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装……………○……………订……………○……………线……………○………………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内……………○……………装……………○……………订……………○……………线……………○………………
2024年广西高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有学者把五帝时代到夏代中期首领的更迭情况制作成图,如下图。据此可知( )
A.东夷族是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主角
B.华夏族在文明起源过程中占中心地位
C.夷夏两族彼此争胜并且联盟执政
D.夷夏两族的融合主要以战争方式实现
【答案】C
【考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五帝时代到夏代中期,夷族和夏族的首领都有过执政,这体现了夷夏两族在历史舞台上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表明他们彼此争胜并且存在联盟执政的情况,C项正确;虽然东夷族有多个历史人物被提及,但华夏族的历史人物数量更多,且涵盖了从五帝时代到夏代中期的关键首领,如炎帝、黄帝、尧、禹等。这些首领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都极为重要,因此不能说东夷族是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主角,排除A项;虽然华夏族在文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图中并未明确表明其占据中心地位,排除B项;图片中并未提及夷夏两族融合的具体方式,更没有明确表明融合主要通过战争实现,排除D项。故选:C。
【难度】3
2.(3分)学者劳思光将自我境界划分为四种,分别是形躯我,强调生理欲求;认知我,以知觉推理为要;情意我,重视生命感受;德性我,以价值自觉为主。以下先秦诸子格言中,体现最后一种境界的是( )
A.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C.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D.可在乐生,可在逸身
【答案】B
【考点】百家争鸣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强调的是道德层面的诚信,体现了价值自觉,属于德性我境界,B正确;“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主要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不属于德性我境界,排除A;“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更多是关于一种人生态度和情感状态,不属于德性我境界,排除C;“可在乐生,可在逸身”主要是关于追求生活的快乐和安逸,不属于德性我境界,排除D。故选:B。
【难度】1
3.(3分)汉成帝时,薛宜上疏指出当时国家治理不善,“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汉桓帝时,“夷寇钞百姓,益州刺史山昱击破之。”“荆州刺史度尚击零陵、桂阳盗贼及蛮夷,大破平之。”由此可见,汉代刺史( )
A.职权范围日渐缩小
B.职权重心发生转变
C.监察权力不断分化
D.监察范围逐步扩大
【答案】B
【考点】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据材料可知,汉成帝时薛宜指出部刺史不循守条职,多与郡县事,说明此时刺史职权有超出监察之外干预郡县事务的情况;汉桓帝时益州刺史、荆州刺史主要是进行军事打击盗贼及蛮夷,这体现了汉代刺史的职权重心从监察为主向军事等其他职能转变,B项正确;材料中刺史职权范围在扩大,排除A项;材料强调刺史职权的转移,而不是刺史的监察权力被其他机构或官员分化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强调刺史干涉非监察的事务,这不是监察范围扩大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
【难度】3
4.(3分)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毁《周礼》、疑《孟子》……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清人皮锡瑞也指出,庆历后“其时风气实然,亦不独咎刘敞、王安石矣”。这种社会风气( )
A.有助于士人地位提升
B.阻碍变法运动的推行
C.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
D.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答案】C
【考点】宋明理学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毁《周礼》、疑《孟子》.…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可知,庆历后,学者敢于质疑前人的观点,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社会风气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庆历后学者敢于质疑前人的观点,与士人地位提升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庆历后学者敢于质疑前人的观点,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有利于变法运动的推行,排除B项;庆历后学者敢于质疑前人的观点,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但不会冲击儒学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C。
【难度】1
5.(3分)明初,北京内城“商贾未集,市廛尚疏”,因此官府在皇城四门外等地修建民房和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明中后期,“正阳门前搭盖棚房,居之为肆”,形成“布棚摊子满前门”的外城市肆。这反映了( )
A.城市商业区域的扩张
B.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C.城市商业分工的繁细
D.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答案】A
【考点】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明初北京内城商业不发达,官府在皇城四门外等地修建民房和店房以促进商业发展,明中后期正阳门前都出现了大量商业摊点,形成外城市肆,这明显反映了城市商业区域从内城逐渐向外扩张,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新的经营方式出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业区域的变化,而非商业分工的繁细,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北京城市商业的发展,而非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排除D项。故选:A。
【难度】1
6.(3分)晚清时期,国人对西学的认知,经历了从“朝士皆耻言西学”到80年代的“谈洋务者亦不以为深耻”,再到90年代后,形成了“中国人心至是纷纷欲旧邦新命”的气象。这种转变源于( )
A.阶级矛盾尖锐
B.洋务运动失败
C.立宪运动兴起
D.民族危机加深
【答案】D
【考点】洋务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时期国人向西方学习,结合时代背景从根本原因的角度分析作答。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在晚清时期,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西方科技、制度的先进,为了探索救国道路逐渐深化了对西方的学习,因此晚清时期中国人对西学态度的转变正是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国人逐渐认识到学习西方以挽救民族危亡的紧迫性,D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对西学态度的转变,而阶级矛盾尖锐主要体现在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等的矛盾,与对西学的认知关系不大,排除A项;洋务运动失败是在19世纪90年代,但对西学态度的转变从80年代就已经开始,且洋务运动失败只是一个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立宪运动兴起是在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
【难度】3
7.(3分)1912年1月15日,上海“工商全体休息一天,升旗悬灯,公贺总统履任,补祝纪元”;中法大药房还打出了促销广告“南北两店,凡承蒙赐顾者,概赠孙大总统纪念照一纸”“要与我同胞相更始,共伸庆祝,留一永远之纪念而已”。据此可知( )
A.城市商业竞争日趋激烈
B.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
C.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渐广
D.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
【答案】C
【考点】辛亥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结合题干“南北两店,凡承蒙赐顾者,概赠孙大总统纪念照一纸”“要与我同胞相更始,共伸庆祝,留一永远之纪念而已”及辛亥革命历程进行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南北两店,凡承蒙赐顾者,概赠孙大总统纪念照一纸”“要与我同胞相更始,共伸庆祝,留一永远之纪念而已”可知,材料反映了上海市民对中华民国成立表示热烈祝贺,说明民主共和思潮影响渐广,故C项;材料并非强调城市商业竞争的激烈,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D项。故选:C。
【难度】3
8.(3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迅速。据统计,1912年设立银行14家,至1927年共设立银行185家,其中1917—1923年尤为繁荣,共设立131家。这反映了( )
A.北洋政府大力发展近代金融业
B.列强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C.民族工商业对资本的需求增加
D.民众积极支持国货运动
【答案】C
【考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关键信息是“据统计,1912年设立银行14家,至1927年共设立银行185家,其中1917—1923年尤为繁荣,共设立131家”。
【解答】A.材料只涉及银行业发展的状况,不能看出政府的措施,排除;B.材料现象并非完全受到列强影响,排除;C.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工商业的发展对资本的需求增大,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正确;D.材料不涉及国货运动,排除。故选:C。
【难度】1
9.(3分)1934年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达到1140个,成为中央苏区各区各乡普遍的经济组织,自成立以来,“不间断供给与优惠价格满足了民众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部分合作社还提供“免费看病等福利”。这有利于( )
A.增强党在苏区的社会动员能力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推动根据地土地改革顺利实施
D.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答案】A
【考点】国共的十年对峙
【分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要求依据材料“不间断供给与优惠价格满足了民众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不间断供给与优惠价格……免费看病等福利”可知,通过消费合作社为民众提供生活必需品和福利,能够增强党在苏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动员群众支持革命事业,从而增强党在苏区的社会动员能力,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革命统一战线通常指国共合作等政治联盟,其存在时间为1924—1927年,排除B项;土地改革主要涉及土地分配问题,而消费合作社的功能更多是经济服务和福利等民生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1934年时,中共尚未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且无产阶级专政是政治层面的概念,而消费合作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服务方面,不能直接说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排除D项。故选:A。
【难度】3
10.(3分)1942年9月,毛泽东在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借用孙行者化身小虫战胜铁扇公主的故事强调:“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其目的在于( )
A.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
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C.贯彻“三三制”原则
D.落实精兵简政政策
【答案】D
【考点】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1942年9月”“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9月,毛泽东在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借用孙行者化身小虫战胜铁扇公主的故事强调精兵简政的重要性,D项正确;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是194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是1942年,但减租减息政策强调地主阶级地主阶级减租减息,旨在减轻农民所受的地租和高利贷剥削,同时不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贯彻“三三制”原则是194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
【难度】3
11.(3分)1946年6月,国内资金呈现自北向南流动。1948年2月,资金南流加剧;10月,上海《正言报》报道:“近周沪资金南流,约在五千至一亿金圆,此批资金或在广州搜购黄金,或套汇来港。”这反映了( )
A.民族资产阶级对国民政府丧失信心
B.民国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美国商品大量倾销加剧了通货膨胀
D.国民政府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答案】A
【考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解题关键信息是:“近周沪资金南流,约在五千至一亿金圆,此批资金或在广州搜购黄金,或套汇来港”。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政府的溃败及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等,民族资产阶级对国民政府丧失信心,因此将资产换成黄金或者外汇,A正确;B.这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现象背后的实质,排除;C.材料与美国的商品倾销无关,且倾销商品并未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排除;D.材料强调的是民间资金的流动,不涉及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排除。故选:A。
【难度】1
12.(3分)普鲁塔克记述:“屋大维感到非常惊讶,亚历山大竟然没有意识到,还有比获得帝国更加伟大的事情,那就是塑造和完善帝国。”由此可知,普鲁塔克( )
A.推崇寡头政治统治方式
B.强调罗马继承希腊体制
C.肯定元首制的历史贡献
D.赞扬了亚历山大的功绩
【答案】C
【考点】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屋大维感到非常惊讶,亚历山大竟然没有意识到,还有比获得帝国更加伟大的事情,那就是塑造和完善帝国”和所学可知,屋大维元首政制的创始人,统治罗马长达40年,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在位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顺乎形势的内外政策,开创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为帝国初期的繁荣打下基础,因此可知普鲁塔克肯定元首制的历史贡献,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寡头政治统治的肯定,排除A项;罗马并未完全继承希腊体制,且二者体制并不一样,排除B项;材料是对屋大维的肯定,不是赞扬亚历山大,排除D项。故选:C。
【难度】3
13.(3分)在写于1549年的《关于英格兰王国公共福利的对话》中,商人抱怨“所有的食物都是那样昂贵或者更加罚贵,而就我所知,这里并无货物方面的原因,因为我从来未见过我们拥有比现在更多的粮食、牧草和各种牲畜”。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英国垄断了全球海上贸易
B.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市场
C.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D.封建领主的经济地位下降
【答案】B
【考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题关键信息是“所有的食物都是那样昂贵或者更加罚贵,而就我所知,这里并无货物方面的原因,因为我从来未见过我们拥有比现在更多的粮食、牧草和各种牲畜”。
【解答】A.此时的英国并未垄断全球海上贸易,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根据材料“所有的食物都是那样昂贵或者更加罚贵,而就我所知,这里并无货物方面的原因,因为我从来未见过我们拥有比现在更多的粮食、牧草和各种牲畜”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引发了价格革命,从而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正确;C.“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属于商业革命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价格革命加速了封建领主的衰落,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B。
【难度】3
14.(3分)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列强之间有四十年未开启战端。基辛格评论道:“各国不仅在有形势力上,在道德上亦处于均衡状态,权力与正义取得相当的协调。权力均衡降低诉诸武力的机会。”该观点认为( )
A.欧洲均势维护国际关系稳定
B.欧洲协调降低战争爆发概率
C.欧洲列强建立集体安全体制
D.欧洲协调符合大国一致原则
【答案】A
【考点】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材料主要讲述基辛格认为欧洲局势相对稳定是由于各国在势力和道德上处于均衡,这种均衡状态降低战争的可能,因此欧洲均势是降低战争可能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权力均衡也就是均势降低战争爆发概率,而非协调降低战争概率,排除B项;欧洲集体安全体制建立在一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权力均衡,而非大国一致原则,且大国一致原则是二战后联合国遵循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A。
【难度】1
15.(3分)1894年,美国记者亨利•劳埃德在《财富与国民的对立》中指出,标准石油公司操纵市场,以便消除竞争。他还称“自由创造富裕,但富裕毁灭自由”。这反映了美国( )
A.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B.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C.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D.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成
【答案】B
【考点】垄断组织的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了垄断组织的形成,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材料中提到标准石油公司操纵市场以消除竞争,这是典型的垄断行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公司通过各种手段垄断市场,B项正确;自由资本主义强调自由竞争、自由经营,与材料中标准石油公司操纵市场消除竞争不符,排除A项;国家资本主义通常是指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在对外贸易方面实行限制进口等保护本国产业的政策,材料中未涉及贸易保护主义内容,排除D项。故选:B。
【难度】3
16.(3分)如图是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宣传画,标题是“一个威胁着德国的小国家”。由此可见( )
A.《凡尔赛条约》遭到破坏
B.德国优先发展空军力量
C.欧洲大国展开军备竞赛
D.德国意图推进侵略计划
【答案】D
【考点】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了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宣传画标题是“一个威胁着德国的小国家”,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背景,此时德国纳粹上台,积极扩军备战,准备对外侵略扩张。这幅宣传画体现了德国为其侵略计划制造舆论,意图推进侵略计划,D项正确;这幅宣传画显示了德国有侵略野心,但此时没有付诸实践,不能直接看出《凡尔赛条约》遭到破坏,排除A项;宣传画中没有体现德国优先发展空军力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宣传画主要突出的是德国对所谓“小国家威胁”的渲染,不能反映欧洲大国展开军备竞赛,排除C项。故选:D。
【难度】3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列国在文化面貌上的接近,从考古学文化角度观察,已达到空前的程度,民族文化的融合已突破原来六大区系的分野,这就为战国时期的兼并和秦的最终统一做好了准备。
——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二 秦汉时代的文明,是在各地区、各族人民不同的文明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而在统一的前提下,又保持着各地、各族间不同程度的差异。秦汉时代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为大规模吸收外来文明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我国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在后来还出现多次,但秦汉时代为首井其端的一次。大规模的吸收和远距离的传播,使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三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蓬勃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新的与旧的,中国固有的与外来的,南方的与北方的,相互交融共同前进。在南北文化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这两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使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中华文明格局的演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代中华文明取得飞跃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唐代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贡献。
【答案】(1)特点:多元一体格局;中原区域为核心;各民族交流与融合。(2)原因:政治统一,秦汉时代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对外开放,中外交流频繁,吸收外来文明;各民族交流增多,外来文明的传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先秦基础,秦汉文化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3)贡献:(宗教)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的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书法)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乐舞)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文化传承)唐朝雕版印刷;(文学)出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著名诗人,唐诗辉煌灿烂;(医学)孙思邈《千金方》、唐官修《唐本草》。
【考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分析】(1)本题考查中华文明格局的演进,要结合中华文明格局的演进的特征来解答。
(2)本题考查中华文明格局的演进,要结合中华文明格局的演进的影响来解答。
(3)本题考查中华文明格局的演进,要结合中华文明格局的演进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地图信息可知,中华文明在各地均有涉及可得出“多元一体格局”,并且呈现出“中原区域为核心”;据材料一“民族文化的融合已突破原来六大区系的分野”可得出“民族间交流与融合”。(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二“秦汉时代的文明,是在各地区、各族人民不同的文明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可得出“秦汉文化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据材料二“在统一的前提下”可得出“治统一,秦汉时代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据材料二“秦汉时代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为大规模吸收外来文明创造了有利条件”可得出“对外开放,中外交流频繁,吸收外来文明”、“民族交流增多,外来文明的传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三“中国固有的与外来的”可得出宗教方面“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乐舞方面“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据材料三“南方的与北方的”可得出书法上“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结合所学唐代文化的创新性贡献,还可以从辉煌灿烂的唐诗文化、雕版印刷术的文化传承方式、以及中医理论发展等角度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故答案为:(1)特点:多元一体格局;中原区域为核心;各民族交流与融合。(2)原因:政治统一,秦汉时代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对外开放,中外交流频繁,吸收外来文明;各民族交流增多,外来文明的传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先秦基础,秦汉文化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3)贡献:(宗教)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的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书法)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乐舞)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文化传承)唐朝雕版印刷;(文学)出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著名诗人,唐诗辉煌灿烂;(医学)孙思邈《千金方》、唐官修《唐本草》。
【难度】5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77国集团”的建立,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觉醒和第三世界的逐步形成。新兴的民族国家不仅要继续捍卫政治独立,迫切要求发展民族经济,而且在反对外来干涉,增进亚非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以便在国际格局中作为整体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等方面,有着共同的渴望和要求。
——摘编自高岱等《殖民扩张与南北关系》
材料二“全球南方”从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的概念而来。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南方的挑战:南方委员会的报告》,强调南方国家需要在全球层面共同努力。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全球南方”被视为全球战略博弈和全球格局重塑的重要动力,成为百年变局深化演进的重要标示。
——摘编自门洪华《“全球南方”的兴起与国际博弈的新图景》
材料三 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当然成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发布的《打造全球南方》报告,明确将中国列为“全球南方”国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秩序变革中着眼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努力提升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切实维护“全球南方”利益,推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摘编自王健《“全球南方”崛起与国际秩序新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发展中国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当然成员。
【答案】(1)影响:推动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冲击美苏两极格局;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2)阐释:从国家的发展程度来看,中国目前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对国际秩序的影响来看,中国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从解决全球问题来看,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自己的方案;从对世界大势的把握来看,中国政府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等。
【考点】多极化趋势加强;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分析】(1)本题考查战后发展中国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依据材料“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觉醒和第三世界的逐步形成”等信息主要从经济方面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当然成员的阐释,主要结合中国的影响进行分析。
【解答】(1)影响:根据材料“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觉醒和第三世界的逐步形成”“而且在反对外来干涉,增进亚非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以便在国际格局中作为整体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等方面,有着共同的渴望和要求”和所学可知,可从推动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冲击美苏两极格局、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及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角度进行分析。(2)阐释:根据材料“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知,从国家的发展程度来看,中国目前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根据材料“切实维护‘全球南方’利益,推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可知,从对国际秩序的影响来看,中国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结合所学可知,从解决全球问题来看,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自己的方案;结合所学可知,从对世界大势的把握来看,中国政府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等。故答案为:(1)影响:推动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冲击美苏两极格局;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2)阐释:从国家的发展程度来看,中国目前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对国际秩序的影响来看,中国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从解决全球问题来看,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自己的方案;从对世界大势的把握来看,中国政府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等。
【难度】5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作为时代的象征,记录了民族历史。《邮票看中国》一书在邮票的方寸天地之间,展示与铭刻了国家发展的无数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下表标题摘编自这本书的目录。
标题 |
“纯情岁月”(1949﹣﹣1959) |
“躬耕季节”(1980—1989) |
“春日辰光”(1990﹣1999) |
“希望朝旭”(2000—2009) |
“新的征程”(2010—2019) |
根据材料,任选一个时段,另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标题,并结合新中国的发展成就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观点突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标题:“纯情岁月”见证了新中国初创时期的奋斗与梦想。论证:邮票作为时代的象征,记录了民族历史。“纯情岁月”描绘了国家早期的朴素与纯真。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各方面建设百废待兴。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党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并且通过抗美援朝战争,与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斗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威望,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在经济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消除封建剥削。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掌握了经济的领导权,统一全国财经,同时着手恢复经济,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完成;1953年开始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在外交关系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外交三大政策,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外交特权,不承认国民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合理的外交条约。在文化上,大力发展教育,清除文盲,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综上所述,新中国初创时期的各项举措,改善了群众生活,为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扫荡了国民党及帝国主义残余势力,维护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考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发展成就,要求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题意可拟定论题为“纯情岁月”见证了新中国初创时期的奋斗与梦想。接下来结合新中国的发展成就展开论证,可以从政治角度,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抗美援朝战争等角度作答,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威望,巩固了人民政权。经济角度从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角度展开论述,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初步建立。外交领域上的成就从中国的外交政策,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角度作答,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清除帝国主义特权等取得了重要成效。还可以从文化角度、医学领域、基层建设等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最后总结归纳,新中国初创时期的各项举措,改善了群众生活,为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扫荡了国民党及帝国主义残余势力,维护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故答案为:标题:“纯情岁月”见证了新中国初创时期的奋斗与梦想。论证:邮票作为时代的象征,记录了民族历史。“纯情岁月”描绘了国家早期的朴素与纯真。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各方面建设百废待兴。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党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并且通过抗美援朝战争,与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斗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威望,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在经济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消除封建剥削。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掌握了经济的领导权,统一全国财经,同时着手恢复经济,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完成;1953年开始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在外交关系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外交三大政策,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外交特权,不承认国民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合理的外交条约。在文化上,大力发展教育,清除文盲,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综上所述,新中国初创时期的各项举措,改善了群众生活,为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扫荡了国民党及帝国主义残余势力,维护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难度】5
20.(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30年代,以陈翰笙、薛暮桥等为主要成员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开展了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研究。通过大量的事实,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同整个中国一样,仍然是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里面虽然相当存在,可是资本主义的矛盾还没有变成中国农村中一切矛盾的支配形态,而榨取剩余生产物的基础,主要地还在土地所有”。辨认某一社会的经济结构或社会性质,要着重看生产关系本身,特别是要着眼于生产手段的所有者与直接生产者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剩余生产物被榨取的形态。中国农村的阶级关系,非常明显地不是企业主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而主要是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和无地少地的农民饱受地主剥削的关系。中国农村中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准,也还是土地的占有情况,而并非是其他工业化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因此,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依旧是中国革命当前阶段最核心的问题。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农村社会性质研究”体现的指导思想,并说明其在该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农村社会性质研究”的意义。
【答案】(1)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具体运用:实行阶级分析法,以土地的掌握情况划分地主与农民阶级;运用矛盾分析法,阐明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采用剩余价值学说,研究农村地主对农民的剥削问题。(2)意义:为农村的社会治理和发展规划提供经验借鉴;为土地改革提供依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推动了人文学科的发展。
【考点】毛泽东思想
【分析】(1)本题考查“农村社会性质研究”体现的指导思想及其在该研究中的具体运用,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2)本题考查“农村社会性质研究”的意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指导思想:据材料“辨认某一社会的经济结构或社会性质,要着重看生产关系本身,特别是要着眼于生产手段的所有者与直接生产者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剩余生产物被榨取的形态”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具体运用:据材料“中国农村中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准,也还是土地的占有情况,而并非是其他工业化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并结合所学可知,实行阶级分析法,以土地的掌握情况划分地主与农民阶级;据材料“中国农村的阶级关系,非常明显地不是企业主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而主要是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和无地少地的农民饱受地主剥削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运用矛盾分析法,阐明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据材料“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里面虽然相当存在,可是资本主义的矛盾还没有变成中国农村中一切矛盾的支配形态,而榨取剩余生产物的基础,主要地还在土地所有”并结合所学可知,采用剩余价值学说,研究农村地主对农民的剥削问题。(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意义:据材料“中国农村同整个中国一样,仍然是半封建社会”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农村的社会治理和发展规划提供经验借鉴;据材料“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依旧是中国革命当前阶段最核心的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土地改革提供依据;据材料“中国农村的阶级关系,非常明显地不是企业主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而主要是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和无地少地的农民饱受地主剥削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据材料“以陈翰笙、薛暮桥等为主要成员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开展了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研究”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人文学科的发展。故答案为:(1)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具体运用:实行阶级分析法,以土地的掌握情况划分地主与农民阶级;运用矛盾分析法,阐明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采用剩余价值学说,研究农村地主对农民的剥削问题。(2)意义:为农村的社会治理和发展规划提供经验借鉴;为土地改革提供依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推动了人文学科的发展。
【难度】5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