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装……………○……………订……………○……………线……………○………………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内……………○……………装……………○……………订……………○……………线……………○………………
2024年重庆市高考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向头。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深受西戎俗影响
C.各族同源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得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答案】B
【考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石器时代的文明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石器时代的文明,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秦国地域)墓多为北头向,是为华夏代表,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受中原华夏文化影响大,而春秋时期(东周)关中地区墓葬变成西向,说明这一时期关中地区已经有西戎文化的渗透,而且较为明显以至于墓朝向变化,B 项正确;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说法欠妥,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了关中地区一个地方的变化,至于其他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变化没有提及,所以该选项判断为与材料无关,无中生有,排除C项;趋于稳固说法过于绝对,材料谈到关中地区的丧葬文化变化,变化与维持稳定说法矛盾,而且材料没有谈到其他地区的文化传统变化与否,排除D项。故选:B。
【难度】3
2.(3分)北魏均田令规定,双速按骗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
A.均田制遭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
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
【答案】A
【考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均田令要求:如果不缴纳田税,则不会被授田(课是指的田税);同时,隋朝也规定,缺乏劳动力的群体被免除了田税,所以更加要求了劳动力人口进行田税上缴,因此得出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C项正确;材料逻辑是要求承担课税与授田的统一性,而不是强调均田制遭到破坏,后者的表现应该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而材料并未提及隋朝土地兼并情况,排除A项;北齐均田令要求是,没有接受授田的奴婢不用上缴赋税,这反向说明有一部分奴婢是承担了赋税义务并因此获得了土地的,排除B项;定额租调是按照租种土地面积,规定佃户每年应交一定数额的地租,而材料并未谈及地主或者国家这么规定收地租,排除D项。故选:A。
【难度】3
3.(3分)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 )
A.制度具有重大得缺陷
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
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答案】A
【考点】唐朝的中央集权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的中央集权,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随着唐朝的逐渐衰落以及节度使势力日益坐大,中央政府难以掌控住地方,故而演变为藩镇割据,可见节度使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A项正确;节度使本身是为了加强边防,也必须由蕃将充任,只是这一制度下,缺乏制衡和监督,排除B项;节度使手中实权很大,具有边地军队调兵权,排除C项;节度使加重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
【难度】1
4.(3分)王安石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己的道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无作好,天作恶,无偏无觉,无反无侧”。人也同本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要反映了王安石( )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传统的伦理观
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传统的天命观
【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历史人物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历史人物,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天”沿 着天道运行与变化,而不是人为干预,人与天是独立的,天即自然的运行不受人的支 配与影响,这属于唯物主义,王安石引用“天“作为解释自然构成的要素,而不是以物质为第一位,这属于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C项正确;辩证法指的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与解决问题,材料没有谈及发展,联系,全面(矛盾)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就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而材料讲的是自然物质与人类行动的关系,并不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排除B项;王安石曾提出著名的“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论断,力排众议推行变法,王安石并不完全相信传统的天命观,排除D项。故选:C。
【难度】5
5.(3分)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人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 )
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
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
【答案】D
【考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在统一初年,元朝政府不允许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一一但是由于宋朝时海上贸易已经非常繁荣,而且利润丰厚一一禁令成效甚微一一元朝政府也发现对外海外贸易有利可图,所以放宽禁令,允许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同时约束不法行为,打击垄断,并要求权贵海外贸易所得应当与百姓抽成,发挥政府控制社会平衡的宏观调控作用,这说明海外贸易的繁荣与利润丰厚激励与推动元朝统治者改变原有政策,推进海外贸易合法化,D项正确;材料重点谈及元朝对于海外贸易的态度的变化,“与抽成”是元朝政府为了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的举措,与A选项说法相悖,排除A项;不能将权势之家理解为贵族,而且元朝政府改革并不是权贵要求的,而是应对开放的利润趋势与大趋势,排除B项;封建社会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百姓”里面包含了中小地主,所以这政策缓和了贫富矛盾,而没有解决农民阶级关心的土地问题,所以并没有调整缓和阶级矛盾,排除C项。故选:D。
【难度】3
6.(3分)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得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
A.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
B.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
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
【答案】A
【考点】宋明理学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题干“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地方仕宦出于教化需要,不断发掘有关吴妙静的传说故事,在其建造的桥上竖立了“贞女遗芳”牌坊,将其塑造为节孝双全的女性形象,成为地方社会重要的文化资源,仕宦对其形象进行塑造的目的是借此在地方推行王朝教化,强化人们对王朝统治的认同感,从而将地方文化逐步整合到统一的中国文化之中,可见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A项正确;社会地位是指政治、经济地位,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并未得到显著提升,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借助对吴妙静形象的塑造,加强社会教化,并非公益事业的发展,排除C项;官绅阶层仍然维护传统的儒家思想,其思想并非趋于创新,排除D项。故选:A。
【难度】3
7.(3分)1938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进步新闻工作者在上海租界合办《每日译报》,聘请英国人担任发行人,以英商大学图书公司(香港注册)名义出版发行。受《每日译报》悬挂“洋旗”成功得启发,爱国人士纷纷以英美旗帜为掩护办报。此举旨在( )
A.寻求英美帮助
B.进行抗战新闻宣传
C.促进报业繁荣
D.掩护中共敌后活动
【答案】B
【考点】抗日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受《每日译报》悬挂‘洋旗’成功得启发,爱国人士纷纷以英美旗帜为掩护办报。”并结合所学可知,上海租界被日军侵占的沦陷区所包围,史称“孤岛”时期,其间原在上海出版的许多报纸都因环境险恶而被迫搬迁、停刊。在这种险峻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决定利用外国报纸在租界的合法地位,创办一种纯翻译性的报纸,向人民群众继续宣传抗战,向当时被孤立且封闭的上海租界人民传递抗战消息,使租界人民在黑暗中看见一丝曙光,这些文章为上海人民开辟了一个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窗口,吸引了一批批民众到环境艰苦的边区,投身到敌后抗战的洪流中,故此举旨在进行抗战新闻宣传,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中共利用外国报纸宣传抗战新闻,并非寻求英美帮助,排除A项;此时的行为是服务于战争的需要,并非促进报业的发展,排除C项;报纸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新闻的宣传,对掩护中共敌后活动的作用较小,排除D项。故选:B。
【难度】5
8.(3分)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不同于某几个帝王用恩赐的办法,“均土地、抑豪强”,实行土地“让步政策”,而是要彻底推翻乡村旧秩序,使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此观点认为,土地改革改变了( )
A.土地所有制性质
B.中国的社会性质
C.中国的社会结构
D.农村的经济格局
【答案】C
【考点】土地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土地革命,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彻底推翻乡村旧秩序,使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打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土地权益的初步确立,让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有了耕作的土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重组了乡村基层政治结构,引起了乡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促进了乡村社会现代民主政治因素的生长,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使得地主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其私有的性质并未改变,排除A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不仅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也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但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
【难度】5
9.(3分)如图反映的是1995—2019年中国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情况。这体现了中国( )
A.科研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B.“科教兴国”战略有效实施
C.研发经费与GDP等比增长
D.“科技创新”已成顶层设计
【答案】D
【考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持续提升,这反映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正在持续增强,在经济发展呼唤科技突破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科技创新依然大有可为,全国上下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故“科技创新”已成顶层设计,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科研人员数量与他国的对比,无法得出中国科研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排除A项;“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B项;研发经费与GDP并非完全等比增长,排除C项。故选:D。
【难度】5
10.(3分)11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铸币的控制较弱,许多铸币厂由教会掌控,其发行的货币占主导地位。法国铸币业被大领主控制,货币的原料、工艺、和设计都颇为粗劣。英国王室则控制了大量铸币厂,每三到六年便调整货币设计。这表明当时的西欧诸国( )
A.教会引领货币经济改革
B.封建经济陆续走向瓦解
C.王室鼓励工艺创新
D.王权集中程度存在差异
【答案】D
【考点】中世纪的欧洲
【分析】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世纪的欧洲。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11世纪,作为王权象征的铸币权较为分散,被不同的主体掌握,但随着英国封建王权的加强,统治者垄断铸币权,集中控制着金属铸币的铸造和发行,可见当时的西欧王权集中程度存在差异,D项正确;材料只提及神圣罗马帝国的铸币权由教会控制,排除A项;英国王室控制铸币厂体现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是铸币工艺的创新,而是西欧诸国对铸币权控制的差异,排除C项。故选:D。
【难度】3
11.(3分)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室逐渐建立起较为强大的同盟,然而,随着这些帝国城市大部分转信新教,其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突,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材料有助于说明,宗教改革促成( )
A.德意志人宗教信仰自由
B.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
C.帝国城市获得主权地位
D.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
【答案】B
【考点】宗教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的影响,依据材料“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建立同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题干“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建立同盟”等信息显示,城市德国寻求新的势力组成联盟,故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宗教信仰问题,故排除A;C不符合史实,排除;德国此时处在分裂状态,故排除D。故选:B。
【难度】3
12.(3分)1500年前后,英格兰商业以本地市场为主,17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这在不断发展的长途贸易中大为显著,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远方17世纪中叶很多农村家庭已经与伦敦等大城市联系在一起,他们或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或两者兼并备。材料表明近代早期英格兰( )
A.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B.地方经济受跨国资本影响
C.长途贸易促进了资本的积累
D.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D
【考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17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不断扩大,英格兰地区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成为商品越来越多的流向市场,生产和消费活跃。商业化是将有利于生产的一切活动扩大变成商品及服务并进行交换,可见当时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材料不仅涉及消费,其主旨信息是长途贩运贸易下,地区联系的密切和市场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跨国资本的内容,排除B项;长途贸易的发展也是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体现,排除C项。故选:D。
【难度】5
13.(3分)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充斥着君主、军人英雄的纪念名单或雕像,19世纪60年代,各国开始重视对本国文化英雄的纪念,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的纪念碑越来越多,与政治家和军人的相当,这种变化说明( )
A.文化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
B.欧洲人文景观的政治色彩弱化
C.雕塑艺术传统在欧洲走向衰落
D.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
【答案】A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的纪念名单或雕像从“君主、军人英雄”到除了政治家和军人,还有“本国文化英雄”,这说明欧洲各国开始越来越重视本国文化,因为这一时期欧洲民族国家不断建立,统治者需要通过文化认同塑造国家认同,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本国文化英雄”的纪念碑与政治家和军人的相当,所以欧洲人文景观并未弱化政治色彩,排除B项;这一时期只是雕塑对象有所改变,并不是雕塑艺术走向衰落,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没有体现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排除D项。故选:A。
【难度】3
14.(3分)1916年,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宣布尊重传统统治者,在各自族群中的神圣地位,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由此可见英国( )
A.授予北尼日利亚的治权
B.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
C.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
D.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
【答案】B
【考点】英国的殖民扩张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展,解答本题需要掌英国的殖民扩展。
【解答】根据材料“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可以看出,英国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是为了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B项正确;根据材料“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北尼日利亚属于英国殖民地的地方政权,并不拥有治权,排除A项;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帮助英国当局进行殖民统治,不是强调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排除D项。故选:B。
【难度】3
15.(3分)二战后日本部分影视通过描绘战争中的平民个体在东京大轰炸、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及太平洋战争中所遭受的创伤记忆,将日本民众构件成为“战争受害共同体”参与塑造了日本社会新的“二战史观”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抵制国内右翼势力
B.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C.揭示历史复杂面向
D.开脱日本战争罪责
【答案】D
【考点】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二战后西欧日本的发展,解答本题关键是结合二战后日本的发展史实及对战争的态度进行分析。
【解答】A.抵制国内右翼势力不是日本部分影视的目的,故A错误;B.材料中没有涉及军国主义思想,故B错误;C.材料中没有涉及历史复杂面向,故C错误;D.根据材料中“将日本民众构件成为‘战争受害共同体’参与塑造了日本社会新的‘二战史观’”可知,材料反映了二战后日本部分影视通过塑造日本民众“战争受害共同体”来开脱日本战争罪责,故D正确。故选:D。
【难度】5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