燃尾气或用气球收集。
【难度】5
八、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20分)
17.(4分)我国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大国担当。
(1)“碳达峰”是指CO2排放量达到最高值。下列有利于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是 。
A.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B.使用清洁能源
C.使用脱硫煤
D.推广电动汽车
(2)“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实现排放多少CO2就做多少抵消措施来达到平衡,实现CO2“净零”排放。自然界中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植物的 作用;科技人员也能将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转化为一种液体燃料甲醇(CH3OH)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A、B、D;(2)光合;CO2+3H2 CH3OH+H2O。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1)根据使用清洁能源,推广电动汽车,均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燃烧,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分析;
(2)根据自然界中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甲醇和水进行分析。
【解答】解:(1)A.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A正确;B.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燃烧,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B正确;C.使用脱硫煤,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故C错误;D.推广电动汽车,减少化石能源的燃烧,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D正确。故答案为:A、B、D。(2)自然界中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甲醇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 CH3OH+H2O;故答案为:光合;CO2+3H2 CH3OH+H2O。
【难度】3
18.(4分)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金属材料常用于食品包装加工方面,比如银白色的“锡纸”和“铝箔纸”可用于巧克力、蛋挞、烧烤等食物的包装。已知锡的熔点为232℃,铝的熔点为660℃。
(1)能将锡和铝制成“纸”,利用了金属的 性。
(2)烤制食物时, (填“锡纸”或“铝箔纸”)更适宜用来包裹食物。
(3)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锡(Sn)强,铝与SnCl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延展;(2)铝箔纸;(3)2Al+3SnCl2═2AlCl3+3Sn。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分析】(1)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锡的熔点为232℃,铝的熔点为660℃,进行分析解答。
(3)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锡(Sn)强,铝与Sn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铝溶液和锡,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能将锡和铝制成“纸”,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2)锡的熔点为232℃,铝的熔点为660℃,铝的熔点高,烤制食物时,铝箔纸更适宜用来包裹食物。(3)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锡(Sn)强,铝与Sn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铝溶液和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SnCl2═2AlCl3+3Sn。故答案为:(1)延展;(2)铝箔纸;(3)2Al+3SnCl2═2AlCl3+3Sn。
【难度】3
19.(4分)某活动小组探究燃烧条件的装置如图所示。
(温馨提示:白磷的着火点40℃,红磷的着火点240℃)
(1)观察到 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2)若把B试管充满CO2气体且把红磷换成白磷,则B试管中白磷 (填“能”或“不能”)燃烧,与A试管中现象比较,可以证明燃烧需要 ,同时还能证明CO2气体的性质是 。
【答案】(1)A中白磷燃烧,B中红磷不燃烧;(2)不能;与氧气接触;不可燃,不助燃。
【考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分析】(1)根据白磷的着火点40℃,红磷的着火点240℃,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缺一不可进行分析;
(2)根据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缺一不可,CO2气体的性质是不可燃,不助燃进行分析。
【解答】解:(1)白磷的着火点40℃,红磷的着火点240℃,观察到红磷,白磷均与氧气接触,A中白磷燃烧,B中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答案为:A中白磷燃烧,B中红磷不燃烧;(2)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缺一不可,若把B试管充满CO2气体且把红磷换成白磷,则B试管中白磷不能燃烧,与A试管中现象比较,可以证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还能证明CO2气体的性质是不可燃,不助燃,故答案为:不能;与氧气接触;不可燃,不助燃。
【难度】3
20.(8分)下列是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请你帮助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一】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
溶解:在溶解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
过滤:漏斗下端管口应紧靠 ;若滤纸未紧贴漏斗壁,会导致 。
得到的滤液M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CaCl2和MgCl2。
【实验二】除去滤液M中的可溶性杂质CaCl2和MgCl2(温馨提示:氢氧化镁不溶于水)
步骤1:向滤液M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所得溶液A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有 。
步骤2:向溶液A中加入过量某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步骤3: 。
【答案】【实验一】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烧杯内壁;过滤速度慢(合理即可);【实验二】步骤1:复分解反应;Ca2+、Na+;步骤2:Na2CO3+CaCl2=CaCO3↓+2NaCl;步骤3:向溶液B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后蒸发结晶。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实验一】根据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漏斗下端管口应紧靠烧杯内壁进行分析;
【实验二】步骤1:根据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进行分析;
步骤2:根据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进行分析;
步骤3:根据溶液B中的溶质为过量的氢氧化钠,氯化钠,过量碳酸钠,向溶液B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均能转化成氯化钠进行分析。
【解答】解:【实验一】溶解:在溶解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故答案为: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过滤:漏斗下端管口应紧靠烧杯内壁,若滤纸未紧贴漏斗壁,中间留有气泡,会导致过滤速度慢,故答案为:烧杯内壁;过滤速度慢(合理即可);【实验二】步骤1:向滤液M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所得溶液A的溶质为氯化钠、氯化钙和氢氧化钠,所以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有Ca2+、Na+;故答案为:复分解反应;Ca2+、Na+;步骤2:向溶液A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该反应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故答案为:Na2CO3+CaCl2=CaCO3↓+2NaCl;步骤3:溶液B中的溶质为过量的氢氧化钠,氯化钠,过量碳酸钠,向溶液B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均能转化成氯化钠,后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晶体,故答案为:向溶液B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后蒸发结晶。
【难度】5
九、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20分)
21.(8分)请结合下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见装置回答相关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处。(填①或②)
(3)若用B装置制取CO2气体,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必须伸入液面下的原因是 ;若用D装置干燥CO2气体,D装置中应盛放 。
(4)B、C装置均可用来制取气体,C装置的优点是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其原理是 ;实验室更多使用B装置制取气体的原因是 。(答一点即可)
【答案】(1)锥形瓶;(2)2KMnO4 K2MnO4+MnO2+O2↑;(3)防止生成的气体逸出;浓硫酸;(4)打开活塞,固液混合,反应发生;关闭活塞,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操作方便或锥形瓶容积大等。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气体的干燥(除水);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1)仪器的名称与用途;
(2)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可以用浓硫酸干燥;
(4)C装置的优点是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其原理是:打开活塞,固液混合,反应发生;关闭活塞,固液分离,反应停止;实验室更多使用B装置制取气体的原因是:操作方便、锥形瓶容积大等。
【解答】解:(1)锥形瓶是常用的反应容器,故答案为:锥形瓶;(2)A装置的试管中有棉花团,因此是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要注意配平;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②处,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长进短出;故答案为:2KMnO4 K2MnO4+MnO2+O2↑;②;(3)若用B装置制取CO2气体,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必须伸入液面下的原因是:防止生成的气体逸出;若用D装置干燥CO2气体,D装置中应盛放浓硫酸;故答案为:防止生成的气体逸出;浓硫酸;(4)C装置的优点是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其原理是:打开活塞,固液混合,反应发生;关闭活塞,固液分离,反应停止;实验室更多使用B装置制取气体的原因是:操作方便、锥形瓶容积大等;故答案为:打开活塞,固液混合,反应发生;关闭活塞,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操作方便或锥形瓶容积大等。
【难度】5
22.(12分)某活动小组对教材中关于钟乳石形成过程的介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设计并进行了下列实验,请你帮助完成相关问题。
【探究活动一】钟乳石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查阅资料:(1)CaCO3与CO2、H2O以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Ca(HCO3)2。
(2)溶有Ca(HCO3)2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Ca(HCO3)2就会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与方法 |
实验现象 |
分析与结论 |
步骤1:取一定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通入CO2。 |
溶液变浑浊 |
生成的沉淀物是 |
步骤2:向步骤1所得混合物中继续通入CO2 |
浑浊液又变澄清 |
化学方程式为 |
步骤3:加热步骤2所得溶液 |
溶液又变浑浊 |
溶洞中能通过 个反应把CaCO3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而形成奇妙的、形态各异的钟乳石。 |
交流讨论:同学们认为NaOH和Ca(OH)2溶液中都含有 ,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那么NaOH溶液是否也能与CO2反应生成NaHCO3?
【探究活动二】CO2通入NaOH溶液中,产物中是否有NaHCO3?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与方法 |
实验现象 |
分析与结论 |
步骤1:取一定量NaOH溶液于试管中,通入一段时间CO2 |
无明显现象 |
一定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
步骤2:向步骤1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Ca(NO3)2溶液 |
澄清溶液变浑浊 |
加入过量Ca(NO3)2溶液的目的是检验并除去 |
步骤3:过滤步骤2所得混合物,向滤液中加入 。 |
有气体生成 |
通入NaOH溶液中的CO2足够多时, (填“有”或“没有”)NaHCO3生成。 |
反思提升:(1)若要用CO2与Ca(OH)2溶液反应获得CaCO3,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
(2)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活动,你对化学反应的新认识是 。
【答案】解:【探究活动一】(2)实验过程:步骤1:取一定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通入CO2,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和水,所以生成的沉淀物是碳酸钙,故答案为:碳酸钙;步骤2:向步骤1所得混合物中继续通入CO2,浑浊液又变澄清,CaCO3与CO2、H2O以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Ca(HC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CaCO3=Ca(HCO3)2;故答案为:CO2+H2O+CaCO3=Ca(HCO3)2;步骤3:CaCO3与CO2、H2O以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Ca(HCO3)2,溶有Ca(HCO3)2的水遇热就会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溶洞中能通过2个反应把CaCO3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而形成奇妙的、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故答案为:2;交流讨论:NaOH和Ca(OH)2溶液中都含有OH﹣,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答案为:OH﹣;【探究活动二】实验过程:步骤1:取一定量NaOH溶液于试管中,通入一段时间CO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故答案为:CO2+2NaOH=Na2CO3+H2O;步骤2:向步骤1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Ca(NO3)2溶液,澄清溶液变浑浊,碳酸钠与硝酸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钠,加入过量Ca(NO3)2溶液的目的是检验并除去碳酸钠,故答案为:碳酸钠;步骤3:碳酸氢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过滤步骤2所得混合物,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生成,通入NaOH溶液中的CO2足够多时,有NaHCO3生成,故答案为:稀盐酸;有;反思提升:(1)若要用CO2与Ca(OH)2溶液反应获得CaCO3,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控制二氧化碳的量,故答案为:控制二氧化碳的量;(2)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活动,你对化学反应的新认识是反应物的量不同,得到的生成物可能不一样,故答案为:反应物的量不同,得到的生成物可能不一样。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探究活动一】(2)步骤1: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和水进行分析;
步骤2:根据CaCO3与CO2、H2O以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Ca(HCO3)2进行分析;
步骤3:根据CaCO3与CO2、H2O以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Ca(HCO3)2,溶有Ca(HCO3)2的水遇热就会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进行分析;
交流讨论:根据NaOH和Ca(OH)2溶液中都含有OH﹣,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探究活动二】实验过程:步骤1: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
步骤2:根据碳酸钠与硝酸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钠进行分析;
步骤3:根据碳酸氢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反思提升:(1)根据若要用CO2与Ca(OH)2溶液反应获得CaCO3,应该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量进行分析;
(2)根据反应物的量不同,得到的生成物可能不一样进行分析。
【解答】解:【探究活动一】(2)实验过程:步骤1:取一定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通入CO2,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和水,所以生成的沉淀物是碳酸钙,故答案为:碳酸钙;步骤2:向步骤1所得混合物中继续通入CO2,浑浊液又变澄清,CaCO3与CO2、H2O以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Ca(HC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CaCO3=Ca(HCO3)2;故答案为:CO2+H2O+CaCO3=Ca(HCO3)2;步骤3:CaCO3与CO2、H2O以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Ca(HCO3)2,溶有Ca(HCO3)2的水遇热就会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溶洞中能通过2个反应把CaCO3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而形成奇妙的、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故答案为:2;交流讨论:NaOH和Ca(OH)2溶液中都含有OH﹣,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答案为:OH﹣;【探究活动二】实验过程:步骤1:取一定量NaOH溶液于试管中,通入一段时间CO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故答案为:CO2+2NaOH=Na2CO3+H2O;步骤2:向步骤1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Ca(NO3)2溶液,澄清溶液变浑浊,碳酸钠与硝酸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钠,加入过量Ca(NO3)2溶液的目的是检验并除去碳酸钠,故答案为:碳酸钠;步骤3:碳酸氢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过滤步骤2所得混合物,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生成,通入NaOH溶液中的CO2足够多时,有NaHCO3生成,故答案为:稀盐酸;有;反思提升:(1)若要用CO2与Ca(OH)2溶液反应获得CaCO3,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控制二氧化碳的量,故答案为:控制二氧化碳的量;(2)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活动,你对化学反应的新认识是反应物的量不同,得到的生成物可能不一样,故答案为:反应物的量不同,得到的生成物可能不一样。
【难度】5
十、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6分)
23.(6分)实验室可以通过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加入136g过氧化氢溶液,充分反应后称得烧杯中物质总质量减少3.2g。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g。
(2)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3.2g;(2)5%。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氧气的质量,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2g,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进而计算出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解:(1)生成氧气的质量是3.2g。故答案为:3.2。(2)设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为x。
2H2O2 2H2O+O2↑
68 32
x 3.2g
x=6.8g
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5%。答: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
【难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