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语文试卷

【334610】2022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时间:2025-01-21 15:32:37 作者: 字数:51468字

……………○……………外……………○……………装……………○……………订……………○……………线……………○………………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内……………○……………装……………○……………订……………○……………线……………○………………


2022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

1.(5分)默写。

1)推此志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

2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 赤壁赋 》)

3)杜甫《登高》中“      ”一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

【答案】1)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纵一苇之所如 赤壁赋(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

【解答】故答案为:(1)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重点字:争)(2)纵一苇之所如 赤壁赋(重点字:赋)(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重点字:登)

【难度】1

二、选择题。(5分)

2.(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创新是数字劳动的重要推动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更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持续创新创造成为必然要求。

信息的流动速度实在太快

及时深入地洞悉顾客需求和期望

它包括对产品、系统、流程、营销和人的持续改善

有价值的技术和创意转瞬即逝

A③④①②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③①④②

【答案】D

【考点】句子排序.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解答】根据文段内容可知,文段的话题为创新,第一处,根据前文对创新的介绍,所以第一处应为相同内容,因此选。根据后文“提供更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应先说产品,再说服务,排序为:①④②。故选:D

【难度】1

3.(3分)学校组织“《红楼梦》演出季”活动,某学生小组改编“宝玉挨打”的情节参加演出,他们力求台词符合原著中人物的身份与性格。以下台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黛玉对宝玉说:早就对你说过,你真是执迷不悟啊!

B.宝钗对宝玉说:这次活该你挨打,就是自食其果!

C.贾母对贾政说:你想想,你父亲是怎么管教你的?

D.王夫人对贾政说:我现在就死给你看,一了百了!

【答案】C

【考点】《红楼梦》.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情景对话的掌握。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名著内容,进而具体辨析选项。

【解答】A.“早就对你说过,你真是执迷不悟啊”语气直接职责,不符合黛玉委婉的性格。B.宝钗是端庄的大家闺秀形象,“这次活该你挨打,就是自食其果”过于直接,不符合其形象。D.王夫人是贾政正室,端庄有度,不会说出“我现在就死给你看,一了百了”的话语,这更像是赵姨娘的话语。故选C

【难度】1

二、阅读70

4.(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对于经济学是不是科学,学界争论颇多。达尔文曾这样解释科学:“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科学的本质取决于研究方法。判断经济学是科学的主要依据在于它在对经济现象和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运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首先,经济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采用实证方法,超脱了价值判断,以客观态度研究经济现象。在十九世纪之前,经济学是以道德学说的面目出现的。十九世纪中期之后,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等努力使经济学摆脱价值判断,成为一门实证科学,走上了科学化之路。现在,实证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的主流。其次,经济学成功的运用了教学工具以确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经济学家把经济现象作为若干经济变量变动的结果,进而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运行规律。最后,经济学在某种假设之下分析社会现象并得出结论,再用事实来检验结论,上述方法与自然科学运用的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现代经济学的历史仅二百余年,与典型的自然科学相比,它还是年轻而不成熟的,但他发现的许多规律已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对经济学的科学化作出高度评价,他认为:“尽管那些落后的社会科学还需要找到自己的伽利略,而经济学却已经却已经历过自己的牛顿革命。”

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经济学经常做出错误预测,这能是科学吗?确实经济学的预测经常失误,然而气象学作出的错误预测恐怕比经济学多得多,又有谁否认气象学是科学呢?

材料二: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是一致的,因此经济学是科学的。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同心理学、历史学一样,经济学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其实,判断经济学是否属于科学,先要弄清科学的特征。一般而言,科学至少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二是研究态度力求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摆脱价值判断的干扰,三是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和逻辑推理。

如果从这几个方面来考察,我们会发现经济学和典型的科学间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虽然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采用实证、逻辑推理等方法,有着向典型的科学靠拢的倾向,但是在研究对象上,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是无感情、无意志的物质世界,而经济学研究的是有感情、有意志的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前者的研究对象具有机械性,只要某一条件发生变化,就会相应出现可预见的结果。但人的活动常常是相互冲突的。和物质世界的因果律相比,人类社会的因果关系要复杂得多。因此,相较于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研究结论要更为多元。在研究态度上,经济学家的研究不可能不指向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可能不存在着相当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学也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必须找到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田野调查法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学永远无法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那么,抛弃了科学主义以后,经济学还剩下些什么呢?我认为经济学家们要努力调整心态,要意识到经济学适合历史学相似的学问。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学和历史学一样,都是对人类活动的研究,研究者都会并持一定的价值观,他们的结论也都很难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而这正是社会科学的价值所在。

1)根据材料二,以下研究课题最适合运用“田野调查”方法的一项是    

A.土壤酸碱环境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B.全球主要构造带地震活动的状态。

C.多巴胺分泌对人情绪波动的影响。

D.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情况。

2)材料二的作者想找著名经济学家的言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以下最有可能引用的一项是    

A.经济学是价值的侍从和实践的仆人。

B.经济学以求得人类快乐为最终目的。

C.经济学现象的研究只需要保持立场中立,而不必宣称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

D.科学思考的艺术就是做出假设,从而使复杂的世界简单化,解释起来更容易。

3)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依据材料一,经济学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对经济现象做变量分析。

B.依据材料一,在波普尔看来部分社会科学的科学化尚未完成。

C.依据材料二,数学研究比经济学研究更复杂更机械化。

D.依据材料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结论都不具有客观性。

4)材料一第段运用气象学的事例进行反驳,试图通过推翻他人质疑的隐含前提    来反驳“经济学不是科学”。

5)针对“经济学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两则材料持不同观点进行论证,你认为哪个论证更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答案】1D2A3B4)科学是不允许经常做出错误预测的(5)相对材料一,材料二更全面,从研究对象、研究态度、研究方法三方面明确科学的特征,并以此作为判定标准,全方位考察经济学的科学性。论证过程更注重分析说理,抓住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这一关键,辨析了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论证更完善,在否定经济学是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学的社会科学属性,指出其独特价值。并且语言表达更为严谨,因此材料二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点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解答】1)“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学也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必须找到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田野调查法等”,因此“田野调查法”适用于经济学内容,ABC属于自然科学研究内容。故选:D。(2)材料二“我认为经济学家们要努力调整心态,要意识到经济学适合历史学相似的学问是。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学和历史学一样,都是对人类活动的研究,研究者都会并持一定的价值观,他们的结论也都很难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而这正是社会科学的价值所在”,这是材料二的中心内容,再结合“相较于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研究结论要更为多元。在研究态度上,经济学家的研究不可能不指向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可能不存在着相当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学也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必须找到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田野调查法等”,因此说明了经济学研究要有一定价值,并加以实践。故选:A。(3A.“经济学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对经济现象做变量分析”错误,原文“判断经济学是科学的主要依据在于它在对经济现象和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运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C.“数学研究比经济学研究更复杂更机械化”错误,原文“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是无感情、无意志的物质世界,而经济学研究的是有感情、有意志的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前者的研究对象具有机械性,只要某一条件发生变化,就会相应出现可预见的结果。但人的活动常常是相互冲突的。和物质世界的因果律相比,人类社会的因果关系要复杂得多。因此,相较于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研究结论要更为多元”。D.“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结论都不具有客观性”错误,原文“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学和历史学一样,都是对人类活动的研究,研究者都会并持一定的价值观,他们的结论也都很难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而这正是社会科学的价值所”。故选:B。(4)根据“经济学经常做出错误预测,这能是科学吗?确实经济学的预测经常失误,然而气象学作出的错误预测恐怕比经济学多得多,又有谁否认气象学是科学呢”,可知,说的是科学不能做出错误的预测。因此可填:科学是不允许经常做出错误预测的。(5)材料一,只是从“实证方法”进行说明,角度单一,“经济学经常做出错误预测,这能是科学吗?确实经济学的预测经常失误,然而气象学作出的错误预测恐怕比经济学多得多,又有谁否认气象学是科学呢”,推导结论不够严谨。材料二“一般而言,科学至少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二是研究态度力求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摆脱价值判断的干扰,三是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和逻辑推理”,从研究对象、研究态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同自然科学进行对比分析,论证更加完善、清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学永远无法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我认为经济学家们要努力调整心态”语言表达更加严谨。因此材料二更全面。答案:(1D2A3B4)科学是不允许经常做出错误预测的(5)相对材料一,材料二更全面,从研究对象、研究态度、研究方法三方面明确科学的特征,并以此作为判定标准,全方位考察经济学的科学性。论证过程更注重分析说理,抓住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这一关键,辨析了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论证更完善,在否定经济学是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学的社会科学属性,指出其独特价值。并且语言表达更为严谨,因此材料二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难度】5

(二)现代文阅读

5.(16分)

我和父亲

万方

这几天温度上升得很快,今天的最高温度到了十四度。一个用得很多很俗的句子在脑子里浮现而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语言是人的创造,所以不管形容什么,我们都会想当然地拟人化,其实春天怎么是走来的呢?春天是风,是气流,是站在万物间的种种诞生。灰褐色的土地上露出星星点点的绿光屏,光秃秃的树木鼓出小小的蕊,空中出现了小飞虫一闪而过的影子……不记得在哪儿看到过四个字:猛如春天,说得真好。现在背阴处水面的冰还没有完全融化,但是快得很,迎春花玉兰花梨花桃花海棠花会在眨眼间盛开,在阵风中,互相碰撞,春光如炸弹一般四处爆炸开来,随后又在你不留意的瞬间消逝。

②“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四季轮回,周而复始,然而生命的春天走了就不再来了。

北京医院的午饭时间,爸爸趴在桌子上吃饭,我坐在旁边看着他吃,他一边吃一边漏,我抓起纸巾给他擦了擦嘴。他想到了什么,说:“小孩儿也让人累,可是他可爱呀,怎么看怎么可爱。老人就不同了,丑,没有一点点可爱的表演。人老了,就该死了,该走了。”我爸爸从不忌讳说死,我完全习惯,就对他说,你也可爱呀,他看着我笑了笑,叹口气。

他平躺在病床上,枕着一个薄薄的枕头,使肚子显得比原本要大,那样子说不出为什么像一个孩子。空间在一点点缩小,但他好奇心仍在,“给我说点什么呀?”他要求道,看着我的脸,我就说了儿子考试得了多少分,表现如何,或者说说朋友间的来往。很多时候他离得很近,看着我的脸,却已经不再听了。在我们说话的时候,他可以随意出入,经历了漫长的人生岁月,在衰老的帮助下,他渐渐的抵达了一种自由境界。

我该回家了,如果天气好,陪护小白就用轮椅推着他把我送到医院门口。他很愿意送我。接下来,他就留在医院的大门口看人,偶尔他也跃跃欲试:“咱们去公园看看吧,行吗?”小白略有顾虑,但还是会满足他的请求。

隔着一条小马路,医院对面就是东单公园的后门,我也陪他去过。最高兴的是碰上一场交谊舞会。年龄各异的男男女女跳得一个比一个认真,我爸爸看得津津有味,悄悄指给我看一个油头的男人脖子上系着的花围巾。我想起来了,那时他还没有住院,夏天的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马路上投下高楼长长的影子,晚饭后我陪爸爸出门散步,忽然我发觉他不见了,不在身边了,赶紧回头找,他落在后面,我叫了一声:“爸!”他背对着我,没有反应。我朝他走过去,“你看什么哪!”他依然不回答,顺着他的目光有一对年轻情侣正相拥走远。

他能闻到青春的气味,能闻到各色各样的人的气味。对人的兴趣已深入他的骨髓,用他自己的话说:“人这个东西是非常复杂的,人又是非常宝贵的,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多么难以理解。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说我把人说清楚了。”

从某种角度看,繁漪就是他的化身,是那个被层层外壳包裹着的最真实的他,果敢阴鸷。我爸爸,终其一生都有一只鸷鸟在他心中扇动翅膀。他脆弱,胆子小,异常敏感,经常是悲观的,但同时又是凶猛的、热烈的,不达极致不甘休的。

记得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第三版《雷雨》,他不能去看,我去了。第二天去医院看他,一见面他张嘴第一句话就是:“怎么样?”不可能误解,他问的是演出效果。我告诉他很好,剧场里很安静,静得能听得到一根针掉到地上。我绝不是想说好听的让他高兴,现场气氛的确如此。“你觉得还站得住?”他又问,显然是期待一个肯定的答复。可我偏偏不想顺着他说,反问:“你说呢?”

他没有说话。那一刻在病房里,我忽然觉得他像个孩子,而我就是不愿意轻轻松松地安慰他。我劝他不要想了,因为这不是他的事。

⑪“怎么讲?”他问我。

⑫“你写了剧本,尽了你的力以后就由时间去衡量了。”

⑬“那我的戏是不是还算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可爱的老孩子又问,心狠的女儿竟然再次反问:“你说呢?”

他沉默不语,我觉得他是理解我的,爸爸,即使我说了你想听的话,那些话也微不足道,不具有真正的意义。

这样想着,不觉已走出一段距离,我回身向父亲招手再见,可他的注意力已经被街上骑自行车的人吸引,不再看我。我一步步走远,忍不住回头看他,一个身穿病号服的老人,无声无息地坐在轮椅里,被高大的水泥门洞衬得那么小,孤零零的。

不过我愿意相信那个自信的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还活着。

(选自《你和我》,有删改)

【注】万方:作家,剧作家曹禺的女儿。曹禺23岁时创作《雷雨》。

1)开篇作者认为“猛如春天”说得真好,这表达了她对春天得独特感受,请加以分析。

2)第段中写父亲“悄悄指给我看一个油头的男人脖子上系着的花围巾”,请赏析该细节描写在刻画父亲形象上的妙处。

3)结合上下文,分析第段的作用。

4)第段、第(13)段中作者明知父亲期待肯定的答复,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请加以分析。

【答案】1)示例:作者认为“猛如春天”说得真好,因为它写出作者感到春天来去迅疾,灿烂热烈,表达作者对蓬勃生命力得赞美,暗含作者对生命的春天走了就不再来的感伤。(2)示例:“悄悄”写出父亲的谨慎,对人的尊重;“系着花围巾”等写出父亲观察细致入微,以生活中的典型细节,表现父亲虽然衰老多病,依然保持对“人”的浓厚兴趣,体现他对生活的热爱。(3)示例:第段紧承第段父亲说到文学创作问题,很自然地借《雷雨》中的人物繁漪,写出父亲果敢阴鸷的个性,既表现出女儿对父亲深刻的理解,也暗含了对父亲创作的肯定;将视角扩大到读者看作者,表现出独特的父女关系;引出下文父女间有关《雷雨》的艺术价值的讨论。(4)示例:作者相信父亲知道答案,她与父亲是默契的;作者已经向父亲描述过《雷雨》的第三版的演出效果,足以证明观众的肯定;时间才是衡量标准,这比作者直接回答更有意义;父亲一次次问作品的价值,在作者眼里是不够自信的表现,这让她很伤感,内心特别希望父亲依旧拥有自信。

【考点】散文;体会文中重要句子含意;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内容理解与概括.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句含义,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刻画角度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结合语句进行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语段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段内容,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上下文,联系人物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解答】1)“现在背阴处水面的冰还没有完全融化,但是快得很,迎春花玉兰花梨花桃花海棠花会在眨眼间盛开,在阵风中,互相碰撞,春光如炸弹一般四处爆炸开来,随后又在你不留意的瞬间消逝”表明春天来去迅疾,来的时候“春光如炸弹一般四处爆炸开来”,灿烂热烈,走的时候“瞬间消逝”。语句中“迎春花玉兰花梨花桃花海棠花会在眨眼间盛开”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这是作者对春天的赞美;“随后又在你不留意的瞬间消逝”表明生命也如春天一般,但生命的春天不会再回来,暗含出作者对生命流逝的伤感。(2)细节描写最明显的作用是以小见大,第段中,“悄悄指给我看一个油头的男人脖子上系着的花围巾”中“悄悄”对应前文的“津津有味”,说明父亲对人的尊重,没有声张,也表明了他的谨慎。“系着花围巾”说明父亲观察仔细。这处描写,截取了父亲生活中的片段,凸显出父亲年老后仍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人”保持着浓厚的兴趣。(3)第段“从某种角度看,繁漪就是他的化身,是那个被层层外壳包裹着的最真实的他,果敢阴鸷”与上一段“人这个东西是非常复杂的,人又是非常宝贵的,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多么难以理解。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说我把人说清楚了”相衔接,进而自然地写出父亲“果敢阴鸷”的性格,表现出“我”对父亲的深刻理解和父亲作品的肯定态度。“我”对父亲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也是读者对作者的理解,展现出“我”与父亲独特的相处关系,为下文“记得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第三版《雷雨》,他不能去看,我去了……”作足了铺垫。(4)第一处,“显然是期待一个肯定的答复”表明“我”明白父亲想要的答案是肯定的,表明了两人之间的默契;前文中“我告诉他很好,剧场里很安静,静得能听得到一根针掉到地上”,“我”已经委婉告诉父亲演出的效果很好;后文“我”的话语“尽了你的力以后就由时间去衡量了”也表明,作品的好坏需要时间去衡量,这笔“我”回答更有意义,因此不需要直接回答;最后,这时的父亲已经年迈,“他脆弱,胆子小,异常敏感,经常是悲观的”表现更为明显,他的两次问题明显是对自己的作品不够自信,“我”没有直接回答,是对父亲作品的肯定,也伤感于父亲的不自信表现,更是希望父亲拥有自信。答案:(1)示例:作者认为“猛如春天”说得真好,因为它写出作者感到春天来去迅疾,灿烂热烈,表达作者对蓬勃生命力得赞美,暗含作者对生命的春天走了就不再来的感伤。(2)示例:“悄悄”写出父亲的谨慎,对人的尊重;“系着花围巾”等写出父亲观察细致入微,以生活中的典型细节,表现父亲虽然衰老多病,依然保持对“人”的浓厚兴趣,体现他对生活的热爱。(3)示例:第段紧承第段父亲说到文学创作问题,很自然地借《雷雨》中的人物繁漪,写出父亲果敢阴鸷的个性,既表现出女儿对父亲深刻的理解,也暗含了对父亲创作的肯定;将视角扩大到读者看作者,表现出独特的父女关系;引出下文父女间有关《雷雨》的艺术价值的讨论。(4)示例:作者相信父亲知道答案,她与父亲是默契的;作者已经向父亲描述过《雷雨》的第三版的演出效果,足以证明观众的肯定;时间才是衡量标准,这比作者直接回答更有意义;父亲一次次问作品的价值,在作者眼里是不够自信的表现,这让她很伤感,内心特别希望父亲依旧拥有自信。

【难度】5

(三)古诗词鉴赏(8分)

6.(8分)

城中闲游

(唐)刘禹锡

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

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

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

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

【注】本诗作于使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

1)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A.《古诗源》

B.《乐府诗集》

C.《唐宋近体诗集》

D.《万首唐人绝句》

2)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深沉哀怨

B.清雅委婉

C.瑰奇明丽

D.高古淡远

3)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题中“闲游”所寄寓的情感。

【答案】1C2B3)示例:诗人被贬归来,春日闲游城中。首颔二联写池台主人身居要津,却无暇欣赏美景,对比之间投闲置散的处境,暗含自嘲;颈联写诗人流连园景,透露出他得闲情和一丝寂寞;尾联借斜阳客散,春色空锁,暗寓诗人怀才不遇,遭受冷落的不平和无奈。

【考点】鉴赏诗词语言;理解作者情感.

【分析】1)本题考查有关诗歌体裁的相关常识。平时一定要注重积累。

2)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把握。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幽默讽刺、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要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分析其语言风格。

3)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结合注解,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由表及里,把握诗人情感。

【解答】1)此诗共八句,每句都是五个字,当是五言律诗,应收录于《唐宋近体诗集》。故选:C。(2)从“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一园春”可以看出,诗歌语言较为优美,意境幽雅,另外诗歌抒情较为委婉曲折,因此用“清雅委婉”评价诗歌风格较为合适。故选:B。(3)注意注解“本诗作于使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告诉了我们诗歌的写作背景。前面写诗人被贬后有许多时间闲游,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池台主人身居要职,但是没有时间赏玩美景。诗人说“永日属闲人”,属于像自己一样无所事事的闲人,看似豁达,实则满含辛酸无奈。颈联写的是园中的清幽之景,有闲适之情,也暗含落寞。尾联写夕阳西下,众多客人散去,满院的美景又无人欣赏了,此时更加感觉到落寞孤独。全诗暗含一种被贬的感伤以及怀才不遇,遭遇冷落的无奈之情。答案:(1C2B3)示例:诗人被贬归来,春日闲游城中。首颔二联写池台主人身居要津,却无暇欣赏美景,对比之间投闲置散的处境,暗含自嘲;颈联写诗人流连园景,透露出他得闲情和一丝寂寞;尾联借斜阳客散,春色空锁,暗寓诗人怀才不遇,遭受冷落的不平和无奈。

【难度】3

(四)文言文阅读

7.(1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韩亿传

(北宋)苏舜钦

韩公,讳亿,字宗魏。以咸平五年登进士第,除大理评事。

景祐二年,通判陈州。时郡界河决害民,计其补塞费巨万,公驰至其地,集濒河丁壮,就伐薪藁,亲为裁画,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完坚。又去郡数十里有群寇,大浮舰而下,将劫旁邑。公廉知之,自部十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尽束以付吏。转运使郑文宝闻之,走檄会公于许。既至,叹曰:“急欲识公之面颜耳。”

八年,迁屯田员外郎,知相州。时河北蝗旱,转运使因岁计覆,不以实闻,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章请蠲赋役,州民赖以全活。

寻擢侍御史,时淮浙蝗旱,民饥殍流散。<u>命公为安抚,所至赈廪困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之。</u>合肥有陂可溉田,久为右姓专其利,公决导以济下户,得以衣食者不可胜数。

岁余,除河北转运使,诏留监定故丞相向公诸子分财。丁崖州当国,势慑天下,私所亲谕公,欲市向公长安华严别墅,又讽其子从之。公至其家,面戒曰:“土田衣食之源不可弃。”故余财尽均,而华严独存,不以分,由是忤崖州意。

景祐中,西夏称藩日久,当遣人至京师货易,出入民间如家。公深以为不便,请下诏推恩置馆舍,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

公性方严质重,虽笑言不妄,每朝廷有大议论,所持坚正,形于颜色,惟义所在,不恤权忌,一发于言,众莫敢夺。

【注】走檄:紧急发送文书。覆:检查。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以付吏    

故余财尽   

2)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知之    

A.廉洁

B.正直

C.查访

D.辨别

公决导以下户    

A.救济

B.灌溉

C.资助

D.疏浚

3)把第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命公为安抚,所至赈廪困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之。

4)第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

5)具体分析第段中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的原因。

6)文末评价韩公“坚正”这一品格在第段、第段中也有体现,但内涵同中有异,请加以分析。

【答案】1捆绑 平分(2C B3)朝廷命令韩公做百姓的工作,所到之处开仓救济贫困受灾百姓,免除各种工役劳作,选拔优秀的官吏来管理百姓。(4)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5)郑文宝听说韩公不耗民资,用较低的成本治理河患,以巧计成功平定寇乱,惊叹于韩公高度的责任感、出色的治理能力和智勇双全的品格,所以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6)两段都写了韩公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但第3段侧重写韩公爱民、实事求是,第5段侧重写韩公仗义、主持公道。

【考点】人物传记;一词多义;一般实词;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分析】1)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6)本题考查对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探究。找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事迹,认真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其品质,然后分析其异同。

【解答】1“尽束以付吏”中“束”译为“捆绑”。“故余财尽均”中“均”译为“平分”。(2“公廉知之”中“廉”译为“查访”“公决导以济下户”中“济”译为“灌溉”。(3)所至:所到的地方;赈:救济;举:选拔。译文:朝廷命令韩公做百姓的工作,所到之处开仓救济贫困受灾百姓,免除各种工役劳作,选拔优秀的官吏来管理百姓。(4)根据上下文语境,由“西夏称藩日久,当遣人至京师货易,出入民间如家,公深以为不便”可知,韩亿认为西夏进出京城交易货物太过随意,因此请求设置专门机构监管,“若伏远人者”和“实羁防之也”为判断句,因此“遣使接引官”后需断开,“为监其货易”处断开,“若伏远人者”处断开,“实羁防之也”处断开。(5)由第二段“公廉知之,自部十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尽束以付吏。转运使郑文宝闻之,走檄会公于许”可知,郑文宝听说韩公不耗民资,用较低的成本治理河患,以巧计成功平定寇乱,惊叹于韩公高度的责任感、出色的治理能力和智勇双全的品格,所以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6)文末评价韩公“坚正”,而这一品格在第段、第段中也有体现,两段都写了韩公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第3段“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章请蠲赋役,州民赖以全活”侧重写韩公爱民、实事求是,而第5段侧重写韩公仗义、主持公道。答案:(1捆绑 平分(2C B3)朝廷命令韩公做百姓的工作,所到之处开仓救济贫困受灾百姓,免除各种工役劳作,选拔优秀的官吏来管理百姓。(4)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5)郑文宝听说韩公不耗民资,用较低的成本治理河患,以巧计成功平定寇乱,惊叹于韩公高度的责任感、出色的治理能力和智勇双全的品格,所以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6)两段都写了韩公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但第3段中侧重写韩公爱民、实事求是,第5段侧重写韩公仗义、主持公道。

【难度】3

(五)文言文阅读

8.(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

(清)张惠言

始余见达甫图其貌,取杜甫诗题之曰《看剑引杯》。时达甫方壮年,锐意天下事,议论慷慨,豪气见于眉目间。迄今十八九年,屡困场屋,益衰且病。以孝廉方正举,有司欲以应召用,固辞不赴,遂不复应进士举。而更为图,曰《摄山采药》。或以告余曰:“达甫殆无意于世也夫?”余闻而疑之。古之君子,汲汲忧乐于天下者,诚以道存也。道苟存,不以遇不遇异其志,又不当以吾身之衰而有自安之心。达甫年未五十,道之行不行未可知,纵不得于今,亦当有以见于后,而区区摄生之谋哉?与向所闻于达甫者颇大矣。

然余窃尝论国家之用人□,如臾柎、扁鹊之蓄百药焉,取之必择其地,聚之必当其时,储之必备其物。一旦有用,出之笼中而不匮焉者,其求预也。事方其急而号之山泽之间,其捆载而来者,必柴胡、桔梗也,人参、紫芝、丹砂、石乳,未有能致者焉,人参、紫芝、丹砂、石乳之用,而投以柴胡、桔梗,其不足以愈病而速之死也明甚。见柴胡、桔梗之不足以愈病,而以为天下之药皆若是,其惑岂细耶?

若是者曾不足以当庸医,而俨然任国家,进退天下士,自以为得之。世有臾柎、扁鹊,宁不为大忧耶?余又疑以为达甫之意或出于此。然吾闻古之有道之士,盖有重治其精神而易天下者,吾未尝学之也,达甫傥闻之欤?序其事,姑以问之。

【注】《看剑引杯》:出自杜甫诗句“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摄生:养生。易:轻视。傥:或许。

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

B.

C.

D.

2)对第段写到庄达甫两幅自画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幅画具有强烈的对比意味。

B.两幅画反映出画家的境遇变化。

C.对两幅画的解说引出了下文。

D.对两幅画的解说意在表达友情。

3)第段借药材说理,颇具特色,请加以赏析。

4)作者对庄达甫的情感态度比较复杂,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1D2D3)第段以类比进行说理。以医生储药用药分别比国家储备使用人才,又用普通药材、珍贵药材比庸才和真才,并借对药材储备、使用的结果比国家选用真才不足的后果。全段说理显豁,生动形象,层层推进,发人深思。(4)作者对庄达甫从锐意天下事到无意功名的变化感到惋惜;作者通过批评朝廷用人失当,表达对庄达甫一定程度的理解;作者借古人的人生观,委婉批评了庄达甫的消极态度;作者认为其年未五十,还有行道的机会,表达了对庄达甫的规劝和激励。

【考点】文言虚词;内容理解;情感主旨.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虚词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境,结合语境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语段说理特色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文段,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作者的情感态度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D.语气词“也”可用语句中,也可用于句尾,句中表停顿,句尾表多种语气。“耳”“矣”“耶”均为句末感叹语气词。段中方框处为句中停顿,不能用句尾语气助词,所以只能用“也”,表句中停顿。故选D。(2D.原文两幅画都是达甫先生自画像,表达自己的志趣或生活境况,不是送人之作,也没有友情之说了。故选D。(3)第段“如臾柎、扁鹊之蓄百药焉,取之必择其地,聚之必当其时,储之必备其物。一旦有用,出之笼中而不匮焉者,其求预也”用类比说理的方法,以医生储药用药分别比国家储备使用人才,又用“柴胡、桔梗”等普通药材、“人参、紫芝、丹砂、石乳”等珍贵药材比庸才和真才,并借对药材储备、使用的结果比国家选用真才不足的后果。全段说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层层推进,发人深思。(4)由“时达甫方壮年,锐意天下事,议论慷慨,豪气见于眉目间”“迄今十八九年,屡困场屋,益衰且病。以孝廉方正举,有司欲以应召用,固辞不赴,遂不复应进士举。而更为图,曰《摄山采药》”可知,作者对庄达甫从锐意天下事到无意功名的变化感到惋惜。由“然余窃尝论国家之用人也,如臾柎、扁鹊之蓄百药焉,取之必择其地,聚之必当其时,储之必备其物……”可知,作者通过批评朝廷用人失当,表达对庄达甫一定程度的理解。由“然吾闻古之有道之士,盖有重治其精神而易天下者,吾未尝学之也,达甫傥闻之欤”可知,作者借古人的人生观,委婉批评了庄达甫的消极态度。由“达甫年未五十,道之行不行未可知,纵不得于今,亦当有以见于后,而区区摄生之谋哉?与向所闻于达甫者颇大矣”可知,作者认为其年未五十,还有行道的机会,表达了对庄达甫的规劝和激励。答案:(1D2D3)第段以类比进行说理。以医生储药用药分别比国家储备使用人才,又用普通药材、珍贵药材比庸才和真才,并借对药材储备、使用的结果比国家选用真才不足的后果。全段说理显豁,生动形象,层层推进,发人深思。(4)作者对庄达甫从锐意天下事到无意功名的变化感到惋惜;作者通过批评朝廷用人失当,表达对庄达甫一定程度的理解;作者借古人的人生观,委婉批评了庄达甫的消极态度;作者认为其年未五十,还有行道的机会,表达了对庄达甫的规劝和激励。

参考译文:

我起初看见庄达甫先生自画像,便借用杜甫诗歌句命名是《看剑引杯》。那时庄达甫先生刚到壮年,对天下大小事颇有新见解,议论事情情绪激昂,可以从其眉目之间看见其豪壮之气。到现在已经十八、十九年了,达甫先生多年居住在山野茅屋,慢慢地地衰老下来,而且经常生病。被举荐为孝廉方正,官府想要招用他,他坚决辞谢不赴命,于是也就不参加进士科考试了。于是改变追求画起了画,画了一幅《摄山采药》的画作。有人跟我问过这样的话:达甫先生是想要出世了吗?我听了很怀疑这句话。古代的君子,对天下的快乐与忧虑很是牵念,的确靠的是心中的“道”。道如果存在,那就不会因为受不受到重用而改变他的志向,也不会因为身体逐渐衰弱有了自谋安乐的心。达甫年龄还未达到五十岁,心中的政治理想能不能实现还未可知;即使现在不行,以后也可能成功,怎么能现在就追求养生呢?这和我之前听闻的达甫先生相差甚远啊!

然而我私下里曾经比喻国家用人之道,就像臾()柎()、扁鹊储存百药一样,一定在合适的时间、地点采集药材,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储存药材,而且储藏药材一定储备充足。一旦需要使用,就能把它从药篮中拿出来,而且也不会匮乏,求的就是防患于未然。如果事情紧急,命令人在山野之间采药,人们带回来很多东西,那么带回来的一定是柴胡,桔梗之类的。像是人参、紫芝、丹砂、石乳,便不会有人能够采到。人参、紫芝、丹砂、石乳等药材的功能,却用柴胡,桔梗来充用,那么药材不仅不能够治愈病情反而会加速死亡。看见柴胡、桔梗不能够治病,就认为天下的药材都是这样,它们使人疑惑的地方难道很小吗?

如果是这样的人连庸医都不能够担任,却道貌岸然地担任国家职务,进用和废黜天下的士人,还自认为对他们任用得当。世上有了臾柎,扁鹊难道就不为天下而担忧了吗?我又疑惑达甫的意思是不是就出于此呢。然而我听闻古代有抱负的学士,大概有大治他们的精神以改变天下局势的人,我不曾学习过。达甫先生是否听闻过呢?我把这件事写下来,姑且先向达甫先生询问。

【难度】5

三、写作(70分)

9.(70分)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见解答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具有哲理意蕴的作文题。材料列举了两个年龄阶段“小时候”与“长大后”,突出这两个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喜欢发问”与“看重结论”。整段材料表现出思维发展的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爱提问”反映的是童真时期对世界的好奇与兴趣,是激发自我不断探索与挑战的潜在动力;“重结论”是成熟的标志,是在经历了探索之后懂得如何利用规律、创造成果。

面对这种现象,有的人“感到担忧”,有的人则“觉得正常”,这是写作的任务。“担忧”什么呢?担忧的是“爱提问”或“重结论”,如果只侧重一点,就会影响了另一方面。一味注重提问,便会偏废对结论的关注,削减了“提问”发起的意义;一味注重结论,则会被固封于既有经验之中,丢失了探求更广阔可能的机会。“觉得正常”则是出于对成长过程的思考,从变化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突出“发问”与“重结论”都很重要,二者应当并举,不可偏废。具体分析时,可以将立意中心放在“成长过程中,是爱提问好,还是重结论好”的比较上,表达具有辩证色彩的认识。

在写作的文体上,本题更适于写成议论文,当然有的考生擅长小说,记叙文和记叙性散文的写作,也未尝不可,考生可根据对不同文体的驾驭能力来逃定。但不管是写成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离不开对材料中直接的核心词“发问”“结论”,以及需要补充出来的“探索过程”的思考与认识:结论既是发问的终点,又是下一次探索的起点。人们应立足于已有的结论,继续不断地向纵深处发问,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超越和突破,做出更大成绩,对群体、社会和人类而言,也才能破解一个个难题,取得更好的发展,开创更好的未来。

参考立意:

1.努力探索。

世界无限精彩,积极的生命总是带着好奇心、探索心去发现世界中的每一种美,感受世界的每一次脉搏。不断发问能够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使人生变得丰富。保有一份好奇之心,才能获得更多的乐趣。

2.尊重规律。

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都会通过事情的结果来体现。因此,应当在好奇探索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务实求证,获得深刻的认识,进而提升思想境界,表现出成熟的魅力。

3.过程与结果。

看重起点的好奇,可以享受探索的过程;看重终点的结论,能够体会发展的规律。发问与结论都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将两者融合,而不只拘泥于其中一点,才能充分释放自我成长发展的空间。

【解答】

于探索中获新知,于总结中得规律

年幼懵懂时,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长大成人后,在总结经验中得出规律。爱发问,善总结,这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

因为爱发问,人类以积极的眼光去探索浩瀚宇宙,并在不断探索中发现了一个个宇宙奥秘。因为善总结,人类以冷静的头脑分析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在突破与超越中破解了一个个自然之谜。

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之一。回望人类的发展进化史,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所以人类慢慢学会了用火取暖、磨制石器、冶炼铁器,培养出了解决难题的信心和勇气,有了不畏险阻、勇攀高峰的志气。放眼今天助力祖国发展的英雄人物,从“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谁不是在努力探索中一点点前进,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许他们在探索时,也曾有过惶惑与恐惧,但更多的必定是勇气和决心。哪怕探索的道路困难重重,他们也一路坚持,奉献自己的整个人生,使祖国终于能够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人类在生命的进程中习得的本领,也是引领人类发展走上正确道路的不二法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毛泽东通过总结历史的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唯一的正确道路坚信不疑,又在经历过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战斗洗礼后,总结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带领全国人民赢得了翻身解放,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了繁荣富强。今天的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昂首阔步,不断前进,以辉煌璀璨的发展成就让整个世界瞩目。

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不应为发问与总结孰优孰劣而徒自烦恼,而应当认识到这是人生道路上两个必经的发展阶段。在探索未知时,我们应不忘初心,以先辈为榜样,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在总结自身成长经验时,我们应全面着眼,以未来为准绳,坚定信心,明确方向。这样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胆识和勇气,才能收获独属于自己的明天的辉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只要我们爱发问,善总结,一定会迎来前途的一片光明!

【难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