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历史试卷

【334160】2024年北京市高考历史试卷

时间:2025-01-21 18:17:52 作者: 字数:47053字

……………○……………外……………○……………装……………○……………订……………○……………线……………○………………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内……………○……………装……………○……………订……………○……………线……………○………………


2024年北京市高考历史试卷

一、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3分)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

【答案】C

【考点】孔子和孟子

【分析】本题考查了孔子的思想,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强调“仁”“智”“义”,寄托了修身明德的追求,C正确;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人格,没有涉及选贤任能,排除D。故选:C

【难度】1

2.(3分)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上述材料可以印证西汉时期(  )

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

中正官负责官员的考核

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

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考点】察举制

【分析】本题考查了察举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举贤良为大司农丞”可知西汉实行察举制选官,具体标准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正确;根据材料“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可知,官吏为政时,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正确;秦朝就建立了社会基层组织,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排除,综上,B正确,排除ACD。故选:B

【难度】3

3.(3分)“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

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答案】C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唐朝《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且“判”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体现了唐朝对“判”的重视,有利于提升官员司法素养,C正确;重视“判”不代表轻视道德礼义,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家训和教化,排除B;明朝开创律例合编体例,排除D。故选:C

【难度】3

4.(3分)《永乐大典》辑录了先秦到明初的书籍8000多种,明成祖撰序:“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尽开物成务之道,极裁成辅相之宜,修礼乐而明教化,阐理至而宣人文……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总结性类书

明成祖标榜“文治”强调了图书的教化作用

国家统一为《永乐大典》的编纂提供了条件

《永乐大典》被明政府确定为儒学基础读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考点】中国古代史综合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级给予作答。

【解答】据材料“《永乐大典》辑录了先秦到明初的书籍8000多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总结性类书,正确;根据明成祖的撰序可知明成祖标榜“文治”强调了图书的教化作用,正确;《永乐大典》是在明成祖时期开始编撰的,材料并未说明国家统一对编纂《永乐大典》的重要性,错误,排除ACD;《永乐大典》的编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普及文化知识,尤其是儒家的思想和学说。在明朝时期,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占据主导地位,《永乐大典》的编纂也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永乐大典被视为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确。故选:B

【难度】3

5.(3分)乾隆元年所纂《山东通志•田赋志》:“任之土者谓之赋,任之力者谓之役。今则滋生人丁已免其徭,而原额之丁又编入地亩,是无所谓役也。故以‘田赋’总之。”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地丁合并征收

丁银数额固定

百姓赋役免除

人身束缚加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考点】古代赋税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今则滋生人丁已免其徭”“丁又编入地亩”“以‘田赋’总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后期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雍正时期实行了摊丁人亩政策,把丁税平均分摊到田赋中,地税和丁税合并征收,①②正确,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征收方式的变化,百姓赋役并没有免除,排除;摊丁入亩促使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排除,排除BCD三项。故选:A

【难度】1

6.(3分)《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这说明(  )

A.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B.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C.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

D.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

【答案】C

【考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可知,这一言论认为,让中国了解国际法将对列强在中国获取不当利益造成麻烦,不利于列强侵华,C项正确;中国司法主权被破坏的标志是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排除A项;“浑然不觉“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排除D项。故选:C

【难度】1

7.(3分)《史记》记有商王世系。1917年,王国维利用新发现的甲骨卜辞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互补正,进一步论证了商朝的历史。陈垣后来对考证方法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

理证:“无证而以理断之者”;

书证:引书为证,“可以补史之阙”;

亲证:“考地理贵实践,亲历其地”;

物证:“以新出土之金石证史”。

王国维上述研究运用的考证方法主要有(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考点】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本题考查了史学研究方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互补正”属于引书为证;“利用新发现的甲骨卜辞”属于物证,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甲骨卜辞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互补正”强调证据,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实践、亲历其地,排除,排除ABC。故选:D

【难度】1

8.(3分)1920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  )

A.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

B.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C.“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

D.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

【答案】B

【考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掌握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及其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展工人运动,努力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适应了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B项正确;“独创的斗争形式”说法错误,排除A项;“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排除D项。故选:B

【难度】1

9.(3分)19373月,毛泽东在讨论同国民党的谈判时说,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的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便要失去信仰。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决定国共和谈解决西安事变

B.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

C.抗日民主政府应遵循“三三制”原则

D.民主联合政府应由国共两党合作建立

【答案】B

【考点】抗日战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结合所学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便要失去信仰”可知,毛泽东明确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的方针是保持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地位,B项正确;

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1212日,经过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A项;19377月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把西北苏区的工农民主政权改为抗日民主政权,时间和内容不符,排除C项;1944年,中共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排除D项。故选:B

【难度】1

10.(3分)1955年,针对中法建交,周恩来与法国议员代表团会谈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人以为中国可以容许“两个中国”的存在,“中国人民决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中国本来是统一的,中国内战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新的代替旧的”。这段话(  )

A.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

B.阐明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中法关系的突破

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早期表述

【答案】A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周恩来与法国议员代表团会谈时明确提出中国人民绝不容许“两个中国”的存在,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强调了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意指在处理国际关系或任何其他类型的关系时,应该着重于寻找并强调各方之间的共同点,同时尊重并接受存在的差异和分歧,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排除C项;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

【难度】3

11.(3分)书信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材料。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给地方总督写了大量泥版书信,命令其征收椰枣、谷物、芝麻、皮毛服装,如数上缴征收的货币,清理运河便于灌溉,为王室牧场派遣剪羊毛工人,查办官员贿赂事件,组织审理经济纠纷,协助调兵等。以上材料反映出的有关古巴比伦的信息包括(  )

行业种类多样

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地方资源的所有权归总督

书信是国王处理事务的一种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考点】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巴比伦王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材料“命令其征收椰枣、谷物、芝麻、皮毛服装”“清理运河便于灌溉,为王室牧场派遣剪羊毛工人,查办官员贿赂事件,组织审理经济纠纷,协助调兵”体现了古巴比伦,正确;材料涉及清理运河便于灌溉,说明古巴比伦重视农业生产,正确;根据材料“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给地方总督写了大量泥版书信,命令其”可知,书信是国王处理事务的一种方式,正确;材料“如数上缴征收的货币““为王室牧场派遣剪羊毛工人”表明地方总督并未独揽大权,古巴比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排除,综上,B正确,排除ACD。故选:B

【难度】3

12.(3分)2008年,时任希腊总理在一个拜占庭艺术主题展上致辞,强调拜占庭的遗产“不但被欧洲人分享,而且也为其一度覆盖的三大洲民族的公民所分享”。能支撑此观点的是(  )

拜占庭首次统一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

基辅罗斯的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拜占庭文化被奥斯曼帝国全盘接受和传承

《查士丁尼法典》推动了近代欧洲法律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考点】欧洲文化;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分析】本题考查了欧洲文化、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基辅罗斯以及后来的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正确;《查士丁尼法典》又成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形成体系,后来欧洲近代法律大多以此为蓝本,体现了罗马法对欧洲的影响,正确;波斯帝国首次统一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排除;“奥斯曼帝国全盘接受和传承”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综上,D正确,排除ABC。故选:D

【难度】3

13.(3分)透视法是15世纪欧洲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理论,又称“数学透视法”,在绘画和浮雕创作上掀起划时代的技法革命。哥白尼曾说“日心说”是按透视法合理构建的宇宙空间结构,伽利略也说他发明天文望远镜受到透视法的启示。由此可见(  )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引入了科学方法

透视法理论的出现标志欧洲近代科学兴起

艺术理论和实践促进了近代科学研究发展

透视法成为了近代天文学革命的核心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考点】文艺复兴;哥白尼和伽利略

【分析】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哥白尼和伽利略,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材料“透视法是15世纪欧洲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理论”,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引入了科学方法,正确;哥白尼的日心说标志着欧洲近代科学的兴起,排除;“‘日心说’是按透视法合理构建的宇宙空间结构,伽利略也说他发明天文望远镜受到透视法的启示”说明艺术方法透视法促进了近代科学研究和发展,,正确;近代天文学革命的核心理论并非透视法,排除,综上,C正确,排除ABD。故选:C

【难度】3

14.(3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下列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A.“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B.“公社……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C.“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D.“重工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基础”

【答案】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了俄国十月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会同时爆发在发达国家里,20世纪初,列宁提出一国胜利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C正确;《共产党宣言》就强调“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不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和发展的表现,排除A;“公社……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是巴黎公社的特点,排除B;“重工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基础”是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内容,排除D。故选:C

【难度】3

15.(3分)1920年,有思维的机器人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1962年,工业机器人实现商业化。2007年,全球机器人安装量达650万台。近年,欧盟出台了《欧洲机器人技术民事法律规则》《机器人技术工程师伦理行为准则》《人工智能法案》等。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文学创作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

二战后科技进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

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关系的新变革

人们对机器人发展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考点】第三次科技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的发展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正确;根据材料“欧盟出台了《欧洲机器人技术民事法律规则》《机器人技术工程师伦理行为准则》《人工智能法案》等”可知,欧盟出台相关法律对机器人进行明确规定,说明人们对机器人发展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正确;科技发展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综上,D正确,排除ABC。故选:D

【难度】3

二、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10分)城与都

材料一:今北京在唐朝称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朝廷曾在此设节度使,以掌军政。随着漕运、海运的发展,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日益频繁。

材料二:今北京在辽时称南京(燕京),为五京之一。辽帝曾在此行册礼(上皇帝尊号)、设行营;设三司使司,“掌燕、蓟、涿”等州钱帛;设都元帅府,“杂掌蕃汉兵”;实行科举,设置太学。“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

辽在南京“劝农桑,修武备”“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所产“线缕机绫”工艺精巧。“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城中“户口安堵,人物繁庶”,居民“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

南京与开封之间设有榷场。南京外有居庸、古北等关口,通达辽其他四京等地。金人评价“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元人有诗云:“万国河山有燕赵,百年风气尚辽金。”

1)阅读材料一,指出唐幽州的重要性。

2)说明辽南京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答案】1)交通枢纽;军政要地;经济重镇。(2)作为政治中心,推动少数民族政治封建化进程;多民族混居,利于民族交流与融合;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推动与中原地区经济交流发展;地理位置险要,是军事重镇,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考点】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分析】本题考查了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第一问结合唐幽州的重要性分析;第二问结合辽南京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分析。

【解答】1)根据材料“今北京在唐朝称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可概括出交通枢纽;根据材料“朝廷曾在此设节度使,以掌军政”可概括出军政要地;根据材料“随着漕运、海运的发展,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可概括出经济重镇。(2)根据材料“实行科举,设置太学”可概括出作为政治中心,推动少数民族政治封建化进程;根据材料“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可概括出多民族混居,利于民族交流与融合;根据材料“劝农桑,修武备”“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线缕机绫”可概括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推动与中原地区经济交流发展;根据材料“南京与开封之间设有榷场。南京外有居庸、古北等关口,通达辽其他四京等地”可概括出地理位置险要,是军事重镇,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答案为:(1)交通枢纽;军政要地;经济重镇。(2)作为政治中心,推动少数民族政治封建化进程;多民族混居,利于民族交流与融合;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推动与中原地区经济交流发展;地理位置险要,是军事重镇,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难度】5

17.(12分)经略海洋

材料一:孙中山沿海港口建设规划示意图

(依据1921年《建国方略•实业计划》原图改绘)

材料二:新中国与海洋相关的文献及内容(部分)

1958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十二海里

1982

第六个五年计划:积极开展海上石油的对外合作勘探和开发

1996

《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阐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战略目标、基本对策,以及主要行动领域

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二百海里

2003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海洋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2022

中共二十大报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材料三:中国当代海洋资源开发及成就示意图(部分)

依据材料,评析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

【答案】辛亥百年来,中国海权意识不断增强。加快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略加剧,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对西方思想学习的深化和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促使孙中山提出了近代中国海权思想。他认为海权关系到中国的存亡,中国要争取通往太平洋的通道门户,为此在东部和东南沿海设立港口,并以此为基地,开发海洋资源,发展中国海洋实业。但是,在其港口建设规划中,仍然有着半殖民地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冷战局势下,中国政府公布领海宽度的声明,增强国家海权意识,捍卫国家领海主权。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政府开始重点开发海上资源,港口吞吐量提升、海上含油气盆地生产总值大增、养殖区域逐渐增多和渔场捕捞量日益增多,中国不断开发海洋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同时,颁布法律,强调延伸领海的宽度,在党的领导下,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总之,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海权意识不断增强,愈发注重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未来要继续在党的领导下,捍卫海洋权利,开辟维护海权新途径,提升海权维护能力,建设海洋强国。

【考点】对外开放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了对外开放及影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题目要求评析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评析时,首先,从孙中山海权思想所在时空背景、具体措施进行阐述,并对其评析。然后,可以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评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海洋开发,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阐述,注意逻辑通顺,史实准确。最后,总结提升,从坚持党的领导;捍卫海洋权利,开辟维护海权新途径;提升海权维护能力;努力建设海洋强国等角度阐述启示。故答案为:辛亥百年来,中国海权意识不断增强。加快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略加剧,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对西方思想学习的深化和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促使孙中山提出了近代中国海权思想。他认为海权关系到中国的存亡,中国要争取通往太平洋的通道门户,为此在东部和东南沿海设立港口,并以此为基地,开发海洋资源,发展中国海洋实业。但是,在其港口建设规划中,仍然有着半殖民地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冷战局势下,中国政府公布领海宽度的声明,增强国家海权意识,捍卫国家领海主权。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政府开始重点开发海上资源,港口吞吐量提升、海上含油气盆地生产总值大增、养殖区域逐渐增多和渔场捕捞量日益增多,中国不断开发海洋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同时,颁布法律,强调延伸领海的宽度,在党的领导下,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总之,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海权意识不断增强,愈发注重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未来要继续在党的领导下,捍卫海洋权利,开辟维护海权新途径,提升海权维护能力,建设海洋强国。

【难度】5

18.(12分)英国关于印度的法案

法案名称

部分内容

东印度公司特许状(1600

东印度公司为法人和政治实体,选举产生理事会和总督,可制定法律;依法在东印度地区获得土地、租金,享有自由、司法、特许经营和继承权等

东印度公司法案(1773

提高孟加拉总督地位,统管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业务,成立由4位英国委员组成的参事会进行辅佐;设独立于总督的最高法院,由英王任命英国人担任法官,批准总督颁布的法令

东印度公司法案(1784

东印度公司的政治事务由英王任命的6人委员会监管,东印度公司负责商业经营;总督由公司董事会推荐,经英王许可后任命

印度政府法案(1858

东印度公司的权力、领地和财产等转归英王,英王为印度国王(后称皇帝);设印度事务部,由内阁中的印度事务大臣直接领导;英王任命印度总督,作为其直接代表统治印度

印度参事会法案(1861

总督任命612人为总督参事会额外委员,其中非官方委员不低于6人;额外委员只能参加参事会立法会议,参与制定法律和法规

印度参事会法案(1892修订)

居住在印度的人均可任额外委员;经总督授权批准,立法会议讨论总督的年度财经报告、提出质询;不懂英语的委员可以请人代为发言,议案翻译成印度语言

印度政府法案(1919

总督参事会6名成员中3名为印度人;立法会议从参事会中分出,设上下两院,下院145名议员中104名从居住在印度的人中选出,上院60名议员中33名由选举产生;议员可以对部分预算进行表决

印度独立法案(1947

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废除英王印度皇帝称号,取消印度事务大臣办公室;英国法令在印、巴不再有效(注:1950年总督及总督办公室撤销,英王不再任印度国王)

1)上述材料体现了英印关系的变化。选择两个不同标准,完成两种阶段划分方案,并分别说明理由。

2)结合所学,简述印度是如何迫使英国改变对它的殖民政策的。

【答案】1)标准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手段阶段划分及理由:1600﹣1858 年;1861﹣﹣1947年。前一阶段以英国在印度进行直接统治为主,后一阶段英国统治与印度当局相互妥协,共同治理。标准二:印度主权归属阶段划分及理由:1600——1919 年;1947年以后。前一阶段印度属于英国殖民地,后一阶段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2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动员印度人民进行政治总罢工等,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在此背景下,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印当局斗争,迫使当局做出妥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等人的领导下,积极争取独立,进行士兵和工农斗争,英国迫于压力最终同意印度独立。

【考点】英国的殖民扩张

【分析】本题考查了英国的殖民扩张,第一问结合英印关系的变化分析;第二问结合印度是如何迫使英国改变对它的殖民政策的分析。

【解答】1)根据材料“东印度公司为法人和政治实体,选举产生理事会和总督,可制定法律”可知当时英国直接统治印度;根据材料“总督任命612人为总督参事会额外委员,其中非官方委员不低于6人;额外委员只能参加参事会立法会议,参与制定法律和法规”“居住在印度的人均可任额外委员;经总督授权批准,立法会议讨论总督的年度财经报告、提出质询”可概括出当时英国统治与印度当局相互妥协,共同治理。根据材料“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废除英王印度皇帝称号,取消印度事务大臣办公室;英国法令在印、巴不再有效(注:1950年总督及总督办公室撤销,英王不再任印度国王)”可知,1947年以前印度还是殖民地,1947年以后印度取得了独立。(2)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动员印度人民进行政治总罢工等,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在此背景下,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印当局斗争,迫使当局做出妥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等人的领导下,积极争取独立,进行士兵和工农斗争,英国迫于压力最终同意印度独立。故答案为:(1)标准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手段阶段划分及理由:1600﹣1858 年;1861﹣﹣1947年。前一阶段以英国在印度进行直接统治为主,后一阶段英国统治与印度当局相互妥协,共同治理。标准二:印度主权归属阶段划分及理由:1600——1919 年;1947年以后。前一阶段印度属于英国殖民地,后一阶段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2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动员印度人民进行政治总罢工等,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在此背景下,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印当局斗争,迫使当局做出妥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等人的领导下,积极争取独立,进行士兵和工农斗争,英国迫于压力最终同意印度独立。

【难度】5

19.(12分)和平与发展。

材料一: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

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

材料二:我们必须尝试超越我们自己的日常争吵(或谈判)去看待危险的长期问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贫困和饥饿仍然在很多地区肆虐的世界,一个滥用资源而不顾其再生的世界,一个武器生产和销售超过任何时代的世界……

南北之间无论有何不同,分歧有多深刻,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命运休戚相关。

——(世界银行成立的)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北方和南方:争取生存的纲领》(1980

材料三: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和谐共生、合作共赢……

中华文化以和合理念为精神内核,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2023

1)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世界的认识。

2)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结合所学对材料三加以解释。

【答案】1)材料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待建立,应秉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原则。材料二:世界面临多重挑战,各国命运休戚相关,应共同努力。(2)当今世界环境污染严重、各种问题复杂并存,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威相关。中国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行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中国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同时,坚持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考点】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分析】本题考查了不结盟运动、新时期中国外交,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分析。

【解答】1)材料一:根据材料“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可概括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待建立,应秉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原则。材料二:根据材料“我们必须尝试超越我们自己的日常争吵(或谈判)去看待危险的长期问题”“南北之间无论有何不同,分歧有多深刻,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命运休戚相关”世界面临多重挑战,各国命运休戚相关,应共同努力。(2)根据材料“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当今世界环境污染严重、各种问题复杂并存,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威相关。根据材料“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中国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行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中国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同时,坚持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故答案为:(1)材料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待建立,应秉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原则。材料二:世界面临多重挑战,各国命运休戚相关,应共同努力。(2)当今世界环境污染严重、各种问题复杂并存,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威相关。中国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行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中国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同时,坚持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难度】5

20.(9分)端午故事。

材料一:端午节由来已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吴越民族图腾祭、恶月恶日避毒除害等说法。古代各地的端午习俗包括,“以五彩丝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为人(人形),悬门户上,以攘毒气”,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屈原,“蹋百草”“斗百草”“龙舟竞渡”,出嫁女“归宁(回娘家)”等。

材料二:20世纪以来中国端午节大事表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新历法,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旧习俗择要存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1922年,《杭州青年》发表《整洁节(端午)卫生大运动宣言》“利用旧习惯里端午节除毒的社会心理”,举行卫生大运动

1928年,民国政府废止阴历,严禁机关、学校、团体循旧历习俗放假

1940年,抗敌文协为纪念屈原,将端午节定为“诗人节”“向国内推广实行”

1941年,《屈原》新剧上演,纪念国殇

民国年间,各地县志多有关于当时端午习俗的记载,如山西“插艾,食角黍(粽子),饮雄黄酒……游郊”;广东“各家裹角黍,各乡竞龙舟”

1984年,国家体委在广东举办首届“屈原杯”龙舟赛;随后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举办龙舟赛

2006年,端午节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端午习俗申遗成功,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阐释端午节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答案】端午节由来已久,起源说法多样,伴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演进,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在端午节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端午习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端午节祭祀屈原的习俗,以及近代以来利用端午节对屈原的纪念开展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的内涵。端午节及其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融入新的元素,虽然在部分历史时期受到一定限制,但整体上呈现发展趋势,体现了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连续性。端午节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不仅在全国各地受到广泛重视,也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彰显了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性。

【考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端午节由来已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吴越民族图腾祭、恶月恶日避毒除害等说法”“20世纪以来中国端午节大事表”可概括出端午节由来已久,起源说法多样,伴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演进,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根据材料,“以五彩丝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为人(人形),悬门户上,以攘毒气”“蹋百草”“斗百草”“龙舟竞渡”,出嫁女“归宁(回娘家)”可概括出在端午节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端午习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根据材料“1941年,《屈原》新剧上演,纪念国殇”可概括出端午节祭祀屈原的习俗,以及近代以来利用端午节对屈原的纪念开展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的内涵。根据材料“插艾,食角黍(粽子),饮雄黄酒……游郊”“各家裹角黍,各乡竞龙舟”“1984年,国家体委在广东举办首届‘屈原杯’龙舟赛”“2009年,端午习俗申遗成功,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随后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举办龙舟赛”可概括出端午节及其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融入新的元素,虽然在部分历史时期受到一定限制,但整体上呈现发展趋势,体现了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连续性。端午节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不仅在全国各地受到广泛重视,也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彰显了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性。故答案为:端午节由来已久,起源说法多样,伴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演进,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在端午节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端午习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端午节祭祀屈原的习俗,以及近代以来利用端午节对屈原的纪念开展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的内涵。端午节及其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融入新的元素,虽然在部分历史时期受到一定限制,但整体上呈现发展趋势,体现了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连续性。端午节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不仅在全国各地受到广泛重视,也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彰显了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性。

【难度】5

13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