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2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语文真题
题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总分 |
得分 |
|
|
|
|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
一、基础知识综合 |
八百多年前的一个清晨,金华武义城东的明招山下,悠悠的反钟声像往常一样响起一批批□而来的名流学子,从四面八方会聚在明招寺的讲堂里。他们静静地离立着,等待着老师从朝(A.zhāo B.cháo)阳的光芒中走来……是谁点燃了他们沸(téng)________的思想?又是谁,引领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探寻和思考呢?
他,就是一代理学大师吕祖谦(浙江金华人),他开创了“婺学”,主张经文并重,学术上采取(jiān)______容并包的态度,是中国思想史上“坐标式”人物。
1.根据上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1)填入文中□的词语,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莫名 B.慕名
(2)加点字“朝”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zhāo B.cháo
(3)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
沸(téng)_______ (jiān)______容并包
2.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邀请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在信州鹅湖寺举行一场南宋史上最高级别的学术大辩论——鹅湖之会当时文化思想界的名流纷纷闻讯而来,真可谓”
①________,②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3.根据下面材料和你的积累,推断吕祖谦名(祖谦)与字(伯恭)的联系。
吕祖谦的得意弟子洪无竞,请他为自己取一个别字。吕祖谦主张既不能过度造求,也不能没有追求,于是针对“无竞”之名为他取别字为“求仲”。“仲”在古汉语中是“中”的意思,“求仲”就是中正、中和、不偏不倚。
4.陆九渊雕像前有“百世大儒”四个字。假如在吕祖谦雕像前补充类似信息,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须眉
B.尊君
C.先贤
|
二、现代文阅读 |
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是金华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某校社团因为疫情,组织线上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参观后,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
展板一 |
那一群人 当末次冰期的寒意逐渐退去,稻花香飘散在钱塘江两岸的河谷盆地里,摇曳的稻穗在风中等待着成熟,等待着走出洞穴的第一批人群,他们在采集狩猎的同时,还将捧着稻米,收获、繁衍、生息。他们的足迹停留在山上、桥头和湖西,他们的家园遗留在荷花山、小黄山和下汤的梦里。那里有他们修筑过的环壕、居住过的房屋;那里有他们种植过的田地、圈养过的动物;那里还有他们使用过的器具和思念之人的墓地。 他们是谁?他们就是上山人。 |
|
展板二 |
那一粒米 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几块掺杂了砻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寻食物的智慧,也记录了一场作物生产的革命。从此,那株祖本是狗尾草的稻,在古人的培育下“疯狂”生长。 这是一个万年前的故事。时光的罅隙里遗落一道光,照耀在金黄色的稻穗上。一粒粒稻米成熟坠地,一颗颗金灿灿的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奇迹。上山人耕耘土地,悉心栽培,经过漫长的等待,这些稻米终于每年都开出花,结成穗,成为家园边最美丽的风景。他们将脱粒后的稻壳和陶土相伴,制作成器;将发酵过的米浆存封在罐子里,酿造出酒。 这些都是何其伟大的发明!正如袁隆平先生为上山文化的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那样振奋人心。他们是最早的农人,是最早生产水稻的先民。 |
|
展板三 |
那一缕炊烟 上山文化是“农业”“定居”在东亚社会里真正结合在一起的最早实证。一粒稻米的背后升起了一缕炊烟。 当静寂的荒原上竖立起一座座土阶茅屋,人类终于告别了数百万年的原始生活。从一万年前开始,上山文化遗址群在钱塘江流域的聚落性分布并向周边地区扩散发展的态势,呈现出的便是农耕定居文明的最初景观。更展现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稻作农业社会初创和形成期的文明模式以及此后延续数千年发展的文明基因。 2016年在浦江召开的“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暨稻作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上山文化遗址群,在东亚地区率先进入了“初级村落”的历史发展阶段;2020年著名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先生更是为上山遗址欣然题写下“远古中华第一村”。 |
|
展板四 |
那一抹红 夕阳西下,灿烂的晚霞凝练出浓烈而静谧的红,这抹红落在了上山人的眼里、心底,沁染成为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信仰。他们制作的陶器如太阳一般鲜红,如火焰一般浓烈,陶土经过陶工匠心般地转换,变成了最精美的器物。大口金、平底盘、圈足盘、双耳罐、壶、钵、杯、碗,上山人的引火炊煮有它,盛食宴飨有它,把酒言欢有它,载歌载舞有它,入土为安亦有它…… 这是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器和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彩(绘)陶器。这些陶器伴随着上山人的物质生活,也烙印下上山人的精神世界。 |
|
展板五 |
那一个时代 距今12000年左右,人类迈入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全球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先后发生“农业革命”。走过了数百万年的人类告别洞穴,走进新纪元。 上山文化发展成为东亚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农耕聚落群。稻作技术和稻作文化传播开来,奠定了半个中国的史前经济基础,延续至今并影响了整个世界。上山文化晚期,即距今大约8500年开始,文化面貌鲜明的各地考古学文化才日益发展起来,至此,史前中国的拼图初步成型。 可以说,上山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行者、领跑者、开拓者,是中华文明形成初期的一颗“启明星”。 |
5.林西莉的《汉字王国》有一段关于水稻的表述(见链接材料)。大家认为这一表述需要修改,请结合展板内容解释修改原因。
链接材料:
大量的碳14测定数据证明,早在公元前5000年农民就在长江三角洲的沼泽地上大量种植水稻。当人们1976年挖掘石器时期的村落河姆渡时,到处看到水稻的遗存……
那里发现的水稻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早的。
(《汉字王国》,2017年第2版)
6.说明语言有生动(如《时间的脚印》)和平实(如《中国石拱桥》)之别。体会展板上解说词的语言风格,探究设计者选用这种语言风格的意图。
7.本次特展以“稻·源·启明”为主题;结合展板内容,阐述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山里的夜
戴明贤
天黑了。妈妈拎了条小板凳坐在鱼塘边,双手接着常乐。常乐觉得进了一个妖怪的大黑洞一层又一层的黑涌过来,涌过来,淹没了他,憋得他咕噜咕噜吐泡泡,常乐把脑袋埋在妈妈膝盖中间小声说:
“妈妈,外婆也看了,我们回去吧!”
“为什么?”
“害怕?怕哪样?”
“哪样都怕!”
妈妈很奇怪:“你不是说乡下样样都好玩吗?”
常乐说:“白天是好玩,黑了就,就害怕。”
“到处都是人,怕哪样?”
“我想回家。”
“妈妈也想回家呀!这里就是妈妈的家。外婆就是妈妈的妈妈。你想想,要是你二十年没有回家看我了,今天看到一眼,明天就走了吗?”
常乐问:“妈妈,你真的是在这里长大的?真的是?”
“当然是真的嘛!”
常乐躲在妈妈膝盖中间,长长吐口气说:“幸好你走了!”
“幸好!”妈妈笑道,“走出五里路我就哭了,一哭哭了几百里……”
常乐想问为什么,忽然响起一片古怪的声音。满池塘都在怪叫。常乐像皮球一样弹到妈妈怀里,大叫:
“水里有怪物!”
“青蛙。”妈妈说,“哪样怪物!”
常乐一听,真是几十只几百只青蛙在一起叫。像学校鼓号队看见贵宾来了,指挥的小棍一挥,预备起!马上鼓号齐鸣,整齐无比。“呱——呱—”“呱——呱——”常乐哈哈笑起来。
“青蛙儿童蚊香!”
妈妈板住乐乐的脑袋向着天上,喊道:“快看!”;
一颗很大的星星,拖着长长的尾巴,从天上滑过去,好远好远才消失掉。常乐这才发现。原来外婆家晚上的天空不是大黑润,而是蓝湛湛的,蓝闪闪的;像一块蓝颜色的大丝绒幕布。上面嵌着几千颗几万颗星星,大的小的,密密麻麻,流光泻辉。黑黝黝的大山剪影,从天那边镶到天这边,连绵不断。高高矮矮、胖胖瘦瘦,一座不同一座,跟卡通片里一模一样。常乐从来没看见过这样的星星天空。他目瞪口呆,连连说:“哗!哗!哗!”去年“六一”节他们全班去看童话剧;幕一拉开,就是这样一片星星闪烁的蓝天,女生们惊喜得喘不过气来。满场只听见“哗——哗——”散了戏,常乐他们几个还学她们哗呀哗的,气得女生们骂他是“自以为是”。现在轮到他自己只晓得哗呀哗的了。
“妈妈!”常乐刚一开口,几十只几百只青蛙忽然一齐停住不叫了。周围一点声音也没有了。真奇怪!谁在指挥它们呀!准是一只最大最大的青蛙王在命令它们:“预备——起!“预备——停!”青蛙王可能有脸盆那么大!
“乐乐!你要讲哪样?”
常乐回过神来“妈妈,外婆家肯定是全世界星星最多最亮的地方!”
“又说憨话!”
“肯定!”常乐指导妈妈,“那是北极星。看见没有?最亮最大的那颗。那是北斗星!那边那边!七颗、排成汤勺一样。”老师带常乐们去参观过天文馆。
妈妈说:“那是七姊妹①。”
常乐觉得妈妈什么也不懂。“北斗星!‘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没听过少儿唐诗VCD吗?还是你给我买的哩……那么,大熊星座又在哪里呢……唉!外婆家星星太多了!”
呱——青蛙鼓号队突然开始演奏,把常乐吓了一下。他哈哈大笑。妈妈乘机说:
“乐乐!我们多陪外婆几天吧!”
“好!”常乐答应了,又叹口气说,“净是些大人!有一个同学也好玩点!”妈妈说:“明天看大姨去,她家有小朋友。”
“要是带着舒俐跟我们来就好了!”常乐说,打了个长长的哈欠,瞌睡了。
(节选自《走进云里去》)
(注释)①七姊妹:北斗是的一种民间说法。
(小说•联结)
8.结合选文;仿照示例,完成填空。
示例:黑夜降临,常乐感到害怕,这一感受让我联想到杜小康随父亲放鸭,初到芦荡的陌生和害怕。
(1)黑夜降临,常乐感到害怕,这一感受还让我联想到《简·爱》中简·爱___________;
(2)仰望星空,常乐________,这一感受让我联想到《海底两万里》中阿龙纳斯_____________;
(3)“几十只几百只香蛙忽然一齐停住不叫了”,常乐惊奇万分,这一感受让我联想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小鲁迅____________。
(小说·重现)
9.“弯弯的山路,云雾缭绕;云里的故事,古老淳朴。这些,对在城市长大的小男孩常乐来说,是他心里一幅永远清新纯洁的简笔画!”(小说封面语)请从文中选择一个触动你的画面,给它取个标题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小说·品味)
10.阅读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山村景象在常乐眼里是另一番光景,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常乐?
山村景象 |
常乐眼里 |
外婆家的黑夜 |
妖怪的大黑洞 |
夜晚的天空 |
一块蓝色的大丝绒幕布 |
几十只几百只青蛙在一起叫 |
学校鼓号队看见贵宾来了 |
(2)“妈妈说:‘那是七姊妹。’”常乐认为妈妈什么也不懂。妈妈真的什么也不懂吗?联系上下文,简述你对妈妈这句话的理解。
(小说·探意)
11.小说结尾,常乐自豪地说:“都走进云里去了!”这与选文开头“我想回家”相比,常乐对山村生活的态度发生明显转变。结合选文内容和链接材料,探究常乐这段山村经历的意义。
链接材料:
常乐不断回头看那些山,回忆是不是去过。旁边一个叔叔发现了,问道:
“来过暑假的?”
常乐点头。
“去过哪些地方?”
常乐指着那些山:
“那里面。那里面。都走进云里去了!”
(《走进云里去》结尾)
|
三、文言文阅读 |
卢重斋遗事
[明]叶盛
中书舍人卢儒字为己,号重斋,昆山人。博学能文善笔札。文学韩柳书法欧颜。自负甚高,诚亦时流罕及。或请文稿,曰:“吾有腹稿耳。吾昔备顾问翰林,一日上促《雪赋》急,诸公未即就,小子一扫,萧状元见之,吐舌走去。”其文今多不传。然其为人,颇类迂僻。陈孟东①者招饮,入门偶见胡仲子②文一册,席间饮食外,手读此文不已,不与众接一谈,虽诮之,不复顾也。一日,乡显宦往候之,读书阁中,久不出。其子侄请之至再,曰:“客候久矣。”遽答之曰:“尔何知彼曾读何书来③!”
(选自《水东日记》)
(注释)①陈孟东:陈皞,出读群经。②胡仲子:胡翰,浙江金华人,著有《胡仲子》集,③来:句尾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咧”。
送徐子春往四川
[明]卢儒
千峰明月夜猿啼,雁自南来客自西。
远近水声滩上下,周回山色路高低。
石门驿畔沽春酒,松子矾边候晓鸡。
回首姑苏渺何处,想应吟遍卷中题。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或请文稿 或异二者之为
B.然其为人 吴广以为然
C.手读此文不已 慎其不已也
D.不复顾也 三顾臣于章庐之中
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每部分限断一处)
①博
学 能 文 善 笔 礼
②文
学 韩 柳 书 法 欧
颜
14.张大复的《梅花草堂集》中记载:上尝命作《雪赋》,项刻立就,尽屈其同事者。作《雪赋》一事,卢儒是如何让他人受屈辱的?请从选文中找出相应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15.联系选文,体会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遽答之曰:“尔何知被曾读何书来!”
16.阅读诗歌后,诗中熟悉的意象引发同学们热烈的讨论,请补全对话。
小金:读这首诗,我脑海里总会跳出一些诗意相近的诗句。当我读到“千峰明月夜猿啼”,我就想到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①___________”。
小华:我也有同感。读到“周回山色路高低”,以描写路况来表达②_________(填情感),这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两句异曲同工。
小语:我很赞同。温庭筠《商山早行》中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松子矶边候晓鸡”,不都是在鸡鸭中“动征铎”吗?
小文:还有“回首姑苏渺何处”一句,极写回望来路时的惆怅,让我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⑦__________”那放眼前路的迷茫。
17.假设选文中“往候之”的不是乡里显宦,而是诗中的徐子春,卢儒仍会“久不出”吗?请结合诗歌和选文内容推断,并简述理由。
18.卢儒走进书籍,找到自己的天地;我们阅读名著,会发现“他们”也在“走进”。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阐述你对该人物“走进”的理解。(120字左右)
张学良(《红星照耀中国》) 孙悟空(《西游记》)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法布尔(《昆虫记》)
|
四、作文 |
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了解到喜欢再到以此为乐,是逐步“走进”的过程。回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讲述你在语文学习之路上走向“乐”的经历。
要求:①文题自拟;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20.按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走进”永无止境,我们应该不断追求“走进”;也有人认为“走进”的同时也要学会“走出”,不能沉没其中无法自拔。
对此,你怎么看?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①文题自拟;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参考答案
1.
B A 腾
兼
2.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3.“无竞”意为“无求”,显得处世较消极;根据吕祖谦的主张,取别字“求仲”便是对“无竞”的弥补与矫正。吕祖谦的“谦”有“谦虚”之意,“恭”有“恭敬”之意,均为君子之风,名与字相为辅佐,互为解释。
4.C
【解析】
(1)
(1)莫名:无法说明、无法表达。慕名:仰慕人家的好名声。
在此形容因仰慕人家的好名声而前来,应使用“慕名”一词;故选B。
(2)朝阳(zhāo
yáng):初升的太阳;故选A。
(3)沸腾(fèi
téng):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比喻情绪高涨。
兼容并包(jiān
róng bìng
bāo):把各个方面全都容纳包括进来。
(2)
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思是: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用来形容文化思想界的名流前来交流的场面。注意“鸿儒”等字词的书写。
(3)
本题考查理解。
“竞”有“角逐,互相争胜”之意,象征挑战、追求卓越。“无竞”则带有“无欲无求、与世无争”的消极心态。联系吕祖谦的主张“既不能过度造求,也不能没有追求”,其所为“针对‘无竞’之名为他取别字为‘求仲’”,及其意思“‘仲’在古汉语中是‘中’的意思,‘求仲’就是中正、中和、不偏不倚”可知,吕祖谦取别字“求仲”是对“无竞”的弥补与矫正;希望弟子洪无竞能够有所追求,不消极避世,也不过分追求潮流,迷失自己;而是要做到“中正、中和、不偏不倚”。可见吕祖谦名与字体现的也是个人的特点或追求。吕祖谦的“谦”有“谦虚、谦逊、谦和”之意,“恭”有“恭敬、有礼貌”之意,体现的是君子的品行、追求;名与字相为辅佐,互为解释。
(4)
A.须眉:指胡须和眉毛,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B.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也是对身份地位高的人的尊称。
C.先贤:先世的贤人。
在此形容值得后人学习、敬仰的大学问家(大儒)、贤人,应使用“先贤”一词;
故选C。
5.《汉字王国》说,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水稻是目前人们所知道最早的,距离现在有7000年的历史。而上山遗址中发现的炭化稻米已有超过万年的历史,且有水稻栽培、酿酒的证据。《汉字王国》中这段话没有吸收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
6.本解说词语言生动。从细微处入笔,讲述的角度新颖贴切;帮助观展者加深对展馆图片的理解;极具画面感的描述,具有代入,让观展者仿佛看到上山人的生活场景;抒情化的语言洋溢着民族文化自豪感,表达了文化自信;作为解说词,让整个观展过程环节清晰、目的明确,引导观展者有序观展。
7.稻是上山遗址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上山人是最早的农人,是最早生产水稻的先民;上山文化遗址群是农耕定居文明的开端;上山遗址中有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彩陶器;稻作技术和稻作文化,延续至今并影响了整个世界。上山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行者、领跑者、开拓者,是中华文明形成初期的一颗“启明星”。以“稻·源·启明”为主题,突显上山考古的主要发现,概括出上山文化的源头地位,彰显民族自豪、文化自信。
【解析】
(1)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提取与概括。
《汉字王国》中这段关于水稻的表述,认为“公元前5000年”“河姆渡”“发现的水稻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早的”,即认为目前人们所知道的水稻有7000年的栽培历史。根据展板二中“这是一个万年前的故事。时光的罅隙里遗落一道光,照耀在金黄色的稻穗上。一粒粒稻米成熟坠地,一颗颗金灿灿的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奇迹。上山人耕耘土地,悉心栽培,经过漫长的等待,这些稻米终于每年都开出花,结成穗,成为家园边最美丽的风景。他们将脱粒后的稻壳和陶土相伴,制作成器;将发酵过的米浆存封在罐子里,酿造出酒”,可知上山人栽培种植水稻已超过一万年,并且会用稻米酿酒,因此《汉字王国》中这段关于水稻的表述应该修改,把上山水稻的起源考古成果吸收进去。
(2)
本题考查文章语言风格的分析。
这五段解说词,语言生动优美,富有诗意。解说词分版块,从上山人的生活、水稻的种植、上山人的农业定居生活等方面对上山文化考古成果进行了解说展示,让观众对每个参观环节都有清晰的了解;
解说的内容,如展板一中“当末次冰期的寒意逐渐退去,稻花香飘散在钱塘江两岸的河谷盆地里,摇曳的稻穗在风中等待着成熟,等待着走出洞穴的第一批人群”,展板二中“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几块掺杂了砻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寻食物的智慧,也记录了一场作物生产的革命”等句子,具有画面感,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
如展板四中“这些陶器伴随着上山人的物质生活,也烙印下上山人的精神世界”,展板五中“上山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行者、领跑者、开拓者,是中华文明形成初期的一颗‘启明星’”,对上山文化的意义表达了赞美崇敬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民族自豪感,让读者和参观者增强了中华文明的自信心。
(3)
本题考查材料主题的理解。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分三大主要内容:水稻、农业定居起源、农业革命启明。
根据展板二“上山人耕耘土地,悉心栽培,经过漫长的等待,这些稻米终于每年都开出花,结成穗”,可知上山人是最早生产水稻的农人;结合展板三中“上山文化是‘农业’‘定居’在东亚社会里真正结合在一起的最早实证。一粒稻米的背后升起了一缕炊烟”,可知上山文化遗址是农耕定居文明的开端;根据展板四中“这是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器和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彩(绘)陶器。这些陶器伴随着上山人的物质生活,也烙印下上山人的精神世界”,可知上山人制造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彩陶器;因此上山是水稻与彩陶的“源”;
根据展板五中“上山文化发展成为东亚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农耕聚落群。稻作技术和稻作文化传播开来,奠定了半个中国的史前经济基础,延续至今并影响了整个世界”,“上山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行者、领跑者、开拓者,是中华文明形成初期的一颗‘启明星’”,可知上山人的稻作技术和稻作文化,延续至今并影响了整个世界,因此上山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行者、领跑者、开拓者,是中华文明形成初期的一颗“启明星”。
特展的主题“稻·源·启明”概括了上山考古特展的主要内容的意义,突显了上山文化的源头地位。通过参考特展,可以增强参观者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8.
示例:初次走进洛伍德学校的陌生与恐惧
目瞪口呆(惊喜/吃惊);
示例:初次跟随着船长在克里斯波岛海底森林散步时的新奇和震撼
示例:在百草园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
9.示例一:星空下的母子。夜幕缓缓拉拢,白天里的一切在黑暗中都变了模样。常乐把小脑袋埋在妈妈的膝盖中间,黑夜像妖怪的大黑洞阴森可怖,妈妈抚摸着常乐的小脑袋,一点一点冲淡了常乐的陌生与恐惧。
示例二:蛙鸣遐想。夜幕降临,人声渐退,池塘的蛙声此起彼伏,既而一齐响亮了起来。“那不是水里的怪物”,常乐痴痴地笑着,歪着脑袋,盯着池塘出了神:这么响亮的蛙鸣,像学校鼓号队看见贵宾一样整齐,莫不是有个脸盆大的青蛙王在指挥它们吧?
示例三:仰望星空。一颗飞驰的流星吸引了怯怯的常乐,他静静地仰望,才看清天空的脸庞:黑黝勤的大山剪影勾勒出星空的轮廓,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星子,闪烁着宝石般的光芒。“哗!哗!哗!”常乐松开紧握着妈妈的小手,欢喜得鼓起掌!
示例四:母子论星。繁星满天,常乐倚靠在妈妈身上,抬头望星。只见常乐双手在空中比划着,“指导”妈妈看北极星和北斗星,脸上洋溢着得意。妈妈站在常乐边上,凝视星空,目光悠远。
10.(1)真实存在的山村景象,在常乐眼里却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儿童世界,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富有童真童趣的常乐。(2)妈妈的回答富有地域色彩,留存着对童年的美好记忆;她将这浪漫美好的知识与儿子分享,让山村多了一层神秘和魅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常乐,拉近着他与山村自然的距离。
11.示例:常乐这段山村经历,让他体验到山村生活带来的愉悦,对山村生活的态度也发生明显转变。小说结尾,常乐自豪地说“都走进云里去了”,说明常乐真正爱上自然,感受到山村生活的真实和美好。常乐的这一从城市到山村外婆家的经历,释放了童真童趣,从而慢慢融入自然,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这一经历也让我们反思:风景的感受、知识的获得、亲情的理解,都应该源自真切的生活体验。
【解析】
(1)
考查仿句与名著知识。要求分析例句的句式特点,同时要对关联名著的内容很熟悉,用名著相类似情节仿写句子。(1)仿写陌生和害怕的心理。原句“这一感受让我联想到杜小康随父亲放鸭,初到芦荡的陌生和害怕。”句式:谁做什么事,初到某地的什么心情。示例:
黑夜降临,常乐感到害怕,这一感受还让我联想到《简·爱》中简·爱初次被舅妈锁进红房子里的恐惧和无助;
(2)仿写仰望星空的心理感受。联系《海底两万里》中阿龙纳斯海底探险的情节仿写即可。由文章“他目瞪口呆,连连说:‘哗!哗!哗!’去年‘六一’节他们全班去看童话剧;幕一拉开,就是这样一片星星闪烁的蓝天,女生们惊喜得喘不过气来”可知常乐的心情是:目瞪口呆,是惊喜。仿句示例:这一感受让我联想到《海底两万里》中阿龙纳斯跟随着船长初次参观潜水艇图书馆时的吃惊和震撼。
(3)仿句示例“几十只几百只香蛙忽然一齐停住不叫了”,常乐惊奇万分,这一感受让我联想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小鲁迅在百草园翻开断砖寻找斑蝥时的惊奇快乐。
(2)
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拟标题。答案不唯一,示例如下:
第一画面:从开头“天黑了。”到“青蛙儿童蚊香!”写妈妈带常乐在鱼塘边坐下,常乐觉得害怕,妈妈轻轻把常乐揽入怀中。拟标题示例:夜幕下的母子。
第二个画面:从“妈妈板住乐乐的脑袋向着天上,喊道:‘快看!’”到现在轮到他自己只晓得哗呀哗的了。”一颗流星从天上滑过,常乐发现天空像一块蓝颜色的大丝绒幕布,常乐从来没看见过这样的星星天空。他目瞪口呆,非常惊喜。拟标题示例:仰望星空。
第三个画面:“常乐想问为什么,忽然响起一片古怪的声音。满池塘都在怪叫。”“常乐一听,真是几十只几百只青蛙在一起叫。像学校鼓号队看见贵宾来了,指挥的小棍一挥,预备起!马上鼓号齐鸣,整齐无比。”“几十只几百只青蛙忽然一齐停住不叫了。周围一点声音也没有了。”写常乐听到夜晚万籁俱寂时池塘蛙声一片又突然停止,他先是被吓到,后来想到像学校鼓号队在迎宾,哈哈笑起来。写夜幕降临,人声渐退,池塘的蛙声此起彼伏,蛙声一片,宁静和谐。拟标题示例:蛙声一片。
第四个画面:从“常乐回过神来‘妈妈,外婆家肯定是全世界星星最多最亮的地方!’”到“外婆家星星太多了”写常乐给妈妈指北极星、北斗星,妈妈站在常乐边上,凝视星空,回忆自己的童年。拟标题示例:妈妈的“七姊妹”星。
(3)
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1)初次到池塘边看外婆家的黑夜,在常乐眼里“妖怪的大黑洞”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想象他把黑夜比作“妖怪的大黑洞”;当一颗流星滑过天空,常乐眼里天“蓝湛湛的,蓝闪闪的;像一块蓝颜色的大丝绒幕布。上面嵌着几千颗几万颗星星,大的小的,密密麻麻,流光泻辉。黑黝黝的大山剪影,从天那边镶到天这边,连绵不断。高高矮矮、胖胖瘦瘦,一座不同一座,跟卡通片里一模一样。常乐从来没看见过这样的星星天空。”美丽的星空让常乐陶醉,,他把星空想象成“一块蓝颜色的大丝绒幕布”,形象生动,充满童趣。在万籁俱寂时池塘边几十只几百只青蛙在一起叫,常乐眼里是“学校鼓号队看见贵宾来了”他联想到了城市孩子的学校生活,非常有趣。常乐是一个充满了童真童趣,充满了奇思妙想的来自城市的天真孩童。
(2)妈妈并非不懂。“七姊妹”是北斗是的一种民间说法。妈妈的回答是当地的俗称,富有地域色彩。看到常乐在数北斗星,她自然联想到童年,也和常乐一样快乐,一样在夜幕下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看星星,数星星,那份美好再次浮现在眼前,所以更加眷恋山村。同时她的回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常乐,让常乐不再害怕,而是熟悉山村,爱上山村爱,亲近大自然。
妈妈的回答富有地域色彩,留存着对童年的美好记忆;她将这浪漫美好的知识与儿子分享,让山村多了一层神秘和魅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常乐,拉近着他与山村自然的距离。
(4)
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主题探究。常乐初到山村生活,先说害怕,他眼中像“黑夜妖怪的大黑洞”,在妈妈的陪伴和引导下,他看到了美丽的流星,看到了湛蓝的天空,看到无数闪亮的星星,听到了蛙声鸣叫,这些在城市的喧闹中很难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一点点的感染着童真的常乐,他感受到的山村的淳朴,大自然的宁静和谐,文章“外婆家肯定是全世界星星最多最亮的地方”表现了常乐对山村的赞美。链接材料:“常乐不断回头看那些山”写出了常乐对山村的依恋。这都是常乐的改变。这段山村经历的意义可以说开阔了孩子的眼界,让常乐看到了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山村的宁静,体验了母亲的童年生活环境,探望了奶奶,交往了新朋友,加深了对亲情的理解,非常有意义。这一经历也让我们成人反思:感受自然,接触自然,回归自然可以获得最真切的生活体验。
12.C
13.①博
学 能 文/善
笔 礼 ②文
学 韩 柳/书
法 欧
颜
14.卢儒把自己和其他翰林顾问做对比,突出同事才思不及自己敏捷;并用萧状元看了他的文章后都自愧不如的反应,来衬托自己的卓尔不群。
15.这句话的意思是:他马上回答说,你怎么知道他们读过什么书呢!回答中含有对子侄的嗔怪,觉得这些来见他的“乡显宦”是鄙陋的,流露出对“乡显宦”的不屑,突出他“自负甚高”“颇类迂僻”的性格特点。
16.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对友人的无限牵挂与不舍之情
山回路转不见君(轮台东门送君去)
雪上空留马行处(去时雪满天山路)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风烟望五津
17.我觉得卢儒对待徐子春定不会拒之门外,而是喜笑相迎。因为卢儒在诗歌中充分表达了对友人离开的不舍之情,其中“想应吟遍卷中题”一句更是通过想象,表现自己和友人志同道合。他拒绝乡里显宦是因为他觉得这些人与他不是同道中人。
18.示例一:张学良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和艰难抗争,终于走上抗日道路,从而走进思想坚定而有意义的人生。
随着对共产党停止内战的诚意和团结抗日决心的深入了解,张学良不再摇摆,最终通过西安事变这一实际行动,走进了抗日的新征程,明晰并坚定了人生的方向。对于张学良而言,“走进”就是寻找正确的道路,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
示例二:孙悟空的“走进”其实是一个融入团队和找到自己价值的过程。孙悟空一开始愿意跟随唐僧西行。取经,只是出于报恩,没有真正把自己当作团队中的一员。当他杀了几个强盗后,无法理解唐僧的指责使回到花果山。后米,孙悟空又经历两次离队,遂步意识到自己在团队中的责任和价值。百般历练,蜕变成了斗战胜佛。
示例三:保尔的童年充满苦难;他富有反抗精神,却彷徨不知所从。在朱赫来影响下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受到《牛虻》启发,他毅然投身到前线,走进革命征程。面对命运的一次次考验,保尔越磨砺越坚定。身体残疾后,他又拿起笔来顽强写作,以另一种方式践行生命的誓言。走进革命的过程,是保尔不断战胜自我、寻找人生方向的过程。
示例四:法布尔带着科学的探究精神、敬畏生命的态度走进昆虫世界。在观察中认真感悟生命的每一种表现,并陶醉其中。法布尔由热爱自然,逐渐上升为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法布尔把全部的精力和智慧都灌注在昆虫世界,通过《昆虫记》传达“观察中的个人体验”与“想考得出的对人类社会的见解”。走进昆虫世界,法布尔便走进了探索生命的旅程。
【解析】
(1)
考查一词多义。
A.有人/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B.然而/对,正确;
C.停止/停止;
D.看/拜访;
故选C。
(2)
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①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学识渊博,能作文,擅长写笔札。这个句子写的是两个独立的意思,一方面是“博学能文”,一方面是“善笔札”。故这个句子的正确断句为:博学能文/善笔礼。
②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文学方面学习韩愈和柳宗元,书法学习欧阳询、颜真卿。这个句子从“文学”和“书法“两个方面来写,据此可知,应在“韩柳”后断开,故这个句子的正确断句为:文学韩柳/书法欧颜
(3)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首先需从选文中找到关于“上尝命作《雪赋》”的内容,再加以分析概括。结合“诸公未即就,小子一扫”可知,这里卢儒通过写其他翰林顾问没有完成,而他自己立即完成了,把自己和其他翰林顾问做对比,由此突出了自己的才思敏捷。“萧状元见之,吐舌走去”一句写萧状元看了他的文章后吐着舌头离开了,写出了萧状元的自愧不如的神情,以萧状元的反应来衬托自己的卓尔不凡。据此进行概括。
(4)
考查语句的赏析。结合上文“其子侄请之至再,曰:‘客候久矣。’”可知,这是乡里职位高、声势显赫的官吏等候卢儒等了很久后,他的子侄一再去请他时他说的话,“来”这个词是句尾语气词,卢儒说话还在句末带个语气词,从中可看出卢儒对子侄来催他时的不满。从他说的“尔何知被曾读何书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怎么知道他曾经读了什么书啊!言外之意是卢儒认为这些乡里显宦没有读什么书,在他看来,没有读什么书的乡里显宦是粗鄙的,与他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从中可看出他对这些乡里显宦的不屑。他直接表达自己对乡里显宦的不屑,从中可看出他“自负甚高”“颇类迂僻”的性格特点。
(5)
考查古诗文的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本题中易错字有:茅、郎、津。“周回山色路高低”一句写出了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高低不平,这是诗人送别徐子春时想到徐子春去四川时要走的路,路途遥远,盘旋曲折,写出了诗人的担心、牵挂及思念,由此可看出诗人对徐子春的牵挂及思念之情。
(6)
考查对人物及内容的把握。结合文章“博学能文善笔札。文学韩柳书法欧颜。自负甚高”可知,卢儒是一个学识渊博,擅长文章,爱好读书,十分自负,对那些不读书的人十分不屑的人。《送徐子春往四川》是卢儒写的一首送别诗,写的是卢儒送徐子春到四川,从诗歌中可看出卢儒对徐子春的不舍之情。结合诗中“想应吟遍卷中题”一句知,卢儒想象徐子春应该是读遍了卷中题,由此可知,徐子春应该是一个爱好读书,有才学的人,和卢儒是志同道合的人。由此可知,卢儒对待徐子春定不会拒之门外,而是喜笑相迎。
(7)
考查对名著内容及人物的把握。结合题干“卢儒走进书籍,找到自己的天地”可知“走进”的意思是通过某种方式有了某种收获,此题需要从给出的四部名著中的四个人物,找到这个人物通过“走进”获得了什么。结合名著内容及人物的经历进行分析。
示例:孙悟空是一个是非观念十分鲜明的人物。他或上天入地,查清妖精的来历,设法把它斩除;或者变作蜜蜂儿、小虫、蚊子,钻到妖洞中摸情况,探消息,偷宝贝,把妖精制服;或者化作妖精的亲戚、朋友、亲人,以至小妖,去蒙骗他们;为了战胜妖精,他甚至巧妙地钻人妖精的肚子里“竖蜻蜓,打斤斗”“跌四平,踢飞脚”,使妖魔俯首认输,即使在生命攸关的时刻,孙悟空也从未灰心过,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精神,同妖魔进行始终不懈的顽强斗争。他通过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19.范文:
这样学语文,真快乐
春日温柔的午后,暖风轻轻拂着窗台上的野花,充满着慵懒而又和煦的气息……
我随手翻了翻了几本枕边书,却被暖风给“蛊惑”了,不由自主地倒在床上,睡着了。待我睁开眼,一片宽敞明亮——
淡雅的窗帘随风飘拂,窗边的野花生机盎然,桌上随意地躺着几本书在晒太阳……我顿时精神起来,随手拿了一本唐诗·宋词翻阅,并打开了播放器,泡了一杯菊花茶。
“关到野店,烟火绝,客怎眠……”,优雅的旋律弥漫整个房间,我不禁回头看去,欣赏着 “我寻你千百度,又一岁荣枯,你却从未在灯火阑珊处”,抬头,看到古色古香的书本上赫着印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禁会心一笑,品一口菊花茶。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读到了李白的这句豪语。“好的!”我大吼一声,咕咚咕咚,把整一杯菊花茶给硬生生地灌了下去,待到10秒钟后,忽然觉得一丝苦味扩散开,直呛得我晕过去——嗯,怎么会有甜味呢?是“苦尽甘来吗”?我又扔下古诗词,拿出那厚厚的150位名人故事,寻找着那些“苦尽甘来”的故事……果然,居里夫人花整个青春才提炼出了镭;诺贝尔是在炸死兄弟和舅舅的巨大悲痛下发明了新型炸药;爱迪生失败了一千多次才成了发明大王……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晏殊走来说。播放器里响着“生命随年月流去,随白发老去,随光阴逝去……”我想,果真如此吗?时光磨砺了人的意志,从而改造了人类世界;时光验证了人世间的真情,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宽容友爱;时光还造就了那么多科学家、思想家,他们的精神流传千古,他们的名字永垂史册……
哦,这样学语文,真是快乐啊!
【解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1.审题与立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见于《论语·雍也》,是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之一,经典名句,学生都能出口成诵,能理解;“回忆”指明了选材的路径,“在语文学习之路上”界定了选材的范畴,“乐”规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作文命题已经超越了“贴近”生活,而是完全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以身心体验苦乐参半的生活,以语言表达走向快乐的自我。
2.选材与构思。文章明确要求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讲述语文学习之路上走向乐的经历。产生这个乐趣,可能是父母的引导,可能是老师的引导,要把这个产生乐趣的过程写出来。以语文学习作为选材主体,但语文学习的边界是非常广阔的。可以是课堂之上的语文学习,也可以是课堂之外的,甚至课堂之外的语文学习内容更丰富,更多样。如一篇《藤野先生》的学习或许就燃起了对鲁迅其文其人的热情;一次《范进中举》的排演就激发了对戏剧的兴趣;亦或是一次父子间有关《流浪地球》的争论就开启了科幻创作之路等等。
20.例文
“走进”与“走出”的智慧
“走进”是成功,但“走出”并不是失败,而是人生路途中的另一次“峰回路转”和“柳暗花明”。
人,要有“走进”的精神,但也要有“走出”的勇气。项羽,一个力能扛鼎的勇士,一个豪气冲天的霸王,是他用手中的剑,结束了秦的暴政,也打破了奏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如果项羽当时“肯过江东”,坚持“走进”一步,他依旧还是那个声名显赫的西楚霸王。若说人生是一场旅途,你我便是其中的行者。我们或许会为了启程时的一个信念义无反顾地向目标“走进”,而在过程中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如若稍稍驻足,转身“走出”,回首走过的路,兴许会发现那曾是一段多么迂回漫长而又奇妙斑斓的路,“走进”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出”。
人,要有“走进”的精神,但也要有“走出”的睿智。李白,一个至今还在文坛上闪烁着光辉的名字,一个刚正不阿的诗仙,千里迢迢赶来,怀着雄心壮志“走进”朝廷,他期盼着自己的才华有所发挥,希望为国为民尽绵薄之力。然而现实总是很残酷,将你的理想击得粉碎。朝堂之上,人心险恶,率真的他却没有防备之心,于是,小人在皇上面前挖苦、贬低他,他却冷冷一笑,眼中满是蔑视。最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他的仕途生涯结束了,面对那些窃笑的小人,李白潇洒离去,说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的适时“走出”,倒也轻松自在,因为他游遍了大江南北,收获了不尽的才思,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至今仍散发着芬芳。官,可以不做;心,却不能失去,这就是李白“走出”的勇气。因此人应有所追求,要有“走进”的精神,但也要有“走出”的勇气。
人,要有“走进”的精神,但也要有“走出”的义气。一位哲人说:“上帝用模型造人,塑造了你之后,就把那个模型捣碎了,因此,你是唯一的。”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伟人和庸人开始是在一条起跑线上。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超越了自我,庸人之所以成为庸人,是因为走不出自我的苑囿。青春的路上,一切都由自己掌握,当我们踏上一条路时不应后悔,迷雾终会散去,前方将是光明。
人生如诗,岁月如歌。我们依然前行着,“走进”的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出”。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根据题干材料“我们应该不断追求‘走进’”“‘走进’的同时也要学会‘走出’”可知,这里“走进”“走出”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走进”是融入,坚毅沉着;“走出”是超越,理性潇洒。这篇作文就是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第二,立意。“走进”告诉我们,人生应有目标,有追求,与时俱进,不应被所取得的成就所困住,而是要不断地超越。论点可围绕“勇于进取”“敢于超越”等进行拟写。“走出”告诉我们不应为了自己的追求而盲目与生活死磕到底,要学会与生活和解。论点可围绕“学会后退”“适时放手”等进行拟写。可选择其中一点进行立意写作,也可就二者的辩证关系进行写作。
第三,选材。本文要求写议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论点清晰,论据充分。例如可选一些典型的事例,例如李白才华卓绝,也可入朝为官励志报国,可他适时潇洒而去;钱学森在国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但是他毅然回国发展,对国外的优厚待遇不为所动。还可以从反面来论证,如果项羽当初能够放下心结,越过江东,他依旧是人们心目中的那个霸王等等。还可以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如“做喜欢做的事,是一种快乐,做能够做的事,是一种进取,做应该做的事是一种责任,超越自己,是人生的真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