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3分)如图所示为今年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金面具残片,经测定该面具含金量约为8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金的元素符号为aU
B.金容易被锈蚀
C.金单质由金原子构成
D.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g
【答案】C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分析】A、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B、根据金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金的元素符号是Au,故选项说法错误。B、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锈蚀,故选项说法错误。C、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单质是由金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D、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金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7,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难度】3
2.(3分)科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又要保障安全,下列实验操作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移走蒸发皿
B. 使用测电笔
C. 夹持试管
D. 添加砝码
【答案】B
【考点】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称量器﹣托盘天平;夹持器﹣铁夹、试管夹、坩埚钳
【分析】A、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使用测电笔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试管夹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使用测电笔,手不能触碰测电笔笔尖金属体,但要接触笔尾金属体,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使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不能用手拿砝码,应使用镊子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B。
【难度】3
3.(3分)现有锌、氧化铜、硫酸钡和石灰石四种固体,为了区分它们,小嘉参照二歧分类检索表制作了一个物质检索表,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a 只含一种物质……2 1b 含有多种物质……甲 2a 只含一种元素……乙 2b 含有多种元素……3 3a▲……丙 3b 白色固体……丁 |
A.甲表示的是石灰石
B.乙表示的是锌
C.表中“▲”应该表示为“黑色固体”
D.也可根据是否含有氧元素对丙、丁分类
【答案】D
【考点】物质的简单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A、甲中含有多种物质,说明其是混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乙中只含有一种元素,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丙和丁中含有多种元素,丁是白色固体,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氧化铜、硫酸钡中均含有氧元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甲中含有多种物质,说明其是混合物,四种固体中石灰石属于混合物,则甲表示的是石灰石,故选项说法正确。B、乙中只含有一种元素,锌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乙表示的是锌,故选项说法正确。C、丙和丁中含有多种元素,丁是白色固体,氧化铜、硫酸钡中含有多种元素,硫酸钡是白色固体,氧化铜是黑色固体,则表中“▲”应该表示为“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D、氧化铜、硫酸钡中均含有氧元素,不能根据是否含有氧元素对丙、丁分类,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难度】3
4.(3分)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苦泉水”制取铜的方法,其主要生产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①通过蒸发溶剂可获得晶体
B.②是通过复分解反应获得铜
C.③所得硫酸铜溶液一定是饱和的
D.④说明铁元素变成了铜元素
【答案】A
【考点】常见金属的冶炼方法
【分析】A、根据“苦泉水”加热后能获得硫酸铜晶体,进行分析判断。
B、②是用炭火烧的方法获得铜,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硫酸铜晶体加水溶解形成硫酸铜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苦泉水”加热后能获得硫酸铜晶体,①通过蒸发溶剂可获得晶体,故选项说法正确。B、②是用炭火烧的方法获得铜,生成物中铜是单质,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C、硫酸铜晶体加水溶解形成硫酸铜溶液,③所得硫酸铜溶液不一定是饱和的,故选项说法错误。D、④是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而不是说明铁元素变成了铜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
【难度】5
5.(3分)如图所示为小嘉构建的甲、乙、丙、丁四种不同物质的关系图,“﹣”表示相邻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若甲为铁,乙、丙、丁分别是稀H2SO4、CuCl2溶液、NaOH溶液中的任意一种,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乙可能是CuCl2溶液
B.丙一定是NaOH溶液
C.丁一定是稀H2SO4
D.丙不可能是稀H2SO4
【答案】C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分析】铁能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解答】解:A、铁能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因此乙可能是CuCl2溶液或稀硫酸,该选项说法正确;B、铁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因此丙一定是NaOH溶液,该选项说法正确;C、丁可以是氯化铜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如果丙是稀硫酸,则乙、丁的其中一种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不能和铁反应,因此丙不可能是稀H2SO4,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难度】5
二、填空题(本题有2小题5空格,每空2分,共10分)
6.(4分)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 ,因而容易点燃。
(2)1830年发明了火柴。原理是将白磷、硫、KClO3、MnO2混合,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引燃火柴杆。推测KCl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 ,使燃烧更剧烈。
【答案】(1)着火点低;(2)提供氧气。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1)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能生成氧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着火点低,容易发生燃烧,(2)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能生成氧气,则KCl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氧气,使燃烧更剧烈。故答案为:(1)着火点低;(2)提供氧气。
【难度】3
7.(6分)人类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常需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对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认识也是如此。
(1)1625年格劳贝尔发现将金属放入稀盐酸中会“消失”,这为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奠定了基础,小嘉选用锡、铜、锌三种金属重温实验,则会“消失”的金属有 。
(2)1766年卡文迪许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了一种可燃性气体,他称之为“可燃空气”,其实该气体就是 。从此为探索金属活动性打开了新思路。
(3)1865年贝开托夫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金属活动性规律。小嘉运用该规律开展实验,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B点时溶液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 。
【答案】(1)锡、锌;(2)氢气;(3)Cu2+、Fe2+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分析;
(2)根据金属与酸的反应分析;
(3)根据金属与盐的反应分析。
【解答】解:(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锡、锌位于氢的前面,能与酸反应,所以则会“消失”的金属有锡、锌。(2)由于较活泼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了氢气,所以“可燃空气”就是氢气。(3)由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铁>铜>银,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硝酸银完全反应后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了硝酸亚铁和铜,由图像可知,B点时铁与硝酸银恰好反应,则溶液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Cu2+、Fe2+。故答案为:(1)锡、锌;(2)氢气;(3)Cu2+、Fe2+。
【难度】3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1小题3空格,每空3分,共9分)
8.(9分)小嘉用H2O2溶液制取氧气时,在烧瓶中加入50毫升水及0.5克MnO2,再往分液漏斗中加入30毫升15%的H2O2溶液。为什么要加入50毫升水呢?查阅资料发现:在不加入水时,若注入H2O2溶液速度过快,反应会过于剧烈而引发事故。
【提出问题】水是如何减缓该反应速度的呢?
【建立假设】水可以降低H2O2溶液浓度,从而减缓反应速度。
【实验方案】他利用如图装置,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30毫升的1%、3%和7%的H2O2溶液进行实验,观察并比较。
【实验结论】加水降低了H2O2溶液的浓度,使反应速度变慢。
【交流反思】
(1)为了更好地比较反应的快慢,需控制三次实验中滴加H2O2溶液的 相同。
(2)判断产生氧气的速度时,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还可以比较 。
【继续探究】针对提出的问题,他又利用如图装置,用3%的H2O2溶液分别在0℃、20℃和60℃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进行该实验所基于的假设是 。
【答案】(1)速度;(2)相同时间内收集到氧气的体积;(3)降低温度,可以减缓反应的速率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
【分析】(1)根据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图中实验,用量筒收集生成的氧气,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用3%的H2O2溶液分别在0℃、20℃和60℃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温度不同,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30毫升的1%、3%和7%的H2O2溶液进行实验,为了更好地比较反应的快慢,需控制三次实验中滴加H2O2溶液的速度相同。(2)图中实验,用量筒收集生成的氧气,判断产生氧气的速度时,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还可以比较相同时间内收集到氧气的体积。(3)利用如图装置,用3%的H2O2溶液分别在0℃、20℃和60℃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控制的变量是温度不同,进行该实验所基于的假设是降低温度,可以减缓反应的速率。故答案为:(1)速度;(2)相同时间内收集到氧气的体积;(3)降低温度,可以减缓反应的速率。
【难度】3
四、解答题(本题有3小题,第9-11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9.(7分)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的碳平衡被破坏。2020年9月22日,我国政府承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的CO2量,重新实现碳平衡,如图是碳循环和碳中和策略的示意图。
(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 。
(2)要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目标,除图中策略外,还可用化学方法人工捕获,如将空气通入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写出用氢氧化钾捕获CO2的化学方程式 。
(3)2020年1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多年未遇的极寒天气,因此有人质疑:今年天气这么冷,地球气温真的在上升吗?对于这样的质疑,你是否认同?并说明理由 。
【答案】解:(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对化石燃料进行综合利用等。故填: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对化石燃料进行综合利用等。(2)氢氧化钾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OH+CO2═K2CO3+H2O。故填:2KOH+CO2═K2CO3+H2O。(3)不认同,是因为今年天气很冷,只是持续一段时间,从总体上说,近年来大气温度持续螺旋式上升。故填:不认同,是因为今年天气很冷,只是持续一段时间,从总体上说,近年来大气温度持续螺旋式上升。
【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1)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对化石燃料进行综合利用等,可以减缓温室效应。
(2)氢氧化钾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
(3)今年天气很冷,只是持续一段时间,从总体上说,近年来大气温度持续螺旋式上升。
【解答】解:(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对化石燃料进行综合利用等。故填: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对化石燃料进行综合利用等。(2)氢氧化钾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OH+CO2═K2CO3+H2O。故填:2KOH+CO2═K2CO3+H2O。(3)不认同,是因为今年天气很冷,只是持续一段时间,从总体上说,近年来大气温度持续螺旋式上升。故填:不认同,是因为今年天气很冷,只是持续一段时间,从总体上说,近年来大气温度持续螺旋式上升。
【难度】3
10.(7分)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相关信息如表。试回答
名称 |
符号 |
相对原子质量 |
氕 |
H |
1 |
氘 |
D |
2 |
氚 |
T |
3 |
(1)原子结构模型中的“⊗”表示的粒子是 。
(2)超重水有一定的放射性。一个超重水分子由两个氚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可表示为T2O,T2O中T的化合价为 。
(3)重水是由氘和氧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可表示为D2O,重水和普通水化学性质相似。在海水中重水的质量约占0.02%,则100吨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1)中子;(2)+1;(3)100吨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是0.004t
【考点】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分析】(1)根据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由氕、氘、氚的原子结构模型图,结合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由氕、氘、氚的原子结构模型图,结合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原子结构模型中的“⊗”表示的粒子是中子。(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显﹣2价,设T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0,则x=+1价。(3)重水是由氘和氧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可表示为D2O,重水和普通水化学性质相似。在海水中重水的质量约占0.02%,则100吨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是100t×0.02% 100%=0.004t。故答案为:(1)中子;(2)+1;(3)100吨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是0.004t。
【难度】5
11.(7分)小嘉发现:向碳酸钠溶液中倾倒稀盐酸,很快就产生了气泡: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滴加一定量后才有气泡产生。查阅资料: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先发生的反应是Na2CO3+HCl═NaCl+NaHCO3;当Na2CO3全部转化成NaHCO3后,再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为此他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在广口瓶中加入1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用注射器向瓶中缓慢注入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观察到瓶内无明显现象; 步骤二:继续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瓶内连续产生气泡,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
(1)步骤二中,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
(2)上述实验中,加入稀盐酸多少克后,才开始产生二氧化碳? 。
(3)向一定量碳酸钠溶液中无论是倾倒还是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质量是相同的,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
【答案】解:(1)步骤二中,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变浑浊。(2)设加入稀盐酸质量为x,
Na2CO3+HCl═NaCl+NaHCO3,
106 36.5
10g×10.6% x×7.3%
,
x=5g,
上述实验中,加入稀盐酸5g后,才开始产生二氧化碳。故填:5g。(3)向一定量碳酸钠溶液中无论是倾倒还是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质量是相同的,其本质原因是两种方式中,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都完全来自于碳酸钠,即碳酸钠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成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故填:两种方式中,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都完全来自于碳酸钠,即碳酸钠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成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解:(1)步骤二中,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变浑浊。(2)设加入稀盐酸质量为x,
Na2CO3+HCl═NaCl+NaHCO3,
106 36.5
10g×10.6% x×7.3%
,
x=5g,
上述实验中,加入稀盐酸5g后,才开始产生二氧化碳。故填:5g。(3)向一定量碳酸钠溶液中无论是倾倒还是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质量是相同的,其本质原因是两种方式中,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都完全来自于碳酸钠,即碳酸钠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成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故填:两种方式中,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都完全来自于碳酸钠,即碳酸钠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成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
【难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