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语文试卷

【328608】2022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

时间:2025-01-20 17:16:05 作者: 字数:14219字

绝密·启用前

2022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统chóu       静(tián       销声迹(ruò
B
.静              有益(juàn
C
首(qiáo       染(xuān       气冲牛(dǒu
D
.教huǐ       xiá       不言而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要学会选择。选择与自然有关的书,以丰富知识;选择与历史有关的书,以_______视野;选择与哲学有关的书,以_______智慧。读书还要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才会有_______;善于思考,才会有取舍。读好书,善读书,才会读有所获。


A
.开阔     吸收     鉴定
B
.开辟     吸收     鉴别
C
.开阔     汲取     鉴别
D
.开辟     汲取     鉴定

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23日下午,第三次天宫课堂科普活动如约举行。②神舟十三号的3名航天员向全球观众演示了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③天宫课堂激发了全球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④此次活动让中国科普事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A
.第①句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5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主要是来自博物馆丰富多彩的藏品□自然标本、考古遗物、艺术珍品、革命文物……不同类型的藏品记录着自然和人类文明的多元信息,蕴含着提升审美水平、厚植家国情怀、促进文明交流等多种力量。


A
.”。          
B
.。”          
C
.”。          
D
.。”          

5.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
.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以西,远眺西湖,见到了春水初涨,云脚与湖面相接的开阔景象。
B
.中间两联抓住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种景物,描绘了暮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C
.尾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D
.全诗准确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富有画面感。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森林为什么是“水库”》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朱清科

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调节径流、拦洪补枯,还体现于森林各结构层次在产水、净水等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森林通过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来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那么,这座森林水库是如何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呢?

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据统计,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

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有拦截雨水的作用,能提高林地土壤的渗透能力。

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多孔疏松,透水性强,能蓄积雨水;也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还能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森林水库不仅能够自上而下调蓄水源,还能提高水分生产力。

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增加的水分参与森林水分小循环,促进了降水的形成。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例如,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与辽河下游地区蓄积降水、净化水质大约1.37亿立方米。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如此看来,森林真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林冠层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
B
.林下灌木与草本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
C
.林地土壤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
D
.森林植被的增加能影响到霜、露、雾、雨、雪及雾凇等水平降水形态。
7.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B
.使用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小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
C
.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D
.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小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
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引用农谚,引出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④段中加点词“主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
.第⑥段中的“主角”指的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
D
.本文是总分结构,采用时间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普及了科学知识。

阅读《寒梅》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寒梅

林旭华

淅淅沥沥的冷雨终于停息了,我决定到附近的花园走走。

天空依然阴郁着脸,寒风冷峭得刺骨。原来热闹的花园现在变得一片清寂,唯有我的脚步声在砖石铺就的路面上回响着。花园里的乔木绿叶早已褪尽,光秃秃地呆立着,一片萧索沉寂。

转过花园的弯角,蓦地,我的眼睛一亮,一大团鲜嫩的粉红色跃入眼帘,云蒸霞蔚般绚烂——原来是路边一树傲然绽放的寒梅。

梅在严寒中兀自独立,粗壮的虬枝布满绿苔,裸露着嶙峋的老茧,苍劲而挺拔。枝丫分叉,或直或横或斜,没有叶片,呈现出浅灰或嫩绿的本色,平滑而柔韧。

每条枝丫上,粉红色的花儿都挂着晶莹的雨珠。含苞的,娇羞颔首,豆蔻芳华;绽放的,红瓣灼灼,嫩蕊颤颤,犹如一大团粉红色的火焰,点燃了清寂的花园,点亮了阴郁的天空,驱散了寒意。太阳出来了,明媚的阳光下,粉红色的寒梅盛放着烂漫的激情,我似乎听到了源源不断的生命诞生的爆裂声。在满目萧索的严冬里,寒梅傲然绽放的激情与风采,让我震撼,并顿生深深的敬意。

倏地,吹来一阵寒风,簌簌簌,我听到一阵极其细微的飘落声,轻轻的,柔柔的。转瞬,悠悠飘来一阵淡淡的馨香,丝丝缕缕地在树下弥漫开来,如久酿的老窖,韵味悠长。张臂,清香盈怀;闻之,心旷神怡。抬头,但见一大片粉红色梅花瓣飘洒而下,在树下悠悠地旋转着,飞舞着,如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很快铺就了一地密集的落红。

哦,是寒梅洒落的花瓣雨!

寒梅无言,只是静静地看着自己粉红的花瓣从树上纷纷飘落,星星点点碎了一地。而那枝头上未落的花朵,依然在阳光下灿然绽放,全然没有丝毫的惊慌失措。因为它深知,生命的意义不只在于绽放时的激情与风采,更在于凋零时的坦然与达观,即使化作尘埃,也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生命的精彩。

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曾经有过这样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为独香,只为护花,诗人将落红的深情,升华为奉献精神,这是何等的人生境界!

此刻,花瓣还在风中纷纷飘落着,它们在空中悠悠地打着旋儿,似乎在跟寒梅作最后一场深情的告别。在快要触地的一刹那,那带着雨珠的花瓣在阳光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流星般飞速划过一道弧线,然后突然坠地。如此悲壮,如此凄美!

寒梅,落红时洒脱从容、宁静自信、恬淡安详的美之绝唱,从此在我心中永远定格成一道壮美的风景。

从盛开到落红,寒梅,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场绝美的人生洗礼。

(选自《青年文学家》,有删改)

9.文中不同生命阶段的梅花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请结合⑤~⑥段内容填写下表。

生命阶段

含苞的梅花

2

4

特点

1

3

轻柔地飘落,散发淡淡馨香,悠悠地旋转飞舞


10.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
但见一大片粉红色梅花瓣飘洒而下,在树下悠悠地旋转着,飞舞着,如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很快铺就了一地密集的落红。
11.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寒梅,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场绝美的人生洗礼”。
1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第②段写花园萧索沉寂的环境,为下文寒梅的傲然绽放做铺垫。
B
.第⑤段“我似乎听到了源源不断的生命诞生的爆裂声”一句是实写,写出了寒梅盛放的声音。
C
.第⑦段是过渡段,承接上文对花瓣飘落的描写,引出下文作者的抒情议论。
D
.第⑨段引用龚自珍的诗句,意在表明生命无论如何精彩,最终都将逝去,表达了作者的惆怅与惋惜之情。
E
.文中作者将所见、所思、所感巧妙融合,表达了细腻丰富的情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三峡》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绿潭,回清倒影,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