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197736-山东省日照市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总分 |
得分 |
|
|
|
|
|
|
|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可信”是中国在长期世界交往中建立起的国际信誉。在“搏弈”成为常态且时有加码的今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一贯的底线、立场、战略,向国际社会证明中国正日益成为应对百年变局的“稳定器”。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可爱”的中国形象背后,是文明的厚重与真正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中国文化的渊远流长与根深蒂固。在世界格局与世界文化激荡联袂共生的今天,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求大同……这种刚健墩厚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是中国道路(行稳致远/宁静致远)的文化底蕴,也是孕育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温床。文化的辐射与演进铸造着文明的构建与积累,要推进文化包容与兼收并蓄,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使中华文化感召力再上新台阶。“可敬”的中国形象,“敬”的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贫弱沉伦走向伟大复兴的坚苦卓绝。中国成就(高瞻远瞩/举世瞩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坚持以天下为己任,展现了一个携手世界走向人类美好明天的中国。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源浚(jùn) 搏弈 渊远流长
B.联袂(jué) 墩厚 根深蒂固
C.铸(zhù)造 底蕴 兼收并蓄
D.携(xié)手 沉伦 坚苦卓绝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行稳致远 举世瞩目 B.行稳致远 高瞻远瞩
C.宁静致远 举世瞩目 D.宁静致远 高瞻远瞩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
C.“落日六号”的中子材料外壳足以抵抗地心的巨大压力。
D.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墨,作为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视觉形象,气韵生动,包蕴万千,营造出让人心驰神往的中华美学意境。绘画中的水墨,静态的形象内蕴着精神的力量,让人浮想联翩;水墨中的动画,却将这种力量释放出来,将水墨的灵动与活力,表示得淋漓尽致。
如今,在数字化的舞台展演中,经常可以看到水墨的身影。水墨不再局限在纸上,( )使人们沉浸其中。虚实相生的水墨艺术在数字时代得到进一步赋能,从而可以在世界舞台更好地展现中华美学、展现中华文化。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仿佛泼溅和晕染到现实中, ②而是被赋予现场感,
③将人们包围起来, ④成为三维立体的存在,
A.②①④③ B.②④③① C.①④②③ D.①③④②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动画中的水墨,却将这种力量释放出来,将水墨的灵动与活力,表示得淋漓尽致。
B.动画中的水墨,则将这种力量释放出来,将水墨的灵动与活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C.水墨中的动画,却将这种力量释放出来,将灵动与活力的水墨,表现得淋漓尽致。
D.水墨中的动画,则将这种力量释放出来,将水墨的灵动与活力,表示得淋漓尽致。
二、名著阅读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的上半月刚过,豌豆象的尖兵已到。它们在长有蝴蝶般白翅膀的豌豆花上安营扎寨。过些时日,豌豆象产妇就把卵托付给了新生豆荚。一个幼虫得有一粒豌豆,这是必需的定量,但豌豆象妈妈在一个豆荚上产下的卵总是超量,而且常常是大大超过可食的豌豆粒的数量。一粒豆子上总有五到八个卵,有时甚至有十个。真是僧多粥少!是什么原因让豌豆象妈妈昏头昏脑地把孩子生在缺粮的地方?不少昆虫妈妈用大量产卵的办法来抵消意外死亡的损失,以保持平衡,但豌豆象也许不是这样的。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有删改)
6. 下列与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语言风格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尖腹蜂这个冒失鬼遇上隧蜂看门人,受到严厉惩戒,赶忙溜之大吉。
B.萤火虫在对蜗牛施行麻醉手术时,动作麻利,立竿见影,快如闪电。
C.小蝎体色在这时呈现,肚腹和尾巴染上金黄,钳子是晶莹的琥珀色。
D.马经常光顾我家,它们飞到饭桌上,尝尝桌上的葡萄是否熟透了。
7.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蒙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鸟林,围曹仁于南郡。瑜使甘宁前据夷陵,曹仁分众围宁,宁困急,使使请救,诸将以兵少不足分。蒙谓瑜、普曰:“留凌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又说瑜分遣三百人柴①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瑜从之。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
曹公屯皖,大开稻田。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于是权亲征皖,引见诸将,问以计策。蒙乃荐甘宁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锐继之,侵展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蒙回寻阳,未期而卢陵贼起,诸将讨击不能禽。权曰:“鸷鸟累百,不如一鹗。”复令蒙讨之。蒙至,诛其首恶,余皆释放,复为平民。
权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蒙固辞金钱,权不许。会蒙疾发,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千金。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憾。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②、夜不能寐。后更增笃,年四十二,卒于内殿。蒙未死时,所得金宝诸赐尽付府藏,敕主者命绝之日皆上还,丧事务约。权闻之,益以悲感。
评曰: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图武将而已乎!
(节选自《三国志·卷五十四》)
[注]①柴(zhài):用木围护四周,引中为堵塞之意。②咄唶(duōjiè):叹息。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
B.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
C.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
D.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意思是解除,与《卖油翁》中“释担而立”的“释”意思不相同。
B.遁,逃走,与卢纶《塞下曲》诗中“单于夜遁逃”的“遁”意思相同。
C.固,意思是坚决,与《愚公移山》中“固不可彻”的“固”意思相同。
D.克,意思是克制,与《曹刿论战》中“故克之”的“克”意思不相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蒙与周瑜等在南郡围困曹仁后,派甘宁据守夷陵;但甘宁被曹仁反困,形势危急,便派使者请求救援。
B.曹操在皖地驻扎,大力开垦稻田。吕蒙认为这样下去曹操军力会增加,应早日铲除;孙权同意他的看法。
C.吕蒙讨伐卢陵盗贼,诛杀首恶,释放其余的人为平民,印证了孙权对他“鸷鸟累百,不如一鹗”的称赞。
D.吕蒙淡泊名利,推辞了孙权的所有封赏,将所得金宝赐物等都交付府藏,下令主事的人在他去世后上交。
1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回寻阳,未期而卢陵贼起,诸将讨击不能禽。
(2)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
12.文末评论说,吕蒙有行军打仗的计谋,请以他提出的化解甘宁夷陵之困的计策为例简要说明。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晴山月
文同①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②。
[注]①文同,北宋著名诗人、画家。②络纬;一种草虫,即纺织娘。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漏”字用笔细腻,因为松树高大,枝叶繁茂,所以只有几丝稀疏月光从中漏出。
B.月光将婆娑树影投到地上,像斑驳的水墨画,与“水中藻荇交横”的意境相似。
C.诗人用画家的眼光来观赏眼前景色,在松树下久久徘徊,直到深夜也不愿入睡。
D.“怯风”“病雨”二词,从植物角度写出了风雨过后的景象,营造了凄清的氛围。
14.有评论说,本诗后两联像一曲优美动听的“交响乐”,请简要赏析。
五、情景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2) ,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3)有约不来过夜半, 。(赵师秀《约客》)
(4) ,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
(5)《醉翁亭记》中“ , ”两句,描写了琅琊山中春花盛开、夏木繁茂的景象。
(6)古诗词中,常有诗人通过写自己向往或亲自征战沙场来抒发报国情怀的诗句,如“ , ”。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表达
王兆胜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并基于我国国情概括出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文学也应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更加广泛、深刻、有力地表现中国现实。
②一是文学应坚持人民至上的创作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要求文学创作应突破狭小圈子,以人民为中心、以百姓的冷暖喜好为旨归。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中,文学既要反映精英阶层,也要关注底层社会;既要书写汉民族状况,也要写出各少数民族发展变化;既要有高雅文学,也要重视通俗文学;既要反映健康成年人群,也要关心少年儿童特别是弱势群体和残障人员。近些年,非虚构文学创作注重底层民生、脱贫攻坚、少年儿童成长等,都是人民至上的集中体现。不过,如何为边缘人群、弱势群体、少年儿童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仍是当前文学创作的短板,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③二是文学要将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作为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具体到文学创作,作家不能只为富人阶层代言,而是要有人人平等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观念,特别是要倾听底层社会人民的呼声。对于新时代作家来说,要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中间,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促进共同富裕。这在柳青和路遥的人生观及其作品中,有着丰富深刻的展示。新时代作家更应接续这一传统,将共同富裕与公平正义思想推向一个新高度。
④三是文学需在强调物质富足时重视精神富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对作家而言,一方面,要改变不敢谈“钱”与“富裕”的观念束缚,要大胆、真诚、坦荡地书写物质富足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另一方面,又不要被物质迷惑,忽略甚至放弃精神追求,要好好发掘传统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精神富有”,这是作家写作的宝贵资源。
⑤四是文学当以生态精神创造自然美好作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该承认,生态意识觉醒与西方理论的引进有关,但不能否定中国数千年文明中包含的生态精神,白居易在《养动植之物》中写道:“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由此他提出:“故川泽有禁,山野有官;养之以时,取之以道。”可见白居易的生态精神是非常突出的。这就容易理解,中国古人为什么特别讲“惜”字,如“敬惜字纸”“惜物纳福”,这种敬畏之心是珍惜生命甚至一草一木的。因此,新时代作家应在中国古代生态精神与西方生态意识的对话中,创作更加绿色环保的自然文学。
⑥五是文学要把人类和谐友善作为追求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一些发达国家比,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像一棵参天古树,历久弥新,生机无限。在新时代,作家们要勇于承担将中国和谐美好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向世界介绍传播的责任。
⑦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基于中国国情,靠中国人进行探索创新,形成中国方案以解决中国问题。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表达也应立足于此,从文明新形态、文化自信、人民至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真正实现补钙提气、凝神聚力,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伟大艺术精品。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边缘人群、弱势群体、少年儿童创作的好作品少,是当前虚构文学创作的短板,需要作家作出更大努力。
B.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语气不断加重,表达对只为富人阶层代言、不听底层社会人民呼声的作家的严厉批评。
C.作家要正确看待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既要书写物质富足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又要追求精神富有。
D.新时代中国作家应抛开西方生态意识的影响,发掘中国文明中包含的生态精神,创作更优秀的自然文学。
17.下列对原文论证手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手法,将不同角度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使得正误分明,论证深刻。
B.第③段中列举柳青和路遥两位作家事例,证明文学创作要担负时代使命,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C.第⑤段引用白居易的文句进行道理论证,既证明我国古代文化中包含着生态精神,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D.第⑥段中“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像一棵参天古树”运用比喻论证,写出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18.本文论证结构合理,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亲人
凌泽泉
①老家的门前有座很大的土山,山顶平坦,盖有一座雕梁画栋的大祠堂,后来祠堂被拆,碎砖破瓦散落得满山都是。一锹扎下去,锹口不是被石块磕崩了,就是被砖瓦啃瘪了。这样的土壤,连瓜豆都难以下种,只好让其荒芜。
②这倒好像是给野生的草木腾出了生存的空间。春天一到,一些野花野草便像小猴子一样,从瓦砾堆里蹦出来,整座土山便有了春的眉眼。每逢春深,邻村的枣先生便背上竹篓,拎着小铁铲,赶到土山上,好奇的我便尾随在他的身后。慈眉善目的他,每挖起一株,便喊出一个亲切的名字:车前草、蒲公英、垂盆草、马兰头、兰花草、刺儿菜……听着这些裹挟着浓浓草木味仿若邻家小孩乳名的花草名,让人感到别样的亲切。
③何止是这座土山,家乡的山山峁峁、沟渠坝埂、田间地头,春夏时节,不是这里探出几桑乳白的小花,就是那边丛生出一蓬碧叶,俨然成了一方硕大无比的药匣子,被各种各样的药草塞得满满当当。
④在乡亲们的眼里,这些随处可见的草木,就像村里的孩子一样,随便碰到哪一个,都能熟悉地道出名和姓,甚至还能知道谁个好尿床,谁个好打滚放赖。这些伴着庄稼生长的草木,也诸熟农人的脾性,更乐意为农人解忧。谁家小孩高烧,它们就奉上柴胡、车前草、鱼腥草、紫苏;谁家大人腹泻,它们就捧出葛根、黄芩、黄柏。
⑤早出晚归的乡亲们,和这些草木走得很近。久而久之,他们也无师自通地成为了药师。吃五谷杂粮的他们偶尔也会遇到伤风感冒、头疼脑热,他们通常不会大惊小怪,也很少去找医生抓药。歇工的间隙,随便从田埂或沟坝扯上几株花草,回到家中,或熬或煎,草木的本味与身体的经络一下子搭上了眉眼,彼此相视一笑,便泯灭了冤仇。
⑥在农人的眼中,不光花草可以入药,枇杷叶、玉米须、生姜都是药,就连锅底灰也是药,犁田打耙、栽秧割稻更是药。农人的身子皮实,但最怕冬闲。外面寒风刺骨,人们拢着袖子在屋内烤着火,感觉身子骨越烤越冷。渐渐地,有人撑不住了,只得躺在床上哼哼唧唧起来。上了年纪的人说,乡下人这把骨头不能闲,一闲就会闹毛病。是啊,村东倒下了一条汉子,村西一条汉子又倒下,那可都是种田的好把式!后来我遇到一位老中医,他给我的解释是,农忙之时,人身体上的气流、经络、骨骼都很活泛,沾泥的手脚连通了地气,庄稼的气息游走于肠胃,草木的味道浸润着鼻腔和咽喉,加上日光的抚摸、清风的摩挲,整个人便与自然达成了某种合辙押韵的默契,天与地,地与人,在田野上达到了某种和谐;一旦闲下来,囚身于屋檐下,身心便产生了违和迹象,久而久之,即便是铮铮硬汉也会败下阵来。从中医的角度看,泥土是药,草木是药,阳光、空气是药,劳作也是药,正是这些药,维持着人身心的某种平衡。
⑦其实,药草熬煎并不是它们生命的戛然而止,而是将会以另一种生命形式美丽绽放。多种药草走到一起,在热气腾腾的药罐中,彼此握手言和,彼此肝胆相照,彼此打气鼓劲,在抵达病体后,齐心协力打通关节,激活经络,驱赶陌生的气流,还原身心的平衡。中医看病其实就是让身体里的虚弱与道旁的草木彼此牵上了手。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每株药草身上,都有大自然的深沉重托:采下了便是药,就要赴汤蹈火地去平息他人身体里的一场战事;如若未被采下,仍做不起眼的草木,但待有朝一日,再去泽被后人。
⑧细想想,这些生于自然界的草木,哪一株不是我们最亲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邻村的枣先生每挖起一株草木,便喊出一个名字,这既体现了他的博学,也表现了他喜欢炫耀卖弄的心理。
B.柴胡、车前草、葛根、黄芩……各种草药的名字充溢在文中,使文章内容丰富,散发着中医药文化的气息。
C.第⑥段中说“犁田打耙、栽秧割稻更是药”,说明劳作是农人们的药,如果农人生病,下地干活就能治愈。
D.作者认为熬煎的药草将以另一种生命形式美丽绽放,指的是将它们按照药方进行恰当调和,制成各种药物。
2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画横线句子用拟人手法,赋予草木的本味和身体的经络以生命,用相视一笑泯冤仇表现药物温和有效。
B.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整有散,长短结合,使行文错落有致,灵活多变,全面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默契。
C.本文语言典雅生动。全文使用书面语言,并多处使用成语,如雕梁画栋、肝胆相照、赴汤蹈火等,文学性强。
D.文章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出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21.第①段看似与写草木无关,为什么还这样开篇?请简要分析。
22.为什么说自然界的草木“是我们最亲的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七、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4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如何继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再次成热议话题。
滔滔黄河,纵横五千里,沿途融汇大小河流,融聚各地优秀文化,融合成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融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也将继续奔涌向前,续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华彩乐章。
黄河文化中“融”的精神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或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姓名、学校等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综合
1.C2.A3.D
1.该题考查字音字形。
A.搏弈——博弈;
B.联袂(jué)—— mèi ,墩厚——敦厚;
D.沉伦——沉沦,坚苦卓绝——艰苦卓绝;
故选C。
2.该题考查词义辨析。
行稳致远:若想走得远,必须先走得稳;宁静致远: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此处形容中国道路,用“行稳致远”更恰当。
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高瞻远瞩:意思是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此处形容中国的成就影响巨大,因此选用“举世瞩目”更恰当。
故选A。
3.该题考查引号的作用。
中国正日益成为应对百年变局的“稳定器”,此处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此处借“稳定器”说明中国对于国际社会的稳定作用。
A.此处引号表示引用名言警句;
B.此处引号表示强调;
C.此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此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D。
4.A5.B
4.该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语段中“水墨不再……”与“而是……”形成转折,强调数字化手段能够赋予水墨现场感,据此可知②句应为首句;①句“仿佛泼溅和晕染到现实中”承接上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水墨的现场感。“将人们包围起来”和“使人们沉浸其中”是紧密相承的两个分句,据此可知③句为尾句。正确排序为:②①④③;
故选A 。
关键点拨:语句衔接与技巧
①认真阅读材料,明确文段中心。
②理清脉络,了解行文思路。
③抓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逻辑关系。
④联读语感检验。
⑤分析选项,巧用排除法。
5.该题考查病句修改能力。
分析语段可知,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主语是“水墨”,“将这种力量释放出来”表示转折,应在其前用“则”,意味另一种情况;从动补之间的搭配看,“表现”与“淋漓尽致”属固定搭配;正确为:动画中的水墨,则将这种力量释放出来,将水墨的灵动与活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故选B。
关键点拨:病句类题解题技巧
①通读句子,提取句子主干。②查看句子枝叶,看是否有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赘余等问题。③辨析句间关系,核查关联词语。④从事理角度进行逻辑分析。
二、名著阅读
6. C7. 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豌豆象妈妈在豆荚上的产卵数量并和豌豆粒数量作比较,反映了豌豆象妈妈的粗心和不负责任,使说明更准确、科学,更有说服力。
6. 该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
由画波浪线句“豌豆象妈妈昏头昏脑”可知,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A.“尖腹蜂这个冒失鬼”“溜之大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B.“萤火虫在对蜗牛施行麻醉手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C.句子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D.“马经常光顾我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故选C。
7. 该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由“一个”“五到八个”“十个”可知,画横线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豌豆象妈妈的产卵数量和可食的豌豆数量进行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豌豆象妈妈产卵的粗心和无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关键点拨: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加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逸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三、课外阅读
8.B9.C10.C11.(1)吕蒙返回寻阳,不到一年,卢陵的贼寇再次作乱,将领们征讨(却)未能抓获。(2)(孙权)屡次想去探望吕蒙的病情如何,又担心劳烦惊动(吕蒙),(于是)常在墙上凿洞观望吕蒙。12. 首先,吕蒙力排众议,让凌公绩留守,自己则与周瑜、程普率军亲解夷陵之围;其次,吕蒙建议周瑜派兵用木柴阻断险要路口,让败退的敌人不得不弃马步行。
8.该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句中“侵晨”表示时间,指黎明;“蒙”指吕蒙,是“手执枹鼓”的主语;“士卒”是“皆腾踊自升”的主语,这句写出吕蒙亲自擂鼓后对士卒士气的影响;最后“食时”指吃早饭时,“之”代指城池。故本句意为:凌晨进攻皖县,吕蒙手持鼓槌擂响战鼓,士兵们都踊跃登城,到吃早饭时攻克了城池。据此可断句为;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
故选B。
9.该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C.文中“蒙固辞金钱”句意为:吕蒙坚决不接受黄金和钱。“固”意为坚决。而《愚公移山》中“固不可彻”句意为:顽固得没法开窍。其中“固”是“顽固、固执”的意思。两者意思并不相同。选项理解有误;
故选C。
10.该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鸷鸟累百,不如一鹗”句意为:鸷鸟有上百只,不如一只鹗。联系后文“蒙至,诛其首恶,余皆释放,复为平民”可知,吕蒙在听从孙权的建议后,在征讨卢陵时只杀了贼寇的首领。据此可知,这句话是孙权给吕蒙的征讨策略,即先杀死贼寇的首领,不是对吕蒙的称赞。选项理解有误;
故选C。
11.该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1)句重点词:期:满一年;起:作乱;禽:通“擒”,捕捉。
(2)句重点词:数:屡次;颜色:面容、脸色;劳:劳烦;穿:指凿洞;瞻:观望。
12.该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章第一段“诸将以兵少不足分。蒙谓瑜、普曰:‘留凌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可知,在众多将领认为不能分兵时,吕蒙力排众议,让凌统留守,自己则与周瑜、程普率军,亲自解除夷陵之围;
根据第一段“又说瑜分遣三百人柴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瑜从之。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敌夜遁去”可知,吕蒙建议周瑜派兵用木柴堵塞险要的路口,使得敌军在逃跑时舍弃马匹,而周瑜听从建议后果然在最后击退敌军后斩获三百匹马的战利品。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四、诗歌鉴赏
13.D 14.后两联主要从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颈联以动衬静,用池荷卷、山果坠等极其轻微的声音来衬托山中的幽静、迷人;尾联写林中的纺织娘此起彼伏的鸣叫着,与诗人的“苦吟”相呼应,十分和谐,这也为静谧的山林平添了几分热闹。风声、山果坠地声、虫声、吟诗声交织成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全诗表达了诗人漫步月夜林中的愉悦之情和醉心山水的淡泊情怀。
13.该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D.“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理解错误。“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池塘里的荷花似乎因为怕风吹,所以将叶子卷了起来;山果因为受到雨的侵蚀而害病,在微风中不时坠落。诗人漫步林中能听到山果坠落的响声,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夜的静谧与迷人。
故选D。
14.该题考查句子赏析。
颈联“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松林边有个荷花池,由于连日风雨,荷叶卷着;山果因为受到雨的腐蚀,果蒂朽烂,在微风中时时坠落。这两句是即目所见,但诗人徘徊已久,整个身心已经与自然界融成一片,所以用自己的情感来体会自然界的草木,池荷叶卷,便被认作是对风的怯怕,山果坠落,便被当作由于下雨而害病。无情的草木,与诗人在情感上作了纵深的交流,从而也带有了人性。山果的坠落,时时发出啪啪的响声,与历来诗人们专意所写的静夜中偶然的一声鸟鸣、滴答的露珠一样,都起了寓无声于有声的作用,更加突出了夜的静谧与迷人。处在这样的境界,诗接着更进一步,尾联“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表现诗人自己的情趣,说自己在夜色中苦吟诗句,伴随着自己的是林中不断啼鸣着的纺织娘。这样结尾,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诗又因了吟诗声与虫鸣声的增入,平添了几分热闹,风声、山果坠地声、虫声、吟诗声交织成一曲美妙的交响乐,意境高妙,令人回味无穷。
五、情景默写
绿叶发华滋 杏花疏影里 闲敲棋子落灯花 鸟下绿芜秦苑夕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该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第⑦⑧空,根据个人积累,默写能够体现诗人通过战场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句即可。示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六、现代文阅读
16.C17.A18.本文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阐述分论点时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首先在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文学也应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更加广泛、深刻、有力地表现中国现实。接着从“文学应坚持人民至上的创作理念”等五个方面对如何实现文学创作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做法。最后再次深化论点,发出作家应从文明新形态、文化自信、人民至上等角度出发,创作出伟大艺术精品的呼吁。本文论证条理清晰,结构分明,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16.该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根据第②段中的“近些年,非虚构文学创作注重底层民生、脱贫攻坚、少年儿童成长等……如何为边缘人群、弱势群体、少年儿童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仍是当前文学创作的短板,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可知,“为边缘人群、弱势群体、少年儿童创作的好作品少”属于无中生有;同时,“如何为边缘人群、弱势群体、少年儿童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是“当前文学创作的短板”而不是“虚构文学创作的短板”。
B.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语气不断加重,是对作家创作的建议和要求,不是严厉批评。
D.根据第⑤段中的“新时代作家应在中国古代生态精神与西方生态意识的对话中,创作更加绿色环保的自然文学”可知,文中没有提到要抛开西方生态意识的影响。
故选C。
17.该题考查论证方法。
A.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并非运用了对比论证,而是道理论证。
故选A。
关键点拨: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深入。道理论证也包括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等情况,作用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使抽象事理具体化,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18.该题考查论证结构。
根据第①段“基于我国国情概括出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文学也应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更加广泛、深刻、有力地表现中国现实”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为:文学也应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更加广泛、深刻、有力地表现中国现实;
根据第②段“一是文学应坚持人民至上的创作理念”,第③段“二是文学要将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作为使命”,第④段“三是文学需在强调物质富足时重视精神富有”,第⑤段“四是文学当以生态精神创造自然美好作品”,第⑥段“五是文学要把人类和谐友善作为追求目标”可知,第②段—第⑥段分别从五个方面提出实现文学创作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要求和做法;
根据第⑦段“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表达也应立足于此,从文明新形态、文化自信、人民至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真正实现补钙提气、凝神聚力,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伟大艺术精品”可知,作者在尾端对论点进行了强化,呼吁作家应当从文明新形态、文化自信、人民至上等角度出发,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作品;
由此可判断,本文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19.B20.C21.①环境描写,交代了草木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贫瘠,侧面突出野生草木生命力顽强的特点;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由老家门前的土山延伸到家乡的沟渠坝埂,写出野生草木的生存范围广,随处可见,为后文花草入药、泽被农人作铺垫,暗示文章“人与自然关系密切、和谐相处”的主旨;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2. ①草木在荒僻的山间生长,装点了人们的生活,给山里的人们带来温暖和希望;②乡亲们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草木,农人和草木相处自然如同亲人;③草木入药,如同亲人一样为人们治病排忧解难,奉献自己;④草木如未被采下,仍待有朝一日,再去泽被后人,时刻准备着为人们奉献。
19.该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根据第②段“慈眉善目的他,每挖起一株,便喊出一个亲切的名字:车前草、蒲公英、垂盆草、马兰头、兰花草、刺儿菜……听着这些裹挟着浓浓草木味仿若邻家小孩乳名的花草名,让人感到别样的亲切”可知,这里表现枣先生的博学与慈爱。选项中“喜欢炫耀卖弄”理解有误;
C.根据第⑥段“他给我的解释是,农忙之时,人身体上的气流、经络、骨骼都很活泛,沾泥的手脚连通了地气,庄稼的气息游走于肠胃,草木的味道浸润着鼻腔和咽喉,加上日光的抚摸、清风的摩挲,整个人便与自然达成了某种合辙押韵的默契,天与地,地与人,在田野上达到了某种和谐;一旦闲下来,囚身于屋檐下,身心便产生了违和迹象,久而久之,即便是铮铮硬汉也会败下阵来”可知,文中指农人不喜清闲,一旦闲下容易生病。选项中“如果农人生病,下地干活就能治愈”过于绝对;
D.根据第⑦段“药草走到一起,在热气腾腾的药罐中,彼此握手言和,彼此肝胆相照,彼此打气鼓劲,在抵达病体后,齐心协力打通关节,激活经络,驱赶陌生的气流,还原身心的平衡”可知,原文中指的是多种草药熬煎在一起,抵达病体后,激活经络,还原身心平衡。选项理解有误;
故选B。
20.该题考查文章艺术手法的赏析。
C.根据第④段“还能知道谁个好尿床,谁个好打滚放赖”,以及第⑥段“那可都是种田的好把式”可知,文中还采用了诸多口语化的语言,选项中“本文语言典雅生动。全文使用书面语言”有误;
故选C。
21.该题考查段落作用。
从内容上看,第①段中“这样的土壤,连瓜豆都难以下种,只好让其荒芜”交代了家乡草木的生存环境,而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生存,从侧面突出了野生草木顽强的生命力;从结构上看,联系后文第②段“这倒好像是给野生的草木腾出了生存的空间”可知,第一段还能够起到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贫瘠土山上的土壤连瓜豆都难以下种,只好让其荒芜,为下文野生的草木生长于此做了铺垫,引出下文草木入药、泽被后人的内容,暗示文章“人与自然关系密切、和谐相处”的主旨;从表达效果上看,作者在开头段描写贫瘠的山土环境,读者会产生在这样贫瘠的山上会发生什么的疑问,进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方法总结:文章段落的作用
①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考虑它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关系、反衬关系、对比关系等,或作为主体内容的背景等(从内容主题上答)。②要考虑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包括文题的关联及照应(从结构上答)。③表达上一般起到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等作用。
22.该题考查文章主题的理解。
根据第②段“春天一到,一些野花野草便像小猴子一样,从瓦砾堆里蹦出来,整座土山便有了春的眉眼”“听着这些裹挟着浓浓草木味仿若邻家小孩乳名的花草名,让人感到别样的亲切”可知,生长在荒僻山间的草木,为山里的乡亲们送来温暖和希望,装点了农人们的生活;
根据第④段“在乡亲们的眼里,这些随处可见的草木,就像村里的孩子一样,随便碰到哪一个,都能熟悉地道出名和姓,甚至还能知道谁个好尿床,谁个好打滚放赖。这些伴着庄稼生长的草木,也诸熟农人的脾性,更乐意为农人解忧”可知,山里的乡亲们对草木十分熟悉,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般,这种相处之道如同亲人一般;
根据第⑤段“早出晚归的乡亲们,和这些草木走得很近”“歇工的间隙,随便从田埂或沟坝扯上几株花草,回到家中,或熬或煎,草木的本味与身体的经络一下子搭上了眉眼,彼此相视一笑,便泯灭了冤仇”可知,农人们在遇到头疼脑热之时,草木入药,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奉献自己,治好乡亲们的病痛;
根据第⑦段“在每株药草身上,都有大自然的深沉重托:采下了便是药,就要赴汤蹈火地去平息他人身体里的一场战事;如若未被采下,仍做不起眼的草木,但待有朝一日,再去泽被后人”可知,草木如果未被采下,仍待有朝一日,再去泽被后人,时刻准备着为人们奉献,这种品质与精神只有亲人之间才有。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七、作文
例文:
黄河之水天上来
在中国的北方,有一条古老的河流——黄河。它从巴颜喀拉山脉的冰川中涌出,历经九曲十八弯,穿越九个省份,最终流入渤海。黄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它见证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深厚历史。
小时候,我就对黄河怀有特殊的情感。每当母亲讲起黄河的故事,我的心中就会充满对黄河的向往。我曾想象过黄河的波涛汹涌,也曾想象过黄河的宁静与美丽。在我的心中,黄河是那样的神秘而伟大。
去年的夏天,我有幸与家人一起前往黄河旅游。当我们站在黄河边,目睹了黄河的壮丽景色,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滚滚的黄河水,自西而来,奔腾不息,犹如一条金色的巨龙在天地之间翻滚。那种磅礴的气势,让我感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我乘上了一艘小船,在黄河上向东漂流。沿途,我看到了黄河两岸的风光。那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每一幅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我看到了黄河大坝的雄伟壮观,看到了黄河水车的不屈不挠,看到了黄河老桥的沧桑岁月。每一处风景,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黄河的魅力。
在旅途中,我还听到了许多关于黄河的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黄河的历史和文化。我听到了黄河大禹治水的传说,听到了黄河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听到了黄河岸边白马寺的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让我对黄河有了更深的感情和理解。
这次旅行让我对黄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黄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我们每个人的骄傲。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黄河,让它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我心中,黄河是一条流动的诗篇,是一幅壮丽的画卷。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每个人的骄傲。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机会亲身体验黄河的魅力,感受那滚滚的黄河水带来的震撼和感动。我相信,当你真正站在黄河边上,目睹了黄河的壮丽景色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黄河会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该题考查材料作文。
1、审题立意。题目中提到了“黄河文化中‘融’的精神”,因此我们需要理解“融”的含义,即融合、汇聚、融合贯通等。同时,题目也提到这种精神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因此我们需要思考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黄河文化中“融”的精神体现了河流的融合与汇聚,也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种精神可以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更好地融合不同文化、如何应对变化和挑战。因此,我们可以将主题或中心思想确定为“融合与应变”。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文章的主旨为:继承和弘扬黄河文化中的“融”精神,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要应对时代的变化和挑战,不断创新和发展。
2、选材构思。在论述或描写过程中,我们需要紧紧围绕文章的主旨展开,可以结合黄河文化的具体案例或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融”精神在文化传承、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通过个人的经历和观察,可以选取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说明黄河文化中“融”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比如,可以描述一次参与黄河文化活动的经历,或者讲述一段在黄河沿岸旅游时的见闻,通过引入历史人物和事件,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黄河文化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比如,可以讲述一些历史名人的故事,或者介绍一些与黄河文化相关的历史事件,通过这些例子来说明黄河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这些例子体现了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关注当前社会现象和问题,特别是与黄河文化相关的问题,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黄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比如,可以探讨如何通过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文化旅游等。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用词准确、简明扼要,符合文体风格和语言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