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装……………○……………订……………○……………线……………○………………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内……………○……………装……………○……………订……………○……………线……………○………………
绝密★启用前
165125-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湖北卷)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
一 |
二 |
总分 |
得分 |
|
|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
正视图 俯视图
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
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
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
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3.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镇幕僚述及本镇节度使更替时称,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镇推举的节度使。而具体的任命,通常由宦官传达。这说明此时 ( )
A.藩镇的独立性受限 B.官员任免程序规范
C.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D.宦官权力有所扩大
4.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
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
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
5.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
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
6.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 )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
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
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
7.下表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入、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单位:银元)。
省份
名目 |
奉天 |
直隶 |
山西 |
江苏 |
广西 |
云南 |
岁入总额 |
12 393 554 |
9 342 163 |
7 335 692 |
16 777 315 |
4 104 141 |
2 218 068 |
岁出总额 |
10 131 248 |
10 961 692 |
8 021 263 |
14 892 393 |
7 469 452 |
4 260 138 |
军费 |
6 918 538 |
6 692 844 |
5 636 044 |
6 122 374 |
5 673 435 |
2 131 416 |
该表可论证 ( )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北洋政府收支失衡
③国民革命的迫切性 ④南北军阀一丘之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大学生杨静远曾坚持“我一个学文学的,对政治根本不发生兴趣”。1944年豫湘桂战役后,她开始意识到“国家真是每个人的”,决意“要把自己献给我的国家”,主动了解中共政纲,进而走上革命道路。杨静远的转变折射出( )
A.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中共中流砥柱作用得到认可
C.国民党政权深陷统治危机
D.和平建国成为人民共同愿望
9.1948年1月,中共中央原则通过《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引发热烈讨论。因各解放区分歧较大,该文件最终未成为正式决定,代之以一系列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 )
A.巩固统一战线 B.坚持实事求是
C.转变工作重心 D.注重自身建设
10.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没有实施。1983年5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1985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 )
A.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
B.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
C.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D.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
11.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为了维护统治,建立禁卫军并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后续皇帝不但遵循给禁卫军发放大量赏金的惯例,而且发放金额越来越大。禁卫军甚至认为皇帝的任命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显示罗马帝国( )
A.军人集团威胁政权稳定
B.经济繁荣提升军人待遇
C.皇帝赏赐增强军队战力
D.边境压力增加军费支出
12.中世纪中前期,地中海地区的主流通货是拜占庭帝国的苏勒德斯金币、阿拉伯帝国的第纳尔金币。自13世纪中叶起,佛罗伦萨的弗洛林金币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币取代它们,成为地中海贸易的主流通货。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
A.意大利民族国家兴起
B.封建庄园制度的成熟
C.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13.1669年,国际贸易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在全城设立了多达1 800盏街灯,由100名城市点灯人负责运营。该市还雇佣150名市民每夜在大街小巷巡逻。造访该城的来客纷纷注意到这里少有犯罪和骚乱。同期,伦敦的夜晚也沐浴在玻璃灯笼的光辉之中。17世纪末,欧洲人第一次驯服了夜晚。据此可推断( )
A.西欧海外活动获利丰厚
B.科学发展拓展人类活动空间
C.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
D.工业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14.1913年,多米尼加对德国进出口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约20%,到1916年这两项数据均清零。1914—1917年,阿根廷三大农产品大麦、小麦和亚麻的出口量价齐跌。尽管战时需求挽救了巴西橡胶业,但其咖啡贸易在1914—1915年间下降了三分之一。1914—1918年,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反映( )
A.世界市场因战争濒临崩溃
B.欧美国家侵略重心转移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
D.单一产业结构弊端显现
15.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盛产怀旧电影。这些影片多数是纳粹时期电影的翻版,取景于风光优美的德国南部山区,勾画出未遭炮火的乡村和纯朴快乐的民众——“没有受到最近历史的玷污,也没有受到东西方势力的占领”。这反映出当时联邦德国社会( )
A.积极反思纳粹罪行
B.致力于摆脱战败阴影
C.重视传承电影艺术
D.热衷于重构本国历史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农耕文明与疆域变迁](14分)
材料一
西汉形势图
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
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 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
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8分)
17.[五四期刊与社会思潮](14分)
材料一 以五四运动为中心的前后时期(1915—1923年),大量期刊涌现。下图是五四时期期刊创办情况:
——摘编自杜波《五四时期期刊研究》
材料二 创办于1915年的《新青年》《科学》及1917年的《太平洋》,代表了当时思想界的动态。文化类期刊有《湘江评论》《浙江新潮》等新文化期刊,《国故》《学衡》等保守主义文化期刊,《侦探世界》等通俗文学期刊,《小说月报》《创造》等新文学期刊。《科学》“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主张科学救国,同类期刊有《电界》《心理》等。《太平洋》主要刊发政论文章,主张政治革新。政府及政党亦办期刊,如中共刊物《共产党》《劳动界》,国民党刊物《建设》等。
——摘编自《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五四时期期刊的整体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四时期期刊蓬勃发展的背景。(8分)
18.[大国对外政策的转变](15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法国共和党领袖茹尔·费里曾直言不讳地宣称:“对于富强的国家来说,殖民地是最有利可图的投资对象之一。”戴高乐同样是一位竭力维护法兰西殖民利益的帝国派军人,一向视遍及全球的殖民地为法兰西辉煌业绩的一部分。他在首次执政期间(1944年9月至1946年1月),奉行老殖民主义政策。1946年8月17日,戴高乐在向报界讲话时强调:“同海外领地联结在一起,法国是一个大国;失去这些领地,法国将不再成为大国。”
——摘编自陈永祥《戴高乐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1958年,戴高乐重新上台后,着手调整对外政策。政策之一是建立一个新的法兰西共同体,以代替之前的法兰西联邦,给各成员国以内政方面的自治权,允许它们随时退出共同体。1964年9月至10月,戴高乐出访拉美十国。此次行程二万多公里,发表演说五十多篇,主旨是抨击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调维护民族独立,并号召拉美国家“向法国看,向欧洲看”。他还呼吁美国“在适当的和确定的限期内从印度支那撤走,让其人民以自己的方式决定自己的命运”。
——摘编自罗会钧《戴高乐与法国殖民主义的终结》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结束后法国政府坚持殖民主义政策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戴高乐1958年重新执政后法国政府对外政策的转变,并予以评述。(10分)
19.[物质与文明](12分)
文明通过不断吸收、创造新物品而获得成长,即使最普通的一件物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关键。有学者指出,物品与文明的关系有以下几种类型:
类型 |
含义 |
事例 |
一 |
一件物品的普遍传播,影响众多人的生活 |
美洲大陆的土豆、辣椒等作物传入欧亚大陆,引发生活方式改变 |
二 |
一批新物品应社会变革而生 |
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适应了工业化时代城市扩张的需要 |
三 |
关键物品的出现催生出全新的物品体系 |
内燃机、电子计算机等关键物品诞生,辐射出以其为中心的一个个新物品体系 |
在上述三种类型中任选其一,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C
地处长江流域的湖北襄阳出土了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且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地处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存,说明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故选C项;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凤凰咀遗存虽有象征阶级阶层分化的礼器出现,但早期国家认同尚未广泛形成,排除A项;主要发现于黄河流域文化遗存的器物在长江流域出土,不代表南北间贸易往来频繁,排除B项;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而主要出现于龙山文化遗存中的器物在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说明凤凰咀遗存可能晚于大汶口文化,排除D项。
2. B
秦简所载丞相明令郡县官吏,不能因徭役等影响百姓春夏农时,违反者处罚各级官吏二副甲胄,反映秦朝延续了自秦国商鞅变法以来的耕战国策,故选B项;丞相依制要求郡县各级官吏遵行,反映秦朝中央集权加强,且秦朝皇帝权力至高无上,排除A项;材料中明令要求郡县各级服从中央丞相政令,无法说明秦朝统治残暴严苛,排除C项;秦朝奉行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并不崇尚儒家民本思想,排除D项。
3. A
据材料中河朔藩镇幕僚的陈述可知,唐朝后期河朔藩镇节度使更替时,要么由朝廷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要么搁置数月后才正式任命本镇推举的节度使,说明河朔藩镇在保有较大独立性的同时,仍奉唐朝中央为正统,在某种程度上仍受唐朝朝廷的节制,故选A项;“节度使”不能代表“所有官员”,材料中对节度使的任命方式,不能体现对所有官吏任免程序的规范与否,排除B项;唐玄宗统治后期与安史之乱前,已出现外重内轻局面,材料反映节度使更替仍受到朝廷一定的制约,排除C项;材料中显示宦官只是传达对节度使的具体任命,无法体现宦官权力的扩大,排除D项。
4. B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期南方的纳税负担要小于北方地区的汉人,且税种较少,这说明南北方税负不一样,政府对南方经济的控制相对宽松,故选B项;元朝南北方实行不同的赋税制度,税制不同导致百姓负担的差异,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元朝在南方征收以夏税、秋粮为代表的两税法,且材料强调的是南北方税负的差异,无法说明元朝政府整体简化赋税名目,排除C项;元朝推行以“四等人制”为代表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南人在四等人中地位最低,排除D项。
5. D
结合所学可知,汉高祖在翦除异姓诸侯王后分封一批同姓王以巩卫皇室,明太祖亦分封宗室,故选D项;汉高祖定都长安,明太祖定都南京,明成祖时方才迁到属于前朝旧都的大都,排除A项;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排除B项;汉初“汉承秦制”,并没有废除行政中枢,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项。
6. C
据材料从中国第一代外交官“了解西方有限”到第三代外交官“非常了解西方”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演变体现了中国近代对世界的了解逐渐增多、认识逐步深入,体现了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的趋势,故选C项;中国外交官由第一代到第二代外语能力的演变体现的是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成果,和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中国对外交认识的变化,这种演变并不能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排除B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他们的外交活动主要始于民国时期,当时清朝已经灭亡,不可能适应晚清政治体制变革,排除D项。
7. D
据材料表格中各省的岁入、岁出总额和军费数据可知,表中各省军费开支巨大,反映出当时军阀混战的局面,也体现出进行国民革命、打倒军阀的迫切性,③正确;结合材料中各省的收支情况以及所学可知,当时的北方军阀(奉系、直系)与南方军阀(桂系、滇系)都在穷兵黩武,实是一丘之貉,④正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需要数据的前后对比来说明,材料未体现,①错误;材料仅显示部分省的岁入、岁出情况,无法得知整个北洋政府的财政情况,②错误。故选D项。
8.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使大部分国民党军队丧失抵抗信心和战斗力,是其军事上的溃败,也是其政治上腐败的反映。而此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由此形成鲜明对比,大学生杨静远由对政治不感兴趣逐渐转变为主动了解中共政纲,进而走上革命道路,这折射出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得到认可,故选B项;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排除A项;国民党政权深陷统治危机是解放战争后期,排除C项;和平建国成为人民共同愿望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排除D项。
9. B
根据材料可知,每个解放区具体问题和情况不同,因此最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文件政策指示,而是代之以一系列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故选B项;统一战线是团结不同的阶级、阶层、政党等,而材料主要针对党内,排除A项;提出工作重心转移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党根据不同的事实情况具体指示各个解放区,并不是强调党的自身建设,排除D项。
10.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但当时由于实行计划经济,户口人员流动较少,最终没有实施,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人口流动量加大,因此居民身份证条例得以实施,这说明人口的流动推动了国家人口管理政策的调整,故选D项;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是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排除A项;材料中人口管理政策调整的确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但人口管理政策调整不属于基层自治,排除B项;人口管理的政策是全国性的,不能缩小城乡差距,排除C项。
11. A
据材料“建立禁卫军并给予他们特殊待遇”“不但遵循给禁卫军发放大量赏金的惯例,而且发放金额越来越大”“甚至认为皇帝的任命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等信息内容可知,禁卫军在罗马帝国时期的实力不断增强,政治地位不断上升,已对皇帝权威构成挑战,即军人集团威胁政权稳定,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军人集团对皇帝权威的威胁,未明确体现经济繁荣与军人待遇提升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据材料信息可知,皇帝给禁卫军发放大量赏金,并且发放金额越来越大,但材料并未明确指出赏金的发放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边境压力对军费开支的影响,“边境压力增加军费支出”是对材料信息的过度解读,排除D项。
12. D
材料表明,地中海地区的主流通货由中世纪中前期的苏勒德斯金币和第纳尔金币变为中世纪后期的弗洛林金币和杜卡托金币,结合所学可知,在中世纪后期的西欧,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作为自治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与周边地区的经贸联系日益密切,所以两地的货币逐渐成为地中海地区的主流通货,故选D项;意大利民族国家的兴起应在19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自13世纪中叶起”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西欧处于中世纪晚期,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庄园制度正在走向衰落,排除B项;“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与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密切相关,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
13. A
材料表明,阿姆斯特丹设置街灯并有专人负责运营,还雇人在夜晚巡逻,伦敦城也设有玻璃灯笼以方便民众生产生活,欧洲人驯服了夜晚,结合所学可知,从欧洲通往亚洲和美洲的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这些引领或较早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地方,海外贸易渐成规模,大量的物质财富涌入,使得本国城市化发展很快,人口在有限的空间大量集聚,产生了各种需求,创造出全新的城市生活方式,这就为夜生活兴起和流行提供了基本条件,故选A项;欧洲城市设置路灯“驯服了夜晚”,推动了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但并没有扩展人类活动的空间,且材料也不涉及科学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把西欧与世界其他地方比较,无法得出“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的结论,排除C项;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 C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多米尼加、阿根廷、巴西、中国等的经济发展都深受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有些地方经济因此遭到重创,有些地方则抓住机遇获得较快发展,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发展具有较强的冲击力,故选C项;材料“战时需求挽救了巴西橡胶业”“1914—1918年,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表明,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部分行业在战时得到了较快发展,所以“世界市场因战争濒临崩溃”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欧洲国家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欧美国家侵略重心没有发生转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各地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单一产业结构弊端显现”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
15. B
据材料“勾画出未遭炮火的乡村和纯朴快乐的民众”“没有受到最近历史的玷污,也没有受到东西方势力的占领”可知,联邦德国是建立在纳粹德国战败和国家分裂的基础之上的,他们希望通过拍摄大批的怀旧电影来摆脱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的历史阴影,故选B项;材料“最近历史的玷污”说明联邦德国认为纳粹时期是德国历史的污点,表明其对纳粹罪行有所反思,但非主旨,排除A项;“重视传承电影艺术”强调的是对以前德国电影艺术的继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热衷于重构本国历史”夸大了怀旧电影的影响,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1)变化:控制了阴山附近及河西走廊大片区域;将西域地区纳入版图并进行了有效管理。机构设置: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治理。(2)原因:中原王朝与游牧政权实力的消长;古代王朝的治乱兴亡导致对西域治理的不稳定;地理条件的限制,造成中原与西域的联络通道河西走廊易被阻断;自然环境的限制阻碍了农耕经济向新疆地区的扩展;历史上新疆绿洲地带的开发促进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治理。
(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地图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一方面控制了阴山附近及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另一方面将西域地区纳入版图并进行了有效管理。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汉代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治理。
(2)第二问由材料“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可以得出中原王朝与游牧政权实力的消长和古代王朝的治乱兴亡导致对西域治理的不稳定;由材料“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可以得出自然环境的限制阻碍了农耕经济向新疆地区的扩展和地理条件的限制,造成中原与西域的联络通道河西走廊易被阻断;由材料“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可以得出历史上新疆绿洲地带的开发促进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治理。
17. (1)整体特征:地点分布广泛,以上海、北京与沿海省份为主;创刊速度快,数量多;受时代背景影响(鲜明的时代性);多样性与包容性(内容涵盖广);政治倾向明确;创新与探索并存;专业性与科普性相结合。(2)背景:政治动荡,民族危机深重;社会转型与思想启蒙;教育普及与知识阶层壮大;西方思想的涌入;五四运动的催化;技术与经济的发展。
(1)整体特征,结合题干信息与所学知识,建议从地点分布、速度、数量、时代背景、内容类型等角度进行整理。
作答角度 |
答案来源 |
答案要点 |
地点分布 |
材料一的图示 |
地点分布广泛,以上海、北京与沿海省份为主 |
速度、数量 |
材料一“以五四运动为中心的前后时期(1915—1923年),大量期刊涌现” |
创刊速度快,数量多 |
时代背景 |
材料一“以五四运动为中心的前后时期(1915—1923年),大量期刊涌现”;材料二“创办于1915年的《新青年》《科学》……《湘江评论》《浙江新潮》等新文化期刊” |
受时代背景影响(鲜明的时代性) |
内容类型 |
材料二“《湘江评论》《浙江新潮》等新文化期刊,《国故》《学衡》等保守主义文化期刊,《侦探世界》等通俗文学期刊,《小说月报》《创造》等新文学期刊” |
多样性与包容性(内容涵盖广) |
政治倾向 |
材料二“《太平洋》主要刊发政论文章,主张政治革新”“中共刊物《共产党》《劳动界》,国民党刊物《建设》” |
政治倾向明确 |
其他 |
材料二“《小说月报》《创造》等新文学期刊” |
创新与探索并存 |
材料二“《科学》‘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主张科学救国,同类期刊有《电界》《心理》等” |
专业性与科 普性相结合 |
(2)背景,结合题干信息与所学知识,建议从时代背景、知识阶层、思想层面、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整理。
作答角度 |
答案来源 |
答案要点 |
时代背景 |
结合所学知识: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同时面临外来侵略加剧 |
政治动荡,民族危机深重 |
社会转型 |
材料一“以五四运动为中心的前后时期”;材料二“创办于1915年的《新青年》《科学》”以及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 |
社会转型与思想启蒙 |
知识阶层 |
结合所学知识:新式教育的推广,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 |
教育普及与知识阶层壮大 |
思想层面 |
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国门开放,西方的民主、科学等思想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
西方思想的涌入 |
历史事件 |
材料一“《五四时期期刊研究》”;材料二“《科学》……主张科学救国” |
五四运动的催化 |
经济发展 |
结合所学知识:印刷技术的进步降低了出版成本,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读者基础 |
技术与经济的发展 |
18.
(1)原因:通过对殖民地的控制和殖民主义原则的坚持,法国能够获取大量的经济资源和市场;保持殖民地的控制对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荣誉至关重要;法国有着悠久的殖民历史,殖民地的存在是法国历史传统的延续。
(2)转变:放松对殖民地控制,给予殖民地一定的自治权;抨击美国霸权主义,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独立;主张拉美地区与法国、与欧洲的合作。
评述:
积极性:推动世界去殖民化,戴高乐的政策调整顺应了二战后全球去殖民化的历史潮流,促进了法国殖民地的独立进程,减少了对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压迫;支持民族自决和独立,有助于提升法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正面形象,赢得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和好感;反对美国霸权主义,显示出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姿态,提升了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局限性:虽然戴高乐支持民族自决,但这是在维护自身利益前提下做出的选择,法国并未完全放弃对其殖民利益的维护;法国在放松对殖民地控制的同时,仍希望保持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力,这可能导致其与新独立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矛盾。
(1)原因:根据材料一“对于富强的国家来说,殖民地是最有利可图的投资对象之一”可得,通过对殖民地的控制和殖民主义原则的坚持,法国能够获取大量的经济资源和市场;根据材料一“同海外领地联结在一起,法国是一个大国;失去这些领地,法国将不再成为大国”可得,保持殖民地的控制对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荣誉至关重要;根据材料一“一向视遍及全球的殖民地为法兰西辉煌业绩的一部分”可得,法国有着悠久的殖民历史,殖民地的存在是法国历史传统的延续。
(2)转变:根据材料二“给各成员国以内政方面的自治权,允许它们随时退出共同体”可得,放松对殖民地控制,给予殖民地一定的自治权;根据材料二“主旨是抨击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调维护民族独立”可得,抨击美国霸权主义,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独立;根据材料二“并号召拉美国家‘向法国看,向欧洲看’”可得,主张拉美地区与法国、欧洲的合作。评述:根据所学“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可得,戴高乐的政策调整顺应了二战后全球去殖民化的历史潮流,促进了法国殖民地的独立进程,减少了对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压迫。支持民族自决和独立,有助于提升法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正面形象,赢得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和好感。反对美国霸权主义,显示出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姿态,提升了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根据材料一“他在首次执政期间(1944年9月至1946年1月),奉行老殖民主义政策”和材料二“给各成员国以内政方面的自治权,允许它们随时退出共同体”可得,戴高乐支持民族自决是在维护自身利益前提下做出的选择,法国并未放弃对殖民利益的维护。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在放松对殖民地控制的同时,仍希望保持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力,这可能导致其与新独立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19.
示例一 |
论题:美洲外来物种的传入,改变了欧亚大陆的生活方式。 论述:新航路的开辟,美洲被欧洲殖民者发现。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地区。玉米等粮食作物产量高,生长快,对气候适应性强,便于储藏,可多种方式加工,传入欧亚地区后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粮食产量,促使人口大量增长,如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改变了欧亚地区的饮食结构,丰富了食物种类,也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肉、蛋、奶等食物,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深刻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而辣椒等作为调味品改变了欧亚人的餐桌文化,比如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地域差别,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深刻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综上,食物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交融 |
示例二 |
论题: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新式交通工具的革新。 论述: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工厂出现了,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发了交通的变革。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促使城市公共交通进一步发展,发展为有轨电车、地铁和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市区面积的扩大,使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同时更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求。 综上,地铁等公共城市交通建设的发展,是现代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推动了工业化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
示例三 |
论题:内燃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深刻改变了19、20世纪的社会面貌。 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广泛开发和应用的电力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清洁、可靠的电能源驱动的各种电器,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加快了城市化脚步,使全球联系更加紧密。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电子计算机,则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又一次巨大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深刻改变了劳动方式,使技术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推动着第三产业发展与“中间阶层”人数的增加。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网络实现商业化,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巨变,人们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在丰富了大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又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综上,内燃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极大改变了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 |
该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根据材料介绍物品与文明的关系的三种类型,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史实,提出论题,论述观点,可按以下步骤作答:
第一步,明确学者观点,拟定论题。如由类型一“影响众多人的生活”“土豆、辣椒等……引发生活方式改变”得出论题:美洲外来物种的传入,改变了欧亚大陆的生活方式;由类型二“应社会变革而生”“公共交通工具适应了……的需要”得出论题“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新式交通工具的革新”;由类型三“全新的物品体系”“内燃机、电子计算机”可得出论题,内燃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深刻改变了19、20世纪的社会面貌。
第二步: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相关史实阐述分析,可以从背景、产生/内容、影响展开。具体如下:
|
作答角度 |
答案要点 |
背景 |
1.物种交流的背景 2.工业革命的发生 3.内燃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
1.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殖民者发现美洲作物,殖民扩张使这些作物得以推广。 2.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关系,推动了对交通运输的变革。 3.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内燃机、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出现 |
内容 (影响) |
1.物种交流的特点 2.蒸汽机车的特点 3.内燃机、电子计算机的影响 |
1.玉米产量高、生长快、对气候适应性强、便于储藏等,辣椒等作为调味品。 2.蒸汽机车适应工业化对交通的需要,同时催生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3.内燃机催生新型交通工具、推动全球联系加强;电子计算机孕育了电子商务、缩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距离 |
1.物种交流的影响 2.蒸汽机车与城市化发展 |
1.粮食作物的传入提高粮食产量、促使人口增长、改变饮食结构、丰富食物种类;调味品则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 2.推动城市交通的发展、扩大城市范围、便利人口流动等 |
第三步,形成答案并表述成文。回扣主题,可以结合材料观点但不能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