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语文试卷

【334597】2021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时间:2025-01-21 15:31:53 作者: 字数:48246字

……………○……………外……………○……………装……………○……………订……………○……………线……………○………………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内……………○……………装……………○……………订……………○……………线……………○………………


2021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5分)按要求填空。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上》

2   ,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   •登建康赏心亭》)

3)王维《终南山》中的“      ”一联,以声入景,侧面写出了终南山的幽深空旷。

【答案】1)贤者能勿丧耳(2)楚天千里清秋 水龙吟(3)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得”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解答】故答案为:(1)贤者能勿丧耳(重点字:丧)(2)楚天千里清秋 水龙吟(重点字:吟)(3)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重点字:樵)

【难度】1

2.(3分)小明想选一副对联挂在书房,提醒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率冒失,以下选项中合适的一联是(  )

A.立定脚跟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

B.鹰隼入云睐所向,骅骝得路慎于平。

C.反观自己难全是,细论人家未尽非。

D.为人树起脊梁铁,把卷撑开眼海银。

【答案】A

【考点】对联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理解对联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需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再与题干的信息对应。

【解答】A.“立定脚跟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的意思是:首忌轻浮,立场要稳定,再忌畏缩,脊梁要挺直;又忌目光短小,眼光应远大,还忌心态失衡,心情要平和。书房里挂的对联提醒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率冒失,意思就是指忌轻浮,立场要稳定。所以“立定脚跟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符合要求。B.“鹰隼入云睐所向,骅骝得路慎于平”的意思是:人首要的是明确奋斗目标,要像鹰、隼一样高飞向上,做一个有益于国家人民的品格高尚的人;一旦事业有所成就,名誉之前,千万不能骄傲自满,谨防摔跤。不符合要求。C.“反观自己难全是,细论人家未尽非”的意思是:我们要正视他人,也要直视自己,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不符合要求。D.“为人树起脊梁铁,把卷撑开眼海银”的意思是:人要树起自己的脊梁骨,拿起书来读书,才能使眼睛更加的明亮起来。不符合要求。故选:A

【难度】1

3.(2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筹建历时 3 年。有关部门广泛征求了各方专家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馆的开放为本市又增加了一个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课堂。

对展陈大纲进行了修改完善

对布展设计进行了优化提升

③“风雨经远里,军史丰碑地”的主题鲜明突出

通过图文、实物、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讲述中央军委将近8年的历史变迁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答案】A

【考点】句子排序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从关联词、指代词、对应关系和逻辑顺序等角度展开思考。

【解答】本题则可以从逻辑顺序层面思考,在征求专家意见后,通常先从整体上修改展陈大纲,再从局部上优化布展设计,故排除CD两项。其次,应先介绍展览的形式,然后陈述展览的效果。据此排除B项。故选:A

【难度】1

二、阅读(70分)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合作之谜

长久以来,合作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这里所说的合作,是指群体(至少由两个成员构成)中的成员为让群体中所有成员都获益而做出贡献,不论其他成员是否也做出贡献。根据进化论,自然选择会促使个体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行为,而合作者在获益的同时还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所以每个人在和他人互动时都更有动力去“搭便车”,那么合作行为按说应该不会存在。然而,从远古的狩猎采集,到如今维护公益、组织大型活动,所有这些人类行为之所能够成功,归根到底都要依赖于我们愿意广泛地与其他社会成员合作。于是,我们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会有广泛的合作呢?

有一种理论认为,这种广泛的合作可以由亲缘选择机制来解释。母亲会为了拯救不慎落水的孩子而跳入水中,她这样做显然要付出个人的代价,甚至自己的生命。虽然这种合作行为以及有助于这种行为的基因对个体而言很危险,但有助于家族获益。即使这位母亲去世了,她的有助于合作的基因仍然会在她的孩子身上存续下去,并传递给更多的后代。这种理论就是亲缘选择理论。

不过,这种理论如果要成立,就需要满足以下假定:早在主要生活于很小的家族群体中时,人类的合作行为就受到亲缘关系的限制,而且现在的人类基因仍然留有这种合作的印迹。但现今居住在坦桑尼亚的哈扎人的生活方式对此假定提出了挑战。哈扎人有着与人类祖先相近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亲缘关系之外的合作,家庭内部的合作行为反而不多。很显然,解释广泛合作需要其他理论。

有人提出了直接互惠理论来解释广泛合作。该理论认为,广泛合作基于直接互惠机制,其基本内容是:明天继续合作的承诺可以激励今天的合作。这强化了人们的信任和期望:当你认识了某人并建立起合作关系后,无论此人是不是亲属,你们俩都能从中获益,并且这种关系在未来仍然有益。直接互惠与随时间推移而不断重复的互动有关,最优策略是“一报还一报”:一开始时你采取合作;如果对方合作,你将在下一轮互动中合作;而如果对方“搭便车”,你将在下一轮中“搭便车”。

但直接互惠理论无法解决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与他人的互相都是一次性的,为何其中仍有大量的合作?比如,一个人会避到一边让陌生人先走,有人会对流浪者慷慨相助……

科学家发现了直接互惠机制的局限,于是提出间接互惠机制:个体间的互动情况会被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观察到,并分享给更多的成员;成员之间对各种“好事”“坏事”的分享会影响当事人的声誉。张三对李四很友好,是因为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其他人日后对张三友好。这就是间接互惠理论。

直接互惠机制和间接互惠机制都是有效的,因为它们都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无法占方的便宜。你可以不再与那些喜欢“搭便车”的人继续交往,也可以一开始就避免与这类人交往。在这两种机制的运作下,人类社会足以发展出高水平的合作。但当人口规模足够大时,这两种机制就不那么有效了,因为“搭便车”者可以在欺骗一个人后接着寻找下一个目标,从而绕过“一报还一报”;而传播信息并跟踪社会中的每个人也变得更加困难,很可能在对方的“坏声誉”传到你耳边之前,你就被人家占了便宜。

而且我们不应忘记,人类许多重要的合作行为都需要由多人构成的群体整个参与,遗憾的是,对于此类合作行为何以能够存在,仅凭本文目前讨论的互惠机制仍然无法做出完满的解答,而需要做进一步探索。

1)第段中的“搭便车”是指    

2)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说的合作的一项是    

A.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交流,一对爱看电视的夫妻卖掉了家里的电视机。

B.为了当上寝室长,某寝室的两名同学每天打扫寝室卫生。

C.为了改善与同桌的关系,小洁主动在课间帮同桌打水。

D.为了全家人的健康,小亮力劝爸爸戒烟。

3)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互惠机制发挥作用要求人类具有预判能力。

B.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对合作者是有利的。

C.亲属之间的合作行为应当用直接互惠机制进行解释。

D.间接互惠机制只有在三人或更多人构成的群体中才能生效。

4)请分析第段中哈扎人的事例是如何证明亲缘选择理论存在缺陷的。

5)本文按照“亲缘选择理论——直接互惠理论——间接互惠理论”的顺序展开阐述,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原因。

【答案】1)在与他人互动中仅获益而不付出成本。(2B3C4)答案示例:根据亲缘选择理论所要满足的假定,人类祖先的合作主要在亲人之间进行。由于哈扎人的生活方式与人类祖先接近,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家庭外部的合作行为远多于家庭内部的,由他们的合作情况可以推断出人类祖先的合作行为主要不是在亲人之间进行的,这与前述假定矛盾。故亲缘选择理论有缺陷。(5)答案示例:我认为这样安排有以下原因:亲缘选择理论有较大局限,而两种互惠理论解释力更强,因此先写亲缘选择理论;从理论间的关系看,两种互惠理论内容上相关性强,内部关系更为紧密,应当连续阐述;在两种互惠理论中,间接互惠理论是作为直接互惠理论的补充而被提出的,从理论发展的时间顺序和事理顺序看,直接互惠理论都要放在间接互惠理论之前。

【考点】论文;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理解题干中概念的含义,作出正确的分析。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

【解答】1)根据“合作者在获益的同时还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可知“搭便车”指的是在与他人互动中仅获益而不付出成本。(2)根据“这里所说的合作,是指群体(至少由两个成员构成)中的成员为让群体中所有成员都获益而做出贡献,不论其他成员是否也做出贡献”可知“为了当上寝室长,某寝室的两名同学每天打扫寝室卫生”不属于“为让群体中所有成员都获益而做出贡献”,所以不属于本文所说的合作。故选B。(3)根据“广泛的合作可以由亲缘选择机制来解释”“广泛合作基于直接互惠机制”“直接互惠机制和间接互惠机制都是有效的”无法推断出“亲属之间的合作行为应当用直接互惠机制进行解释”。故选C。(4)根据“但现今居住在坦桑尼亚的哈扎人的生活方式对此假定提出了挑战。哈扎人有着与人类祖先相近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亲缘关系之外的合作,家庭内部的合作行为反而不多。很显然,解释广泛合作需要其他理论”可知由于哈扎人的生活方式与人类祖先接近,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家庭外部的合作行为远多于家庭内部的,由他们的合作情况可以推断出人类祖先的合作行为主要不是在亲人之间进行的,这与前述假定矛盾。(5)根据第二段“有一种理论认为,这种广泛的合作可以由亲缘选择机制来解释”“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亲缘关系之外的合作,家庭内部的合作行为反而不多。很显然,解释广泛合作需要其他理论”可知亲缘选择理论有较大局限,而两种互惠理论解释力更强,因此先写亲缘选择理论。根据“直接互惠理论无法解决一个问题”可知在两种互惠理论中,间接互惠理论是作为直接互惠理论的补充而被提出的。答案:(1)在与他人互动中仅获益而不付出成本。(2B3C4)答案示例:根据亲缘选择理论所要满足的假定,人类祖先的合作主要在亲人之间进行。由于哈扎人的生活方式与人类祖先接近,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家庭外部的合作行为远多于家庭内部的,由他们的合作情况可以推断出人类祖先的合作行为主要不是在亲人之间进行的,这与前述假定矛盾。故亲缘选择理论有缺陷。(5)答案示例:我认为这样安排有以下原因:亲缘选择理论有较大局限,而两种互惠理论解释力更强,因此先写亲缘选择理论;从理论间的关系看,两种互惠理论内容上相关性强,内部关系更为紧密,应当连续阐述;在两种互惠理论中,间接互惠理论是作为直接互惠理论的补充而被提出的,从理论发展的时间顺序和事理顺序看,直接互惠理论都要放在间接互惠理论之前。

【难度】3

5.(2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交情

运河一路蜿蜒,从烟雨江南伸到鲁地西北,像碧蓝丝带,绕德州城西,再蜿蜒向北,流向天津。德州徐家渡一带,码头集中,粮船如梭,游人如织,一派繁华景象。徐家渡到德州城有一官道,两旁遍布着店铺,冯家当铺和马家酒楼是其中较大的两家。

冯家当铺老板冯英,德州当地人。冯家当铺对面就是马家酒楼。马家酒楼老板马戎,祖籍河北景州。酒楼主营鲁菜,最拿手的有熘黄菜、红烧肘子、九转大肠、十大蒸碗,日常迎宾之外,还承接附近商铺及村里大户人家的红白宴席,生意非常红火。

这天中午,冯英和手下掌柜在马家酒楼喝个小酒,算是对一个月辛苦的犒劳,也顺便唠一唠生意上的事儿。正喝得高兴,伙计端一个菜上来。菜来了,九转大肠——伙计这一吆喝,旁边有个黑壮汉就拍桌子一声大吼,伙计!咱这桌的九转大肠咋还不上?伙计赶紧上前弯腰说,这位大爷,您比人家来得晚……胡说!谁看见了!客人站了起来,要发难。冯英马上喊了一声,伙计,把菜给那位贵客端去。伙计哪好意思,面露难色,冯英笑着说,怎么,还要我亲自送去?伙计这才赶紧将菜送了过去。

这一切,马戎都看在眼里。马戎向来佩服冯英厚道豁达,遂有意亲近,有时见冯英在酒楼独酌,马戎便加个菜,或温壶酒,凑凑热闹。虽是生意人,难得他俩性情良善,都不太看重钱财。两人兄弟相称,非常投缘,冯英开玩笑说,因冯家曾使船,就加了两点水,马冯本是一家亲呢。

夏天某夜,莫名一场大火,把马家酒楼烧个精光,更有三位住客遭难。天没亮,德州城里来了几个巡捕。马戎对为首的刘天说,住宿登记的本子也烧了,不知道这几人来路,我尽力找,能私了就私了,如果不成,我都接着。刘天拍了拍巴掌说,好好好,既然这样,兄弟也不难为马老板,只是——您家公子——要随兄弟回去,做个质押。马戎一听,急了,说,我儿体弱,而且,谁不知我马戎就住在运河边上,又有房产,还能跑了不成?刘天摇了摇头道,这可不好说。不由分说,就将马戎儿子带走了。

两个月后的一天,冯英正在家,听伙计说马老板来访,赶紧迎了出去。未及寒暄,冯英就问,马兄,事情怎么样?马戎走到冯英跟前,一揖到地,说,冯兄,拉兄弟一把。冯英吃了一惊,赶紧扶他坐下,道,咱们本家弟兄,有话直说。原来,经过马戎努力,三家里找到了两家,花了大价钱私了,还有一家一直未能找着,可儿子一直在大牢里,有一顿没一顿,再这么下去,非毁在里边不可,马戎找到刘天,想把儿子保出来,刘天要一千大洋,马戎卖了房子,只凑得五百大洋……马说到这里,把手里提的精致木盒放到八仙桌上,打开盒盖,取出一件瓷罐,罐体正面朝前,呈给冯英说,冯兄,这是我家祖传一件瓷器,您先瞧瞧,若能入眼,就当给您。<u>冯英把瓷罐捧在手里,仔细地看了又看,然后说,精品,精品呀,这是明成化年间的玩意儿呀!</u>马戎有点儿紧张,站起来问,冯兄,能质五百大洋?冯英笑了笑说,不止不止。马戎松了口气,缓缓坐回了椅子上。

拿了大洋,谢过冯英,马戎拱手告辞。刚迈出门槛,马戎又折了回来,双眼直直地看着冯英。冯英拍拍他的肩膀,马兄,有话请讲。马戎偌大的一个汉子,竟忸怩起来说,冯、冯兄,这个物件儿,确是祖传而来的……兄弟不想——在兄弟手上……冯英打断他说,明白了,兄弟放心,我一家老小不到讨饭地步,早晚等您来赎,绝不出手。马戎强忍住泪,别过头去,顿了一下,冲冯英拱了拱手,大踏步走出冯家。

马戎儿子当晚就放了回来,由夫妻俩搀扶着来向冯英道谢。那一副瘦脱了形的可怜样子,冯英看了,也心酸不已。

马戎在酒楼原址搭了个大草棚,卖上了烧饼,炸油条、蒸包子、代卖扒鸡这些老本行也都重拾起来。马老板并未垮掉,他仍一身清爽,声音洪亮。眼看生意日益红火,冯英也替他高兴,说,到时候再把酒楼盖起来,不盖三层了,咱盖五层。

世事难料。这年十月,日寇攻打德州,兵荒马乱。马戎和冯英先后关了生意。马戎回景州老家避乱,到冯家道别,冯英拿出了装有瓷器的盒子说,马兄,这件东西,您带着。马戎摇摇头,涨红了脸说,不行,交情归交情,咱们兄弟,不能坏了您这一行的规矩。临分手,两个人紧紧抱在一起。

马戎走后就没了音信,只有运河的水日复一日流着。

二十年过去了。一天,冯英正在院子里坐着喝茶,家人递上一张发黄的纸片,说门外有一老人来访。冯英打开一看,竟是二十年前冯家当铺的一张当票。冯英脑子忽地一下就热了,一路小跑出去,嘴上不迭地喊马戎兄马戎兄。门外老人正是马戎,见到冯英,也是热泪盈眶。两人紧紧抱在一起。

互诉离情后,冯英递上当年那件瓷器,马戎拿出一本早准备好的存折。冯英看了看存折上的数字后说,不行,太多了,只收约定的半年利息,半年之外,都是交情。

不料,马戎抱着那个瓷罐跪了下去。冯英想拉,没拉住,“咚”的一声,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竟磕下头去。冯英见他肩头颤抖,赶紧将他扶起。

马戎说,冯英兄弟,马某对不住您,当年拿一件赝品骗了您,马某向您谢罪!

冯英抱住马戎的肩膀,说,马兄言重了,您说的,我一开始就知道,别离死生,乃见交情,我一直都相信您,不管您来不来。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

1)小说第段运用动态的视角进行环境描写,很有镜头感,请加以赏析。

2)分析第段“让菜”的场景对塑造冯英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3)本小说最后两段的情节出人意料,细加品味又合情合理,这与诸多细节的成功刻画密不可分,请从这一角度对第段画线部分的细节描写加以赏析。

4)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最感人小说”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

【答案】1)本段环境描写运用动态的视角持续推进画面,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从阔大的环境逐步聚焦到小说主人公的活动场所,带着读者进入小说场景,沉浸其中。(2)本段描写了冯英让菜的场景,面对黑壮汉蛮横无礼的言行,冯英的反应即两次言语以及“笑着说”的情态,刻画出冯英的宽厚豁达和待人处事的圆融练达。(3)结尾处冯英说他早知瓷器是赝品,出人意料。第段“仔细地看了又看”隐含了冯英发现瓷器是赝品后的复杂心理:考虑到马戎告借无门、救子心切的境况以及他与自己的交情,思考如何在帮助他的同时顾全他的颜面,决定不予揭穿,然后还编造瓷器的年份加以掩饰。这一细节与冯英体贴周全、练达圆融的个性一致,写得自然巧妙,不露痕迹,使小说更具可读性。(4)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别离死生,乃见交情。无奈相欺数十年后仍加挽回的守信,明知有伪不加揭穿仍施以援手的温暧。一诺不移、重情重义的情节和美德深深感动着我们,现将该小说推荐给大家,希望也能感动大家。

【考点】小说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段落环境描写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环境描写的内容,从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场景描写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场景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细节描写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提示读懂相关内容,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实用性语段的写作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要求写好推荐语。

【解答】1)小说第段环境描写运用动态的视角持续推进画面,由“运河一路蜿蜒,从烟雨江南伸到鲁地西北”到“德州徐家渡一带”再到“徐家渡到德州城有一官道,两旁遍布着店铺,冯家当铺和马家酒楼是其中较大的两家”,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从阔大的环境逐步聚焦到小说主人公的活动场所,带着读者进入小说场景,沉浸其中,环境描写很有层次感。(2)本段描写了冯英让菜的场景,“拍桌子一声大吼,伙计!咱这桌的九转大肠咋还不上?”“胡说!谁看见了!客人站了起来,要发难”表现黑壮汉蛮横无礼的言行,反衬了冯英的形象。而冯英的反应“冯英马上喊了一声,伙计,把菜给那位贵客端去”“冯英笑着说,怎么,还要我亲自送去?”两次言语以及“笑着说”的情态,则直接刻画出冯英的宽厚豁达和待人处事的圆融练达。(3)结尾处冯英说他早知瓷器是赝品,看起来出人意料。但在第段“冯英把瓷罐捧在手里,仔细地看了又看,然后说,精品,精品呀,这是明成化年间的玩意儿呀!”中早有暗示,其中“仔细地看了又看”隐含了冯英发现瓷器是赝品后的复杂心理:考虑到马戎告借无门、救子心切的境况以及他与自己的交情,思考如何在帮助他的同时顾全他的颜面,决定不予揭穿,然后还编造瓷器的年份“这是明成化年间的玩意儿呀”加以掩饰。这一细节表现了冯英体贴周全、练达圆融的个性,写得自然巧妙,不露痕迹,使小说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4)紧扣题干中“最感人小说”的特点进行理解,推荐时要抓住小说的感人之处来写。如两人的惺惺相惜,生离死别,两个人经得住岁月考验的交情,冯英的善意与为人的圆融,马戎的诚信重义等。示例: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别离死生,乃见交情。无奈相欺数十年后仍加挽回的守信,明知有伪不加揭穿仍施以援手的温暧。一诺不移、重情重义的情节和美德深深感动着我们,现将该小说推荐给大家,希望也能感动大家。答案:(1)本段环境描写运用动态的视角持续推进画面,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从阔大的环境逐步聚焦到小说主人公的活动场所,带着读者进入小说场景,沉浸其中。(2)本段描写了冯英让菜的场景,面对黑壮汉蛮横无礼的言行,冯英的反应即两次言语以及“笑着说”的情态,刻画出冯英的宽厚豁达和待人处事的圆融练达。(3)结尾处冯英说他早知瓷器是赝品,出人意料。第段“仔细地看了又看”隐含了冯英发现瓷器是赝品后的复杂心理:考虑到马戎告借无门、救子心切的境况以及他与自己的交情,思考如何在帮助他的同时顾全他的颜面,决定不予揭穿,然后还编造瓷器的年份加以掩饰。这一细节与冯英体贴周全、练达圆融的个性一致,写得自然巧妙,不露痕迹,使小说更具可读性。(4)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别离死生,乃见交情。无奈相欺数十年后仍加挽回的守信,明知有伪不加揭穿仍施以援手的温暧。一诺不移、重情重义的情节和美德深深感动着我们,现将该小说推荐给大家,希望也能感动大家。

【难度】5

6.(12分)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虞美人

[北宋]晁补之

原桑飞尽霜空杳。霜夜愁难晓。油灯野店怯黄昏。穷途不灭酒杯深。故人心。

羊山古道行人少。也送行人老。<u>一般别语重千金。明年过我小园林。话如今。</u>

1)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为这首词添加一个题目,以下选项中合适的一项是    

A.野望

B.归隐

C.饯别

D.怀旧

2)下列关于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原桑”两句以萧条之景渲染悲壮情绪。

B.“油灯”句借助典型画面表现人物心理。

C.“羊山”两句以行人情状反衬自身遭遇。

D.全词不事雕琢,用语清丽,情思宛转。

3)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词中画线部分。

【答案】1C2B3)示例:“一般”句写临别寄语,然后由实入虚,想象将来在自家的小园林再次相逢,借此慰藉心灵,冲淡离别的感伤。“话如今”是说此次的聚散会成为日后重逢时回忆的话题,是对所想象的虚境细化深入,突出对此次相聚的珍惜以及离别的难舍。虚实相生的写法拓宽了词境,将喜忧交织表现得细腻宛转,真切感人。

【考点】写景咏物;鉴赏诗词意境;鉴赏诗词形象;鉴赏诗词语言;鉴赏诗词技巧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诗歌题目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诗歌内容,再联系选项具体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写作特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结合相关诗句具体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与赏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语句的大意,再结合题干具体赏析。

【解答】1)结合上文分析,可知此诗是描写与故人离别时的场景,分析选项可知,合适的题目为“饯别”即送别之意。故选:C。(2A.“悲壮情绪”表述有误,全诗并未有悲壮情绪,最后两句有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之意。C.并非反衬,古道行人少正与作者心境相符合。D.“全词不事雕琢”有误,此诗正是通过对油灯、野店、古道行人等的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故选:B。(3)“—般别语重千金。明年过我小园林。话如今”是作者的临别寄语,期待与友人明年此时在这里相聚。“一般别语重千金”是实写,作者确实在送别友人;“明年过我小园林。话如今”是作者想象(期待)的情景,是虚写。情感上,从现在的送别到对未来相聚的期许,将离别之忧与相聚之喜相结合,情感更为真切、感人。由此理解即可。答案:(1C2B3)示例:“一般”句写临别寄语,然后由实入虚,想象将来在自家的小园林再次相逢,借此慰藉心灵,冲淡离别的感伤。“话如今”是说此次的聚散会成为日后重逢时回忆的话题,是对所想象的虚境细化深入,突出对此次相聚的珍惜以及离别的难舍。虚实相生的写法拓宽了词境,将喜忧交织表现得细腻宛转,真切感人。

【难度】3

7.(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吴仅传

[北宋]郑獰

  1. 吴仅,字庶几,鄱阳人。天圣五年进士擢第。

  2. 君廉悍,于事无所顾避,崷崷有芒角。知彰明县,韩丞相使蜀,知君才,郡县冤讼多以属君。<u>蜀人诉盐井虽泉涸,官犹捕系责赋,至坏产或榜死狱中,不得免</u>君请更法,泉竭盐不出,则官闭其井。人获利焉。韩丞相嘉之。

  3. 翰林宋公祁提举在京诸库务,荐君为属官。<u>群司安于废堕上下盖覆一切阔略不问以为大体</u>君佐宋公为治,奸搜蠹,穷其根穴,收什包罗,尺寸无所漏失。主吏怵惕,始知有公法。老人至今有能言宋公时事者,维君有助焉。

选知开封县。中贵人常遣吏持公移诉某事,君曰:“中贵人诚贵重,然所诉乃私事,尚得为公移耶?”捶其吏,之贵家游观,多借县民牛。有干君者,君曰:“吾家鄱阳乃有牛,远不能致,奈何?”竟不与。于是莫能有挠县者。君平生所持皆如此,与人聱牙常不合,而卒亦用此取困。

及为楚州,愈厉刻自信,不肯随众。楚为东南冲,舟车日叩境,接聒不得休息。前为守者,率民事,专治宾客。君輒谢罢,孤坐听民事,宾客至者,虽烜赫巨官,饷之壶酒盘飱而已,未尝留连歌呼醉饮以结恩意。往来者皆索莫,遂得毁言。又与人持曲直相排击,由是被谪。

朝廷复欲携挚用君,以君使江南,督责有劳,复君职任。韩丞相为山陵使,又以君营缮下宫。还,至汜水县,得疾卒,享年六十二。

【注释】廉悍:指方正严厉。公移:公文。

1)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奸搜蠹     民事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捶其吏,   

A.派遣

B.谴责

C.发配

D.驱逐

往来者皆索莫   

A.无所事事

B.寂寞消沉

C.失意寥落

D.空乏穷尽

3)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蜀人诉盐井虽泉涸,官犹捕系责赋,至坏产或榜死狱中,不得免。

4)第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群司安于废堕上下盖覆一切阔略不问以为大体。

5)第段中吴仅用不同的说话方式、语气拒绝了权贵的诉求,请分析其不同之处。

6)吴仅的仕途经历与他“廉悍”的特点紧密相关,请联系第段和第段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1揭露 搁置,放下(2D C3)蜀地之人申诉,虽然盐井泉水干涸,官府仍拘捕关押盐民征收盐税,以至于盐民毁败家产或者在狱中被捶打至死,也不能免除赋税。(4)群司安于废堕/上下盖覆/一切阔略不问/以为大体。(5)第一次应答,吴仅在承认中贵人身份贵重后,用“然”字转折语气,又以反问指出私事不应用公文传达,用义正辞严的方式断然拒绝,有威慑力。第二次应答,吴仅以牛远在家乡为托词,又以“奈何”缓和语气,以调侃、幽默的方式委婉拒绝,表面无奈,暗含锋芒。(6)吴仅在彰明县时,因为方正严厉,得到韩丞相赏识而被委以重任;他请求更改不合理的盐法,使蜀地盐民获益,受到褒奖。他在楚州时,也因为方正严厉,不攀附迎合,从而遭到诋毁;又与人争论是非,得罪同僚,导致仕途受挫。

【考点】文本类型;一般实词

【分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联想法”,即将根据上下文语境和平时积累推断词义。

2)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3)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实在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5)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6)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解答】1句意:揭露有害国家社会的不法行为。披,揭露。句意:随意搁置百姓的事情。置,搁置。(2句意:用拳头或棒槌敲打官员,并驱逐他们。故选D句意:来往经过的人都失意寥落。故选C。(3)“蜀人诉盐井虽泉涸”,蜀地之人申诉,虽然盐井泉水干涸;“捕系”,拘捕关押;“责赋”,征收盐税。句意:蜀地之人申诉,虽然盐井泉水干涸,官府仍拘捕关押盐民征收盐税,以至于盐民毁败家产或者在狱中被捶打至死,也不能免除赋税。(4)“于废堕”是“安”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故在“废堕”后断开,“上下覆盖”为主谓短语,前后断开,“以为大体”为动宾短语,在前面断开。

故答案为:群司安于废堕/上下盖覆/一切阔略不问/以为大体。(5)根据“中贵人诚贵重,然所诉乃私事,尚得为公移耶”可知吴仅在承认中贵人身份贵重后,用“然”字转折语气,又以反问指出私事不应用公文传达,用义正辞严的方式断然拒绝,有威慑力。根据“吾家鄱阳乃有牛,远不能致,奈何”可知吴仅以牛远在家乡为托词,又以“奈何”缓和语气,以调侃、幽默的方式委婉拒绝,表面无奈,暗含锋芒。(6)首先找到体现他“廉悍”的句子,如“君廉悍,于事无所顾避,崷崷有芒角。知彰明县,韩丞相使蜀,知君才,郡县冤讼多以属君。蜀人诉盐井虽泉涸,官犹捕系责赋,至坏产或榜死狱中,不得免。君请更法,泉竭盐不出,则官闭其井。人获利焉。韩丞相嘉之”可知吴仅在彰明县时,因为方正严厉,得到韩丞相赏识而被委以重任;他请求更改不合理的盐法,使蜀地盐民获益,受到褒奖。根据“及为楚州,愈厉刻自信,不肯随众。楚为东南冲,舟车日叩境,接聒不得休息。前为守者,率置民事,专治宾客。君輒谢罢,孤坐听民事,宾客至者,虽烜赫巨官,饷之壶酒盘飱而已,未尝留连歌呼醉饮以结恩意。往来者皆索莫,遂得毁言。又与人持曲直相排击,由是被谪”可知他在楚州时,也因为方正严厉,不攀附迎合,从而遭到诋毁;又与人争论是非,得罪同僚,导致仕途受挫。所以他的仕途经历跟他“廉悍”的性格特点有关。答案:(1揭露 搁置,放下(2D C3)蜀地之人申诉,虽然盐井泉水干涸,官府仍拘捕关押盐民征收盐税,以至于盐民毁败家产或者在狱中被捶打至死,也不能免除赋税。(4)群司安于废堕/上下盖覆/一切阔略不问/以为大体。(5)第一次应答,吴仅在承认中贵人身份贵重后,用“然”字转折语气,又以反问指出私事不应用公文传达,用义正辞严的方式断然拒绝,有威慑力。第二次应答,吴仅以牛远在家乡为托词,又以“奈何”缓和语气,以调侃、幽默的方式委婉拒绝,表面无奈,暗含锋芒。(6)吴仅在彰明县时,因为方正严厉,得到韩丞相赏识而被委以重任;他请求更改不合理的盐法,使蜀地盐民获益,受到褒奖。他在楚州时,也因为方正严厉,不攀附迎合,从而遭到诋毁;又与人争论是非,得罪同僚,导致仕途受挫。

【难度】5

8.(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虔州柏林温氏书楼记

[北宋]李觐

南川自豫章右上,其大州曰吉,又其大曰虔。二州之赋贡与其治讼,世以为剧,则其民氓众夥可识已。□□吉多君子,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虔无有也。疑其去京愈远,风化之及者愈疏,乘其丰富,以放于逸欲,宜矣。

故人许某踵予门,道虔州石城进士温某之为人曰:“温君少时,求禄而莫之得,慨然自谓:‘   ’乃图山泉美好处,莫居柏林,因作讲学堂,房数十其楹。凡书在国子监者,皆市取,且为楼以藏之。孜孜以教子弟、礼宾客为己任。”许君,不妄人也,今其所称,与向之疑者不类,是虔之福欤。

自古圣人之德业,举在于书。圣人者,非其智造而巧为之也,天之常道,地之常理,万物之常情也。天地万物之常而圣人顺之,发乎言,见乎行事。今温君聚书勤勤,是有意于圣人。有意于圣人,则岂一家而已,邻里乡党庶乎偃伏之矣。然则虔人之成大名、至大官,盖未易知,尚何吉之愧哉?

  1. 柳子厚于楚越间山水,如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犹有记,以启好游者。今有人为藏书之楼,非特山水之胜,记之以启好书者,不亦可乎?<u>子欲一至栏边,四顾天外,江山进前,文史相对。清风兮我扇,白云兮我盖。召屈原于湘鱼之口,呼李白于海鲸之背。漱宝玉之余润,拭明珠使去颣</u>酒酣兴尽,交揖而退。其乐可言耶?而未之得也。

皇祐五年秋七月庚子记。

【注释】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意思是在朝廷做官的人接连不断。 偃伏:这里用来比喻道德教化产生的影响。 颣:疵病,缺点。

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虽然

B.以是

C.若然

D.于是

2)适合填入第段画线处的一项是    

A.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B.暂息乎其已学者,而勤乎其未学者。

C.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

D.不得诸外,盍求诸内,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孙。

3)第段结尾处再次将虔州与吉州作比较,请分析这样写有何作用。

4)与本文其他部分相比,第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1A2D3)第段结尾处针对文章开头所说的虔州不如吉州重风化、多君子、出重臣,指出书楼的建成将改变这一状况,虔州士人的德业将不逊于吉州,再次作比较,强调了书楼在教育风化上的作用,隐含着对温氏的赞扬。(4)从句式的骈散角度看,相对于文章其他部分用散句交代温氏书楼的建造、价值等,第段画线部分用骈句写就,驰骋想象,目接胜景,抒发沾溉典籍、交接古人的读书之乐。骈散句式的使用与其内容、表达方式、情感相匹配。画线部分语言整饬有节奏感,具音韵之美,与文章其他部分形成错落,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考点】内容理解;表达技巧;结构思路;散文;文言虚词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填写句子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句子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画线句子与整篇文章进行比较。

【解答】1)根据前后语境的分析,“吉多君子,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与“虔无有也”形成转折关系。A.虽然,即使这样,表转折。B.以是,因此,表因果。C.若然,像这样,连接词。D.于是,表顺承。故选A。(2)根据横线后面的内容“乃图山泉美好处,莫居柏林,因作讲学堂,房数十其楹。凡书在国子监者,皆市取,且为楼以藏之”此处应填“不得诸外,盍求诸内,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孙”。故选D。(3)结尾处“然则虔人之成大名、至大官,盖未易知,尚何吉之愧哉”再次将虔州与吉州作比较,是针对开头“吉多君子,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虔无有也”虔州不如吉州重风化、多君子、出重臣,指出书楼的建成将改变这一状况提出的,强调了书楼在教育风化上的作用,隐含着对温氏的赞扬。(4)“子欲一至栏边,四顾天外,江山进前,文史相对。清风兮我扇,白云兮我盖。召屈原于湘鱼之口,呼李白于海鲸之背。漱宝玉之余润,拭明珠使去颣”句式工整,为骈句,整篇文章骈散结合,与其内容、表达方式、情感相匹配。答案:(1A2D3)第段结尾处针对文章开头所说的虔州不如吉州重风化、多君子、出重臣,指出书楼的建成将改变这一状况,虔州士人的德业将不逊于吉州,再次作比较,强调了书楼在教育风化上的作用,隐含着对温氏的赞扬。(4)从句式的骈散角度看,相对于文章其他部分用散句交代温氏书楼的建造、价值等,第段画线部分用骈句写就,驰骋想象,目接胜景,抒发沾溉典籍、交接古人的读书之乐。骈散句式的使用与其内容、表达方式、情感相匹配。画线部分语言整饬有节奏感,具音韵之美,与文章其他部分形成错落,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难度】3

三、写作(70分)

9.(70分)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今年高考作文延续了上海高考作文一贯的极具思辨性的特色,从时间维度追问意义和价值的生成。“有人说……,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二元对立的观点,看似审题难度不大,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但富含哲学思想。

材料第一句的关键词有“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被人们认知”。其中,“时间的沉淀”指经历了一定的时间后,社会会对事物的价值进行“选择”或“扬弃”。而“事物的价值”不是时间赋予的,而是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同时,事物的价值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环境不同,事物的价值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且人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在时间的前进中不断深化和提高,这对于判断事物的价值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第二句话“不尽如此”不是对第一句话的直接反对,而蕴含了很多含义。一,事物价值的呈现不一定要经历时间的沉淀;二,当前发现的事物的价值不一定是事物最本质的价值;等。

两种看法可以立意,但写作时要注意,认知事物离不开对环境的判断、正确的认知方式及本身的认知水平,这些都离不开时间的打磨。文中应强调在“时间”背后所体现出的人在认知过程中的付出。

参考立意:

1)经历过时间检验的艺术作品,方为经典。

2)事物的价值具有多样性,不可偏颇论断。

3)人的认知是有限的,需要以开放的心胸和发展的目光提升自己、认识世界。

【解答】

时间创造价值

有人说:别人做视频是用脑子,但李子柒却是用心。一个短短的做柿饼的5分钟视频,从阳光和煦到白雪皑皑,拍摄剪辑用了一年的时间;为了拍“活字印刷”,专门花了小半年时间去学,最后才拍出木活字的视频。用真心和时间打磨出来的成功,已经深深打上了李子柒的印记,所以这才是她真正具有核心优势的“不可替代性”。这大概就是时间的魅力吧。

时间创造了奇迹。历经13个朝代兴衰的西安,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巨变;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历经沧海桑田的古城墙、藏有天竺经书的大雁塔,都在这里沉淀着。二千六百多年历史的邯郸,有气势宏伟、古朴沧桑的古城墙;端庄秀丽、结构独特的弘济桥,号称赵州桥的“姊妹桥”;有历经风雨、引人探究的毛遂墓;布局合理、建造考究的西八闸。古城北京,天坛以其布局合理、构筑精妙而扬名中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地方;颐和园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圆明园是有名的皇家园林;明十三陵是最大的皇家陵寝墓群,极为壮观。

经过时间沉淀的事物才是最有价值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吐露着自己壮志;“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唐太宗思考着自己的镜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展示着他的豁达;“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诉说着家国情怀;“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书写着满腔失意。种植、造纸、采煤、冶金是古人的智慧,经史子集、诗书礼易是古人的智慧,三十六计,斧钺剑戟是古人的智慧;京剧、豫剧、川剧、评剧、黄梅戏是古人的智慧。

浩瀚宇宙,巍巍中华,上至三皇五帝启、下至唐宋元明清,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论是一例例荣辱兴衰的事件,一个个感天动地的人物,还是一本本古书经籍的记载,这过往的历史和流传的典籍,都在向世人展示着,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难道它没有价值吗?

时间使我们丰厚。

【难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