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装……………○……………订……………○……………线……………○………………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内……………○……………装……………○……………订……………○……………线……………○………………
绝密★启用前
165343-2022年新高考重庆历史高考真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
一 |
二 |
三 |
总分 |
得分 |
|
|
|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
A.墨家 B.兵家 C.儒家 D.法家
2.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
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 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
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
3.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
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
4.北宋开封商人孙赐号,本是酒馆侍者,“诚实不欺,主人爱之,假以百千,使为脚店(小酒馆)……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久之,遂开正店,建楼,渐倾中都”。材料有助于说明北宋( )
A.士人阶层壮大 B.心学思想盛行
C.坊市制度流行 D.抑商政策加强
5.朱熹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以下与这句话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C.“如麻麦稻梁,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
D.“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6.王祯《农书》记载:“中国自桑土既蚕之后,惟以茧纩为务,殊不知木棉之为用。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由此可知,元朝时 ( )
A.木棉开始向北传播
B.商贾对外出口大宗棉布
C.丝绸产量不及棉布
D.国家统一促进棉布流行
7.《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图),又附评论称:“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这些信息反映出( )
A.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独占中国市场 B.三国干涉还辽是因日本要价过高
C.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利益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
8.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9.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重庆市军管会在接管城市时明确要求:对旧政权人员一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对学校除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这些要求( )
A.体现了民主集中的工作原则 B.贯彻了团结建国的精神
C.落实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 D.适应了三大改造的需要
10.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这里说的“新”是指它( )
A.改变了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 B.引领着土地所有制调整的方向
C.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
11.公元前4世纪晚期,雅典城邦原有的观剧津贴被大幅削减,城邦日常开支和军费也要通过征收财产税等方式来筹集。对此,演说家伊索克拉底说:“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每个人都想享受由财富带来的荣耀。而现在,每个人都要辩称自己并非富人,就仿佛富裕是世界上头等的罪恶一样。”上述材料反映出( )
A.城邦的公民精神在弱化 B.富人对民主制更有信心
C.富人的经济负担在减轻 D.穷人被排挤出城邦事务
12.在16世纪的新教地区,每个面包匠和烛台制造师都能拥有一本《圣经》。他们可以在工棚里独自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必担心在火刑柱上被烧死。这现象揭示出当时( )
A.贵族失去宗教特权
B.传统的惩戒方式已被废除
C.平民引领宗教改革
D.天主教会思想专制遭削弱
13.11世纪以来,人们认为君主具备手到病除的神性。君主的触摸可以治愈各种疾病,尤其是被称为“国王病”的淋巴结核。君主触诊成为备受珍视的仪式,成为君主威望的象征。到牛顿和洛克的时代,就像占星术和炼金术突然间风光不再一样,触诊也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科学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君权观念
B.近代医学进步攻克诸多传染疾病
C.君主权力运行受到法律严格限制
D.科学宇宙观动摇了教会神圣地位
14.1895年,马克斯·韦伯在谈及帝国东部地主中占据领导地位的普鲁士容克阶层时说“他们自己负担劳动,如今陷入经济上的殊死搏斗,没有任何国家经济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并将其带回到旧日的社会角色当中。”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
A.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B.普鲁士贵族阶层丧失了政治权力
C.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D.社会福利改革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15.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在全国征召志愿者(海报如图),并承诺参与铁路修建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 )
光荣属于贝阿铁路建设者!
A.优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 B.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
C.引进西方技术开发远东地区 D.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
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试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尊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
——《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1938年10月,东南亚48埠华侨齐聚新加坡,宣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陈嘉庚作为主席发表演讲:“吾侨均为炎黄子孙,素有‘革命之母’之名誉、爱国精神,见重寰宇;七七以来,与我四万万同胞敌忾同仇,输财纾难,统计不下一万万元……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愿我八百万侨胞……作我政府后盾,踊跃慷慨,加紧出钱出力……使我物力愈充,使我战力愈强,使国家得藉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使民族得藉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
——《赤子丰碑》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年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
——《朱光亚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嘉庚演讲的主要内容。(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朱光亚为代表的海外赤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缘由。(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从16世纪初开始,公开发售国债成为欧洲许多国家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办法。1688—1689年,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格兰具备了为6年后在一片信任的氛围中创建英格兰银行所必需的条件。英格兰银行把短期公共信用业务并入一个半公营的现代货币银行体系。从1713年到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公债增长了1倍多,到“七年战争”结束时差不多又翻了一番。英国的公债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的1.273亿英镑,到1783年增加到2.429亿英镑,几乎翻了一番。
——《经济系统与国家财政》
材料二 1927年起,国民政府滥发公债。1932年,政府应付各种内债本息2.1亿余元,每月平均偿还1700万元。1月12日,国民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鉴于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中,政府每月财政支出仅军费一项需1800万元,不敷达1600万元,提出挪用每月内债还本付息基金以应急需。此消息引发市面恐慌,上海金融工商界纷纷致函反对。全国公债持券人会在宣言中指出:“此种举措,不啻将全国人民历年备置之财产,宣告没收,减绝人民之生计,破坏国家债信,而一方对于截留税收,冗军浮费,则坐视不敢处置,以致财政一无办法,乃不得不攘夺人民生活之源泉,以供政费暂时之挹注,此种举措徒起截税者之野心,为滥费者张目。全国国民,为国家经济立场,允当群起,誓死反对。”国民政府被迫于1月18日收回停付拟议。
——《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
材料三 1981年,中央决定发行国库券。3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认为发行国库券是平衡国家财政收支、调节和引导国民经济向协调方向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1981—1987年,每年国库券实际发行量都超过计划发行额,总其发行361.76亿元,1985年起可以贴现和抵押贷款。通过发行国库券,将人民群众手中的部分购买力及其他一部分社会财力集中起来,暂时转移给了国家,增加了国家重点建设的投资。
——《中国共产党公债政策的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英国公债规模持续扩大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全国公债持券人会反对国民政府停付内债本息的理由。(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央发行国库券的作用。(5分)
三、论述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曾有人言道:询问是谁赢得了某场战争,就仿佛在询问是谁战胜了旧金山地震。在20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一命题,即在战争中不存在真正的胜利者,而只有程度不同的失败者。然而,战争是否也与地震一样,是人类智慧所无法控制和消除的自然现象呢?虽然很少会有人同意这一观点,但是,无论人类怀着如何高尚的理想,如何孜孜以求地试图消除战争,却依然只能赢得国家间转瞬即逝的短暂和平。
——《人、国家与战争》
结合所学知识,在解读材料基础上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20世纪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C
材料中文献观点“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的意思是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产生并发展,儒学“崇德”,主张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主张“为政以德”“德治”等等,所以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儒学,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其主张与文献观点不太一致,排除A项;兵家内容主要是战争和治兵经验、战略战术等,与文献观点不太一致,排除B项;法家最大的特点是主张严刑峻法,与文献观点不太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
2. B
根据材料“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可知,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说明蜀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并融入汉文化之中,B项正确;西汉中期,蜀文化融入汉文化之中,而非平民化趋势,排除A项;根据蜀地墓葬的变化,无法判定其经济实力状况,排除C项;两地文化的融合,说明文化交流密切,而非有限,排除D项。故选B项。
3. B
根据材料“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可知枢密使是在皇帝和宰相之间起“下达上传”的中间环节作用,起初只是转呈奏章,并传达给中书门下实施,因此类似秘书机构,B项正确;枢密使到宋朝才负责军事,排除A项;唐朝枢密使还未成为国家政治行政机构,地位在中书省之下,排除C项;材料强调枢密使的职责,并未涉及其下属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4. A
根据材料“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可知,商人孙赐号的这种经营风格迎合了开封城庞大官僚士大夫的消费趣味,反映了北宋时期士人阶层壮大,A项正确;南宋时期,心学思想盛行,排除B项;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坊市制度被打破,排除C项;宋朝抑商政策有所松弛,排除D项。故选A项。
5. D
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天下万事万物,都遵循天理,天理精深的意蕴都已经包含在圣贤们的著作里了,所以可以通过读他们的书去求理,朱熹的核心观点为万事万物均遵循天理,可以通过读圣贤书的方式求得天理,“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认为万事万物都蕴含着天理,学习的目标在于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即学习的目标是要求得天理,这与材料中朱熹的核心观点接近,D项正确;“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是陆王心学的内容,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这与朱熹认为的“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观点不相同,排除A项;“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强调人的自然欲求,是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且材料没有体现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排除B项;“如麻麦稻梁,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认为理在万事万物之中,但没有涉及如何求理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6. D
该题考查元朝的棉花种植。元朝王祯《农书》记载,南北统一之后,因商人贩运、商业的发展,使得原在海南、江淮川蜀等地的木棉进一步得到推广,故选择D。根据材料可知,在元朝统一前,木棉即已逐渐向北传播,“开始”说法错误,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大宗棉布的对外出口,故排除B。材料未涉及丝绸与棉布产量对比,故排除C。
7. C
根据材料“《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再根据图片中“贸易的钥匙”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条约增开口岸等内容可以使中国更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符合包括日本、英国等西方殖民国家的利益,C项正确;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发生于一战期间,排除A项;《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威胁到了其他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所以三国干涉还辽,不是因为日本要价过高,排除B项;列强在中国开矿设厂、铺设铁路、政治贷款等行为体现了资本输出的要求,而材料缺乏这方面的信息,所以材料不能体现“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另外《马关条约》之前,列强侵华就是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所以严格来说资本输出也不是新形式,排除D项。故选C项。
8. D
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晚清时期的歌谣体童蒙读物中,除了对西方科技的描述外,还有如“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西方政治制度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描述,体现了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由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制度的转变,D项正确;材料中“革命风潮逼远东”不符合洋务运动时期的时代特征,此时期并没有革命风潮,排除A项;材料中“诸君准备新人格”体现了并没有抛弃走君主立宪的改良道路,排除B项;立宪派的宣传品中不会出现“革命风潮逼远东”的描述,排除C项。故选D项。
9. B
据材料“对旧政权人员一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对学校除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方力量来建设新中国,体现了团结建国的精神,B项正确;民主集中制是政治组织原则,排除A项;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排除C项;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D项。
10. C
据材料“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可知,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专业户,从事某种农副业的生产,而农副业的产品是面向市场的,所以这里的“新”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专业户在当时并非农村主要经营形式,农村主要经营形式在改革开放后长时间内仍是农作物生产,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成分,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
11. A
根据材料“雅典城邦原有的观剧津贴被大幅削减,城邦日常开支和军费也要通过征收财产税等方式来筹集”“就仿佛富裕是世界上头等的罪恶一样”可知,雅典公民通过宣称自己是穷人来躲避财产税,体现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热情下降,反映了当时城邦的公民精神在弱化,A项正确;材料“每个人都要辩称自己并非富人”表明富人并未积极主动参与城邦事务,不体现其对民主制的信心,排除B项;材料“城邦日常开支和军费也要通过征收财产税等方式来筹集”表明雅典城邦公民经济负担变重,富人的经济负担也在变重,排除C项;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参与政治的条件是城邦男性成年公民,穷人也可以参与城邦事务,排除D项。故选A项。
12. D
在16世纪的新教地区每个面包匠和烛台制造师都可以拥有《圣经》并独自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结论,体现“信仰得救”观念,反映天主教会思想专制遭削弱,故选择D项。材料未涉及贵族的宗教特权问题,排除A项。材料所示现象发生在新教地区,“传统的惩戒方式已被废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面包匠和烛台制造师能拥有并研究《圣经》,不等于平民引领宗教改革,排除C项。
13. A
人们对君主触诊从盲目迷信到不再迷信的态度转变,反映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改变了君权观念,故选择A。材料没有体现近代医学对诸多传染疾病的攻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君权与法律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科学宇宙观对教会地位的冲击,排除D项。
14. A
1895年,马克斯·韦伯在谈及普鲁士容克阶层时认为,“没有任何国家经济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并将其带回到旧日的社会角色当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冲击了作为封建势力的普鲁士容克贵族的地位,反映了工业化引发了德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A项正确;普鲁士贵族阶层地位受到冲击,但并没有丧失政治权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德国内部整体工业化产生的影响,并非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变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工业化冲击了普鲁士容克贵族的地位,并没有体现社会福利改革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5. D
据材料可知,在1972年苏联为征召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油田和铜矿的志愿者,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的力量,做出“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的承诺,体现了苏联对重工业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中关于住房和汽车的分配并非为了改善人民生活,而是为了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油田和铜矿,排除A项;材料中“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是计划经济体现,并非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只体现了征召志愿者开发西伯利亚地区,但没有体现是否采用西方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二、材料分析题
16.
(1)核心内涵:华夏族同源共祖、多元一体,族谱体系中认同炎黄始祖。
表现:认同少数民族与汉族拥有共同祖先;认同汉族的儒家思想文化、社会风俗;认同汉族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认同汉族的农耕经济生产方式、重农政策。
(2)主要内容:华侨也是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华侨身上肩负着国家兴亡与支援抗战的巨大责任;华侨应支持国家,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中国必将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3)缘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人才;党和国家采取各项措施,积极鼓励、组织人才回国;海外人士具有崇高爱国主义情感,希望回国建设祖国。
(4)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有助于我们团结一切力量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第一小问核心内涵,建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寻找核心语句与关键词进行概括;第二小问表现,建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角度归纳概括。
|
答案来源 |
答案要点 |
核心 内涵 |
《史记》……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 |
华夏族同源共祖、多元一体,族谱体系中认同炎黄始祖 |
表现 |
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的祖先 |
认同少数民族与汉族拥有共同祖先 |
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兴学化俗;“民知尊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 |
认同汉族的儒家思想文化、社会风俗 |
|
云南乡试名额增加 |
认同汉族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 |
|
劝农 |
认同汉族的农耕经济生产方式、重农政策 |
(2)主要内容,需要根据材料划分层次,依次进行完整、准确地概括。根据材料“吾侨均为炎黄子孙”,可得出华侨也是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根据材料“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愿我八百万侨胞……作我政府后盾”,可得出华侨身上肩负着国家兴亡与支援抗战的巨大责任;根据材料“加紧出钱出力……使我物力愈充,使我战力愈强,使国家得藉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可得出华侨应支持国家,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根据材料“抗战胜利必属我国”,可得出中国必将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3)缘由,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动员、海外人士的愿望等多角度分析说明。
(4)认识,可以结合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什么、如何形成、有何价值、应该如何应对等维度进行分析说明。形成过程角度,根据材料中《史记》梳理、创建族谱体系、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抗战期间陈嘉庚演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海外赤子毅然回国等,可得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价值角度,根据材料中陈嘉庚号召华侨支援抗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外赤子回国建设,可得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有助于我们团结一切力量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对角度,结合所学,可得出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7.
(1)原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提供政治保障,增强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持续的对外殖民扩张与争霸战争,政府需要大量资金;现代货币银行体系的建立,利于公债发行。
(2)理由:此举侵夺民间资产,影响国民生计;会破坏政府的财政信贷体系与金融信贷信誉;此举会助长官员贪污腐败现象。
(3)作用:平衡国家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集中财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推动改革开放顺利进行。
(1)原因,需要根据材料,结合当时英国的历史背景,多角度多主体地分析。根据材料“1688—1689年,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格兰具备了为6年后在一片信任的氛围中……的条件”,可得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提供政治保障,增强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根据材料“从1713年到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公债增长了1倍多,到‘七年战争’结束时差不多又翻了一番。……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的1.273亿英镑,到……几乎翻了一番”,可得出持续的对外殖民扩张与争霸战争,政府需要大量资金;根据材料“英格兰银行把短期公共信用业务并入一个半公营的现代货币银行体系”,可得出现代货币银行体系的建立,利于公债发行。
(2)理由,需根据材料信息进行逐一归纳概括。根据材料“不啻将全国人民历年备置之财产,宣告没收,减绝人民之生计”,可得出此举侵夺民间资产,影响国民生计;根据材料“破坏国家债信”,可得出会破坏政府的财政信贷体系与金融信贷信誉;根据材料“此种举措徒起截税者之野心,为滥费者张目”,可得出此举会助长官员贪污腐败现象。
(3)作用,结合材料及所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根据材料“认为发行国库券是平衡国家财政收支、调节和引导国民经济向协调方向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增加了国家重点建设的投资”,可得出平衡国家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国家重点行业建设,以及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可得出有助于改革开放的推进。
三、论述题
18.
示例:
观点:战争消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民运共同体,才能消除战争对人类的威胁。
论证:战争一直是人类命运的最大威胁。20世纪以来,人类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场战争是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均衡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各种复杂矛盾造成。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没有真正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世界的发展依然处于极度不平衡中,这场大战结束后仅仅过了20年,1939年又爆发了更大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遭受了无比巨大的灾难。我们不得不考虑人类发展的未来以及战争对我们的威胁。究其战争根源,私有财产所有制、统治阶级的压迫以及经济利益冲突是内因,二帝国主义的扩张、霸权主义和军火集团的推动是现代战争的外因。要让战争消亡,人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包容是关键。习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给人类指出了发展的方向,成为消除人类战争的目标与方向。
该题为观点论证类题目,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首先,提出自己观点,根据材料“询问是谁赢得了某场战争,就仿佛在询问是谁战胜了旧金山地震。在20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一命题,即在战争中不存在真正的胜利者,而只有程度不同的失败者。......无论人类怀着如何高尚的理想,如何孜孜以求地试图消除战争,却依然只能赢得国家间转瞬即逝的短暂和平。”可知,提出观点:战争消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民运共同体,才能消除战争对人类的威胁。
其次,围绕提炼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详细的论证,如:战争一直是人类命运的最大威胁。20世纪以来,人类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场战争是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均衡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各种复杂矛盾造成。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没有真正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世界的发展依然处于极度不平衡中,这场大战结束后仅仅过了20年,1939年又爆发了更大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遭受了无比巨大的灾难。我们不得不考虑人类发展的未来以及战争对我们的威胁。究其战争根源,私有财产所有制、统治阶级的压迫以及经济利益冲突是内因,二帝国主义的扩张、霸权主义和军火集团的推动是现代战争的外因。要让战争消亡,人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包容是关键。
最后,对观点进行总结升华,再次明确观点的准确性,如:习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给人类指出了发展的方向,成为消除人类战争的目标与方向。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