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
1.(3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目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常态化防控不可松懈。下列防控措施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房间开窗通风
B.出门佩戴口罩
C.及时测量体温
D.研制开发疫苗
【答案】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房间开窗通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出门佩戴口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及时测量体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研制新疫苗,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D。
【难度】1
2.(3分)化学符号“2H2”可以用下列微观图示表示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根据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2H2”表示为2个氢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
【解答】解:化学符号“2H2”表示为2个氢分子,一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选项C符合题意,故C正确;故选:C。
【难度】1
3.(3分)水是生命之源,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三态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B.水结冰后,水分子停止运动
C.水通直流电,负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化肥的大量使用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答案】A
【考点】电解水实验;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A、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水通直流电,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水的三态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故选项说法正确。B、水结冰后,水分子仍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说法错误。C、水通直流电,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能燃烧,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选项说法错误。D、化肥的大量使用会造成水体污染,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
【难度】1
4.(3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保障,下列操作规范的是( )
A. 倾倒液体
B. 氧气的验满
C. 稀释浓硫酸
D. 称量NaOH固体
【答案】C
【考点】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氧气的检验和验满;称量器﹣托盘天平;液体药品的取用
【分析】A、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C。
【难度】3
5.(3分)下列关于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一定含有水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升高温度一定可以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答案】D
【考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分析】A、根据常见的溶剂,进行分析判断。
B、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
C、根据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溶液中不一定含有水,如碘酒的溶剂是酒精,故选项说法错误。B、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C、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升高温度一定会析出晶体,仍然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D、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难度】3
6.(3分)下列是某同学的化学笔记片段,其中正确的是( )
A.洁净干燥的空气中,氮气约占空气质量的78%,氧气约占21%
B.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将细铁丝绕成螺旋状,目的是促进燃烧
C.关闭燃气阀门熄灭火焰,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二者灭火原理相同
D.酸溶液的pH都小于7,碱溶液的pH都大于7,盐溶液的pH都等于7
【答案】B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氧气的化学性质
【分析】A、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析;
B、根据铁丝燃烧的实验分析;
C、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
D、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分析。
【解答】解:A、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不是质量分数,故选项错误;B、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将细铁丝绕成螺旋状,目的是增大受热面积,促进燃烧,故选项正确;C、熄灭燃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是采用了移除可燃物灭火的原理;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是采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错误;D、有些盐溶液不显中性,如碳酸钠是一种盐,其水溶液呈碱性,pH>7,故选项错误;故选:B。
【难度】3
7.(3分)微粒观是认识和研究物质的基本观念。下列有关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②属于不同种元素
B.③是一种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
C.④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为Na+
D.⑤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答案】A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A、根据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进行分析;
B、根据最外层电子数为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为2属于相对稳定结构进行分析;
C、根据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①②的质子数都为8,所以属于同种元素;故A错误;B、最外层电子数为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为2属于相对稳定结构,③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且最外层电子数为8,故B正确;C、④的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0,属于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符号为:Na+;故C正确;D、⑤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电子,故D正确;故选:A。
【难度】3
8.(3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洗洁精可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
B.配制16%的氯化钠溶液,量取水时俯视量筒读数,会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C.浓盐酸和浓硫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小
D.碱溶液中都含OH﹣,因此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答案】B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分析】A、根据洗洁精的乳化作用进行分析;
B、根据量筒错误读数误差分析进行分析;
C、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的;
D、根据
【解答】解:A、洗洁精可洗去餐具上的油污,将油污分散成小油滴,形成乳浊液冲走,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故A正确;B、量取水时俯视量筒读数,读数偏大,量取液体体积偏小,溶剂偏少,则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B错误;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溶质质量减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溶剂水的质量增加,所以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小;故C正确;D、碱是解离出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溶液中都含OH﹣,因此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D正确;故选:B。
【难度】3
9.(3分)将宏观、微观以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示意图,根据图示得到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一种有机物
B.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发生改变
C.反应过程中乙、丙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3:2
D.反应过程中甲、丁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4:9
【答案】D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分析】A、甲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有机物=。
B、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发生改变=。
C、一定条件下乙烯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可以计算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解答】解:A、甲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有机物,该选项正确。B、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发生改变,该选项正确。C、一定条件下乙烯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2H4+3O2 2H2O+2CO2,反应过程中乙(氧气)、丙(二氧化碳)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3:2,该选项正确。D、反应过程中甲(乙烯)、丁(水)两物质的质量比为28:36=7:9,该选项不正确。故选:D。
【难度】3
10.(3分)生活处处有化学。厨师炒菜时一般会将料酒和食醋同时加入,这样会使菜品香美可口,原因是食醋中的醋酸(又称乙酸)能与料酒中的乙醇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化学式为CH3COOC2H5)。下列关于乙酸乙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乙酸乙酯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乙酸乙酯是由4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C.乙酸乙酯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
D.乙酸乙酯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答案】B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A、根据乙酸乙酯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乙酸乙酯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乙酸乙酯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B、乙酸乙酯是由乙酸乙酯分子构成的,1个乙酸乙酯分子是由4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C、乙酸乙酯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6×2)=3:2,故选项说法正确。D、乙酸乙酯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8):(16×2)=6:1:4,则乙酸乙酯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难度】1
11.(3分)归纳总结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下列对有关化学知识的总结完全正确的是( )
A.实验现象 |
B.物质分类 |
①铁丝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②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溶液变浑浊 ③稀盐酸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
①生铁、石灰石、天然气都属于混合物 ②冰、干冰、可燃冰都属于氧化物 ③苛性钠、氯化钠、碳酸钠都属于盐 |
C.物质鉴别 |
D.性质用途 |
①用灼烧法鉴别合成纤维和羊毛 ②用燃着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③用水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固体 |
①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作保护剂 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做干燥剂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做燃料 |
A.A
B.B
C.C
D.D
【答案】C
【考点】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氮气的用途;氧气的用途;酸、碱、盐的鉴别
【分析】A、根据实验现象不能说出生成物的名称,盐酸不能使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B、根据可燃冰属于混合物,苛性钠属于碱,不属于盐进行分析;
C、根据羊毛灼烧有烧焦羽毛气体,合成纤维灼烧没有焦羽毛气味;氧气具有助燃性,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进行分析;
D、根据氧气能支持燃烧,没有可燃性,做助燃剂进行分析。
【解答】解:A、实验现象不能说出生成物的名称,盐酸不能使酚酞变红色,故A错误;B、可燃冰属于混合物,苛性钠属于碱,不属于盐,故B错误;C、羊毛灼烧有烧焦羽毛气体,合成纤维灼烧没有焦羽毛气味,可以鉴别;氧气具有助燃性,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可以鉴别;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可以鉴别,故C正确;D、氧气能支持燃烧,没有可燃性,做助燃剂,故D错误。故选:C。
【难度】3
12.(3分)有关X、Y、Z三种金属的化学反应如下:
①X+YSO4═XSO4+Y
②Y+2ZNO3═Y(NO3)2+2Z
③X+H2SO4═XSO4+H2↑
④Z+H2SO4不发生反应
根据上述信息,能满足X、Y、Z三种金属的组合是( )
A.Zn、Fe、Ag
B.Al、Zn、Ag
C.Mg、Fe、Cu
D.Zn、Mg、Cu
【答案】A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解答】解:①X+YSO4═XSO4+Y,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比Y强,并且可得X、Y金属在化合物中显+2价;②Y+2ZNO3═Y(NO3)2+2Z,说明Y的金属活动性比Z强,并且可得Z金属在化合物中显+1价;③X+H2SO4═XSO4+H2↑,说明X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④Z+H2SO4不发生反应,说明Z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则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X>Y>Z,所以符合要求的为A。故选:A。
【难度】3
13.(3分)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则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某物质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一定含碳、氧两种元素
【答案】A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分析】A、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行分析;
B、根据氧化物的定义进行分析;
C、根据中和反应的定义进行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解答】解:A、分子是组成物质的粒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一定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故A合理;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NaOH,故B不合理;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也生成盐和水,但不属于中和反应,故C不合理;D、某物质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但该物质不一定含碳、氧两种元素,氧元素可能来自于氧气,如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但甲烷不含有氧元素,故D不合理;故选:A。
【难度】3
14.(3分)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B的溶解度
B.t1℃时,把15gA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可得到65g溶液
C.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升温至t3℃时,溶质质量分数A>B
D.物质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答案】D
【考点】利用溶解度曲线判断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
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可以用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分离。
【解答】解:A、不知道温度范围,不能比较物质溶解度大小,该选项不正确。B、t1℃时,A的溶解度是25g,把15gA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能够溶解12.5g,可得到62.5g溶液,该选项不正确。C、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升温至t3℃时,都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溶质质量分数A=B,该选项不正确。D、A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物质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该选项正确。故选:D。
【难度】3
15.(3分)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及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 |
除杂试剂及方法 |
A |
Na2CO3粉末(NaHCO3) |
充分加热 |
B |
CO2(CO) |
通入O2点燃 |
C |
CaCl2溶液(HCl) |
加入过量CaCO3粉末,过滤 |
D |
NaCl溶液(Na2SO4) |
加入适量BaCl2溶液,过滤 |
A.A
B.B
C.C
D.D
【答案】B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NaHCO3充分加热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C、HCl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D、Na2SO4能与适量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故选:B。
【难度】3
16.(3分)下列四个实验相关数据、图像。与对应实验操作不相符的是( )
A. 向稀盐酸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 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C. 分别向等质量的镁和铁中不断加入稀盐酸
D. 向稀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石灰水
【答案】C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分析】A、根据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B、根据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过程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C、根据等量的金属与酸反应过程中产生氢气的质量关系进行分析;
D、根据稀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与石灰水反应情况进行分析。
【解答】解:A、稀盐酸溶液为酸性,开始pH<7,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逐渐变为中性,pH=7,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为碱性,溶液pH>7,故A图正确;B、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开始是硝酸钾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为0,有硝酸钾溶解,溶质质量分数增加,当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不再溶解硝酸钾,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B图正确;C、因开始加入酸的质量相同,且开始酸不足,所以开始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最终由于金属完全反应,每24份质量的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的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最终镁消耗的稀盐酸更多,产生氢气质量较大,故C图错误;D、氢氧化钙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无沉淀生成,盐酸消耗完后,氯化镁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沉淀质量增加,当氯化镁消耗完后,沉淀质量不再增加;故D图正确;故选:C。
【难度】3
二、解答题(共7小题,满分0分)
17.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两个片段和部分信息,X.Y.Z分别代表相应位置的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Y属于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2)硫离子的符号为 。
(3)标出Z的氧化物中Z代表的元素的化合价 。
(4)氢元素、氧元素与X代表的元素组成的一种铵态氮肥的化学式 。
【答案】(1)金属;(2)S2﹣;(3) 2O3;(4)NH4NO3。
【考点】元素周期表结构及简单规律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周期都从金属元素开始,到稀有气体元素结束(第一周期从非金属元素氢开始).在元素周期表中,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结构中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元素的种类(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和元素性质,也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来解答本题.
【解答】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组成可知,Y排在钠后是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2)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所形成的粒子的符号是S2﹣;(3)Z排在镁元素后,是铝元素,对应的氧化物是氧化铝,氧化铝中铝的化合价是+3,元素化合价标在元素正上方,符号在前,数字在后,表示为 2O3;(4)X排在氧前是氮元素,氮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可组成铵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所以组成的铵态氮肥是NH4NO3;故答案为:(1)金属;(2)S2﹣;(3) 2O3;(4)NH4NO3。
【难度】3
18.青少年每天保证充足的饮水以及营养均衡非常关键。
(1)净化水的方法有①活性炭吸附,②过滤,③沉降,④蒸馏,⑤杀菌。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将某河水净化成生活饮用水,应选择的方法和顺序为 (填序号)。生活中既能降低水的硬度,又能消毒杀菌的常用方法是 。
(2)某校早餐食谱为米饭,西红柿炒鸡蛋,牛奶,其中西红柿提供的营养素是 。
【答案】(1)③②①⑤;煮沸;(2)维生素。
【考点】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水的净化方法;硬水的危害及软化方法
【分析】(1)根据净化水的方法及流程,以及在生活中可以采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进行分析;
(2)根据常见食物中提供的营养素进行分析。
【解答】解:(1)①活性炭吸附可以吸附水中的小颗粒;②过滤能除去水中不溶性的固体;③沉降可以将大颗粒沉降下来,便于过滤④蒸馏可得蒸馏水,比生活用水成本高;④杀菌,这是必须的,饮用水必须达到生化标准,净化水的顺序一般是由低到高顺序排列,所以其正确的顺序为③②①⑤;生活中既能降低水的硬度,又能消毒杀菌的常用方法是煮沸;(2)某校早餐食谱为米饭,西红柿炒鸡蛋,牛奶,其中西红柿提供的营养素是维生素。故答案为:(1)③②①⑤;煮沸;(2)维生素。
【难度】3
19.“天问一号”成功降落火星以及在火星表面的巡视离不开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
(1)液氢坐火箭的高能燃料,其优点是 。
(2)铝合金因其硬度大、质地轻、耐腐蚀,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铝比铁耐腐蚀的原因是 (填序号)
A、铝的密度较小
B、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
C、铝表面易形成致密氧化物保护膜
(3)玻璃易碎,塑料制软,在塑料中加入玻璃纤维,就得到一种既有玻璃的透明性又有钢铁般强度的材料﹣﹣﹣﹣玻璃钢,玻璃钢属于 材料。
【答案】(1)密度小,热值高,环保;(2)C;(3)复合。
【考点】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合金与合金的性质;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分析】(1)根据氢气的密度、氢气燃烧的产物来分析;
(2)根据铝能和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分析;
(3)根据材料的分类来分析。
【解答】解:(1)液氢和液氧火箭燃料的突出优点是液氢的密度小,热值高,燃烧产物只有水,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故答案为:密度小,热值高,环保;(2)铝抗腐蚀性是因为铝能和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故选:C;(3)玻璃钢是玻璃纤维(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塑料(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制成的复合材料;故答案为:复合。
【难度】3
20.A﹣G是初中常见的物质,相互间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条件和生成物已省略)已知A是金属氧化物,B是胃酸的主要成分,C俗称烧碱,E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请回答下列问题:
(1)F的化学式为 。
(2)化学反应①基本反应类型是 。
(3)反应②的反应方程式为 。
(4)若B和C能发生反应,这一反应的微观实质为 。
【答案】(1)FeCl2;(2)复分解反应;(3)Fe+CuCl2=FeCl2+Cu;(4)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根据A﹣G是初中常见的物质,A是金属氧化物,B是胃酸的主要成分,所以B是盐酸,C俗称烧碱,所以C是氢氧化钠,E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所以E是铁,氢氧化钠和D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D是氯化铜,A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所以A是氧化铜,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所以G是铜,F是氯化亚铁,然后将推出的物质验证即可。
【解答】解:(1)A﹣G是初中常见的物质,A是金属氧化物,B是胃酸的主要成分,所以B是盐酸,C俗称烧碱,所以C是氢氧化钠,E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所以E是铁,氢氧化钠和D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D是氯化铜,A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所以A是氧化铜,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所以G是铜,F是氯化亚铁,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F的化学式为FeCl2;(2)化学反应①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基本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3)反应②是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方程式为:Fe+CuCl2=FeCl2+Cu;(4)若B和C能发生反应,这一反应的微观实质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故答案为:(1)FeCl2;(2)复分解反应;(3)Fe+CuCl2=FeCl2+Cu;(4)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
【难度】3
21.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原理、操作规范、安全意识等知识,请结合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标号①的仪器的名称 。
(2)实验室利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组装好实验装置后,加入药品前必须进行一项操作是 。
查阅资料:①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不能混合使用,若混合使用,不但会失效,还会产生有毒气体﹣﹣﹣﹣氯气。②氯气呈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儿,有毒,可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密度比空气大,能与水、碱溶液发生反应。
(4)若用84消毒液和块儿状洁厕灵反应制取并收集一瓶氯气,正确的接口顺序为 。
A、ac
B、bd
C、be
D、bf
(5)多余的气体可用下列试剂中的 吸收,防止污染空气。
A、浓硫酸
B、石灰水
C、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1)集气瓶;(2)2H2O2 2H2O+O2↑;(3)检查装置气密性;(4)C;(5)BC。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2)根据装置B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品制取氧气,并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根据制取气体的步骤进行分析;
(4)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及特殊要求选择装置;
(5)根据氯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1)①是集气瓶;(2)装置B属于固、液常温型,适合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3)为了防止由于更换部分仪器造成药品损失,组装好实验装置后,加入药品前必须进行一项操作是检查装置气密性;(4)利用84消毒液和块状洁厕灵混合制取氯气,应该选用B做发生装置,用E收集,并且从短管进入,因为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制取并收集一瓶氯气正确的连接顺序是be;(5)氯气呈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儿,有毒,能与水、碱溶液发生反应,多余的气体可用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1)集气瓶;(2)2H2O2 2H2O+O2↑;(3)检查装置气密性;(4)C;(5)BC。
【难度】5
22.小华同学在打开某食品包装袋时,发现袋内有一包脱氧剂,其标签如图。他对该脱氧剂产生好奇,请回答下列问题:
【品名】脱氧剂 【主要成分】铁粉 【作用】延长食品保质期 【注意事项】本品严禁食用 |
(1)铁粉为什么能延长食品保质期?根据铁生锈的化学反应原理,他判断“脱氧剂”能够延长食品保质期的原因应是 (填字母序号)。
A.铁粉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B.铁粉吸收水分,使食品保持干燥。
C.铁粉消耗氧气,防止食品发生缓慢氧化
(2)这包“脱氧剂”是否仍具有延长保质期的作用?于是,他将该“脱氧剂”带到学校和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其成分:
【提出问题】该“脱氧剂”现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Fe 猜想二: 猜想三:Fe2O3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上述粉末用磁铁进行充分吸引,发现固体粉末部分被吸引,证明猜想二正确。
实验二:向被磁铁吸引的粉末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稀硫酸与氢气质量关系如图所示,a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 (填写化学符号)。
实验三:向未被磁铁吸引的粉末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拓展提升】同学们设想,将已失效的本品“脱氧剂”全部转化为铁粉,恢复起保鲜作用。经过讨论,他们找到一种通过一步反应即可实现的方案,该方案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答案】(1)BC。(2)【猜想假设】Fe、Fe2O3。【进行实验】实验二:Fe2+、H+。实验三: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黄色;Fe2O3+3H2SO4═Fe2(SO4)3+3H2O。【拓展提升】Fe2O3+3CO 2Fe+3CO2。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脱氧剂”能够延长食品保质期的原因应是铁粉吸收水分,使食品保持干燥,铁粉消耗氧气,防止食品发生缓慢氧化。
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
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1)“脱氧剂”能够延长食品保质期的原因应是铁粉吸收水分,使食品保持干燥,铁粉消耗氧气,防止食品发生缓慢氧化。故答案为:BC。(2)【猜想假设】猜想一:Fe 猜想二:Fe、Fe2O3 猜想三:Fe2O3故答案为:Fe、Fe2O3。【进行实验】实验二: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a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硫酸亚铁和硫酸,含有的阳离子是Fe2+、H+。故答案为:Fe2+、H+。实验三:向未被磁铁吸引的粉末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黄色,是因为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故答案为: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黄色;Fe2O3+3H2SO4═Fe2(SO4)3+3H2O。【拓展提升】该方案的反应原理是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表示为:Fe2O3+3CO 2Fe+3CO2。故答案为:Fe2O3+3CO 2Fe+3CO2。
【难度】5
23.化学兴趣小组将一瓶已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如下实验操作,最后获得100克氢氧化钠溶液。请解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
(2)求最后所得100克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CO2+2NaOH═Na2CO3+H2O;(2)10.0%。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1)氢氧化钠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而变质;
(2)根据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根据沉淀的质量求出碳酸钠的质量,继而求出未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据此解答。
【解答】解:(1)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CO2+2NaOH═Na2CO3+H2O;(2)由于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过滤、蒸发等操作后,得到滤渣10.0g,即碳酸钙的质量是10.0g,设消耗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Ca(OH)2+Na2CO3=CaCO3↓+2NaOH
106 100 80
x 10.0g y
x=10.6g
y=8.0g
未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是12.6g﹣10.6g=2.0g最后所得100克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的质量是2.0g+8.0g=10.0g故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0.0%答:所得100克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0%。故答案为:(1)CO2+2NaOH═Na2CO3+H2O;(2)10.0%。
【难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