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2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语文真题
题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总分 |
得分 |
|
|
|
|
|
|
|
|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
一、字词书写 |
1.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规范、工整、美观。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chéng) 。一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 (juān)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
|
二、选择题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葺(qì) 惩罚(chéng)莅临(wèi) 深恶(wù)痛疾
B.恐吓(hè) 憎恨(zèng)
狭隘(yì) 面面相觑(qù)
C.丁卯(mǎo) 狡黠(xiá) 亵渎(xiè) 哗众取宠
(huá)
D.分享(xiáng)
诘难(jié) 塑料(suò) 载人飞船(zài)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霍金尽管被疾病困在轮椅上,但仍锲而不舍,创作了一系列科学著作。
B.诸葛亮,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心中所系是兴复汉室的伟业。
C.对于孩子的坏习惯,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都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D.一些消费者只关注商品外包装而忽视其内在价值,这种做法无异于买椟还珠。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每当回忆起初中四年的学习生活,老师那严肃的神态,亲切的话语,耐心的指导,总浮现在我的眼前。
B.能否根治中小学生沉迷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的“顽症”
,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C.游客在名胜古迹上刻字、涂划等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D.“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必将促进我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的大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闾,居民聚集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故以“闾左”来指代贫苦人民。
B.庄子,名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C.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D.《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小说描绘了奇幻的海底世界,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
三、名句名篇默写 |
6.用课文原句填空。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醉翁亭记》)
(2)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3)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王之涣写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的《望岳》中“_______,_______”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
四、语言表达 |
7.结合上下文,在画线处补写句子,使语意连贯。
宋词是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起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_________, 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______________。二者风格迥异,各有千秋: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感情婉转。
8.口语交际。
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表达不得体的两处是(
) 和(
)(
只填序号)。
这次我们从全国各地回到①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②的恩师黄教授祝寿。黄教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黄教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③给我们几个高足④,我们都感到十分高兴。
|
五、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拉杖无时夜叩门。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
B.五、六两句在写诗人流连忘返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七、八两句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
D.在诗中,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10.当你的朋友因身处困境而烦闷失意时,你认为这首诗中的哪一联最适合用来劝慰朋友?并说明理由。
|
六、文言文阅读 |
[古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中,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己亥北行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旦子冈:在今南京市江宁区附近。②甫:刚。③洵:
确实。④浣: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⑴具答之(
) ⑵便要还家(
)
⑶寻病终(
) ⑷而妇人汲井且浣衣(
)
1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C.盖江北之俗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D.余顾而慕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13.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
A.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B.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C.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D.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14.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设酒杀鸡”“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B.甲文结尾以众人寻桃花源“未果”,谊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令人神往。
C.乙文中作者看到村庄里万物都怡然自得,而自己比他们差得远,心生怨恨。
D.甲乙两段文字都展现了和谐安宁、恬静美好、自得其乐的乡村生活图景。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⑵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
七、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色经典”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以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为核心,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摘自张江《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有删改)
[材料二]
调查数据显示: 90.89%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27.3%的 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红色经典。
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同度
认同度 |
能够激励自我克服困难 |
83.3% |
有助于树立三观、确立理想 |
73.9% |
|
能够忆苦思甜、更珍惜现在生活 |
52.8% |
|
能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学习优良品质 |
17.3% |
|
对自己毫无意义 |
3.2% |
青少年对红色经典认知来源情况
认知来源 |
影视剧 |
81.8% |
教科书 |
72.4% |
|
学校活动 |
58.39% |
|
网络媒体 |
45.6% |
|
父母、老师、同学的推荐 |
25.2% |
(摘自吴茜《青少年红色经典书籍阅读调查及出版建议》,有删改)
[材料三]
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红色经典《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在刷中,不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欣赏这样的影视剧,观众能在热血沸腾的历史中审視自己,收获历经坎坷却又一往无前的担当和勇气。
(摘自曹巧兰《火出圈的<觉醒年代),为什么这么好看》,有删改)
16.下列表述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红色经典”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核心是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
B.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同度很高,都能发现其对自身的意义。
C.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青少年对红色经典的认知来源是影视剧。
D.《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人物形象立体丰富、个性鲜明、可信可亲。
17.材料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
18.从时代和个人角度看,为什么要传承红色经典?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要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笑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停滞不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義之的《兰亭集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达芬奇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画家,就是因为他在无数次重复画蛋中,寻找规律,画出个性,才成就了他“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上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摘自《解放军报》,有改动)
19.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要善于“折叠”自己。
B.第二段用红军四渡赤水的事例来论证分论点,既生动具体又有说服力。
C.作者认为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很可能会事与愿违,遭遇失败。
D.文章引用罗曼·罗兰、安东尼·特罗洛普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折叠”需生动的重复这一观点。
20.文章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1.请结合全文回答,如何“折叠”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与狼共舞
唐俑
①在进出拉萨的必经之路上,我拦下了一辆拉柴火的卡车。我此行的目的地是四川。
②司机扎西是个强悍的藏族汉子。汽车平安无事地把险峻的念青唐古拉山抛在身后,进入相对平坦的羌塘草原反而出了麻烦。待我从梦中惊醒,汽车已经离开公路几十米被一块面积不大的沼泽地紧紧地包住了。扎西没解释出事的原因。他去了公路,希望能
碰到一辆过路的车。但这种希望很渺茫,因为这条路常常是一整天也碰不到一辆车。
③太阳下山后气温骤然下降,估计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我们爬上汽车,往下扔了足够一个晚上用的柴火,不一会儿,熊熊燃烧的火焰就跳跃了起来。几颗寂寥的星星在头顶发出黯淡的光,草原在火光的映衬下更加苍茫辽阔。
④扎西拿出奶茶和干羊肉,请我共享食物。我只喝了一点奶茶,起身离开火堆。西叫住了我:“你不要命啦?如果不想让狼吃掉,就回来听我唱歌。”
⑤我惊讶于扎西歌声的柔情,以及从柔情里分娩出来的苍凉和无奈。我问扎西唱的
是什么歌。“在那雪城高原,有我美丽的姑娘……扎西说,“还有……狼!”“还有狼?”“在你身后!”我一回头,(A)果然看到两只阴森森的小灯笼,那是狼的眼睛。我知道几乎所有的野兽都怕火,狼也不例外,可是那只狼却不怕。我看到它的神情充满了哀怨。这个细微的发现相当重要,它直接改变了我对狼的态度。
⑥“你别动,待我把它解决了!”扎西这样吩咐的时候,我看到他已经把尖刀对准了狼腹,准备投掷。
⑦“等等!”我急忙阻止扎西,“它是一只母狼!它肚里有孩子。扎西师傅,难道您没看出来吗?”
⑧“管它是公是母,反正是狼。不杀死它,它就要吃掉我们。它肯定饿极了!”
⑨“不对!它如果要吃掉我们,早就动手了,用不着等我们发现它。”
⑩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同情一只狼。难道就因为我们同为孤独者吗?孤独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至少消除了我的防范。这是一种无法按常理解释的心理,姑且叫做同病相怜吧。
⑾我相信那只狼是孤独的,否则它不会单独出现。我又发现,(B)那只狼不仅是一个大腹便便且非常瘦弱的准母亲,还少了一条后腿,至少那条腿的脚掌不见了,这使它的腿看起来像一根弯曲的长了毛的棍子。
⑿我试图说服扎西将他的羊肉分一点给那只狼。
⒀扎西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同意了我的请求。当扎西把火拨旺时,我却发现狼不见了。扎西又唱了一些我听不懂的歌,喝光了那瓶酒,摇摇欲坠地睡觉去了。后来,我抗不住疲倦,速述糊糊地睡了过去。不过我很快就醒了,是被一种低沉的哀嚎惊醒的。是它,那只狼!这一回它再也不怕火了,因为它离火堆很近,近得伸手可触。就在那时,我意外地发现它身上结满了冰。
⒁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我将扎西没有吃究的羊腿拿在手里,扔给了它。狼仿佛笑了一下,然后在离我一丈之地四肢伏地,抱着羊腿,啃了起来。我静静地看它吃肉。我很想知道它在想什么。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是一种强烈的母爱,才使它放弃了坚守了多年的某种特性,被迫跟它的天敌接近……
⒂我感到这是一个极富诗意的夜晚。那只狼,就这样帶着诗意,走入了我记忆的永恒。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22.下列关于小说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便于抒发“我”内心的独特感受,读来真实可信。
B.小说讲述了“我"与扎西荒野遇狼,我劝阻杀狼、救助母狼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深思。
C.第⒁段作者写“狼仿佛笑了一下”这一细节,是为了突显狼狡猾凶残的本性。
D.扎西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虽然对狼有着惯性思维,但还是同意了我的请求,可见其善良的本质。
23.根据要求,在横线处填空。
(A)处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通过对狼的眼睛的刻画,表现了我看到狼时的最初感受。
(B)处运用的描写手法是____________突出了狼的惨状,表达了我对狼的怜惜。
24.文章第③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25.通读全文,说说为什么“那只狼,就这样带着诗意,走进了我记忆的永恒”?
|
八、作文 |
2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英雄辈出。我们常常仰望那些光芒四射的英雄,惊叹于他们的伟大成就。
材料二: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创造了丰硕的劳动成果,迸发出闪亮的精神火花……
《孤勇者》中唱到,站在光里的是英雄,污泥满身的亦是英雄。相信你心中也有一个英雄,结合生活经历和感受,以“心中的英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⑵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⑷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1)承(2)镌
【解析】
注意汉字的写法,不多笔,不少笔,写规范、工整、美观。
一脉相承:意思是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镌刻:雕刻。
2.C
【解析】
A.莅临(wèi)——lì;
B.
憎恨(zèng)——zēng,
狭隘(yì)——
ài;
D.分享(xiáng)——xiǎng
,
塑料(suò)——sù;
故选C.
3.C
【解析】
A.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这里是指霍金虽然重病但是依旧坚持写作,符合语境;
B.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这里是指诸葛亮一心想要兴复汉室,符合语境;
C.不以为然:不认为这是正确的。这里是说对于孩子的坏习惯不在乎,不符合语境;
D.买椟还珠:指买了装了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这里是指消费者忽视内在价值,注重包装,取舍不当,符合语境;
故选C。
4.D
【解析】
A.搭配不当,“亲切的话语,耐心的指导”不能浮现在眼前,应删掉“,亲切的话语,耐心的指导”
B.两面对一面,在“保证”前加“能否”或删去“能否”;
C.句式杂糅,应删掉“其原因”或“造成的”;
故选D。
5.B
【解析】
B.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不是儒家代表人物,故B错误。
6.
云归而岩穴暝
思而不学则殆 朔气传金柝
粉身碎骨浑不怕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解析】
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暝、殆、柝、霹雳、凌”等字词的书写。
7.
示例:兴盛于宋代
示例: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解析】
本题考查段落补充完善。根据语境,将段落中缺失的句子补充完整,使语意连贯。联系前后句结合语境综合分析。
根据“它起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可知,第一个横线处要补充的句子应该是关于“宋词”发展时段的内容,所以可补充为“兴盛于宋代”;
根据“二者风格迥异,各有千秋: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感情婉转”可知,第二个横线处要补充的句子是关于“宋词两个流派”的内容,可补充为“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8.
② ④
【解析】
②“至今健在”不适用于祝寿的场合,可将“至今健在”删去,或者改为“精神矍铄”。
④“高足”常用为称呼别人的学生的敬词,用于自己则不当,将“高足”改为“学生。
9.B
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
(1)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这首诗歌是诗人蛰居山阴农村老家时所作,五六句主要描写社日将近,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并不是思乡之情,所以B错误。
(2)
本题考查赏析。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话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这句话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的时候,如果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所以这句能给人以希望,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能给人在困境中有着坚持下去勇气,所以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合适。
11.
详细
同“邀”,邀请 随即,不久
打水
12.C
13.A
14.C
15.(1)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2)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
【解析】
(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具:详细。
(2)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邀:同“邀”,邀请。
(3)句意:不久后就病死了。寻:随即,不久。
(4)句意: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汲:打水。
(2)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乃:副词,竟然、居然/判断词,是;
B.其:代词,他/代词,他的;
C.盖:都是副词,大概;
D.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故选C。
(3)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这天是顺风,不到正午时分,已经抵达浦口,住在大山家里。“是日风顺”写天气,“不及午”写到达时间,“已抵浦口”是抵达的地点,“宿大山家”写住宿的地点。故断为: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故选A。
(4)
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C.乙文最后作者的感慨“自恨不如远甚也”,意思是: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安宁的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本项中“心生怨恨”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志:做记号;
(2)俱:都;耘:耕地;于:在。
16.B
17.列数字
18.①它可以为我们今天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②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
【解析】
(1)
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信息查找分析。
根据材料二“调查数据显示:90.89%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27.3%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红色经典”及表格中青少年对红色经典的认同度调查显示,对自己毫无意义占比为3.2%,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都能发现其对自身的意义;
故选B。
(2)
此题主要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
根据材料二画线句中的“90.89%”及“27.3%”可知,本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
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分析。
从材料一中“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可提炼为:它可以为我们今天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从材料三中“《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可提炼为: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据此分析可得出。
19.D
20.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语言生动形象,从反面论证了“折叠”是生动的重复这一分论点。
21.要有智慧的迂回,有生动的重复,有耐心的坚持,有“折磨”的叠加。
【解析】
(1)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文章第③段引用罗曼·罗兰的名言“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有力地证明了“折叠”是生动的重复这一分论点;
文章第④段引用安东尼·特罗洛普的名言“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有力地证明了“折叠”是耐心的坚持这一分论点;
D项“文章引用罗曼·罗兰、安东尼·特罗洛普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折叠’需生动的重复这一观点”说法有误。
故选D。
(2)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文章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停滞不前”中的“老驴拉磨”比喻的是“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的工作,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语言生动形象,从反面论证了“折叠”是生动的重复这一分论点。
(3)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本文以“要善于‘折叠’自己”为中心论点,第①段“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提出论题,②——⑤段分别从“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折叠”是生动的重复,“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折叠”是“折磨”叠加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证,第⑥段得出观点“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结合②③④⑤段的段首句进行概括即可。
22.C
23.
比喻
外貌描写或细节描写
24.环境描写,交代了当时时间、地点,突出了羌塘环境的凄凉;烘托“我”孤独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为那只临近死亡的“母狼”出现做了铺垫。
25.因为在那样的一个夜晚,我感受到了一只母狼的伟大,它为了孩子,放弃了坚守多年的特性,与人接近;人和动物要和平相处,你不杀它们,它们也不会威胁人类;人类的思维往往具有惯性,认为“不杀掉它们,它们就要吃掉我们”,这回使我们在毫无思考的情形下,做出错误的判断,而这一夜晚的事情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一个善意的提示,所以“我”感到这样的夜晚是极其富有诗意的定格在“我”的记忆里,变成永恒。
【解析】
(1)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C.根据(14)段“我将扎西没有吃究的羊腿拿在手里,扔给了它。狼仿佛笑了一下,然后在离我一丈之地四肢伏地,抱着羊腿,啃了起来。我静静地看它吃肉。我很想知道它在想什么。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是一种强烈的母爱,才使它放弃了坚守了多年的某种特性,被迫跟它的天敌接近”可知,狼笑的原因是我给了它一根羊腿,它感受到了我对它的善意,它对我笑也是表示友好的一种暗示,并不是“是为了突显狼狡猾凶残的本性”,所以C选项错误。
(2)
本题主要考查手法的判断。
A.果然看到两只阴森森的小灯笼,那是狼的眼睛,这里把狼的眼睛比作“小灯笼”,所以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B.那只狼不仅是一个大腹便便且非常瘦弱的准母亲,还少了一条后腿,至少那条腿的脚掌不见了,这使它的腿看起来像一根弯曲的长了毛的棍子。其中“大腹便便且非常瘦弱”“少了一条后腿”“它的腿看起来像一根弯曲的长了毛的棍子”可知描写的是狼的外貌,所以这里是外貌描写,或者细节描写,据此分析即可。
(3)
此题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划线句主要是对草原夜晚环境的描写,“几颗寂寥的星星”点明了时间,草原在火光的映衬下更加苍茫辽阔”点明了地点,同时“寥落”“黯淡”等词语写出了当时环境的苍凉,根据②段“待我从梦中惊醒,汽车已经离开公路几十米被一块面积不大的沼泽地紧紧地包住了。扎西没解释出事的原因。他去了公路,希望能碰到一辆过路的车。但这种希望很渺茫,因为这条路常常是一整天也碰不到一辆车”可知,我们的汽车在路上出现了事故,而这路上又十分苍凉,所以划线句的环境描写也能烘托出“我”的孤独的心理;同时⑤段“我一回头,果然看到两只阴森森的小灯笼,那是狼的眼睛。我知道几乎所有的野兽都怕火,狼也不例外,可是那只狼却不怕。我看到它的神情充满了哀怨。这个细微的发现相当重要,它直接改变了我对狼的态度”、(14)段“我将扎西没有吃究的羊腿拿在手里,扔给了它。狼仿佛笑了一下,然后在离我一丈之地四肢伏地,抱着羊腿,啃了起来。我静静地看它吃肉”可知,这只狼正是因为荒凉的环境,找不到食物来果腹,才会善意地接近我们,所以划线句也为后文狼的出现做了铺垫;据此分析即可。
(4)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根据(14)段“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是一种强烈的母爱,才使它放弃了坚守了多年的某种特性,被迫跟它的天敌接近……”可知,作者在这一夜,感受到了母爱伟大,为了肚中的孩子,放弃了吃人的天性,与人善意地接近;
根据⑧段“管它是公是母,反正是狼。不杀死它,它就要吃掉我们。它肯定饿极了”及⑨段“不对!它如果要吃掉我们,早就动手了,用不着等我们发现它”(14)段“我将扎西没有吃究的羊腿拿在手里,扔给了它。狼仿佛笑了一下,然后在离我一丈之地四肢伏地,抱着羊腿,啃了起来”可知,我们往往会认为吃人是狼的天性,但事实告诉我们,我们没有杀害它,抱有善意地对待狼,对待动物们,它们同样也不会威胁人类,所以我们人类畅游的惯性思维可以适当地做调整,正是这些原因,才会让那个夜晚有诗意,让作者有感悟,更让我记忆深刻。
26.范文
心中的英雄
在2003年SARS刚出现时,当时谁没有在意,以为只是普通的“流感”,不必紧张,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患者接二连三的被传染,疫情得不到控制。
这时,一位古稀老人带着他的医疗团队,冲上前线,这位院士就是钟南山老先生。钟院士为了尽快把疫情控制住,他连续工作38个小时没有合眼,疫情才有些变化。经过长久的观察和研究之后,关于非典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北京专家表示:已经找到治疗非典的关键。“病原基本可以确定衣原体”,并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但钟南山院士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非典的根本原因不是衣原体,而是一种病毒。少数质疑多数,与官方意见大相径庭,试问几个人有这样的胆量和勇气呢?只有钟南山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非典期间,钟南山院士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是患者。"因为他明白,一旦病原出错,不仅会耽误时间,延误治疗,甚至成千上百的人可能会因此“消失”。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钟南山院士,对病人的病情很是了解,是对病人的负责,把病人的生命放在了首位。他用生命、热血换来的防治非典的宝贵经验,不仅为广东、为中国,同时也是为全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
时隔17年后的今天,这位84岁的老人钟南山院士在武汉疫情出现时,他呼吁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是他却再次出征武汉抗击疫情。这场疫情比2003年还要严重。
这一次,他依然不顾个人的安危,义无反顾来到了武汉,投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且他还多次呼吁解决疫情最快的成本,全国人民在家隔离两周,是对生命健康最有利的。
这个春节,听他的警戒,全国人民都在家过春节,不走亲不访友。待春暖花开时,走上街头,不用戴口罩,繁华共生。
钟南山院士真实、普通,是千千万万中国医生中的一员。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周坚持出诊看病人,还说这已经是一种习惯了。在疫情中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智慧而刚毅;面对同事和病人,他博爱和仁厚;他,就是我心中最最仰慕的英雄!
【解析】
第一,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目,要求写心目中的英雄,根据材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英雄辈出。我们常常仰望那些光芒四射的英雄,惊叹于他们的伟大成就”可知,英雄可以是有伟大成就,为中国做出贡献的人,根据材料二“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创造了丰硕的劳动成果,迸发出闪亮的精神火花……”可知,英雄也可以是平民百姓,可见本题可记叙的人物非常之多。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这些可以是平凡人,也可以是名人。
第二,选材立意:文章的中心,抓住关键词“英雄”,不能旁逸斜出更不能把一个人各种性格特征的方方面面都写出来。其次要写明原因。如果要写的是某个人,最好以第一人称来写,以耳闻目睹的方式,从“我”的角度出发,写明产生这种情感态度的原因。如果“英雄”是某类人,要把这类人的共性写出来。题目表明了文章的情感态度,要赞扬、要敬佩。文章的中心,要围绕“其精神品质及敬佩”来阐释,不能旁逸斜出。还要明确是“哪样的人”,他们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不光是名人,也要善于从身边人、普通人身上发掘素材,写出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处,从而表达“敬佩”的中心。这道题目,适合写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也可写散文。如果写议论文,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论述,从而再联系现实谈论下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从而达到升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