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860】9.1.2 不等式的性质(2) 导学案
集体备课导学案
学段 |
初中 |
年级 |
七年级 |
学科 |
数 学 |
||||
单元 |
第9单元 |
课题 |
9.1.2不等式的性质(2) |
课型 |
新授 |
||||
主备学校 |
|
初审人 |
|
终审人 |
|
||||
主备人 |
|
合作团队 |
|
||||||
课标 依据 |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来解不等式 |
||||||||
教学 目标 |
1、会根据“不等式性质1 "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 2、学会运用类比思想来解不等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发言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
||||||||
教学 重点 |
根据“不等式性质”正确地解不等式。 |
||||||||
教学 难点 |
根据“不等式性质”正确地解不等式。 |
||||||||
导学 环节 |
课堂 流程 |
时间 |
任务驱动 问题导学 |
学法 指导 |
知识 链接 |
||||
呈现 目标 |
用小黑板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会根据“不等式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1′) |
||||||||
自主学习 |
温故 知新 |
1′ |
不等式的性质有哪些? |
|
|||||
互助 释疑 |
4′ |
小希就读的学校上午第一节课上课时间是8点开始.小希家距学校有2千米,而他的步行速度为每小时10千米.那么,小希上午几点从家里出发才能保证不迟到?
你能把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吗?
|
设了一个学生很熟悉的问题情境,能增强亲和力.经历由具体的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既可让学生感受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又非常自然地引入新课. |
||||||
探究 出招 |
13′ |
1、分组探讨:对上述三个问题,你是如何考虑的?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作出记录,最后各组派代表发主。 2、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x应满足的关系是: (2)根据“不等式性质1”,在不等式的两边减去 (3)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下:
我们在表示
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3x < 2x+1 (2)3-5x ≥ 4-6x 师生共同探讨后得出:上述求解过程相当于由3x<2x+1,得3x-2x < 1;由3-5x≥4-6x,得-5x+6x≥4-3.这类似于解方程中的“移项”.可见,解不等式也可以“移项”,即把不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而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主同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抽象能力 强调“≤”与“<”在意义上和数轴表示上的区别。
类比解方程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觉不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
||||||
展示交流 |
班级 展示
|
4′ |
各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在班级内展示讨论的结果,并纠正错误。最后由教师完整地板书解题过程. |
||||||
点拨升华 |
反馈 矫正 |
2′ |
教师和学生共同纠正学生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
释疑 解惑 |
3′ |
课本19页例2 |
师生共同解答 |
||||||
总结 提高 |
2′ |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还明白了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是可以用不等式的知识去解决的。 |
|
||||||
扩展 提升 |
5′ |
1、某容器呈长方体形状,长5 cm,宽3 cm,高10 cm.容器内原有水的高度为3 cm。现准备继续向它注水.用V cm,示新注入水的体积,写出V的取值范围。 2、“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个命题成立吗? |
教师引导,然后小组内合作完成。 |
||||||
课堂作业 |
达标 训练 |
5′ |
|
让学生独立完成了解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
|||||
挑战 自我 |
5′ |
课本120页第9题 |
|
||||||
板 书 设 计 |
|
||||||||
课后 反思 |
|
www.ishijuan.cn 爱试卷为中小学老师学生提供免费的试卷下载关注”试卷家“微信公众号免费下载试卷
- 1【354787】初一期末试卷一
- 2【354786】初一期末试卷五
- 3【354785】初一期末试卷四
- 4【354784】初一期末试卷三
- 5【354783】初一期末试卷二
- 6【350123】第6章 知识点梳理
- 7【350122】第5章 知识点梳理
- 8【350121】第4章 知识点梳理
- 9【350120】第3章 知识点梳理
- 10【350119】第2章 知识点梳理
- 11【350118】第1章 知识点梳理
- 12【350117】6.2 方差
- 13【350116】6.1.3 众数
- 14【350115】6.1.2 中位数
- 15【350114】6.1.1 第2课时 加权平均数
- 16【350112】5.3 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
- 17【350113】6.1.1 第1课时 平均数
- 18【350111】5.2 旋转
- 19【350110】5.1.2 轴对称变换
- 20【350109】5.1.1 轴对称图形
- 【350108】4.6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 【350107】4.5 第2课时 垂线段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 【350106】4.5 第1课时 垂线
- 【350105】4.4 第2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
- 【350104】4.4 第1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 【350103】4.3 平行线的性质
- 【350102】4.2 平移
- 【350101】4.1.2 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 【350100】4.1.1 相交与平行
- 【350099】3.3 第2课时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8】3.3 第1课时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7】3.2 第2课时 提多项式公因式
- 【350096】3.2 第1课时 提单项式公因式
- 【350095】3.1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 【350094】2.2.3 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3】2.2.2 第2课时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2】2.2.2 第1课时 完全平方公式
- 【350091】2.2.1 平方差公式
- 【350090】2.1.4 第2课时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 【350089】2.1.4 第1课时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