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装……………○……………订……………○……………线……………○………………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内……………○……………装……………○……………订……………○……………线……………○………………
2024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3分)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粟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聚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2﹣4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 )
A.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影响
B.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
C.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
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答案】B
【考点】史料的重要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了史料作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西藏地区的考古发现包括了粟、猪、青稞、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物品,这些发现表明西藏与周边乃至更远地区存在着较为频繁的物质文化交流活动,B项正确;虽然材料中提到了外来作物如粟和青稞的出现,但没有具体证据显示它们对当地生态造成了显著影响,排除A项;题目中的考古发现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及以后的时间段内,并未直接支持该选项的说法,故不选C项;虽然发现了青铜制品,但这不足以证明青铜铸造就是手工业生产的主导行业,且题目信息更多强调的是跨区域交流而非某一特定行业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
【难度】3
2.(3分)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物种。有学者研究认为,狮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中国人所了解,其形象从汉代起扎根于中国艺术,代表有看门狮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装饰以及狮子舞等,舞狮作为中国民间节庆常有的节目,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A.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
B.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
C.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
D.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
【答案】B
【考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狮子虽然不是中国本土物种,但自战国时期起就已为中国所了解,并且从汉代开始其形象深入到了中国艺术和文化中,如看门狮子、器物装饰以及舞狮等。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即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B项正确;“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是指向他人学习美德和优点,而题目中讨论的是对外国元素的文化接纳,而非个人道德修养上的追求,排除A项;“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指的是重视道德和个人才能的价值观,材料并未涉及对于特定人物品德或才能的推崇,排除C项;“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描述了一种不断努力不懈的精神状态,题目中的核心在于对外来文化元素的接纳与融合,而不是强调持续的努力奋斗,排除D项。故选:B。
【难度】1
3.(3分)隋末起义的领导者成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乡民,贵胄大族、豪族官吏三类,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起义从当初逃兵役、反暴政的行为演变为推翻隋朝的政治斗争。《唐会要》记“创业君臣,俱是贵族”。这说明( )
A.隋唐的选官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B.唐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
C.隋唐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了新阶段
D.唐初统治仍以士族地主为政治基础
【答案】D
【考点】科举制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结合题干“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创业君臣,俱是贵族”及科举制推行的背景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创业君臣,俱是贵族”可知,隋末起义中多为贵族且日后多是新政权的参与者,说明唐初政权以士族为政治基础,D项正确;材料反映唐初士族政治影响仍在,并不是科举制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未直接反映唐初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中央行政策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
【难度】1
4.(3分)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这一举措( )
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
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
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
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
【答案】A
【考点】宋朝的商业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特征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政府设立买马司以盐、锦、彩等物与大理等地进行贸易活动,这不仅促进了物资交流,也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A项正确;虽然贸易活动可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题目中没有直接提到这些贸易对解决财政问题的具体作用,排除B项;题目中并没有提及羁縻政策是否有效或失效的信息,而是侧重于描述贸易活动本身及其影响,排除C项;题目重点在于买马活动及由此产生的民族间物质交流,并未特别强调文化层面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
【难度】1
5.(3分)如图是《东坡笠屐图》。其文本故事最早的叙事是东坡在儋耳→观闵客草舍﹣偶得一箬笠戴归→女小儿皆笑,邑犬皆吠,此后陆续增加了“遇雨”“从农家借箬笠穿屐而回”“东坡向海南友人黎子云借阅柳宗元文集”“东坡看过其笠屐像后自为题咏”等情节。《东坡笠屐图》的故事不断演绎的主要原因是( )
A.文人通过艺术创作还原真实历史场景
B.民众借助历史人物故事表达精神诉求
C.理学思想强化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
D.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根深带固
【答案】B
【考点】宋明理学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可知,民众通过增加和改编故事情节,来表达对东坡的敬仰、对生活的态度或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这种演绎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也反映了民众的精神诉求和文化心理,B项正确;《东坡笠屐图》的故事在不断演绎中增加了许多虚构情节,这表明它并非单纯为了还原历史场景,排除A项;该图的故事更多关注的是东坡的个人形象和事迹,而非伦理道德秩序的强化,排除C项;这个故事主要是围绕苏东坡的个人经历和精神风貌展开的,与门第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B。
【难度】1
6.(3分)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1896年他读了美国学者的《治心免病法》后感慨,“此真心理学,与宋儒无异”。此后数年,他阅读西书范围颇广,但对此并不满意,叹道:“究之所得新学,尽是皮毛。……非所谓邯郸学步,失其故步欤?”此情形在清末士绅中并不鲜见。这体现了( )
A.维新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时人理解新时局的矛盾心理
D.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兴起
【答案】C
【考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化道路,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刘绍宽在接触西学后,尽管阅读了广泛的西书,但仍然感到不满,并认为学习西方学问仅得皮毛,甚至有失传统根基之虞。这反映了当时士绅阶层面对新旧知识体系时的困惑和矛盾心态,C项正确;题目中提到的是个人对于西学的态度变化及其感受,并未直接提及维新运动的具体成效或目标达成情况,排除A项;虽然19世纪末确实存在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但这并不是题目核心讨论的内容,排除B项;题目背景设定在1894年至1896年间,此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尚未全面兴起,而更多表现为思想启蒙阶段,排除D项。故选:C。
【难度】3
7.(3分)鲁迅曾说早期中国新诗大多数是“眼看的”,而不是“嘴唱的”,他认为新诗必须要“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抗战时期,不仅有了适合朗诵的新诗,还有了直接谱成歌曲的“歌诗”,如《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等。新诗的发展( )
A.由地域文化所推动
B.受个人喜好左右
C.由文人审美所决定
D.受时代因素影响
【答案】D
【考点】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抗战时期,新诗从“眼看的”发展到“适合朗诵”和“直接谱成歌曲”,这种变化显然与战争背景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新诗在抗战时期更多地承担了宣传、动员和鼓舞人心的功能,这体现了时代因素对新诗发展的影响,D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及地域文化是推动新诗发展的主要因素,且抗战时期新诗的特点更多与时代背景相关,而非地域文化,排除A项;抗战时期新诗的特点更多反映了时代需求,而非个人喜好,排除B项;抗战时期新诗的特点更多是为了适应战争宣传和动员的需要,不是由文人审美决定的,排除C项。故选:D。
【难度】1
8.(3分)码头工人是中国近代城市中典型的“苦力”群体,在上海尤具代表性。建国后上海码头工人的工作开始“竞赛化”。1951年上海市运输公司举办的首次劳动竞赛分为团体和个人赛,前三甲可以获得一定奖励。码头工人还被宣传为“替国家增加了财富,爱护人民财产”的模范。这一转变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发生根本改变
D.中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答案】C
【考点】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一五计划,解题关键信息是“1951年上海市运输公司举办的首次劳动竞赛分为团体和个人赛,前三甲可以获得一定奖励”。
【解答】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排除;B.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排除;C.根据材料“1951年上海市运输公司举办的首次劳动竞赛分为团体和个人赛,前三甲可以获得一定奖励”分析可知,材料中工人地位提升,这表明新中国的成立促使我国的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改变,正确;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难度】3
9.(3分)《人民日报》对海南建省设经济特区三十年来的报道,勾勒出主流媒体对海南记忆的历史图景。建省初期主要聚焦于军队(武警)边防、金融保险、招商引资、人才等方面;进入新世纪,旅游、生态环保、教育、体育、医疗健康等方面获得了更多关注和报道。报道主题的变化反映了( )
A.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扬帆起航
B.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答案】D
【考点】改革开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日报》对海南报道的主题从建省初期的军队边防、金融保险、招商引资、人才等方面逐渐转向新世纪后更加关注旅游、生态环保、教育、体育、医疗健康等领域。这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地区发展的规划越来越全面,不仅重视经济发展,还强调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更加完善,D项正确;虽然海南的发展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体现,但题目侧重于具体领域的变化而非整体战略目标的启动,排除A项;题目并未提及海南或全国范围内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挑战或转折点,排除B项;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1990年代至21世纪初,而题目所述的时间跨度更长,且重点在于报道内容的变化及其反映的社会发展方向,而非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排除C项。故选:D。
【难度】3
10.(3分)如图空格处应是( )
A.古埃及文明
B.阿兹特克文明
C.地中海文明
D.古巴比伦文明
【答案】C
【考点】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解题关键信息是材料图表。
【解答】A.古埃及文明位于尼罗河流域,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统一了上下埃及,排除;B.阿兹特克文明是古代美洲文明,与材料不相符,排除;C.根据材料图表及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克里特文明为地中海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地中海文明,特别是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传统,对俄罗斯东正教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确;D.古巴比伦文明位于两河流域,与材料不相符,排除。故选:C。
【难度】3
11.(3分)1600年,在欧洲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贵重物品,就会找当地的巫师用魔法帮忙寻找。到1700年,上层阶级转而反对使用巫术。1750年,绝大部分巫师都消失了,人们更喜欢在周报上刊登寻物启事,或求助于新建的失物招领处。人们行为的变化深刻反映了( )
A.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近代科学兴起推动技术进步
C.大众文化推广历经漫长过程
D.宗教神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A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科学技术,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据材料可知,在1600年,欧洲人丢失了贵重物品一般去找巫师帮忙,到1750年,人们更喜欢在报刊上等比较实际和理性的方式去找寻丢失的物品,这反映了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表明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A项正确;材料中失物的招领并没有利用到近代科学发展所带来的技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大众文化通常指的是广泛传播于大众中的文化形式和内容,与人们从巫术到科学方法的转变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人们从思想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而不是神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
【难度】3
12.(3分)19世纪中叶,英国市政厅的设计遵循公开原则。1848年哈利法克斯市在设计市政厅时决定,其位置应在市中心制高点,须有令人注目的高塔和巨大的钟楼。市政厅竣工剪彩时,威尔士王子到场,6万多名观众参加,还有1万多名学生和大型乐队表演节目。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王室权为得到强化
B.城市治理体现民主观念
C.建筑风格发生改变
D.人文主义思想开始传播
【答案】B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哈利法克斯市在设计市政厅时遵循了公开原则,并将其置于市中心制高点,且落成仪式上吸引了大量民众参与,这体现了城市治理过程中对公众开放性和参与性的重视,反映了民主观念逐渐渗透到城市治理之中,B项正确;虽然威尔士王子出席了市政厅的竣工剪彩仪式,但题目核心在于市政厅的设计理念及其社会影响,并未直接表明王室权力的变化,排除A项;虽然市政厅设计注重公共性,但这更多是设计理念上的变化而非单纯建筑风格的转变,排除C项;人文主义主要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至19世纪中叶已经历长时间发展,并非此时才开始传播,排除D项。故选:B。
【难度】5
13.(3分)据1984年世界银行统计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出口商品的数量与价格的年均增长情况(%)如表所示。导致其中数据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产品 |
数量 |
价格 |
||
|
1961﹣1970 |
1970﹣1982 |
1961﹣1970 |
1970﹣1982 |
铜 |
2.7 |
﹣0.3 |
9.5 |
﹣7.2 |
咖啡 |
4.3 |
1.0 |
0.3 |
1.8 |
花生油 |
5.4 |
﹣7.1 |
0.1 |
﹣4.0 |
棕榈油 |
﹣9.7 |
﹣6.7 |
﹣2.3 |
﹣3.2 |
A.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B.交通条件改善推动了经济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确立
D.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答案】A
【考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大部分商品的数量增长在减缓或转为下降,而价格下降的情况则更为普遍。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不利地位,这是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中的不平等因素导致的,A项正确;表格中的数据主要反映的是出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变化,与交通条件的改善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已经初步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从表格中的数据变化来看,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并不会导致这些产品价格下降,排除D项。故选:A。
【难度】3
二、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14.(3分)基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文化基因元素的“天下观”。古籍记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从汉至元绘制的“天下图”尽管名称各异,但整体布局可概括为“东、南皆海,北缘旷野;四夷环绕,中国独大”。1600年左右开始,部分“天下图”新增了关于美洲、欧洲等内容,但大多数地图仍未放弃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下图”的演变轨迹充分说明( )
A.地图绘制提升了对世界的认知
B.文化的连续性增强了华夏认同
C.“中学西渐”丰富世界文化内涵
D.传统思想影响古人的“天下观”
【答案】B
【考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可知,汉至元的地图绘制都强调中国的在天下的地位,四夷也是天下的一部分,并且随着对区域认识的发展不断变化,中国的中心地位始终没有变化,这表明表明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使得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增强,据材料判断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在1600年左右,部分“天下图”新增了关于美洲、欧洲等内容,天下图内容的增加有利于加强中国对世界的了解,A项有一定道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天圆地方宇宙观,到汉至元时期“天下图”的一致布局,再到1600年左右部分地图新增内容但仍坚持传统宇宙观,都体现了传统思想对古人“天下观”的深刻影响,D项有一定道理;题干中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天下图”的演变展开,没有涉及“中学西渐”对世界文化内涵的丰富作用,排除C项。故选:B。
【难度】5
15.(3分)如表内容深刻反映出( )
1715﹣1814年 |
1815﹣1914年 |
1918﹣1941年 |
|||
焦点问题 |
频率 |
焦点问题 |
频率 |
焦点问题 |
频率 |
领土(包括疆界) |
24 |
维护国家或帝国完整 |
17 |
领土 |
14 |
贸易或航海争议 |
13 |
领土 |
13 |
国家或政权生存 |
11 |
王权或王位继承要求 |
8 |
民族解放或创建国家 |
9 |
执行和约条款 |
9 |
国家或政权生存 |
6 |
民族统一或合并 |
8 |
战略领土 |
9 |
A.生产方式变革决定国际体系更迭
B.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影响国际秩序
C.领土问题始终是国际争端的热点
D.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必变为两极对峙
【答案】A
【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分析】本题考查了一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带来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变化,从而影响国际体系。题干中不同时期的焦点问题变化可能正是由于生产方式变革引发的国家间实力对比变化、利益诉求变化等,进而决定了国际体系的更迭,A项最佳;从表格中可以看到民族解放或创建国家、民族统一或合并等焦点问题,这反映出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秩序,但不如A项全面深刻地解释了表格所反映的内容,B项次佳;虽然表格中多次出现领土相关的焦点问题,但不能仅据此就认为领土问题始终是国际争端的热点,不如A项更能从根本上解释表格所反映的国际问题的变化,C项次佳;题干中所给时间范围并不涉及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变为两极对峙,D项排除。故选:A。
【难度】5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4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
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期,文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从出土文书看,秦汉诸多有关基层民众管理的薄籍,其正本都是藏在乡一级,副本在县。东汉继承了文书藏乡的制度。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唐宋时期的敦煌文书中有部分契约格式:如《十世纪敦煌遗嘱格式(乙)》其内容提到“吾若死后,不许相诤。……他生莫见佛面,长在地狱,兼受畜生。若不听知,于此为报”;《十世纪敦煌分家文书格式(甲)》其内容提到“骨肉之原,不可有分飞之愿。……长守尊卑之礼”。
——摘编自张传蛋《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
材料三:明清徽州文书包括商编路程、民间日用类书等。如《江湖绘图路程》内容包括“士商略”“镇江盐船上楚水路歌”以及渠口村至九江、汉口等地的水陆路程;《广东路程》记录了由江西进广东的水陆路程、广州八景名录等;《路程编歌》具体描述了自钱塘江﹣断安江溯流而上的沿途所见;《应酬文约有备》内容包括“合同大意式”“抵押借券式”等。
——摘编自王振忠《徽州文书与明清以来的中国史研究》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体现的文书功能。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文书中所载内容出现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文书内容对研究明清社会的价值。
【答案】(1)材料一:用于基层治理;档案保存与管理。材料二:处理民间日常生活问题;规范社会秩序。材料三: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传承文化。(2)儒学向基层渗透;儒释融合发展,深刻影响民众。(3)对于研究徽商等社会群体、商路交通、区域风土人情、地图、社会生活等都有研究价值。
【考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文书功能,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2)本题考查的是文书中所载内容出现的主要原因,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3)本题考查的是文书内容对研究明清社会的价值,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秦汉诸多有关基层民众管理的薄籍,其正本都是藏在乡一级,副本在县”可知,用于基层治理;档案保存与管理。据材料“吾若死后,不许相诤。……他生莫见佛面,长在地狱,兼受畜生。若不听知,于此为报”“骨肉之原,不可有分飞之愿。……长守尊卑之礼”可知,处理民间日常生活问题;规范社会秩序。据材料“明清徽州文书包括商编路程、民间日用类书等”“《路程编歌》具体描述了自钱塘江﹣断安江溯流而上的沿途所见”可知,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传承文化。(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据材料“吾若死后,不许相诤。……他生莫见佛面,长在地狱,兼受畜生。若不听知,于此为报”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学向基层渗透;儒释融合发展,深刻影响民众。(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材料“明清徽州文书包括商编路程、民间日用类书等”“《广东路程》记录了由江西进广东的水陆路程、广州八景名录等;《路程编歌》具体描述了自钱塘江﹣断安江溯流而上的沿途所见”并结合所学可知,对于研究徽商等社会群体、商路交通、区域风土人情、地图、社会生活等都有研究价值。故答案为:(1)材料一:用于基层治理;档案保存与管理。材料二:处理民间日常生活问题;规范社会秩序。材料三: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传承文化。(2)儒学向基层渗透;儒释融合发展,深刻影响民众。(3)对于研究徽商等社会群体、商路交通、区域风土人情、地图、社会生活等都有研究价值。
【难度】5
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传媒技术、新式教育、工商业和政治纷争等因素的复合体。”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之所以能刺激全国并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和群体性抗议活动,关键在于当时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基于外贸拉动的对外开放、新式传媒与交通技术改变信息传播方式、西学渐兴、倡导政治共和但新旧纷争深刻激烈的复杂社会形态中。该说法的理由如下:一是自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起展开的技术与经济变革,推动了“千古未有之变局”;二是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印刷机可以快速印制小册子、传单等宣传品,这种宣传效应形成维护主权的滔滔民意;三是步入近代以来,多数国家都设立大学以培养人才,大学因知识密集、思想多元而成为信息交流的区域中心。近代信息与交通技术的逐渐普及,造就了五四运动在欧亚大陆、从北京到上海、从城市到乡镇的空间转换,形成了参与规模、话语策略、影响力等方面的近代特征。但如果相信只要有信息技术的推动,即可实现新知识的传递进而引发思潮纷涌和社会运动的话,那就未免过于天真了。
——摘编自江沛《传媒、政争、工商业与五四运动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四运动在近代社会“参与规模、话语策略、影响力”的表现。
(3)辨证分析“只要有信息技术的推动,即可实现新知识的传递进而引发思潮纷涌和社会运动”这一观点。
【答案】(1)技术手段的进步;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参与规模: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区域扩展。话语策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影响力:取得了初步胜利;思想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推动确实对新知识的传递和社会运动的兴起起到重要作用。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信息交通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广泛,能够将新思想、新观念传递给更多的人,为思潮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例如在五四运动中,印刷术快速印制宣传品,扩大了维护主权的民意影响,信息交通技术的发展使得运动能够在不同地区迅速蔓延。另一方面,仅有信息技术的推动是不够的。社会运动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的物质基础和对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政治环境影响着民众的参与度和诉求表达;教育水平决定了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思想深度。在五四运动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旧政治纷争、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等因素共同作用,才使得五四运动得以爆发。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推动是新知识传递和社会运动兴起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社会运动的发生是经济、政治、教育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考点】五四运动
【分析】(1)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要结合五四运动的特征来解答。
(2)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要结合五四运动的影响来解答。
(3)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要结合五四运动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基本条件:据材料“二是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印刷机可以快速印制小册子、传单等宣传品,这种宣传效应形成维护主权的滔滔民意”可知,技术手段的进步;据材料“步入近代以来,多数国家都设立大学以培养人才,大学因知识密集、思想多元而成为信息交流的区域中心”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据材料“近代信息与交通技术的逐渐普及,造就了五四运动在欧亚大陆、从北京到上海、从城市到乡镇的空间转换,形成了参与规模、话语策略、影响力等方面的近代特征”并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结合所学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参与规模:据材料“近代信息与交通技术的逐渐普及,造就了五四运动在欧亚大陆、从北京到上海、从城市到乡镇的空间转换”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区域扩展。话语策略:结合所学可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影响力: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取得了初步胜利,推动了思想解放。(3)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分析这一观点,需辩证的去分析,首先结合所学强调信息技术的作用,如信息技术的推动确实对新知识的传递和社会运动的兴起起到重要作用。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信息交通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广泛,能够将新思想、新观念传递给更多的人,为思潮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例如在五四运动中,印刷术快速印制宣传品,扩大了维护主权的民意影响,信息交通技术的发展使得运动能够在不同地区迅速蔓延。然后强调其他因素的作用,如仅有信息技术的推动是不够的。社会运动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的物质基础和对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政治环境影响着民众的参与度和诉求表达;教育水平决定了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思想深度。在五四运动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旧政治纷争、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等因素共同作用,才使得五四运动得以爆发。最后总结,强调多因素的影响,如信息技术的推动是新知识传递和社会运动兴起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社会运动的发生是经济、政治、教育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答案为:(1)技术手段的进步;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参与规模: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区域扩展。话语策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影响力:取得了初步胜利;思想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推动确实对新知识的传递和社会运动的兴起起到重要作用。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信息交通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广泛,能够将新思想、新观念传递给更多的人,为思潮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例如在五四运动中,印刷术快速印制宣传品,扩大了维护主权的民意影响,信息交通技术的发展使得运动能够在不同地区迅速蔓延。另一方面,仅有信息技术的推动是不够的。社会运动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的物质基础和对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政治环境影响着民众的参与度和诉求表达;教育水平决定了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思想深度。在五四运动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旧政治纷争、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等因素共同作用,才使得五四运动得以爆发。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推动是新知识传递和社会运动兴起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社会运动的发生是经济、政治、教育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难度】5
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欧洲文明向欧洲以外的传播是与殖民扩张同时进行的。以英格兰人为主的欧洲人分批移民到北美,首先设置定居点;这些定居点逐渐成为一个个的殖民地。这些欧洲移民开始效仿英国的法律处理政事,在殖民地成立议会和代议制政府。在这一阶段中形成一种兼有欧洲文化背景却又实用的“美洲文化”。以美国为例,在独立战争爆发以前,各个殖民地高度自治。独立以后,美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总统联邦制的合众国。19世纪中叶,美国工业化进程已可与欧洲相匹敌。19世纪后期,美国以跃进的速度追赶欧洲,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开始参加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角逐。欧洲文明自从传入北美,并在美国出现了既同源又发展的“美国文化”后,欧洲文明的范围被放大了。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扩张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美国文化”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欧洲文明的发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答案】(1)殖民扩张的推动;移民文化的影响;政府的推动;工业化的扩展。(2)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党制度;文官制度;法律制度;国家结构形式。
【考点】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欧洲文化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唐“美国文化”形成的原因,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2)本题考查的是近代欧洲文明的发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原因:据材料“欧洲文明向欧洲以外的传播是与殖民扩张同时进行的”可知,殖民扩张的推动;据材料“以英格兰人为主的欧洲人分批移民到北美,首先设置定居点”可知,移民文化的影响;据材料“这些欧洲移民开始效仿英国的法律处理政事,在殖民地成立议会和代议制政府”可知,政府的推动;据材料“19世纪中叶,美国工业化进程已可与欧洲相匹敌”可知,工业化的扩展。(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表现:据材料“这些欧洲移民开始效仿英国的法律处理政事,在殖民地成立议会和代议制政府”可知,资产阶级代议制;法律制度;据材料“独立以后,美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总统联邦制的合众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政党制度;文官制度;国家结构形式。故答案为:(1)殖民扩张的推动;移民文化的影响;政府的推动;工业化的扩展。(2)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党制度;文官制度;法律制度;国家结构形式。
【难度】5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家张荫麟先生根据东西方历史学实践,提出撰写通史的五个选材标准:
(一)新异性的标准。“新异性”说的是“内容的特殊性”,也就是在历史上是否具有新意。史事愈新异则愈重要。
(二)实效的标准。史事之直接牵涉和间接影响于人群的苦乐愈大则愈重要。
(三)文化价值的标准。即是真与美的价值,文化价值愈高的事物愈重要。
(四)训诲功用的标准。训诲功用有两种意义,一是完善的模范,二是成败得失的鉴戒。训诲功用愈大的史事愈重要。
(五)现状渊源的标准。要了解现状,就要追溯现状的由来。史事和现状之间的关系愈深则愈重要。
请任选一个标准,在古代、近代、现代任选一个历史时期,写一段历史。(要求:明确写出所选标准,自拟题目,选材符合标准并加以阐释,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答案】题目:蒸汽革命是工业时代的开端。论述:根据张荫麟先生提出的新异性标准,历史事件的内容如果具有特殊性和创新性,在历史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则被认为非常重要。18世纪末 至19世纪初的蒸汽革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蒸汽革命始于英国,随后迅速扩展到欧洲其他地区及北美。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技术突破是瓦特改进了蒸汽机,使得动力来源不再局限于水力或风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此外,还有棉纺织中的珍妮纺纱机、动力织布机等发明,以及铁路和轮船等交通方式的发展。其新异性体现主要表现在:技术革新:蒸汽机的应用彻底改变了生产方式,从手工作坊转向机械化大生产。社会结构变动:随着工厂制度的兴起,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工人阶级,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经济模式转型:资本主义经 济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际贸易规模空前扩大。生活方式变革: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消费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蒸汽革命不仅标志着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它开启了全球化的序幕,并为后续的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因此,基于其在技术和组织上的创新,蒸汽革命符合新异性的标准,被视为世界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考点】历史与历史学
【分析】本题考查历史与历史学,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根据张荫麟先生提出的新异性标准,历史事件的内容如果具有特殊性和创新性,在历史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则被认为非常重要,可得论题:蒸汽革命是工业时代的开端。其次,结合工业革命的背景可得,蒸汽革命始于英国,随后迅速扩展到欧洲其他地区及北美。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技术突破是瓦特改进了蒸汽机,使得动力来源不再局限于水力或风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此外,还有棉纺织业中的珍妮纺纱机、动力织布机等发明,以及铁路和轮船等交通方式的发展。再次,结合工业革命的新异性体现,可从技术革新、社会结构变动、经济模式转型、生活方式变革等几个角度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根据工业革命的影响与重要性展开论述,如蒸汽革命不仅标志着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它开启了全球化的序幕,并为后续的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因此,基于其在技术和组织上的创新,蒸汽革命符合新异性的标准。故答案为:题目:蒸汽革命是工业时代的开端。论述:根据张荫麟先生提出的新异性标准,历史事件的内容如果具有特殊性和创新性,在历史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则被认为非常重要。18世纪末 至19世纪初的蒸汽革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蒸汽革命始于英国,随后迅速扩展到欧洲其他地区及北美。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技术突破是瓦特改进了蒸汽机,使得动力来源不再局限于水力或风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此外,还有棉纺织中的珍妮纺纱机、动力织布机等发明,以及铁路和轮船等交通方式的发展。其新异性体现主要表现在:技术革新:蒸汽机的应用彻底改变了生产方式,从手工作坊转向机械化大生产。社会结构变动:随着工厂制度的兴起,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工人阶级,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经济模式转型:资本主义经 济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际贸易规模空前扩大。生活方式变革: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消费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蒸汽革命不仅标志着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它开启了全球化的序幕,并为后续的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因此,基于其在技术和组织上的创新,蒸汽革命符合新异性的标准,被视为世界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难度】5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