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2分)
1.(4分)目前我国已经累计接种自主研制的新冠疫苗超5亿剂,并在世界各地推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属于传染源
B.从免疫学角度看,新冠疫苗属于抗体
C.注射疫苗后人体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D.从预防传染病角度看,注射新冠疫苗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C
【考点】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抗体和抗原;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解答】解:A、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新冠病毒属于病原体,A错误;B、接种用的疫苗是由减毒的、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从免疫角度分析,新冠肺炎疫苗属于抗原,B错误;C、疫苗注射到人体后,能刺激人体产生抵抗该病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叫抗体。抗体只能消灭特定的病原体,对其它病原体无效,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D、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从预防传染病角度看,注射新冠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D错误。故选:C。
【难度】1
2.(4分)如图所示是菜豆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菜豆是单子叶植物
B.菜豆种子由子房发育而来
C.种子萌发所需的有机物来自土壤
D.图中D结构发育成根
【答案】D
【考点】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分析】图中A是种皮、B是胚芽、C是胚轴、D是胚根、E是子叶。
【解答】解:A、单子叶植物的种子有一片子叶,叶脉多为平行脉;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有两片子叶,叶脉多为网状脉。菜豆种子有两片子叶,无胚乳,叶脉为网状脉,直根系,属于双子叶植物,A错误;B、菜豆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B错误;C、种子萌发初期所需的有机物来自于种子自身,C错误;D、种子的萌发过程中,D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D正确。故选:D。
【难度】1
3.(4分)如图是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操作中的4个步骤,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④①②③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答案】C
【考点】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整理存放,解答即可。
【解答】解:显微镜正确使用方法是对光、上片、调整、观察。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图中①对光、②观察时,转动粗准焦螺旋,是镜筒下降,眼睛看物镜,③观察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找到物像,不清晰再调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清水的物像,④安放装片。故C正确。故选:C。
【难度】1
二、填空题(共2小题,满分12分)
4.(6分)盐地碱蓬是一种耐盐碱的植物,能高度吸纳盐碱集聚于体内,实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1)某地种植的所有盐地碱蓬构成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盐碱地中的盐分进入碱蓬细胞,受细胞中的 (填细胞结构)控制。
(3)碱蓬能适应高浓度盐碱环境,这是长期 的结果。
【答案】(1)种群;(2)细胞膜;(3)自然选择。
【考点】种群、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特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分析】(1)种群是指一片区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有益的物质不能流出,从而保持了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解:(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生物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等。故某地种植的所有盐地碱蓬构成一个 种群。(2)细胞膜的作用是控制物质的进出,碱蓬能够源源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盐分,主要是由于细胞膜的控制作用。(3)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故碱蓬能适应高浓度盐碱环境,这是长期 自然选择的结果。故答案为:(1)种群;(2)细胞膜;(3)自然选择。
【难度】1
5.(6分)一种难降解药物Y由于某种原因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根据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
(2)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药物Y会在 体内浓度最高。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看,图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
【答案】(1)水生植物→虾→食鱼鸟(水生植物→虾→鱼→食鱼鸟、水生植物→鱼→食鱼鸟);(2)食鱼鸟(3)分解者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有害物质如铅、汞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即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解答】解:(1)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食物链有:水生植物→虾→食鱼鸟、水生植物→虾→鱼→食鱼鸟、水生植物→鱼→食鱼鸟。(2)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生物是食鱼鸟,所以体内药物Y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食鱼鸟。(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还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故答案为:(1)水生植物→虾→食鱼鸟(水生植物→虾→鱼→食鱼鸟、水生植物→鱼→食鱼鸟);(2)食鱼鸟(3)分解者
【难度】5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3分,共45分)
6.(9分)为研究甲状腺激素对人体新陈代谢的影响,兴趣小组进行了“甲状腺激素对成年鼠耗氧量影响”的研究。
【建立猜想】 。
【实验步骤】①选取健康状况相同、体形相似的成年鼠30只,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
②对各组实验处理如下表,并按适宜的实验条件正常饲养;
甲组 |
乙组 |
丙组 |
切除甲状腺 |
不作处理 |
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 |
饲养14天 |
饲养14天 |
1次/天,共14天 |
注:本实验中灌胃是指将液体由动物口直接注入到胃中
③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如图。
【实验结论】甲状腺激素的增加会增大成年鼠耗氧量。
【交流评价】
(1)本实验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
(2)根据耗氧量变化,可进一步推测甲状腺激素能 (选填“促进”或“抑制”)成年鼠的新陈代谢。
【答案】甲状腺激素可能会影响成年鼠耗氧量;(1)控制变量法;(2)促进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
【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所分泌的激素,作用于人体几乎全部细胞,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
【解答】解:【建立猜想】该实验是为了探究甲状腺激素对成年鼠耗氧量的影响,因此建立的假设是甲状腺激素可能会影响成年鼠耗氧量;【交流评价】(1)由表格可知,该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即甲状腺激素,因此采用了控制变量法;(2)切除甲状腺的小鼠耗氧量降低,而额外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小鼠耗氧量则会增加,说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成年鼠的新陈代谢;故答案为:甲状腺激素可能会影响成年鼠耗氧量;(1)控制变量法;(2)促进。
【难度】1
7.(12分)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敏对植物产生氧气的条件和场所进行了研究。
实验一:取两个相同的密闭玻璃罩,甲中放入点燃的蜡烛,乙中放入与甲相同的点燃蜡烛和植物,并置于充足的光照下(如图甲乙)。观察并记录现象,得出结论:植物可以产生氧气。
实验二:在图甲、乙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实验得出:植物在光照条件下才能产生氧气。
实验三:用水绵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一侧,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图丙);
②将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如图丁)。
根据实验回答:
(1)小敏根据 现象得出实验一的结论。
(2)要得出实验二的结论,请设计“进一步实验”的必要步骤是: 。
(3)实验三中使用好氧细菌的目的是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乙图中的蜡烛燃烧时间比甲图中长;(2)增加一组实验,与图乙实验器材相同,将蜡烛点燃和植物一起放入玻璃罩,遮光处理,观察蜡烛燃烧情况并记录;(3)指示氧气产生的位置;叶绿体是绿色植物产生氧气的场所
【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
【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解答】解:(1)蜡烛燃烧过程中需要消耗氧气,而实验一中得出植物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是因为放有植物的蜡烛燃烧的时间比没有放植物的时间长;(2)实验二中缺乏了对照实验,实验二的结论是有光植物产生了氧气,要额外设置一组除没有光照外其他均相同的实验进行对照;(3)好氧细菌会具有产生氧气的部位,通过好氧细菌的分布可以知道产生氧气的位置;由实验三可知,好氧细菌分布在有光照的叶绿体周围,说明叶绿体是植物产生氧气的场所。故答案为:(1)乙图中的蜡烛燃烧时间比甲图中长;(2)增加一组实验,与图乙实验器材相同,将蜡烛点燃和植物一起放入玻璃罩,遮光处理,观察蜡烛燃烧情况并记录;(3)指示氧气产生的位置;叶绿体是绿色植物产生氧气的场所。
【难度】5
四、解答题(本题共2小题)
8.(6分)如图是小敏在复习整理血液循环相关知识时的手绘图,请据图回答。
(1)食物中的蛋白质在“肠胃道”中被消化成 进入血液。
(2)气体A在肺泡中的浓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肺部毛细血管中浓度。
(3)与C处血液相比,D处血液最明显的变化是 含量减少。
(4)心脏结构1、2和3、4在血液循环中的功能是 。
【答案】(1)氨基酸;(2)小于;(3)尿素、氧;(4)防止血液倒流
【考点】血液循环的途径;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分析】图示中:甲右心房;乙右心室;丙左心房;丁左心室;1、2房室瓣;3、4动脉瓣;A二氧化碳;B氧气;C肾动脉;D肾静脉。据此解答。
【解答】解:(1)蛋白质在消化道被消化的过程是: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在小肠内氨基酸被吸收进入血液。(2)气体的扩散作用是指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人体经过吸气,肺泡内充满了新鲜的空气,肺泡内B氧气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而A二氧化碳的浓度比血液中的浓度小;因此,B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A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3)由于C肾动脉中的血液流经肾脏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尿素以尿的形成排出,故D肾静脉血液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尿素含量迅速减少,同时血液中的氧气提供给肾脏细胞呼吸利用,因此D肾静脉血液中的氧含量也明显减少。(4)心脏结构1、2是房室瓣保证了血液由心房流向心室而不能倒流,3、4是动脉瓣,保证了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因此心脏中1、2和3、4这些瓣膜的存在,保证了血液的流动方向是:心房→心室→动脉,而不能倒流。故答案为:(1)氨基酸;(2)小于;(3)尿素、氧;(4)防止血液倒流。
【难度】3
9.2021年3月,中央财经会议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来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科学家已经研究出多种方式来实现二氧化碳的转化。
浙江大学研发的“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利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微型藻类是 (选填“真核”或“原核”)生物,该技术的本质是利用微藻的 作用实现固碳。
【答案】真核;光合
【考点】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分析】(1)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细胞中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线粒体是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器,是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含有叶绿素等色素的质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解答】解: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说明细胞中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微型藻类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所以属于真核生物。该技术的本质是利用微藻的光合作用实现固碳。故答案为:真核;光合。
【难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