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196262-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兴安盟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总分 |
得分 |
|
|
|
|
|
|
|
|
|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yùn)的光,烘拖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fú)好画。
C.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chuàn)向云霄里去了。
D.天上闪烁(shuò)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点辍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B.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是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C.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震耳欲聋,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D.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3.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中“高大”是形容词,“自然”是名词。
B.“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着保卫和平的正义旗帜,经过浴血奋战,拼出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中的“山河无恙”“家国安宁”都是主谓短语。
C.“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一句的主干是“朋友是农民”。
D.“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是假设复句。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围棋有“三得”,即“得好友、得人和、得心语”。
②围棋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③不仅如此,围棋还常被人们称作“头脑体操”,能使头脑得到锻炼,促进健康,可“得天寿”。
④也就是说,围棋可以使人们广交朋友,教人们和谐相处,让人们能够进行心灵的沟通。
⑤因此,围棋也成为了一项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体育项目。
A.①④③②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④⑤③② D.②①③④⑤
二、名句名篇默写
5.古诗文默写。
(1)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2)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3)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4)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5)李商隐《无题》中“ , ”与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异曲同工之妙,常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
(6)明月千里寄相思。月不仅是自然之景,同样也是情感寄托之物,请写出古诗词中望月抒怀的名句: , 。
三、综合性学习
6.文学社拟邀请语文组王老师在读书交流会上做专题讲座,下面是拟写的邀请函:
邀请函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 为提高学生阅读意识,营造校园阅读氛围,文学社定于4月23日上午9点举行以“阅读滋润心灵,名著伴我成长”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诚邀您出席并做专题讲座。敬请光临。 校文学社 2024年4月20日 |
(1)这则邀请函传达的信息不明确,请写出修改意见。
(2)这则邀请函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四、语言表达
7.下面是读书交流会主持稿中的一段话,请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两句构成排比句。
读一部名著,走进一段故事。在阅读中,重温每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阅读中,追寻每一串闪光的足迹。《红岩》中的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英姿好似傲雪的红梅;《红星照耀中国》中的贺龙,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出生入死,功绩好似耀眼的红星; 。
五、名著阅读
8.下面是《骆驼祥子》中的一个片段,请结合该片段完成阅读批注卡。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裹着他的裆。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就那么半死半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的任着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身上,已经全往下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蹬着水不管高低深浅的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顾不过命来。
阅读批注卡 |
|
圈点勾画 |
做批注 |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
(1) |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 |
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祥子雨中拉车想放又不能放的矛盾心理。 |
他咬上了牙,蹬着水不管高低深浅的跑起来。 |
(2) |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9. 说说“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字的妙处。
10. 这首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你解释这句诗衍生的意义。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翟璜应对文侯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①,克之,以封其子击②。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中山:中山国,战国时小国。②击:魏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
1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臣之妻私臣 私: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
(3)克之 克:
(4)臣是以知之 是以: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窥镜而自视 学而不思则罔
B.谓其妻曰 其真不知马也
C.臣之妾畏臣 乃记之而去
D.皆以美于徐公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3. 【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
B.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
C.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
D.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
14.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
15. 【甲】文中邹忌进谏的结果是“王曰善”,【乙】文中翟璜应对的结果是“文侯悦”,二人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稀粥南北味
张抗抗
①稀粥在中国,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
②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一锅一勺一点一滴,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聪明才智,还顺便喝出来许多乡土习俗。
③小时候,住在外婆家,那是江南的鱼米之乡。外婆家爱喝白米粥。用粳米烧的粥又黏又稠,开了锅,厨房里便雾气蒙蒙地飘起阵阵粥香,听着灶上锅里咕嘟咕嘟白米翻滚的声音,像是有人唱歌。熄火后的粥是不能马上就喝的,微微地闷上一阵,粥米已变得极其柔软几乎融化,就像是白芍药加百合再加莲子熬出来的汁。温热地喝下去,似乎五脏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既温暖又舒适。
④少年时,稀粥对于我来说,多半出于家传的习惯,别无选择,所以偶尔也抱怨早上喝粥肚子容易饿,晚上喝粥总要起夜。外婆就皱着眉头,用筷子轻轻敲着碗边说:“小孩不懂事,早十几年,一户人家吃三年粥,就可买上一亩田呢,你外公家的房产地产,就是这样省吃俭用挣下来的。”外婆喝粥有个习惯,喝完后,必得用舌头把粥碗舔干净,那时外婆的粥才算是真正喝完。
⑤艰难的岁月里,当我在寒冷的北大荒原野上啃着冻窝头、掰着黑面馒头时,我开始思念外婆的白米粥。后来我有了一个小家,待后院菜园子的豌豆成熟,剥出一粒粒翡翠般的新鲜豆子,再向农场的老职工讨些大米,熬上一锅粥,待粥快熟时,把豌豆掺进去,再加上弄来的一点白糖,便成了江南一带著名的豌豆糖粥。绿色的豆子浮沉在白色的粥汤里,如玉盘上镶嵌的宝石……看上去诱人,闻上去香甜。豌立糖粥一时馋倒连队的杭州老乡,纷纷拥入我的茅屋,一锅粥顿时告罄,我不禁幸福又得意。
⑥当时的北大荒,所有以粗粮制作的主食里,唯有大碴子粥和小米粥是我可以接受并且较为容易适应的。
⑦用一口大锅把玉米碴子添上水,急火煮开锅,改为文火焖。等到粥香四溢,开锅揭盖,盛在碗里,吃上一口,嚼起来富有弹性和韧劲,十分过瘾。从每一粒碴子里熬出的黏稠浆汁,散发着秋天田野上成熟庄稼的气息,洋溢着北方汉子的那种粗犷和力量,让人感觉到充实而又满足。
⑧小米粥要温柔些细腻些,且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在挂满白霜的土屋里,冰凉的手捧起一碗黄澄澄冒着热气的小米粥,我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活下去。热粥一滴滴温热我的身体、烤干我的眼泪、暖透我的心,我不再害怕不再畏惧。原来稀粥远非仅仅具有外婆赋予它的功能,它可以承载人生,可以疏导痛苦,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⑨多年后回广东老家探亲,稀粥竟以我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呈现在我面前。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粥摊或粥挑子,燃得旺旺的炉火上,熬得稀烂的薄薄的粥汤正咕咕冒泡,一边摆放整齐的粥碗里,分别码着新鲜的生鱼片、生鸡片或生肉片,任顾客选用。确定了某一种,摊主便从锅里舀起一勺滚烫的薄粥,对着碗里的生鱼片浇下去,借着沸腾的稀粥的热量,生鱼片很快烫熟,再加少许精盐、胡椒粉和味精,用筷子翻动搅拌一会儿,一碗美味的鱼片粥就炮制而成。粥米入口便化,鱼片鲜嫩可口。一碗鱼片粥喝下去,周身通达舒畅。我在广州吃过烧鹅乳猪,却唯独忘不了这几角钱一碗的鱼片粥。却有几位外国朋友,闻粥色变,发表意见说,为人一世,最不喜欢喝稀粥,也不能理解中国人对于粥的爱好。
⑩我喜欢喝在这块土地上所能喝到的,或精致或粗糙或富丽或简朴的各式各样的粥。
(选自 《张抗抗散文》,有删改)
16.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米粥 |
特点 |
感受 |
外婆的白米粥 |
黏稠香软 |
温暖舒适 |
(1) |
诱人香甜 |
幸福得意 |
大碴子粥 |
粥香四溢,富有弹性和韧劲 |
(2) |
小米粥 |
(3) |
给我力量,暖透我心 |
鱼片粥 |
入口便化,鲜嫩可口 |
(4) |
17. 作者为什么喜欢喝“各式各样的粥”?请结合文章主旨进行简要分析。
18. 作者张抗抗在散文集《北方》中,将此文的结尾修改如下:
听说市场已经推出一种速成的粥米,那么再过些日子,连这仪式也成了一个象征。当时间的压力更多地降临的时候,稀粥是否终会爱莫能助地渐渐远去?
你认为原稿和修改稿的结尾哪个更好,请阐述你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座次移转
①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餐桌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尊卑敬让等种种人际交往原则都要 在其中有所体现,如何就座遂成为饭前必讲的规矩。
②拿座次安排来讲,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宴请宾客,现代餐桌座次礼仪大都简化为以“里”为上,长辈、客人往“里”请,坐在里面的座位上。“里”就是“礼”,这是 因为“外”座常常是上菜的位置,坐在外侧的人有时还要兼职店小二,跑跑腿、倒个茶、拿个毛巾之类的,这座位自然就不能算是上座了。
③而古人宴席座次安排则注重方位。在一般的房屋或郊外帐中宴饮,大多以东向为尊。《史记》中,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军帐中宴请刘邦,“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在这里,项羽和他的叔父项伯坐的就是主位,坐西面东,是最尊贵的座位;其次是南向,坐着谋士范增;再次是北向,坐着项羽的客人刘邦,这说明在项羽眼里,刘邦的地位还不如自己的谋士。最后是西向东坐,因为张良地位最低,这个位置给了他,叫侍坐,即侍从陪客。鸿门宴上座次的安排是主客颠倒的,这反映出项羽的自尊自大,他用这种违礼的方式表示对刘邦、张良的轻辱。
④但如果在比较讲究的堂内宴请,就是以面南背北的位置为尊了。堂是古代宫室的主要组成部分,坐北朝南,前有两根楹柱象征大门,又有东西两阶通向庭院。堂一般用于举行典礼、接待宾客和举行宴会。这时,座位就不是以东向为尊,而是以南向为尊了。至于剩下的东向、西向和北向座位,则没有太严格的讲究。
⑤清代凌廷堪根据古人记载,在其所著《礼经释例》中归纳:“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古人宴客,根据亲疏尊卑排列东西南北,这也和当时的餐饮方式有关。
⑥从汉代到唐代中期,宴席形式主要是分食制。《史记》鸿门宴里,主宾东向、北向、南向、西向坐,并不是说他们围着方形餐桌吃饭,而是每人面前有一长方形条案,案上再以托盘等摆放食品。近些年来发掘出的汉代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能看 到人们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
⑦西晋以后,随着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床榻、胡床、椅子、凳等坐具相继出现,逐渐取代铺在地上的席子,传统席地而坐分食的习俗就受到冲击。后来,又流行高桌大椅,最终使传统饮食习惯转向合食。
⑧围坐合食,传统用八仙桌,以前几乎家家都有,在有些人家八仙桌甚至是唯一的大型家具。后来宴客又有了圆桌,这是为了满足聚宴人多和席面大的要求。由于圆桌席位不好分出上下尊卑,每桌人数也松紧可调不固定。所以,最初用惯了方桌的人们颇不习惯,比如袁枚《园几》一诗就说道:“让处不知谁首席,坐时只觉可添宾。”
⑨不过,正是因为圆桌没有棱角,席位不分上下尊卑,不分正位、侧位,削去了人与人之间的贵贱高低,方显出平等原则。平等的观念,也可以算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目前,国际国内的一些谈判就使用圆桌会议的方式,强调平等、对话、协商。
⑩在《水浒传》中,梁山之上,聚义厅中也设有一张大圆桌。作者施耐庵大概也想用这张圆桌表达些什么,但最终,他还是让这一百单八将一一排了座次,宋江最终也没有成为亚瑟王。
(选自《食色里的传统》,有删改)
19. 关于《史记》鸿门宴的座次安排,下列四图所示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0. 对于文中所引用的资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史记》鸿门宴的座次安排,为了说明项羽的形象特点。
B.第⑤段引用《礼经释例》中的话,总结了室中、堂上的座次安排。
C.第⑧段用袁枚《园几》一诗,说明古人很难摆脱圆桌合食的习惯。
D.第⑩段中用《水浒传》中的大圆桌,体现一百单八将的地位尊卑。
21. 下面文字应该放入文中哪两段之间,请简述理由。
据说,“圆桌会议”起源于一千五百年前的英国亚瑟王,他让自己的骑士们以及罗马主教大人围坐圆桌,共商国是。骑士和君主间不排位次,平等沟通。每位骑士虽要为 成为自由人而在战场搏斗,却有极强的尊严感,没有仰人鼻息的怯懦,而是堂堂正正、不卑不亢的斗士。亚瑟王的圆桌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公平世界。
放入第 段与第 段之间,理由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警惕“不懂装懂”与“懂装不懂”
①《警世通言》记载,苏轼拜谒王安石,在其府上看到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想当然以为菊花在深秋盛开且耐久,怎会风吹花落“满地金”?于是添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一日秋风过后,苏轼看到自家后园菊花花瓣散落一地,想起当初“不懂装懂”耍小聪明给王安石续诗,不禁心生懊悔。
②苏东坡的故事引人深思:看待问题时,没有事实依据,主观臆测,想当然地认为事情大概是这样,或者应该是这样,会因为“不懂装懂”而闹出笑话。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告诫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诗人们也会赞美,“谦虚是最高的美德”。可以说,一个人只有不矜不伐、不骄不躁,学品才靠得住,人品才立得稳。
③除此以外,现实中,因为虚荣心作祟,不懂犟着脖子说懂,不会硬着头皮说会,生怕没了面子,明明对事物一知半解却装作完全了解,仅是一家之言就自诩为名家之论的现象不少见。伪学不若真知,是真知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与其装懂卖弄,不如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把那些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一一填补起来。巧诈不如抽诚,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才是“标配”。学识“虚胖”、学风“注水”,越早改掉越好。
④反对“不懂装懂”,另一个极端也值得警惕,那就是“懂装不懂”。有人怕担责任装不懂,遇到矛盾问题时明明有能力解决,却该出手时不出手;有的心胸狭隘装不懂,把特长当作个人进步的“法宝”,涉及个人利益时“懂”,涉及集体利益时“装”;还有人居心不良,明明知道有问题却看破不说破,明明对各项规章制度心知肚明却假意不知、故意突破底线……如果说“不懂装懂”者是缺少虚怀若谷的谦卑之心,那么“懂装不懂”者缺的则是一颗敬畏之心、责任之心。揣着明白装糊涂,问题更严重,理当纠正。
⑤习近平总书记说:“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我们既要反对“不懂装懂”,加快知识更新,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更要反对“懂装不懂”,坚决摒弃不严不实、不精不诚问题,自觉站在大局考虑问题,勇挑重担,敢于担责。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2. 文章开头引用苏轼续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3.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不懂装懂”的原因。
24. 请简述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九、作文
25.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题作文。
生活中的事,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有好有坏,有缓有急……我们或担当,迎接挑战;我们或拒绝,保持本心。无论是担当还是拒绝,往往都会带给人思考,促进人成长。
任务一:请以“这事儿,交给我”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任务二:请以“拒绝”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2)不得抄袭或套作;(3)文体符合任务要求;(4)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B
该题考查字音字形。
A.烘拖——烘托。
C.直窜(chuàn)——cuàn。
D.点辍——点缀。
故选B。
C
该题考查成语运用。
A.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句中用来形容昆虫不再活跃,隐藏起来,使用恰当。
B.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句中用于形容邓稼先作为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其名字和事迹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使用恰当。
C.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句中,用于形容具有象征意义和警醒作用的国家公祭日“长鸣警钟”,使用对象不对。
D.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句中用于形容富有创造力的人不断汲取知识的勤奋态度,使用恰当。
故选C。
A
该题考查语法知识运用。
A.“自然”在句中是副词,用于修饰后文的“不算重”,表示理所当然的意思,而不是名词。
故选A。
B
该题考查句子衔接与排序。
综合阅读五个句子可知,语段是关于围棋的介绍,②句是对围棋的总体介绍,它指出了围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为后文关于围棋益处的描述做了铺垫,应为首句;①句介绍围棋的好处:“得好友、得人和、得心语”,④句是对①句的阐释,解释了“三得”的具体含义。③句“不仅如此”进一步说明围棋的益处,提到了围棋能锻炼头脑并促进健康,最后,⑤句总结了围棋的广泛受欢迎程度,这是对整个文段的总结和升华,应放在最后。故排序为:②①④③⑤。
故选B。
二、名句名篇默写
(1)归雁洛阳边 (2)山山唯落晖 (3)谈笑有鸿儒 (4)无可奈何花落去 (5)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6)(示例)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该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雁、唯、晖、鸿儒、奈何、蜡炬”等字词的书写。
第(6)题注意写出望岳抒怀的连续两句诗句即可。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综合性学习
(1)活动地点不明确或需要加上具体活动地点。(表达清楚即可)(2)“为增强学生阅读意识,营造校园阅读氛围”或“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营造校园阅读氛围”。
(1)该题考查邀请函应用。
根据邀请函正文“文学社定于4月23日上午9点举行以‘阅读滋润心灵,名著伴我成长’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可知,邀请函中并未交代清楚讲座的具体地点,可在内容里面加上具体地点,比如:二楼阶梯教室。
(2)该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搭配不当,“提高……意识”搭配不当,可将“提高”改为“增强”,也可将“意识”改为“水平”。
四、语言表达
示例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面对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顽强执着,意志好比坚硬的钢铁。示例2:《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面对冰山封路的艰难险阻,沉着冷静,毅力犹如坚硬的磐石。
该题考查句子补写。根据语段“《红岩》中的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英姿好似傲雪的红梅”可知,补写的内容应明确名著的名称、核心人物、人物精神、象征事物。补写的句子需要与前两句构成排比句,保持句式和内容的统一。
示例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面对生活的磨难,顽强拼搏,精神好似坚韧的钢铁。
示例二:《简·爱》中的简·爱,面对命运的种种不公,自强不息,灵魂犹如坚韧的磐石。
五、名著阅读
(1)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祥子乞求的语气,表现了祥子社会地位的卑微。(2)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祥子雨中拉车的艰难,表现旧社会底层人生活的不易。(言之有理即可)
该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根据示例批注可知,批注主要是结合相关词句分析描写方法及人物形象。
(1)画线句“先生,避避再走吧!”是祥子对乘客所说的话,是语言描写,结合第一段“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第三段“‘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可知,雨很大,祥子在雨中艰难拉车,疲惫的祥子用乞求的语气请求对方避避雨再走,但是坐车的却跺着脚喊祥子快走,可见祥子社会地位的卑微。
(2)加点字“咬”“蹬”“跑”是祥子在雨中拉车的动作,属于动作描写。根据前句“看看身上,已经全往下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可知,为了拉车祥子已全身湿透,已筋疲力尽,但是坐车的人却不愿意稍作休息,可见祥子雨中拉车的艰难,也反映了以他为代表的底层劳动者的艰辛与不易。
六、诗歌鉴赏
9. “足”字写出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10. 在困难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9. 考查词句赏析。“丰年留客足鸡豚”中“足”的意思为“充足、充分”,作者通过一个“足”字给读者描写了一副农人极尽所有盛情来款待客人的画面,将农人的淳朴以及好客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10. 该题考查对诗歌哲理的理解。“山重”是一座座的山,“水复”是一条条的水。“柳暗”是杨柳茂盛,“花明”是鲜花明媚。写出了诗人正处迷惘而找不到路,突然看见在浓密的绿柳、明艳的花朵的掩映下几间农家茅舍若隐若现。此时,诗人心情由眼前景感慨而发豁然开朗、欣喜不已之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这句诗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只要坚定信念,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在困难或绝境中要永葆希望,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它能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生活不会一直黑暗,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只要保持乐观,继续前行,总有看到光明的那一天。
七、文言文阅读
11. (1)私:偏爱 (2)面刺:当面指责 (3)克:战胜 (4)是以:因此12. D13. C14. (1)能够在公众场所指责讽刺(寡人的)过失,传到寡人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2)魏文侯向群臣问道:“我是怎样的君主?”15. 甲文中邹忌是以自己切身体验进行类比(设喻说理),这样既亲切自然,又委婉含蓄,使人容易接受;乙文程璜先肯定对方是仁君,然后再指出君主仁厚臣子就会直言进谏的道理,这样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意见。(言之有理即可)
11. 该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
(2)句意为: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
(3)句意为:战胜中山国后。克:战胜。
(4)句意为:我才得以知道。是以:因此。
12. 该题考查文言虚词。
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B.代词,指邹忌/语气词,表推测,意为“恐怕”。
C.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景物”。
D.都是介词,意为“比”。
故选D。
13. 该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为: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
“君得中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成分,表达了“魏文侯得到了中山”这一事实,因此应在此处断开。“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两个分句结构相似,内容相反,进一步说明了魏文侯的处理方式,彼此之间应断开,“何谓仁君”是一个反问句,单独成句,询问这样的做法怎么能称得上是仁君呢?因此应和前文断开。故断句为: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
故选C。
14. 该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重点字词: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喻。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使动用法。
(2)重点字词:
于:向。何如:怎样。
15. 该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甲文根据“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并没有直接批评齐王的过失,而是先从自身经历说起,通过自己与徐公比美的故事,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将家事国事相联系,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从而说明齐王受蒙蔽的程度之深,这种方式亲切自然、委婉含蓄,让齐王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易于接受。
乙文根据“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可知,翟璜能够敏锐地观察到任座被逐出后的情况,并准确把握文侯的心理,首先肯定对方是仁君,再从“君仁则臣直”的角度入手,通过肯定任座直言不讳的行为来间接证明文侯的仁德,指出君主仁厚臣子就会直言进谏的道理,这种巧妙的方式既避免了直接冲撞君主,又达到了称赞君主的目的,让对方容易接受。
八、现代文阅读
16. (1)豌豆糖粥(2)充实而满足(3)温柔细腻,有营养(4)通达舒畅,让我难忘17. (1)粥里承载着外婆赋予“我”的关怀和教育;(2)在艰难的岁月里,粥让我顺利度过饥饿的荒年;(3)粥有营养,给我带来了力量,它可以承载人生,疏导痛苦,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4)粥承载着乡情,成为我的精神慰藉。18. (1)示例1:我认为原稿更好。因为原稿用了长句,罗列了四个形容米粥特点的词语,既概括了本文内容,同时又节奏紧凑,读来铿锵有力。示例2:我认为原稿更好。因为原稿运用直接抒情,更直白地表达了对米粥的喜爱,对过往岁月的深情。(2)我认为修改稿更好。因为修改稿写了当下速成米粥的出现,表达了对米粥可能会消失的担忧,用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对米粥的热爱和对美好东西易逝的伤感。(言之有理即可)
16. 该题考查文章信息筛选与概括。
第(1)空:已知题干信息“诱人香甜”“幸福得意”可定位到文章第⑤段“看上去诱人,闻上去香甜。豌立糖粥一时馋倒连队的杭州老乡,纷纷拥入我的茅屋,一锅粥顿时告罄,我不禁幸福又得意”,由此提炼米粥种类:豌豆糖粥;
第(2)空:已知题干信息“大碴子粥”“粥香四溢,富有弹性和韧劲”可定位到文章第⑦段“用一口大锅把玉米碴子添上水,急火煮开锅,改为文火焖。等到粥香四溢,开锅揭盖,盛在碗里,吃上一口,嚼起来富有弹性和韧劲,十分过瘾”再结合后句“从每一粒碴子里熬出的黏稠浆汁……让人感觉到充实而又满足”可概括感受为:充实而满足;
第(3)空:已知题干信息“小米粥”“给我力量,暖透我心”可定位到文章第⑧段“小米粥要温柔些细腻些,且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我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活下去。热粥一滴滴温热我的身体烤干我的眼泪暖透我的心,我不再害怕不再畏惧”,由此可概括小米粥的特点:温柔细腻,有营养;
第(4)空:已知题干信息“鱼片粥”“入口便化,鲜嫩可口”可定位到文章第⑨段“一碗美味的鱼片粥就炮制而成。粥米入口便化,鱼片鲜嫩可口”,再结合后句“一碗鱼片粥喝下去,周身通达舒畅。我在广州吃过烧鹅乳猪,却唯独忘不了这几角钱一碗的鱼片粥”可概括感受为:通达舒畅,让我难忘。
17. 该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④段“稀粥对于我来说,多半出于家传的习惯,别无选择,所以偶尔也抱怨早上喝粥肚子容易饿,晚上喝粥总要起夜。外婆就皱着眉头,用筷子轻轻敲着碗边说:小孩不懂事,早十几年,一户人家吃三年粥,就可买上一亩田呢,你外公家的房产地产,就是这样省吃俭用挣下来的……外婆喝粥有个习惯,她喝饱了以后,放下筷子,必得用舌头把粘在粥碗四边的粥汤舔干净,干净得就像一只没用过的碗,那时外婆的粥才算是真正喝完”,可以看出:粥里承载着外婆赋予“我”的关怀和教育;
结合第⑤段“艰难的岁月里,当我在寒冷的北大荒原野上啃着冻窝头、掰着黑面馒头时,我开始思念外婆的白米粥”“待后院菜园子的豌豆成熟,剥出一粒粒翡翠般的新鲜豆子,再向农场的老职工讨些大米,熬上一锅粥,待粥快熟时,把豌豆掺进去,再加上弄来的一点白糖,便成了江南一带著名的豌豆糖粥”、第⑥段“当时的北大荒,所有以粗粮制作的主食里,唯有大碴子粥和小米粥是我可以接受并且较为容易适应的”第⑦段“从每一粒碴子里熬出的黏稠浆汁,散发着秋天田野上成熟庄稼的气息,洋溢着北方汉子的那种粗犷和力量,让人感觉到充实而又满足”等,可以看出:在艰难的岁月里,各种粥既有丰富美味的口感,又让我们顺利度过了极饿的荒年;
从第⑧段“小米粥要温柔些细腻些,且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在挂满白霜的土屋里,冰凉的手捧起一碗黄澄澄冒着热气的小米粥,我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活下去”“原来稀粥远非仅仅具有外婆赋予它的功能,它可以承载人生,可以疏导痛苦,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可以看出粥有营养,给我带来了力量,它可以承载人生,疏导痛苦,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从第⑨段“多年后回广东老家探亲,稀粥竟以我从来见过的丰富绚丽呈现在我面前”“粥米入口便化,鱼片鲜嫩可口。一碗鱼片粥喝下去,周身通达舒畅。我在广州吃过烧鹅乳猪,却唯独忘不了这几角钱一碗的鱼片粥”可知,回乡探亲,吃过各种美味,唯独忘不了这鱼片粥,由此可以看出:粥承载着乡情,成为我的精神慰藉。
18. 该题考查比较阅读。首先选择自己喜欢的结尾方式,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谈理由即可。
喜欢本文的方式。从“喜欢喝在这块土地上所能喝到的或精致或粗糙或富丽或简朴的各式各样的粥”,看出用了长句,结合句中“精致”“粗糙”“富丽”“简朴”,可知罗列了四个形容米粥特点的词语,既概括了本文内容,同时又节奏紧凑,读来铿锵有力;从“喜欢”一词,可知运用了直接抒情,更直白地表达了对米粥的喜爱,对过往岁月的深情。
喜欢《北方》散文集的结尾方式。从“听说市场已经推出一种速成的粥米”,可以看出写了当下速成米粥的出现,从“稀粥是否终会爱莫能助地渐渐远去?”,可以看出表达了对米粥可能会消失的担忧,委婉的表达了对米粥的热爱和对美好东西易逝的伤感,引发读者思考。据此作答即可。
19. A20. B21. 放入第⑨段与第⑩段之间。此段文字说明了“圆桌会议”的起源以及开创性的意义,进一步说明第⑨段圆桌彰显平等原则,也与第⑩段“宋江最终没有成为亚瑟王”相呼应。
19. 该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③段“在一般的房屋或郊外帐中宴饮,大多以东向为尊”“项羽和他的叔父项伯坐的就是主位,坐西面东,是最尊贵的座位;其次是南向,坐着谋士范增;再次是北向,坐着项羽的客人刘邦,这说明在项羽眼里,刘邦的地位还不如自己的谋士”“最后是西向东坐,因为张良地位最低,这个位置给了他”可知,项羽项伯坐西面东,范增坐北面南,刘邦坐南面北,张良坐东面西。
故选A。
20. 该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有误,根据第③段“而古人宴席座次安排则注重方位。在一般的房屋或郊外帐中宴饮,大多以东向为尊”可知,第③段中《史记》鸿门宴的座次安排,是为了说明古人宴席座次安排注重方位。
C.有误,根据第⑧段“所以,最初用惯了方桌的人们颇不习惯,比如袁枚《园几》一诗就说道”可知,第⑧段用袁枚《园几》一诗,说明最初用惯了方桌的人们颇不习惯圆桌。
D.有误,根据第⑨段“正是因为圆桌没有棱角,席位不分上下尊卑,不分正位、侧位,削去了人与人之间的贵贱高低,方显出平等原则”,第⑩段“作者施耐庵大概也想用这张圆桌表达些什么,但最终,他还是让这一百单八将一一排了座次”可知,第⑩段中用《水浒传》中的大圆桌,是为了与圆桌的平等观念作对比,说明平等观念还未深入人心。
故选B。
21. 该题考查材料理解。
这段文字叙述了圆桌会议的起源和圆桌的象征意义,即圆桌不排位次,强调平等沟通,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公平世界。根据第⑨段“正是因为圆桌没有棱角,席位不分上下尊卑,不分正位、侧位,削去了人与人之间的贵贱高低,方显出平等原则”第⑩段“作者施耐庵大概也想用这张圆桌表达些什么,但最终,他还是让这一百单八将一一排了座次”可知,材料与第⑨段中关于圆桌没有棱角、席位不分上下尊卑、体现平等原则的内容相呼应,是对圆桌平等观念的进一步阐释。同时,这段文字也引出了第⑩段中《水浒传》中梁山聚义厅大圆桌的描写,形成对比,突出了圆桌在现代与传统观念中的不同运用和体现。因此,这段文字放在第⑨段和第⑩段之间,既符合文章的逻辑顺序,又能够深化对圆桌及其象征意义的理解。
22. (1)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论题。(3)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更有说服力。23. 一个原因是主观臆测;另一个原因是虚荣心作祟。24. 第④段首先提出警惕“懂装不懂”的观点;然后从怕担责、心胸狭隘、居心不良三个方面分析现实中“懂装不懂”的原因;接着指出“懂装不懂”的本质就是缺少敬畏之心、责任之心;最后总结“懂装不懂”问题更严重。
22. 该题考查开头的作用。
本文在叙述“苏轼拜谒王安石时续诗闹笑话”的事后,通过原文“苏轼看到自家后园菊花花瓣散落一地,想起当初‘不懂装懂’耍小聪明给王安石续诗,不禁心生懊悔”这句话可知,引出了本文的论题之一“不懂装懂”,使论述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苏轼续诗的故事本身也是文章中的一个事实论据,用来证明“不懂装懂”的危害性和可笑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苏轼续诗的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既表现了“不懂装懂”,又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3. 该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②段“苏东坡的故事引人深思:看待问题时,没有事实依据,主观臆测,想当然地认为事情大概是这样,或者应该是这样,会因为‘不懂装懂’而闹出笑话”可概括原因为:主观臆测。
根据第③段“除此以外,现实中,因为虚荣心作祟,不懂犟着脖子说懂,不会硬着头皮说会,生怕没了面子,明明对事物一知半解却装作完全了解,仅是一家之言就自诩为名家之论的现象不少见”可概括原因为:虚荣心作祟。
24. 该题考查论证思路。
根据第④段“反对‘不懂装懂’,另一个极端也值得警惕,那就是‘懂装不懂’”可知,段首指出除了“不懂装懂”外,“懂装不懂”也是一种需要警惕的现象。根据“有人怕担责任装不懂,遇到矛盾问题时明明有能力解决……明明对各项规章制度心知肚明却假意不知、故意突破底线……”可知,通过列举三类“懂装不懂”的具体表现(怕担责任装不懂、心胸狭隘装不懂、居心不良装不懂),进一步阐释了“懂装不懂”的种种行为和动机,增强了论证的丰富性和说服力。根据“如果说‘不懂装懂’者是缺少虚怀若谷的谦卑之心,那么‘懂装不懂’者缺的则是一颗敬畏之心、责任之心”可知,通过对比分析,指出“懂装不懂”者缺少敬畏之心、责任之心,揭示了该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根据“揣着明白装糊涂,问题更严重,理当纠正”可知,最后,得出结论,强调了“懂装不懂”问题的严重性和需要纠正的必要性。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九、作文
例文一:
这事儿,交给我
“妈!给我倒水!”“妈!给我做饭!”“妈!该洗衣服了!”……
小时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似乎成了我的习惯,从小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下,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直到那天,我才恍然大悟。
那是一个冬日的午后,在补习班上了一上午的课,我早已饥肠辘辘。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悄悄推开门,习惯性地叫了一声:“妈,我回来了!”本以为她会热情地跑出来,招呼我吃饭,却发现家里冷冷清清的。于是我静静地推开母亲卧室的门,才发现她已经睡着。我踮着脚轻声走上前,碰了碰妈妈的额头,一股炙热的感觉传向手心。原来妈妈发烧了,我暗自想着。
于是,我走出卧室,小心翼翼地关上门,想去厨房找点吃的,毕竟我已经饿了一上午了。可当我走到厨房门口,眼前的景象让我瞠目结舌——净水器漏的水已经溢满了厨房,案板上凌乱不堪。习惯性地想让妈妈来收拾,却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于是,我准备自己收拾。
这些事情以前都是妈妈干,我没有任何做家务的经验。我先是一股脑抱过来许多拖把,我用拖把依次在水里搅来搅去,却发现不起什么作用,水甚至变得更多。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焦头烂额。就在这时,我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妈妈平时趴在地上擦地的情形。于是,我找来几块干抹布,趴在地上一点一点地把水吸干,再一点一点地把水拧出来,这样反复了不知多少次,才把水擦干。我艰难地站起来,双腿早已麻木,腰间也好似有一团烈火在燃烧。
解决了地上的积水,接着就该桌上了。凌乱的菜叶,油腻的盘子,杂乱无章的菜刀,筷子,勺子……它们都毫无规律地摊在桌子上。我先把它们扔进水池,用水冲了几遍后,再把它们分类放好,可谁知下水道又被可恶的菜叶堵上了,我只好拿出被菜叶塞满的漏斗,一点一点将它们拔出来。唉!厨房终于被我收拾好了。我那疲惫不堪的脸上终于显露出灿灿的笑容。
经过了那次的“奋战”,我再也不是那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孩子了。自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享受着美肴、暖衣,享受着亲人的呵护,但似乎忘了我也应该有责任。帮助父母分忧,就是我的责任。
妈妈,想对您说:“以后,这些事情交给我吧,这是我的责任。”在家里,愿我能背负起责任,让家庭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花香。例文二:
学会拒绝
学会拒绝,是为了更好地获得。人们要学会拒绝一些令人不可抗拒的,具有诱惑力的事物:比如金钱,地位等。虽然拒绝了这些美好的事物,但是反而会使你更好地获得,并且拥有富裕而快乐的精神财富。
一本书中展示了一幅著名的摄影照片,拍摄的地点是南苏丹——一个非洲东北部的贫瘠国度。沙漠,高温,饥荒,贫穷,叛乱,战争,那里的人们过着痛苦的生活。照片上有一个瘦骨如柴的小女孩蜷缩在地上,远处一只秃鹫正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扑上来将小女孩作为猎物。当时,作者一直发愁自己找不到好的题材摄影,他希望自己能拍一幅好的作品,让自己成功。当他遇到了这幅情景时,他便潜伏在几块巨石下,拍下了那幅作品。拍下来之后,他真的成名了,成功了,因为这幅作品获得了普利策奖。但之后却迎来了种种讽刺与质问。就在他按下快门的一刹那,秃鹫腾空而起,结束了小女孩的生命。有人指责他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赶走秃鹫?他无法回答,如果救了那个小女孩,他便拍不了作品,得不到荣誉。最终,他在身边的人甚至网上的人的冷嘲热讽下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自杀了,因为自己太过于在乎荣誉,他没有拒绝渴望成名、成功的想法。成功之后,他却没有更好地获得精神上的快乐,之后便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中国,有许多的大人物在为国家做事的同时,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为自己留下了不该有的钱财,这就是贪污吧。为了自己物质上的享受,从而放弃了精神上的财富。最后郁郁寡欢,患上了抑郁症,选择了自杀。他们没有拒绝金钱对自己的诱惑,从而一步步走上了深渊。
我国有一名科学家——袁隆平,他曾辛苦地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民的粮食不够的问题。听说那个时候就有外国人花重金请袁隆平把培育杂交水稻的培育方法教给他们,但是袁隆平拒绝了钱的诱惑,维护了国家的利益,他的精神财富就是非常富裕的。
我们要学会拒绝,拒绝才能使人更好地获得。
任务一:该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题目“这事儿,交给我”的言下之意是“我”主动做某事,体现出的是一种担当精神。“这事儿”是一个泛指,可以指代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难易、缓急。它要求作者在文章中明确具体是哪一件事,这件事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或特殊性,能够体现文章的主题和深度。“交给我”则表达了主动承担、勇于担当的态度。这个短语强调了主语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暗示了接下来会有行动或结果展现这一担当精神。因此这篇作文要具体写清楚“我”主动做了什么事,这件事情对周围的人有何影响,从这件事中如何体现了“我”的责任和担当。立意上要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第二,选材构思。本文要求写成记叙文。写作时可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开头可创设情境,引出主题,中间详细叙述“我”担当的经过。例如有一次班主任外出教研,当学校要组织一次拔河比赛时,班上的同学都觉得班主任不在,这个活动组织不起来,困难重重,这时,“我”想到自己是班长,于是“我”自信满满地对同学们说:“这事儿,交给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在班上挑选好选手,分配好啦啦队的任务,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大家一起模拟演练,最后在拔河比赛中夺得了冠军。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详略得当,注意人物细节描写。
任务二:该题考查话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首先,要明确“拒绝”的定义。拒绝是对请求、要求、提议或邀请等给予否定的回答或回应,是主体基于自身意愿、原则、条件或利益考虑而作出的决定。拒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不”字,它可能包含复杂的情感、考虑和后果。在不同的情境下,拒绝可能代表勇敢、理智、自我保护,也可能被误解为冷漠、自私或逃避。我们要深入分析拒绝背后的原因、动机和影响。是什么促使人们做出拒绝的决定?拒绝之后,可能会带来哪些正面的或负面的后果?这些后果又如何影响人的成长和选择?立意上可从勇于拒绝、守护自我,理解拒绝、尊重选择,学会拒绝、促进成长等方面展开。
第二,选材构思。本文要求写成议论文。题目即文章的论题,可据此确定观点。比如:学会拒绝。在选材上,可用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作事实论据,以名人名言、俗语诗句等作道理依据,摆事实讲道理,适当运用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来阐述“学会拒绝”的道理。形式上,可直接议论。也可采用演讲稿的形式,如面对同学们与人交往中因不知拒绝而伤害自己的事,可以通知演讲告诉他们如何拒绝别人,怎样拒绝别人,拒绝他们可能带来一时的误会,但却可能守住了原则。既保护了自己,也通过拒绝别人让别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获得进步等。最后可总结全文,重申论点,起到呼吁号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