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2年河北省中考化学真题
题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总分 |
得分 |
|
|
|
|
|
|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
一、单选题 |
1.蛋白质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下列食物富含蛋白质的是
A.鸡蛋
B.白菜
C.大米
D.苹果
2.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部分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加入石灰石
C.加入稀盐酸
D.收集二氧化碳
3.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B.空气中含有稀有气体
C.空气中的氧气极易溶于水
D.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最大
4.金银花作为一种中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有效成分之一是绿原酸(C16H18O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绿原酸属于有机物
B.绿原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绿原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1个绿原酸分子含有9个氧分子
5.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中航天员介绍,他们所需的部分水是由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实现了循环利用,如图是该反应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和丁中氢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1:3
C.丁可电解生成供航天员呼吸的氧气
D.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丙质量比为1:1
6.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设计 |
A |
鉴别H2O2溶液和H2O |
加入MnO2 |
B |
鉴别NaCl溶液和NaOH溶液 |
滴加CuSO4溶液 |
C |
除去H2中混有的少量CO |
通过灼热的CuO |
D |
除去木炭粉中混有的氧化铁 |
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
A.A
B.B
C.C
D.D
7.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慢慢滴入稀硫酸,该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N点时的溶液一定呈红色
B.P点时的溶液能与纯碱发生反应
C.M→N过程中溶液的碱性逐渐增强
D.M→P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钠不断增加
8.2021年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5.3%,改善幅度为“十三五”以来最高。下列举措不能改善空气质量的是
A.开发利用新能源
B.推进低碳交通运输
C.提高森林覆盖率
D.增高炼铁厂的烟囱
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过程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甲骨刻字
B.烧制陶瓷
C.粮食酿酒
D.火药爆炸
10.树立安全意识,掌握科学知识,做到“加强防范,守护生命”。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加油站、面粉加工厂严禁烟火
B.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C.更换灯泡时,不必断开电源开关
D.在高速公路上,汽车超速行驶
11.如图所示,封闭在注射器中的空气被压缩后,气体分子的
A.个数减少
B.质量减小
C.间隔减小
D.种类减少
12.关于托盘天平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游码应放在标尺的最大刻度线处
B.测量物体质量时,向右盘中加减砝码应使用镊子
C.被测物体的质量总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
D.称粉状物体质量时,可以将其直接放在盘中
13.分类是认识和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蜡、铁和玻璃都是晶体
B.汽水、冰水和矿泉水都是混合物
C.人体、大地和石墨都是导体
D.金刚石、不锈钢和黄金都是金属材料
14.对如图所示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
甲:头发被带电的气球吸引,说明头发原来一定带电
B.
乙:两个铅柱没有被重物拉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
丙:一段时间后,只有①中铁钉生锈,说明铁生锈与水有关
D.
丁:干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
|
二、计算题 |
15.一家火锅店用某种材质的纸折成火锅,加上水,放在点燃的天然气炉上涮菜,如图所示。天然气属于______(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纸锅中的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选填“继续升高”或“保持不变”),该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若纸锅中水的质量为1kg,水温从20℃升高到100℃,则水需要吸收______J的热量。(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16.为测定黄铜(铜锌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小明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放入烧杯中,分2次加入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实验过程和数据如图所示。
请计算:
(1)生成氢气的总质量是______g。
(2)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
三、填空题 |
17.如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①向装置内依次加入白磷和80℃的水,此时白磷不燃烧:②通入氧气,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②中白磷剧烈燃烧时,容器内气体压强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大气压强。
(3)对比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18.如图所示为某地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桑基鱼塘”的模式简图。
(1)蚕丝属于______(选填“天然”或“合成”)纤维。常用______的方法区分蚕丝和纯棉两种布料。
(2)桑叶茶中富含Ca、Fe、K等元素,其中能预防贫血的是______。
(3)塘泥用作肥料,促进桑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相当于______(选填“氮肥”“磷肥”或“钾肥”)的作用。
(4)桑树的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为______转化为化学能。
|
四、实验探究题 |
19.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粗盐提纯实验中的过滤操作。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若过滤后所得溶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2)乙是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实验前先用砂纸打磨铝丝的目的是______;步骤②中观察到铝丝表面的现象是______。设计该实验的依据是______。
|
五、推断题 |
20.我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的捕获、储存、利用和转化等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某小组设计的二氧化碳捕获过程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A~G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C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固态的F俗称为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
(4)D的一种用途是______。
|
六、科学探究题 |
21.化学课上,老师组织学生对家用除湿盒(如图所示)进行了如下探究。
(资料信息)
吸湿区内黑色颗粒是活性炭,白色颗粒是初中化学一种常见物质。使用一段时间后,集水区内有大量液体和少量固体,且气温越低固体越多。
(知识应用)除湿盒内活性炭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异味,利用了其______性。
(提出问题)白色颗粒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猜想Ⅰ:氧化钙:猜想Ⅱ:氢氧化钠:猜想Ⅲ:氯化钙。
猜想依据: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氢氧化钠和氯化钙在空气中容易______水分。
(交流讨论)从安全性考虑,因为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______,所以否定了猜想Ⅱ。
(进行实验)已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解释与结论)小组同学依据实验得出结论:白色颗粒是氯化钙。
(1)步骤②的现象是______。
(2)步骤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写一个)。
(拓展交流)同学们查阅到氯化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溶解度/g |
59.5 |
65.0 |
74.5 |
100 |
116 |
(1)集水区内“气温越低固体越多”的原因是______。
(2)从绿色化学的角度考虑,除湿盒使用后,对集水区内物质的处理建议是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
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和合理膳食的原则,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解答。
A、鸡蛋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正确;
B、白菜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错误;
C、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富含糖类,故选项错误;
D、苹果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B
【解析】
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为连接仪器,将导管浸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若气密性良好,则烧杯中的导管口会有气泡冒出,图示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取用块状固体药品应将试管横放,将药品放入试管,之后将试管缓慢竖立起来,如图操作块状药品会打破试管底部,图示操作错误,符合题意;
C、取用液体药品应将瓶塞倒放于桌面,试管倾斜,试剂瓶标签朝向手心,倾倒时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图示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则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时导管应伸入到集气瓶底,图示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解析】
A.空气中的各成分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即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该选项说法正确;
B.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氧气不易溶于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4.D
【解析】
A、绿原酸的化学式为C16H18O9,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绿原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C、绿原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18):(9×16),可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1个绿原酸分子含有9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5.C
【解析】
根据微观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据此回答。
A、乙是氢气化合价为0,丁是水,氢元素化合价为+1,乙和丁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不相同,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1:4,不符合题意;
C、丁是水,电解时可生成氧气供给呼吸,符合题意;
D、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丙质量比为44:16=11:4,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C
【解析】
A、二氧化锰可以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产生氧气,有气泡生成,而其与水没有反应现象发生,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B、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有蓝色沉淀生成,而与氯化钠溶液不反应没有反应现象发生,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C、氢气和一氧化碳均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使得黑色的氧化铜被还原成紫红色的铜单质,其反应现象相同,除杂不能除去目标物,符合题意;
D、稀盐酸会与氧化铁反应使得杂质氧化铁溶解,而木炭不与稀盐酸反应,可以达到除杂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B
【解析】
A、N点时,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此时为中性,酚酞溶液在中性溶液中是无色的;错误;
B、P点时,硫酸过量了,溶液中含有硫酸,硫酸和纯碱(碳酸钠)发生反应产生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正确;
C、根据图像,M→N过程中溶液的碱性逐渐减弱,M点pH大于7,N点pH=7;错误;
D、M→N,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硫酸钠和水,该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钠不断增加;N点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N→P过程中硫酸过量,没有硫酸钠产生;错误;
故选B。
8.D
【解析】
A、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不符合题意;
B、推进低碳交通运输,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不符合题意;
C、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D、增高炼铁厂的烟囱,废气还是排放到了空气中,还是会污染空气,符合题意。
故选D。
9.A
【解析】
A、甲骨刻字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火药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10.A
【解析】
A、加油站内的空气中混有可燃的汽油蒸汽,面粉加工厂的空气中混有可燃性的面粉粉尘,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故做法正确;
B、室内起火打开门窗通风,造成空气对流,氧气量充足,使火势加大,故做法错误;
C、更换灯泡前,应断开电源开关,以防止人接触灯泡的金属部分时触电,故做法错误;
D、在高速公路上,由于汽车超速行驶,会酿成严重的交通事故,故做法错误。
故选A。
11.C
【解析】
空气被压缩,是因为空气中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减小的缘故,故选C。
12.B
【解析】
A、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要放在标尺的0刻度;错误。
B、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在添加砝码时,应使用镊子;正确。
C、根据托盘天平的原理,被测物的质量应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错误。
D、称物质质量时,一般药品要放在纸上称,有腐蚀性的物质要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中称量,不可以将其直接放在盘中;错误。
故选B。
13.C
【解析】
A、铁是晶体;玻璃、蜡是非晶体,不符合题意;
B、汽水是由碳酸、水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是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矿泉水是由水、可溶性矿物质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人体、大地、石墨均属于导体,符合题意;
D、金刚石是碳单质,属于非金属材料,不锈钢是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黄金属于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A
【解析】
A、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异性电荷也互相吸引,故该实验不能说明头发原来一定带电,符合题意;
B、两个铅柱,紧密接触后,没有被重物拉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不符合题意;
C、试管①中铁钉与氧气和水接触,生锈,试管②中铁钉只与氧气接触,不生锈,说明铁生锈与水有关,不符合题意;
D、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说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
不可再生
保持不变 336000
【解析】
煤、石油、天然气均为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纸锅中的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在此过程中水变为水蒸气;纸锅中水的质量为1kg,水温从20℃升高到100℃,则水需要吸收热量:Q=cm△t=4.2×103J/(kg·℃)×1kg×(100℃-20℃)=336000J
16.(1)0.4
(2)充分反应后,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4g。
解:设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
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为
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答: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7.5%。
【解析】
(1)
样品质量为40.0g,分2次加入稀硫酸的总质量为110.0g,充分反应后烧杯内物质质量为149.6g,则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故填:0.4。
(2)
见答案。
17.(1)
(2)大于
(3)可燃物要和氧气接触
【解析】
(1)
白磷燃烧产生五氧化二磷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②中白磷剧烈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气体压强增大,大于大气压;
(3)
①中白磷是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没有接触氧气,没有燃烧;②中白磷是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接触氧气,白磷燃烧;对比可知变量是氧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要和氧气接触。
18.(1)
天然
灼烧闻气味
(2)Fe
(3)氮肥
(4)光能
【解析】
(1)
天然纤维有棉、麻、毛、丝四种,故蚕丝属于天然纤维,通常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蚕丝和纯棉两种布料。蚕丝灼烧时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灼烧会产生烧纸的气味。
(2)
人体缺铁会导致贫血,则能预防贫血的是铁元素。
(3)
氮肥能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与塘泥作用相当。
(4)
光合作用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
19.(1)
漏斗
滤纸破损(或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下方烧杯不干净等)
(2)
除去铝丝表面氧化膜
有红色固体析出 金属活动性:Al>Cu>Ag
【解析】
(1)
仪器a的名称是漏斗,过滤后所得溶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下方烧杯不干净等。
(2)
打磨铝丝是为了除去铝丝表面的氧化膜(Al2O3),若不打磨则Al2O3不会与硝酸铜发生反应,看不到任何实验现象;步骤①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单质,步骤②将铝丝放入①反应后的溶液中,铝会与步骤①中生成的硝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单质,则步骤②中观察到铝丝表面的现象是有红色固体析出。设计该实验的依据是金属活动性Al>Cu>Ag,否则看不到相对应的实验现象。
20.(1)干冰
(2)
(3)复分解反应
(4)改良酸性土壤
【解析】
A~G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C是一种常见的溶剂,可推出C为水,A能吸收二氧化碳,A可能是氢氧化钠,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B为碳酸钠,B能与D反应生成A和E,可推出D为氢氧化钙,E为碳酸钙,C能与G转化为D,可推出G为氧化钙,E能转化为G和F,可推出F为二氧化碳,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1)
F为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
(2)
反应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
反应②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4)
D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显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21.
吸附
吸收 腐蚀性
溶液不变色 碳酸钠(含有碳酸根离子的可溶性盐均可)
氯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可以晒干后继续使用
【解析】
知识应用:除湿盒内活性炭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异味,利用了其吸附性;
猜想依据: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氢氧化钠和氯化钙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
交流讨论:从安全性考虑,因为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否定了猜想Ⅱ;
解释与结论:依据小组同学依据实验得出结论:白色颗粒是氯化钙,氯化钙溶于水呈中性;
(1)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不变色;
(2)氯化钙溶液加入试剂X后有白色沉淀生成,是溶液的的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试剂X可是是碳酸钠(含有碳酸根离子的可溶性盐均可);
拓展交流: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氯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集水区内“气温越低固体越多”的原因是氯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气温越低固体越多;
(2)除湿盒内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钙,集水区内物质是氯化钙的晶体,无毒,从绿色化学的角度考虑,可以晒干后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