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装……………○……………订……………○……………线……………○………………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内……………○……………装……………○……………订……………○……………线……………○………………
绝密★启用前
165702-2023年新高考江苏历史高考真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总分 |
得分 |
|
|
|
|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
1.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2.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
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
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3.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
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 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
C.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 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4.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思想家 |
观点 |
程颐 |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
朱熹 |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
A.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5.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6.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
7.陈毅在纪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宁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和领导世界革命的意义。指出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此时的“工农阶级” ( )
A.积极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B.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8.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 ( )
A.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
B.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
9.下图海报由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上海市推销委员会于1950年11月绘制。当时创作这幅海报意在( )
A.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 B.倡导银行储户购物消费
C.动员民众支援国家建设 D.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
10.1956—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B.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
11.下图是根据大流士一世时期的税单整理而成的波斯帝国各地缴税比例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波斯帝国( )
A.统治中心已转移至印度 B.基层社会治理臻于完善
C.各个地区文明孤立发展 D.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
12.1289-1304年,在英国辛德雷克庄园中,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据此可知,该庄园法庭( )
A.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 B.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
C.重视维护庄园秩序稳定 D.依据大陆法裁决庄园经济诉讼
13.1522年,葡萄牙向西班牙提出抗议,认为其船队进入香料群岛摩鹿加侵犯了葡萄牙领土,西班牙予以回绝,双方各执己见。1529年,两国依靠地图学和航海经验最终签订条约,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暂时得以平息。该条约的签订 ( )
A.是欧洲均势外交的体现
B.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
C.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
D.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
14.1835年,美国废奴协会向南方社会精英寄出《奴隶之友》等刊物,南方蓄奴州要求立法禁止这些刊物进入南方,但该提案未能在国会通过,同时引发了全国性的政治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废奴团体从200个增加到527个。这表明美国( )
A.南北矛盾更加尖锐 B.政党政治得到发展
C.废奴时机已经成熟 D.黑人民权运动兴起
15.1960年9月,民主德国对西柏林通道实施无限期边界管制,联邦德国随即宣布暂时中止两国之间的贸易、服务协定。后经过不断协商,到12月底双方重新恢复协定,民主德国废除了对西柏林的限制措施。这一事件的解决( )
A.导致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B.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
C.助推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D.有利于战后欧洲经济复苏
16.下表列举了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起源及含义。综合表中信息可知,现代拉丁美洲( )
国名 |
秘鲁 |
墨西哥 |
阿根廷 |
哥伦比亚 |
玻利维亚 |
起源 |
印第安语 |
印第安语 |
西班牙语 |
西班牙语 |
西班牙语 |
含义 |
玉米之仓 |
太阳神 |
白银 |
哥伦布之国 |
玻利瓦尔之国 |
A.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多种文化同时并存
C.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D.殖民色彩日益浓厚
二、材料分析题
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等
材料二 晚清时期,大量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编自王建朗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等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8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
(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和妈妈去旅游(宣传画,1985年)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四、材料分析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近代思想家严复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受到光绪帝召见,不久后向皇帝上万言书,其中谈到欧洲历史,大略言:“欧洲国土,当我殷、周之间,希腊最盛,文物(文化)、政治皆彬彬(优异)矣。希腊中衰,乃有罗马。罗马者,汉之所谓大秦者也。庶几一统矣,继而……日尔(耳)曼诸种起而乘之,盖自是欧洲散为十余国焉,各立君长,种族(民族)相矜(争斗),互相砥砺,以胜为荣,以负为辱。盖其所争,不仅军旅疆场之间而止;自农工商贾至于文词学问……莫不如此。此所以始于相忌(忌惮),终以相成(成就),日就所将,至于近百年;其富强之效,遂有非余洲所可及者。”
——据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
(1)据材料概括严复对欧洲国家发展历程的基本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关于近代欧洲国家发展的观点。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D
该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该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该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分封制逐渐体现代远情疏的弊端,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均争霸称王,即题目中“同楚国争霸”,D项正确;根据题目“也与无终我等北方诸戎和好”可知,题目仅仅指晋国与其交好而非诸戎全部融入中原华夏,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而非卿大夫的权力,排除B项;根据题目可知,晋国为避免腹背受敌而与诸戎和好,此举是为与楚国争霸做准备,并未体现此时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排除C项。故选D项。
2. B
该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该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该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体现了曹操受汉代大一统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国的对比,排除A项;曹操并不代表东汉政权,排除C项;曹操的改制并没有持续下去,排除D项。故选B项。
3. C
该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该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该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体现了对借贷主体的保护,C项正确;材料中唐代政府対公私借贷的规定,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唐代政府并未禁止民间资本性借贷活动,排除B项;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不属于法律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
4. A
据材料可知,程颐认为读史书需要看见圣贤所留下的治乱的关键,贤人君子出仕或隐退的时机,就是格物;朱熹认为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读史之前要先将四书读透彻。综上可看出,两人都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史料搜集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读历史要用儒家思想去权衡,没有体现探究万物获得历史真相,排除C项;心学理念是王阳明的思想,排除D项。
5. A
A项正确:从材料可知,乾隆年间有大量大豆、豆饼通过运河和海路从北方运至江南,为江南提供了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说明江南手工业和农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项曲解题意:从材料可知,大豆和豆饼的运输依靠运河和海路,而不仅仅是依赖海路运输。C项过度解读:材料主要提到北方的大豆和豆饼被大量运往江南,无法体现北方粮食亩产量在国内的具体情况。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主要提到大豆和豆饼被大量运往江南,看不出商人资本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6. C
该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该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该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图示可知,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的份额呈现上升趋势,且日本的份额上升最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取代了英、美、法等国在中国的垄断地位,并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权益,C项正确;A项时间段内,日本还未进行明治维新,不会向中国出口这么多商品,排除A项;B项时间段内,英、美、法等国在中国的垄断地位尚未被打破,排除B项;D项时间段内,日本对华侵略受到抵制,其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的份额不会上升,排除D项。故选C项。
7. B
该题考查国民革命运动。从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列宁逝世一年来”可知,此时是1925年,工农阶级正在进行国民革命运动,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故选B项。五四爱国运动发生于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排除D项。
8. D
该题考查中共七大。从材料可知,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主张调整土地政策,派干部到城市去开展工作,选举产生新的有才能的中央委员,夺取中心城市等,反映了其对抗战胜利后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的憧憬,故选D项。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当时解放战争尚未开始,排除A项;材料中毛泽东的主张并未触及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排除B项;中共七大召开之时抗战即将取得胜利,毛泽东的主张主要是憧憬未来,而非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排除C项。
9. C
该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该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该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根据题干时间“1950年11月”及图片文字信息“既可客服公家困难,又可实行私人储蓄”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建国初国家发行公债、鼓励储蓄之举,从海报可以看出国家希望通过鼓励人民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起到“解放台湾、稳定物价及推动工业化建设”的作用,故创作海报的意图是动员民众参与新国家建设,C项正确;从海报可以看出国家希望通过鼓励人民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起到“解放台湾”的作用,而非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排除A项;政府鼓励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是倡导储蓄行为,而不是购物消费,排除B项;海报体现了政府鼓励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而非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排除D项。故选C项。
10. C
该题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对外交流。材料所示时间是1956—1966年,当时中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57年,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译著数量增长很快。1961—1966年,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都逐渐增长,主要原因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获得科技指导和科技人才,故选C项。三线建设开始于1964年,而材料所示现象贯穿1956—1966年,排除A项;当时世界依旧处于冷战时期,材料反映这一时期我国科技交流受冷战影响较小,“摆脱”一词说法绝对,排除B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想于2014年11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 D
该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该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该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波斯。根据材料可知“印度”、“两河流域”、“埃及”三个区域的缴税比例加起来超过一半,结合所学可知这三个区域农业经济发达,可见波斯帝国在大流士一世时期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D项正确;统治中心转移到印度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完善,排除B项;波斯帝国建立有利于文明之间的交流,孤立发展描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2. C
材料信息表明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的诉讼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这有利于维护庄园秩序稳定,C项正确;庄园法庭以维护庄园主的利益为宗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农民之间的诉讼,未涉及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英国,属于英美法系(普通法系),而不是大陆法系,排除D项。
13. D
该题考查早期殖民掠夺。葡萄牙与西班牙曾因争夺殖民地于1493年划定教皇子午线,但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过程中船队进入葡萄牙的势力范围摩鹿加群岛,双方争执不断,“教皇子午线”没有确定其在东半球边界的弊端显现了出来,故双方重新签订条约,划出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西、葡两国首次瓜分了整个地球,这有利于加深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故选D项。均势外交强调国际大家庭各成员之间恰好维持平衡的局面,借以防止任何一个成员变得十分强大,以对其他国家贯彻其意志,这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教皇子午线”的划定标志着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排除B项;材料体现西班牙和葡萄牙对势力范围的划分,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排除C项。
14. C
该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该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该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民主政治(19世纪30年代)。据材料“1835年,美国废奴协会向南方社会精英寄出《奴隶之友》等刊物,南方蓄奴州要求立法禁止这些刊物进入南方,但该提案未能在国会通过,同时引发了全国性的政治辩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事件是美北战争前对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当时美国不同力量围绕奴隶制存废问题矛盾不断,推动了奴隶制问题的政治化,促进了废除奴隶制时机的成熟,C项正确;内战是南北矛盾尖锐的顶峰,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政党政治,排除B项; 黑人民权运动兴起于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 B
从材料可知,受美苏冷战影响,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关系紧张,但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双方通过协商对话关系缓和,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故选B项。西方阵营分化主要受到欧洲走向联合、日本崛起等因素的影响,A项表述夸大化,排除A项;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说明材料中这一事件的解决并没有全面缓和美苏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两德政策的调整,并未说明调整对欧洲经济复苏的作用,且20世纪60年代欧洲经济已有所复苏并得到发展,排除D项。
16. B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现代拉美国家名称有的源于印第安语,有的源于西班牙语,其含义或是传统印第安人盛行的物产、神灵,或是殖民国家追求的价值、英雄人物,或是拉美国家的民族英雄等,由此可见这些现象表明现代拉丁美洲多种文化同时并存,B项正确。拉美独立战争前,各国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从而引发了拉美独立运动,而不是出现在独立后的现代拉美国家,排除A项。“白银”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观念,与农业经济发达不符,排除C项。尽管表中信息存在着殖民主义色彩的影响,但独立后的现代拉美国家应是去殖民化,而不是殖民色彩的日益浓厚,排除D项。
二、材料分析题
17.
(1)基本情况: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的传播经历了被了解、受欢迎和被模仿三个阶段。
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与不断拓展;中国传统纺织业发达;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
(2)特点:从沿海到各地;政府推动;国人对西服呈现不同态度影响。
(3)意义:有利于服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可以使民众生活更加丰富;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1)第一小问基本情况,逐句分析概括材料一即可。材料信息“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可概括出中国服饰被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可概括出中国服饰受欢迎;“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可概括出中国服饰被模仿。第二小问历史背景,由材料一“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并联系所学可知背景为新航路开辟,以及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与不断拓展;由“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并联系所学可知背景为中国传统纺织业发达;由“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并联系所学可知背景为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由“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并联系所学可知背景为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
(2)特点,逐句分析材料二概括即可。材料二“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可概括为由沿海到各地;“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可概括为政府推动;“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可概括为国人对西服呈现不同态度。
(3)意义类试题答案可遵循由近及远的原则,综合材料可知,从服饰本身而言,中外服饰交流有利于服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从服饰的穿着对象来说,可以使民众生活更加丰富;结合所学可知,从服饰文化所代表的文明而言,中外服饰交流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18.
(1)内容:优恤商贾;减免商税,推动官府公平采购;放松专卖政策;教商贾读书。
(2)影响:促进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明初城市繁荣;带动通俗文艺发展。
(1)该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初中国。根据材料“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可知,推行新法,优恤商贾;根据材料“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可知,减免商税,推动官府公平采购;根据材料“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可知,放松专卖政策;根据材料“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可知,教商贾读书。
(2)该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初中国。根据材料“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可知,促进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明初城市繁荣;根据材料“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可知,带动通俗文艺发展。
三、论述题
19.
我和妈妈去旅游
明媚的夏日里,晴空万里,湛蓝如洗,宽阔平整的飞机场上人头攒动、客人如织,架架银鹰待时起飞、直冲蓝天。妈妈是一位来自农村的青年妇女,她着装入时、发型流行、相貌俊秀、身材高挑,背着时髦新款皮包。她带着我一起乘坐飞机外出旅游,我穿着漂亮的裙子,看到宏伟的大飞机,开心得拍手欢呼起来。妈妈脸上流露出兴奋而又含蓄的微笑,开心地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咱们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家家户户开始富裕起来,也可以在农闲时节外出旅游了。不仅是坐汽车、坐火车,还能坐飞机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该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1985年的中国。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时间是1985年,图片上,一位妇女带着孩子准备乘坐飞机外出旅游,可以提炼主题为:我和妈妈去旅游。
其次,结合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等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如:明媚的夏日里,晴空万里,湛蓝如洗,宽阔平整的飞机场上人头攒动、客人如织,架架银鹰待时起飞、直冲蓝天。妈妈是一位来自农村的青年妇女,她着装入时、发型流行、相貌俊秀、身材高挑,背着时髦新款皮包。她带着我一起乘坐飞机外出旅游,我穿着漂亮的裙子,看到宏伟的大飞机,开心得拍手欢呼起来。妈妈脸上流露出兴奋而又含蓄的微笑,开心地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咱们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家家户户开始富裕起来,也可以在农闲时节外出旅游了。不仅是坐汽车、坐火车,还能坐飞机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四、材料分析题
20.
(1)严复认为近代前的欧洲与中国传统王朝没什么区别,而到了中世纪本是列国相争,但是到了近代正是因为列国相争,弱肉强食,反而使欧洲列国富强起来了。
(2)严复认为近代欧洲国家之所以富强是因为互相竞争弱肉强食。严复这种观点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国家急需变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对于宣传变法思想,推进变法运动有积极意义。
(1)该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结合材料发展历程要分三个阶段:中世纪前、中世纪、近代。
(2)该题是评析类历史事物阐释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首先点出严复观点是认为欧洲国家能够富强是因为互相竞争弱肉强食,再对观点做出评价,结合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