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语文试卷

【334593】2021年高考作文集锦

时间:2025-01-21 15:31:50 作者: 字数:79451字

…………○…………外…………○…………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内…………○…………装…………○…………订…………○…………线…………○…………

Shape2

绝密·启用前

2021年高考作文集锦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分




一、作文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

[]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不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6.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7.作文。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8.作文。

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9.作文。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不得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范文)

时代已大有可为,我们当有所作为

吴彬丽

时光流逝,浪潮翻滚,我们来到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时代:政治昌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欣欣向荣。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身处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繁荣昌盛是发展的土壤,而即使是挑战,背后也是机遇,就算是危机,当中也孕育着先机。此时此刻的我们,要立于时代潮流,必须有所作为。

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我们发现其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成为了成长和发展的土壤:无论是“五四”、“七—”—类的节日还是红色歌曲,无论是经典作品还是景仰的烈士、学习的榜样,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这不仅是时代大有可为的生动表现,更是时代大有可为的根本。

正因为如此,身处这个大时代发展的我们,不能辜负这时代给予我们的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而更应该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融汇在一起,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我们看到,非典肆虐时,钟南山让“重症患者都到我这里来”,而新冠未明时,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又火速驰往武汉﹔我们也看到袁隆平怀揣着两个伟大的梦想,在水稻田里耕耘,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更是造福了全人类;我们还看到许许多多的青年人深入到扶贫攻坚一线,“以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我们更看到,每一个你我,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这些,都是身处可为的时代里的有所作为。

可为与有为,看似独立,实则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可为是有为的前提和条件,有为是可为的目的和根本。没有可为的条件,虽然可能也会有“乱世出英雄”的情况,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生存已经是难事,又何来发展?然而,如果没有有所作为之心,那么可为的条件也是徒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
审题)
该作文命题指向较为宏大的时代命题,站在新百年的节点上,强调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于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和为国选材的高考任务,引导青年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起来,综合性很强。材料设置情境和写作任务,引导考生在读图基础上体悟含义,从部分到整体,从形式到内涵,感知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断探究,进而鉴别取舍,以文章形式呈现个人思考,实现对考生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
首先,题目将青年的成长与未来发展置于当代中国特定的环境中,展现出当代青年的成长受到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浸润和滋养,青年的未来也必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的事实,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我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考生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的历史规律,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融汇在一起,进而思考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做什么,怎样才能有所作为,完成新一代青年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肩负时代重任、续写时代新篇的历史使命。新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的接班人,学生的担当和责任感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社会才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可以将此作为一个切入点。
其次,材料本身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空间。材料以第一人称复数的“我们”,将考生带入共同参与、共同记忆的同情共感的情境中,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极其自然地转化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使其能够有切身体验,有感可发、有感而发,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在写作能力考查中的有机融入。考生首先应该思考“可为”和“有为”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作为关系型的话题,它们以相对概念的形式出现。结合材料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时代是“大有可为”的,而青年自当“有为”,由此,可以将话题延伸到“个人”与“大我”之间的关联。更进一步,可以思考“历史”与“现在”的关系。材料的主题内容先总述了在百年历程中,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血脉灵魂,之后分别列举节日、歌曲、作品、烈士、榜样等为实例。这百年的文化是开创今日“可为”时局的原因,也是当今青年的“有为”底气,由此可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
再次,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在国家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一份子,都有“可为”的机遇、条件和环境。而对每个中国人来讲,我们又都应该“有为”,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总结来讲:如今的中国,我们“可为”;如今的中国人,应当“有为”。
(
立意)
1.
把握正确的方向,大有可为
2.
带着担当与责任继续前行,不负众望。
3.
响应时代召唤、肩负时代使命。
4.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勇于担当。
5.
做可为之事,成有为青年。
6.
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
7.
握可为时代之脉,做有为青年
8.
为所应为 激流勇进
9.
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
10.
时代向前 吾辈向上
(
精彩片段)
1.
青春正好,希望你们用担当来诠释青春的本色。担当是什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抱负,是抗击疫情中“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担当是社会责任,担当更是一种家国情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你站立的地方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从古至今,中国经历的磨难不消细数,但凡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都能说出来;而中国之所以能够历经时间赋予的种种考验,于灾难中涅槃重生,正是因为那时候的中国有那些有志青年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中国的未来。他们在当时黑暗的中国成为一点火光,渐渐的汇聚到一起,再燃起周围的人的热血。所以,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的能量,我们都要向上。
2.“
我们的生命格局,若与国与民共振,才真正有了风骨与气象”,一中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如是说。的确如此,作为身处大好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我们要勇担振兴民族的责任,少年力微仍系国,时代在向前,吾辈应向上。孙中山先生曾说:“唯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海枯石烂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先贤的教导犹在耳畔,我们要时刻牢记,祖国的发展需要吾辈之努力,祖国的航帆需要吾辈之护航,只有敢于担当,才会绽放我们青年人的光彩。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与脊梁。我们对“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的祖国充满眷恋,对“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的前程满怀信心。身处大好时代,我辈青年当自强,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

2.(范文)

持修身明义之志,做筑梦新青年

澎湃动能,无限可能,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当有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追求昂霄耸壑的气象。汉代扬雄以射箭喻指青年追逐理想的过程,读之深以为然,最富有朝气和梦想的当代青年,更是应该能修身矫思且明义,一箭射中自己的理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弓是基础,决定你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拉出理想的矢。“凡事之本,必先治身。”青年当以修身为本,本立则道生。以学习作为人生成长之梯,可以修学识之身;以自持作为理想追求之尺,可以修品德之身。矢是方法,决定你拉弓的路径是否正确。八十多岁的终南山的使命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八十多岁的袁隆平的理想是“禾下乘凉梦,一稻便一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端正的思想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

道义的靶心彰显青年立场,担着道义的铁肩能铸就精彩人生。义谓天下合益之理,道谓天下通行之路。古人认为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以义作为行事准则。抗疫背景下,中国始终坚持“讲道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的大国立场,展现了中华文明所秉持道义信念的生生不息。大至为国为民的家国大义,小至举手之劳的点滴善举,是油条哥不用复炸油的坚守良知,是一元钱抗癌厨房的善良体贴,凡此种种,皆为典范。每一位新青年都应该找到自己的道义靶心,可以不全然相同,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古人的语句常读常新,先修其身以积蓄力量,再矫其思以确定角度,后立其义以瞄准目标,才有射箭时的游刃有余。树立何种人生理想,选择哪种奋斗方向,才能奠定实现理想的坚实基础。

修身矫思和坚持道义的理想实现需要付诸行动。“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你迈开的每一步都是你在为自身的发展在努力。一直以来,青年都是在用行动证明我们是有理想有信念能堪大任的接班人。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后矢志不渝,青年彭士禄立下“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目标后无怨无悔,我们青年学生更该珍惜机遇,接续奋斗。

百年变局,征程豪迈。青年科学家在完成科技强国梦,青年黄文秀们在书写脱贫攻坚梦,青年战士们在守卫保家卫国梦,你是否已经对自身发展做好了规划?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
审题)


这是一则反映时代青年对理想进行解读的材料,更突出了青年对人生理想、文化底蕴、家国情怀的思考。

材料以理想为核心话题,先从古人用比喻表达对理想的追求,突出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并以扬雄用射箭为喻谈理想这一具体事例加以印证。

理想,是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关注的重要对象。每个人实现理想的方法、路径可能不一样,但是,在追求理想并为之努力的过程中,都需要明确目标,坚定信念。材料要求站在追求理想的青年这一角度上,结合自身发展,分析材料带来的启示。这样,立意时就需要将重点放在对理想的追求、自身发展、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上,从自身发展、时代精神出发,站在青年的角度来升华自己的思考,表达具有个性化的观点。

写作时,可以从理想的文化传统出发,挖掘古人在理想方面的文化浸润,进而引发自己的思想认识,表达对人生理想的理解。安排具体内容时,可以反思自己在理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表达对一些具有远大理想的人物的崇敬与尊重,还要以通过对未来自我发展的憧憬表达更具发展眼光的观点。


(
立意)


1.端正自身态度,努力追求进步。

2.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前行目标。

3.加强自身修养,振奋时代精神。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理想活水来。

5.怀揣理想,奔赴热爱。

6.理想照耀中国梦。

7.理想不负少年,奋斗正值青春。

8.青春理想助力伟大复兴。


(
素材)


1.端正思想,理想之鼓点才能被敲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崇高而坚定的思想,是标示航向的引路灯塔、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经受考验的精神支柱。但这样的思想不是凭空而来,也绝不会自发形成,反而需要通过修身养性的方式,不断培养。朱熹的“格物”、王阳明的“致良知”、曾国藩的“做圣贤”,都是以慎独的方式,端正自己的思想。最终,他们敲响了理想鼓点,以伟岸身姿走向了历史深处,成为了令人仰望的精神丰碑。

2.付诸行动,理想之火焰才能被点亮!

诗人艾青曾这样告诫追梦青年:“梦里走了千万里,醒来还是在床上。”的确,没有行动,梦想就只是空中楼阁,永远落不了地。“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两横一竖一个干”,要行动,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辽宁凤城大梨树村的“干字碑”,贵州遵义草王坝村的“大发渠”,重庆巫山下庄村的“绝壁天路”,都是明证。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追梦路上,实干如同园丁的锄头,砸向大地就能花香袭人;也似农人的犁铧,深入泥土就有春华秋实。




3.(范文1)

勤能补弱是良训,耕耘谦逊是强者

老鹰是天空之王,身来拥有俯瞰大地的大气,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喙和爪子会老化,从而失去捕捉猎物的能力,弱者,只能静静地等待死亡。而不屈从命运安排的真正强者,则会用自己的喙狠狠地撞击坚硬的岩石,一次又一次,纵使鲜血淋漓,也要把喙撞掉,直到长出锋利的新喙,然后用喙拔掉老化的指甲,再长出新的羽毛,用凤凰涅槃般的意志重获新生。大自然如此,人类社会亦如此。

世界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强者会转化为弱者,弱者亦会变成强者。毛泽东说:“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弱者“勤自锻炼”自然“久之而为强”。年少瘦小的斯瓦辛格靠着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成为了众人皆知的“健美王”;因瘦弱矮小,被人嘲笑活不过20岁的地质学家竺可桢连夜制定锻炼计划,风雨无阻坚持锻炼,成了同学眼中“智体并重”的模范。毛泽东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他在晚年依然保持着锻炼身体的好习惯,60多岁故地重游长沙时,依然能够横渡湘江,攀登岳麓山,体力赛过在场的年轻人。“修己之道,以体为本”,或许我们“吾生而弱乎”,但若能坚持锻炼,长此以往,也定能养乎吾身,乐乎吾心,成为身心健康的强者。

强者的非凡之处在于强健的体魄,亦在于顽强的毅力与高瞻远瞩的魄力。也许你出身普通,没有丰厚的家底,丰富的人脉资源,但你能够勤于学习,把握机会,幸运之神也终将会眷顾你。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一辍学在家,在替父母站柜台的间隙里坚持自学数学,通过自学成才,成为了中外闻名的数学家,正如他自己所言“所谓的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我们以学习为翼,在不断的积累中,开阔自己的视野,不局限于眼前的苟且,也不局限于自己的一方世界,志在千里,胸怀乾坤。

然而,当我们成为强者时,亦大可不必沾沾自喜,亦要谨记“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的忠告。曾经,“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言犹在耳,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书写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强国的新篇章。如今,我们亦要铭记“居安思危”的古训。安逸的生活,和平的年代,中国仍是全世界最具安全感的国家,这份安全感是坚守“人民至上”的决心,是泱泱大国舍我其谁的担当。领导人说“我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青年如我们应脚踏实地,谦逊低调,为祖国的发展铸就铜墙铁壁。


(
范文2)

强我体魄,寻理明志

强弱悲喜,腹中乾坤。再读毛主席《体育之研究》中有关“强弱”之语,字字珠玑,鞭辟入里。举茫茫人海之盾,觅芸芸众生之机,在寻理明志的青春征程中,奋斗的底色令人心潮澎湃。作为新时代青年,我认为我们更需要用体育的精魄来炼就我们的生命之光,以真我的实践来完成强国之志。因此,青年人要有志向,要用强健的体魄来成就青春的辉煌。

那么如何做到这些呢?答案当然是运动。让生命在不断运动中得以生长、升华,让生命在不断运动中变得更加挺拔,坚不可摧。

意大利杰出的画家达芬奇曾说过“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也曾说过“生命在于运动”。那么,何谓运动呢?从运动本身的释义来看,运动关乎体力和技巧,它是习惯约束的行为活动,通常具有竞争性。

我不禁为这样的释义感慨:我们的生命之机,我们的理想之志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当我们呱呱坠地之时,生命是柔软而又脆弱的。我们无法左右自己的生命,但我们会努力成长。我们的成长就是一个个身体体能和思想精神的进阶,通过不断地自立自强而走向丰富与成熟。身体和精神的不断健硕,我们品尝到了挑战人生之艰难,也品尝到了不懈奋斗的伟力。

君不见疫情之下,人民团结一心,积极向上的精神之花,它开得如此的火烈,从最初的猝不及防到而今的井然有序,我们读到了生命由弱变强的坚韧;君不闻稻花田垄中,华夏赤子一往情深,以顽强的生命之姿埋头深耕,其实践之音响得如此彻底,从最初的手捧肩扛到而今的机器轰鸣,农人欢笑,我们看到了万物都在蓬勃发展,看到了强健的体魄和精神带来的梦想和希望。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我们在运动,我们更在生长。我们热爱着我们的生命,我们期待强健我们的体魄,我们更期待锻炼我们的精魂,来书写青春之辉煌,强国之梦想。

作为高中生的我们,请自问:你体弱吗?如是,请重视体育锻炼吧!因为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你体强吗?如是,也请牢记: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吾生而弱,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我们当以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强我体魄,炼我精魂,在不同的赛道和不同的征程中,不抛弃,不放弃,笑谈悲喜,以热烈奔放的姿态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之中,拥抱生命,实现自我。

强我体魄,寻理明志。生命之光正从晨曦中走来,我们必将笑着抵达前方,让生命在运动中变得更加璀璨,让人生在奋斗中变得更加锦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
审题)


材料的意思可以这样解读:人的身体每天都是变化的,眼睛不明亮可以变得明亮,耳朵不灵敏可以变得灵敏。但是如果生来身体就很强壮的人如果滥用强力那么他的强也会变弱,天生体弱的人如果勤苦锻炼也会变得身体强壮。强壮的人不必自喜,体弱的人也不必自我悲伤,先天的孱弱或许正是上天要引导我通过努力作为来变强壮。

综观全篇材料,重点和主要篇幅在后面的对比,体育只是引出后文观点的一个比方:人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强弱只是暂时的,后天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先天客观的形势:滥用其强者会变弱,勤自锻炼者(比如体育锻炼)会变强,由此蕴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后天努力可以改变先天条件,这是自立,是人定胜天的自信。“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这是自信,是不认命不服输的自尊。“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我生来就弱,也许这是上天在暗示我要多加锻炼(深层义为后天的努力作为)让我变强。这是自信,是逆境中不甘沉沦、强手面前不怕失败的自强。从这三个层面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自尊、自信、自强,是面对强者不怕挑战、面对困境敢于破局的志气和勇气。

追溯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有过非常辉煌的成就,但也有过无数次艰难困苦、甚至亡国灭种的考验,但是英雄的中国人民从来不认命、不服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即使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掩不住他们光芒,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民族英雄们一次次将中华民族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正是凭着这种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建党初期面对国民党的分裂行径和屠杀暴行,新生的政党幼弱的力量几至于牺牲殆尽,但是我们的党从血的教训中得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打响南昌起义的枪声,从此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支军队;国民党的封锁围剿使党和人民更加团结紧密,得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正确思想。正是这样看似使力量削弱的忧患和考验才让共产党在幼弱中快速成长和壮大,又何尝不是“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呢?

再观照当今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兴科技飞速发展,后疫情时代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而目前中国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导致的基础薄弱,国力尚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更是因为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不被西方国家认可接受而居于弱势地位。面对强国的咄咄逼人甚至凌霸围攻,我们不必妄自菲薄,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勤自锻炼”,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就能一天天一步步变得强大。

题中材料来源于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写作的目的实是提倡体育锻炼,我们的议论文要就事论事、就事说理也必须紧紧扣住这一“体育之效”来谈。但是题目提示“以上论述具有启发意义”,“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言外之意很明显:不光只是就事论事,更应有启发性的感悟和思考,即拓展发散。唯有挖掘出题中的深层意蕴,文章意境才能开阔,眼界才能高远。


(
立意)


1.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

2.强者如果滥用其强,最终也许会转为弱;

3.弱者如果不断努力,久之也会变强;

4.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当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5.强弱变化或转化的关键是勤自锻炼,增益不能,而不是等待机缘。

6.青年当自强,为国做栋梁。

7.将青春梦汇聚成中国梦。

8.追忆百年峥嵘,见证大国崛起。

9.强弱相对,应合理转化。


(
精彩片段)


1.
一时强弱在力,因为外力确实如老虎,有钢筋铁骨,有尖牙利爪,可以啸聚山林,让百兽震悚。君不见,当年“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再以“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其威风!君不见,当年亚历山大大帝横行全世界,殖民亚非欧,何其霸气!然而,外力的强大,只是暂时的。毕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所以,秦帝国二世而亡,身死族灭,为天下笑;而亚历山大帝国分崩离析,徒留下巴比伦的一地断瓦残垣,让后人凭吊和叹息。
2.
毛主席说:“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身体由弱变强很难,但只要常久坚持锻炼就能做到;国家由弱变强更难,在由弱变强的路上,我们一直走得极其困难,从来不缺打压、不缺排挤、不缺明枪,但我们历历代代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坚忍和拼劲。
我们的华为,从一个做设备的供应商,到通讯行业的规则制定者,用了10年;从外行到有了自己设计的顶级芯片,用了17年;今天,终于有了自己的操作系统——鸿蒙,现在的鸿蒙弱、很弱、特别弱,但它的敌人不是安卓、不是苹果,只是时间。
华为如今的艰难,只是中国想要发展成真正强国路上遭遇的一个缩影。挺下去撑下去,不抛弃不放弃,相信华为会再一次打败时间,更相信我们这群00后将是祖国变成真正强国的中坚力量。


4.(范文1)

调好人生方向,到达成功彼岸

深圳 潘志伟

这幅《描红》漫画所揭示的是书法用笔的技巧和方法:起笔阶段要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间的运笔阶段要不偏不倚,最后的收笔阶段则要懂得停滞迁回。这正如清代著名书法家刘煦载提出“逆入,涩行,紧收”的观点,启示我们入笔时用逆锋,中间的运笔阶段要涩行,笔画的末端收笔时使用回锋。这样行笔有什么好处呢?说白了,就是使线条更厚实,内涵更丰富,同时使笔锋在运行中得到不断的调整。写字要懂得调整笔锋,我亲爱的青年朋友们,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人生于世,就如同漂泊在一条漫长曲折的河流里,河流里有激流,有险滩,有暗礁,也有平静的溪流。遇到险滩和暗礁的时候,我们要绕道而行;遇到激流的时候,我们要逆流而上;遇到平静溪流的时候,我们更要小心谨慎,时刻提防不期而至的暗礁。我们只有根据河流的水势和地形地貌不断调整航向,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懂得调整人生航向的人,才能避开错综复杂的矛盾,收获人生的累累硕果。青年朋友们,你们还记得那位替文惠君解牛的庖丁吗?面对错综复杂的牛体结构,庖丁没有像良庖族庖一样去割去砍,而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懂得避其锋芒,“善刀而藏之”,“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刑”。庖丁的“解牛之道”启示我们:要顺着牛体天然的骨节肌理,在空隙处下刀,绝不勉强硬砍。人在社会上行走,遇到错综复杂的矛盾也要学会调整方向,—味地蛮干只能适得其反。

不懂得调整人生航向的人,必然为眼前的困难和挫折而劳神费力、心力交瘁,最终只能一事无成、贻笑大方。还记得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吗?面对从山顶滚下的巨右,西西弗斯每每未推至山顶,巨石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西西弗斯的悲剧就在于不懂得调整人生的方向。

我们青年人要学会从《描红》漫画中体悟到人生的道理,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要一味蛮干,要懂得及时调整人生的方向。身处逆境的时候,要懂得及时收敛自己的锋芒,不要咄咄逼人,恃才放旷。一帆风顺的时候,要修炼自己的品性,做一个正直无私的人,切莫因一时之得意而忘形。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更要耐得住寂寞,把沉潜蓄势、厚积薄发作为人生的风向标,刻苦自励。

青年朋友们,书法用笔中隐含着人生的真谛。愿我们在调整笔锋写好中国汉字的时候,也能真正调整好人生前进的方向,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书法因笔锋璀璨,人生因调整而美丽!愿我们都有一个如行云流水般的人生!


(
范文2)

做一个大写的“人”

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 徐晓花

漫画以书法描红形式再现了“人”字用笔过程:逆锋行藏,中锋不倚,停滞迂出。以笔行书,以字寓人,简单的“人”字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处事之道:新时代青年要用沉潜迂回的智慧和笔直坚硬的脊梁,打造闪亮人格,做一个大写的“人”。

书法,是中国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体现,写“人”如做“人”。一撇一捺,柱地撑天,善恶荣辱,合而为“人”。逆锋起笔,以反方向行笔,藏而不露;亦如为人,行藏用舍,以我为本。中锋用笔,乃“千古不易”的准则,笔杆垂直,圆浑饱满;亦如为人中正,不偏不倚,危言危行。收笔露峰,停滞迂回,撇捺钩挑,缓缓出头;亦如为人,曲径通幽,另辟蹊径,柳暗花明。

写好一个“人”字,不易﹔做好一个“人”,更难。“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王阳明认为人是天地的心,万物与我一体。做好一个人,应懂得观天察地,审时度势,行藏用舍,一如孟子“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也应懂得依山绕水,适当迂回,突破重围,一如苏秦先求学鬼谷子后闭门读书,迂回专研合纵连横之术,史册留名;更应懂得中通外直,不偏不倚,一如魏征一生正谏,危言危行,让人敬畏。这,才是大写的“人”的写照。

当下,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全球疫情复杂多变,中国实现复兴任重道远。新时代青年,应努力做一个大写的“人”。大写的“人”头脑是智慧的,脊梁是笔直的,人格是闪亮的。

青年智慧的头脑,需要吸收中华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该学习充实自我的时候,懂得沉潜,才能成长。逆锋起笔,走下基层,做好村官,体味民生,藏而不露。该出头解决问题时,更懂得迂回,突破困境。露峰收笔,转变思路,扶贫更应扶志,缓缓出头。无论起收,善始善终,不忘初心。

青年笔直的脊梁,需要秉承君子之道,更应关注当下,勇于担当,奋发有为。新冠疫情下医护人员的脊梁是硬的,中印边境冲突中陈祥榕们的脊梁是直的,打造国之重器的科研工作者们的脊梁是正的。他们如同中锋,永远是正锋!

我们还应该知道,智慧不是“佛系”的躺平,也不是汲汲于世的“内卷”,而是夯实基础,蓄势待发;是曲径通幽,深入钻研,峰回路转。正直不是个人主义的独断专制,而是为民请命,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舍身求法,实干兴邦。新青年闪亮的人格,需要智慧和正直一起打造。

青年们,请做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有了大写的人,才有大写的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漫画材料,并进行写作的能力。
(
审题)
材料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描红”这一艺术形式的内涵,揭示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世间万事万物同理,写人与做人亦不例外。这一题目具有很强的情境感和文化感。材料中的三幅画面,表现出写人的过程,同时也反映出做人的道理,清楚地提示了写作的方向。如何起笔,如何用笔,如何迂回,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命题者通过描红时的笔法分析,表达的是对人生的思考,如何将两者巧妙联系,从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需要考生调动细腻的思维,深入体会每一个笔划中所承载的为人处事之理。这样,就可以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挖掘出能够反映思想情怀的观点态度。
从整体看,4幅图表面上蕴含着这样一个意思,即如何写成一个完美的端方的人字。它内含着这样一个人生道理,即如何去做人的问题。
1幅图“撇”书写说明是“逆风起笔,藏而不露”,结合“起”字,“藏”可理解为贮藏、隐藏之意,可意指:人生之始应敢于因难而上,适时积累并隐藏自己能力、实力,不外露张扬虚浮。
2的书写说明是“中锋用笔,不偏不倚”,蕴含的道理是人生应该在有为的过程中不偏不倚,不偏私,不履斜,不取巧,踏实勤恳,做事为人适宜得体,端方正直。
3的书写说明是“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其意为“人”字的那一捺在收笔时要顿一顿,实则是说,人之行事和为人做事讲求方式方略,即使胜利在望,在收官阶段,也要行稳,不要轻率冒进仓促而为。这样最后才能形成图4的一个完美的端方的“人”字,如此也就可能让他人去描红,去模仿,成为别人的榜样。
考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几幅漫画的寓意,才有可能形成一个正确的立意,再结合作文的其他要求选择材料,布局谋篇,书写成文。
具体写作时,可以从三幅画面中提炼出具体的做人道理,以严谨的逻辑思维加以整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
立意)
1.
面对困境,应该逆流而上,静水深流。
2.
追梦路上,应该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3.
成功在即,应该低调含蓄,心境淡然。
4.
写人即做人,走好每一步。
(
素材)
1.
欲书写精彩人生,描红美好未来,当在逆境谋出路,在顺境隐锋芒。
《少年班》里有这么一句话:“不要在命运需要你逆风飞翔时,选择随风而去。”作为青年人,我们要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神,要无惧苦难,不畏艰险,要拿出一往无前的姿态、风雨兼程的状态、风雨无阻的心态,在逆境中谋出路,将那布满荆棘的泥泞小路变成铺满鲜花的原野。而当鲜花遍布原野时,也万万不可急着向世人炫耀花的美艳与芳香,只是默默积攒力量,静待结果。老英雄张富清不正是如此?逆境中他勇于冲锋,一往无前,顺境中他急流勇退,深藏功与名,终其一生,始终默默奉献、不改本色。
2.
蕴藏在“人”字里的智慧无疑更加隽永。逆锋起笔,藏而不露,看起来是退而不进,主动收起了自己的羽翼和锋芒。但是,“藏”与“退”从来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自我修炼,厚积薄发的人生过程。写罢一撇,捺以中锋起笔,映射着我们在人生中初露峥嵘的时刻,这时,确保自己走在不偏不倚的正道之上,远比追逐浮名虚利更加重要。顿笔处的停滞迂回,既可以理解为奋斗途中遇到的瓶颈与障碍,也可以理解为知天命后的沉淀与升华。缓缓出头的笔法,一方面告诫着我们:戒骄戒躁方能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也宽慰着我们:只要有积淀,时间自然会让我们等到出头的那天。
人生如字,字如人生。无心看去,字只是字,笔画也只是笔画,但是,只要用心体会,一撇一捺,便可道尽人生感悟。


5.(范文)

有风在吹 我在路上

——写给我的特殊纪念日

深圳 王蓉

人生需要仪式感,许多闪光的日子会成为我们记忆中的珍珠。纪念日更是沉淀过往、指引未来的勋章。如果我的人生只能设置一个纪念日,我会选择遇到那个句子的那一天。

14岁的我,只是一个矮胖、皮肤不好,梦想比行动多,脾气比本事大的农村小丫,努力学习想着出人头地却最多只能考到第五名。来到镇上读初中,见识了更广的世界,也堆积了更多的卑怯。别人的青春是彩色的,我的青春却只有躁动不安。高强度的自尊和自身样样普通之间鲜明的对比撕裂真是让人疲倦。

日子一天天地过,纠结的泪水时时滑落。有时候我会看窗外的天怎样蓝,暮霭怎样深沉,也会看看从阅览室或老师那里借来的书。触摸文字时,我会获得更多的安宁,在那些熨帖人心的文字里,沉静而自足。

那是我读初二的6月,极平常的一个傍晚。我拿起一本书来看,一句话跳入眼帘:“人生许多时候都是漫长沉闷的过场,它叫人等待,追逐、奋斗,然后一定会出现某个叮咚的早晨。”我只是看了一遍,就彻底记住了。这句话真的就像一束光,照进我心灵的裂缝,将多日的阴霾敲散,原来人生的所有不快时刻,我们只需将它当做过场,大戏尚未上演,未来永远可期。穿过漫长无聊的时光,我们都可以热烈期盼和追逐那个一定会来临的叮咚早晨啊!在那一刻,我不再和不够优秀的自己纠缠,也不再对着梦想唉声叹气。而是默默鼓起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参加市里的现场作文大赛,获得学校有史以来的一个二等奖,忘不了老校长亲自给我颁奖时开心的样子;我的汉字书写不够漂亮,就想着练好英语书法也让自己的字出现在学校的展板上;当我放下焦虑、心无旁骛地去努力学习时,成绩不知不觉到了第三名……

原来,人生的叮咚时刻真的会在你的坚持与相信中来敲门的呀!

成长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很多时刻,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某一个瞬间,某一个契机,就好像是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那一份经历和懂得不经意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放下拧巴和纠结,安顿身心,从容前行。

后来的日子里,我常常想起那个傍晚。很多灰暗的时刻,会常常想起那句话,想起那对很多人来说极普通,而对我来说意味着新生的一天。

丘吉尔在《至暗时刻》里说过:“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绝对的失败,可贵的是有继续前进的勇气。”

是的,人生难免会有一些至暗时刻,而请你相信,前行的路上,会有艰难、风雨,会有挣扎、奋斗,而当我们放下执念,坚定前行,穿过阴霾与黑暗,也一定会有风在吹,有快乐的叮咚作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其核心是思考聚焦材料中“纪念日于今天”的意义及作用的问题。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围绕“纪念日”思考历史,展望未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体没有明确的限制,但从理解和感悟的要求看,选择议论文较能表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这则作文材料,“记住”是从历史到现实的跨越,“初心”是从坚守到创造的蜕变。“不断提醒”也蕴含着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思考。本题着重考查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关注自我与世界、并能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摘自鲁藜《希望》中对“纪念日”的理解,以充满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纪念日”这一话题的理解。
纪念日”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路标”,也是历史的重要“里程碑”;是对时间的记录,也是对初心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前进的征程中,无论是个人、集体,还是国家、民族,都需要有“纪念日”,都需要以这份仪式感来激发自己的梦想,激励每一个青年牢记历史、逐梦未来。
作文材料贴近生活,而且有哲理性和创造性。考生聚焦“纪念日”可思考逐梦新时代的问题,学生能够有话可说。但有话可说不代表随意、无意义,无目的的说,写作要求也设置了限定性,材料中“时间”“纪念日”“从昨天走到今天”“带着初心”“奔向远方”关键词的重点把握,能更好地引发考生有关如何对待“见证历史,珍惜现在,执着前行,成就未来”以及塑造自我的思考。尤其启迪考生对“纪念日”丰富、厚重的内涵进行思考,紧扣“立德树人”育人使命,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主题指向明确。
行文中,既要阐释历史的意义,也要立足于现在的奋斗,还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
立意)
1.
纪念日,具有特殊的内涵。
2.
纪念日,表达的是对生命的敬意。
3.
每一个纪念日的背后,都有不同的意义。
4.
每个纪念日,都承载着一个说不完的故事。
5.
纪念的,是对生命的尊重。
6.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7.
铭记历史,心向前方。
8.
铭记历史,从我做起。
9.
纪念日,纪念的不只是日子,还有过程。
10.
纪念日,记住初心,方能把握方向。
11.
回顾历史,不忘初心。
12.
用什么做历史的注脚?
(
素材)
1.
纪念日是结绳记事上的一个个绳扣,它纪念着一个生命的诞生和离去,也纪念着一段历史的开始和结束。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是道路两侧最特殊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毕竟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这是郝思嘉站在一片废墟上渴望重建家园的纪念。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是鲁迅写下的不能忘却的纪念。随着时间的流逝,纪念日可能会被淡忘,但是,它绝不会消失。它向我们招手致意,只是为了告诉我们:记住,可以让日历上最简单的数字,变成岁月最厚重的注脚。
——
《朗读者》卷首语
2.2020
418日是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1990418日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30年后的今天,在一片阡陌农田上,浦东已建起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从过去以农业为主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神话般地成为上海的标志,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同时,在先行先试中业已构建起高起点、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成为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辐射亚太以及全世界其他地区的重要载体,成为全国金融和科技的领头雁。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当前国际体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国际形势波诡云谲,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而立之年的浦东当直面关键性变量、本源性问题和战略性任务,勇作新时代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标杆,勇当“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中的先行者”,更好地发挥重要窗口作用和示范意义,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3.10
23日在北京、沈阳、丹东等地隆重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京出席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回望历史、观照当下、启示未来。
抗美援朝被认为是新中国的一场“立国之战”,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极不对称、极为艰难情况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其结局改变了新中国的国际形象,奠定了大国地位,使二战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被深刻塑造。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指出,这场战争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

6.(范文)

祛除时间滤镜,闪现真理曙光

深圳 翟新颖

人们常说,时间会证明一切。无论是人的品行,还是事物的价值,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那么,时间的沉淀是判断事物价值有无的关键因素吗?我们认为,事物的价值不因时间的长短而产生,时间不是判断事物价值的决定因素。

巴特尔说:“没有价值的事物都是脆弱的”。事物的价值呈现需要时间的沉淀。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史上孕育过无数作家,产生过数不胜数的文学作品。但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不过是李白杜甫的诗篇,苏轼辛弃疾的豪迈诗词,明清的四大名著……他们的作品家喻户晓,或文辞清丽,或慷慨悲凉,或沉郁顿挫,但无不经历了人们的口口相传,才传颂至今。在浩若烟海的古人作品里,在时间的长河里,如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经典。他们经历了朝代的更替,经历了时间的沉淀,经历了历代人或挑剔或赞叹的目光,流传下来,写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

有人说,这不就是时间的力量吗?经历了时间的沉淀,这些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被人们认识。诚然,时间在其中担当了重要角色。有了时间的加持,这些作品即使穿越千年而来,依然生动鲜活、魅力非凡。但在时间之外,作品本身的魅力同样很重要。我们不是因为它是秦汉或魏晋的文学而对它青睐有加,而是因为作品本身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的魅力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实践证明,这些作品受到无数人的青睐。不因时间长短而有所改变。

实践才能出真知。正如毛泽东所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时间只是反应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实践才是检验事物价值的根本因素。在“五四”狂飙突进的年代,对一切旧的思想全盘否定,连同中医这一古老的智慧也被人嗤之以鼻。大文豪鲁迅先生也因少年时的经历而否定中医,就连去日本留学最开始也是学的西医。中医药历来饱受争议。直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中医药才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疾方案,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包括近年来的非典、新冠疫情,中医药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医药的价值才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它的价值不是因为时间的沉淀而产生,而是经过实践的再次检验而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拨开历史的迷雾,祛除时间的滤镜,我们才发现,真理的曙光在引领我们不断前进。时间的沉淀并不是判断事物价值的根本因素。无数事实证明,实践才是检验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
审题)
本题依然承续了上海卷简明隽永的风格,两个分句表述材料,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依然会让不少人误入歧途。审题的偏差主要有以下几种:
审题误区一:大谈事物价值的有无,忽视“时间的沉淀”;
审题误区二:大谈事物的价值呈现与时间的关系,忽视“被人们认识”。
整个材料的审题突破口在于“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才能”是一个表示条件的逻辑词,意味着第一个分句需要在“时间的沉淀”的条件下才能成立,而这才是整个材料需要讨论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还有材料中点明了“被人们认识”,而非“被人认识”,表明事物的价值是被大众所接受,并非是被某个个体所肯定。而“人们”与“人”这一字之差,恰恰成为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能否成立的逻辑铺垫。
总之,材料给出了话题:人们是否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认识事物的价值?
人是否需要时间条件,才能认识事物的价值?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去分析时间到底给人们认知事物的价值带来了什么?当然,时间给予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优势,也带来了劣势。
在这个层面上,大多数的考生都能做出明确的论述,时间的优势很多:超越当局者的视角,事物几经发展后接近本真的呈现,日趋完善的知识体系,更加多元的认知方式……在劣势方面也有不少:日积月累的大量垃圾信息掩盖了事物的内在联系,甚至人们直接遗忘了事物的主体……
但材料中的“人们”是一个复数,可以进一步去思考,事物的价值从被个人认识到被社会认识,是否依赖时间的沉淀。
陶渊明的诗,在东晋乃至其后很长的时间里,是不被人推崇的,甚至被认为是口语化的打油诗。直到北宋中后期,苏轼的出现,陶渊明的诗才被提升到了极高的地位,甚至超越了李杜,而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了陶诗的价值。苏辙在《追和陶渊明诗引》中引用苏轼来信的内容,其中提到了这一点:“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瘦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那么,假设苏轼出生早一个时代或晚一个时代,甚至苏轼没有出生,那么陶渊明的诗会在宋代达到如此的地位吗?答案显而易见,人们对陶诗价值的认识,只是受了苏轼的影响,与时间的沉淀毫无关联。这就是“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的原因所在。人们认识事物的价值,大多是依靠智者或权威的评判和解读,与“时间的沉淀”关联不大。
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还有其他的事物价值被人们认识、被社会接受,也需要有社会影响力的个体的引领。
再如,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价值,如非邓小平等伟大领导人的引领,人们能否认识其价值所在?
综上,有社会影响力的个体的宣扬和引领,才是人们能否认识事物价值的最关键的因素,而非时间的沉淀。
(
立意)
1.
时间是检验“价值”的唯一标准吗?
2.
经典,经得住时间考验。
3.
事物的价值,取决于自身的定位。
4.
大浪淘沙,经典不朽。
5.
与时俱进,价值永存。
6.
沉淀的是经典,淘汰的是次品。


7.例文:

生逢其时,为时代奋斗

广东廉江三中 梁冬青

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每个时代都有人慨叹生不逢时,也有人安分随时。在我看来,每个时代都是好时代,关键是看我们以怎样的态度来学习和生活。我生活在新时代,适逢盛世,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在这新时代里,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明德修身,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在动乱年代,几位领导人树立远大志向,明德修身,舍身忘死,救亡图存,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领路人生逢其时,成就了伟业!

我们是新时代的新青年,生逢其时,我们更要树立远大志向,明德修身,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告诉我们怎样才能生逢其时,时不我待,树立远大志向,明德修身。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爆发,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多少青年逆行,他们树立远大志向,明德修身,和时间作战,把人民的生命放在首位,舍小家为大家。因此,我们国家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胜利。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疫情动摇不了中国脱贫致富的决心,扭转不了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长期趋势,改变不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脱贫攻坚战取得的伟大成就,少不了基层扶贫干部的默默奉献。黄文秀在扶贫工作中因公殉职,年仅30岁,百色的大山,留下了她最美的韶华。还有“最美的扶贫干部黄诗燕”,九年如一日坚守扶贫岗位,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生态脱贫之路。正因为他们生逢其时,树立远大志向,明德修身,才能把国家利益放首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中国航天人更是生逢其时,树立远大志向,明德修身,时不我待,一次次取得突破。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国“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到今年5月,“祝融号”成功登上火星,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在火星着陆的国家,第二个在火星巡视的国家。这些傲人的成就让国人无比振奋,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前进了一大步。

我们要向以上楷模学习,树立远大志向,明德修身,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掌握过硬本领,一定能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
审题)
2021
年北京卷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对青少年成长进行了更为深刻的考查。
本题以时代为背景,以不同人的不同人生道路为切入角度,列举了各种看待人生的态度,要求考生以“论生适其时”为题写作,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生逢其时”是一个标准的议论文题目,在审题上没有给学生设置难度。题目围绕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小我与大我,个人的人生道路和国家、民族、时代发展的关系,把握时代脉动,引导学生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从而增强个人对社会、时代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和语文课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本命题作文题目前有两句话的导语,第一句“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点明了个人和时代的关系,在特定时代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个人的人生态度、机遇、个人努力等因素。第二句话列举了三种人生态度:概叹生不逢时的人,不能融入时代发展大潮,不能把握机遇,与时代格格不入,因此感到失落不得志﹔第二种人只愿安分随时,这种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在时代发展潮流中随波逐流,没有理想抱负﹔第三种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这种人能把握时代发展规律,勇于拼搏,在时代中大显身手,大有所为,实现自我价值。作文题目“论生逢其时”,引导学生着重关注第三种人生态度“生逢其时”,这应是写作的重点,也可对比、兼顾其他两种人生态度展开思考和分析。
围绕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考生可从题目列举的三种态度中选择第三种“生逢其时”来写,思考怎样才能“生逢其时”,需要哪些条件和因素,如积极的人生观、坚定的信念、艰苦奋斗、勇于探索挑战的精神等,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也可追溯古往今来“生逢其时”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阐述。或者兼顾前两种人生态度“生不逢时”和“安分随时”,思考背后的思想根源﹐分析其利弊,并且与“生逢其时”的人生态度进行比较。也可辩证思考,思考个人对时代的反作用力,个人可以发挥能动性,改变、创造时代。
本作文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题目是“论生逢其时”,命题者还是想引导考生从积极的角度来思考个人与时代关系,要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在时代大潮中搏击,去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
赶上了最好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奋斗,尤其是青年,更应该以时不我待的热情投身到国家建设的大潮中去,这样,才能不辜负这个美好时代。
(
立意)
1.
生逢好时代,吾辈当奋斗。
2.
践行报国之志,成就最好自己。
3.
担负历史使命,展示时代情怀。
(
素材)
1.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我们的盛世离不开许多人的坚守和奋进,他们没有选择退缩,毅然扛起时代发展的大旗。为研制大国重器,“两弹一星”科研人员数十年在草原荒漠、密林深山挥洒汗水;为摆脱世代贫困,“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带领十多万民众用35年的坚守劈开太行山、修筑红旗渠;为捍卫祖国领土,边疆卫士顶风冒雪、甘洒热血书写无悔青春,战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宣言更让人无限动容……从科技创新的前沿,到卫国戍边的前线;从疫情防控的战场,到脱贫攻坚的现场,无数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时代英雄,创造了一件件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奋斗壮歌。
2.
诚然,时势造英雄。古往今来的英雄们都需要有时运的托举,方能中流击水,激扬未来。若无春秋战国思潮碰撞、万般激荡的时局,恐怕孔仲尼也只是鲁国小吏,而老聘也不过骑牛游荡,何来儒道之争,天理之辩?而若无东汉末年的天下动荡、烽火狼烟,曹孟德恐怕只能依旧在朝廷中当一位“治世之能臣”;而刚毅坚韧如刘玄德,甚至不过是个织席贩履之徒。时代铸就人的底色,给人以机会,成为人们一展风华的阶梯。
然而,情况并非往往如此。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时代的精神在静静地搏动,但需要我们通过奋斗去把握时代的脉搏,用自己的一双慧眼看透时代的主旋律。如果仅仅“躺平”而碌碌无为,等待时代“逢”到自己头上,则其结果也必定是被时代扫进历史的垃圾桶。君不见国破家亡的晚清时代,亦有为国家民族奔走呼号,救亡图存的维新志士?君不见黑暗得伸手不见五指的北洋时代,照样有21位先烈齐聚上海、南湖,开辟全新的时代篇章?时代或许失意,或许令人绝望,但只要个人心中的火种不息,精魂不灭,则亦能演奏出一场属于自己,也属于整个时代的协奏曲。

8.例文:

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深圳科学高中 吕培培

笔尖在纸面上反复摩挲,擦了又写,写了又擦,终于确定下第一句话:“还是想跟您说声‘对不起’……”少年饱满的额头渗出丝丝汗意,似乎在调动全身的勇气。

自初中二年级起,晨宇突然感觉自己成熟起来了,个头似乎一夜之间窜起,比老爸还要高一个头,运动时的敏捷与力量,让他颇有点蔑视老爸的迟缓。思想言谈层面,极厌恶母亲“宝贝”样式的称呼,更不必提大事小情(如考试)后的例行谈话。这不,母亲拿着他的成绩单,照旧皱着眉头开口:“你初中那会成绩还凑合,怎么到了高中一次不如一次……"“行了您别说了!又要从史前数落到现在了!我自己心里有数!”“砰”的一声,房门被摔上,整个房间颤了两颤,徒留母亲愣在那里。

家里是一刻不想多呆,学校倒也能勉强,只是和一些老师实在不对付。“张老师,您教的这种方法早就过时了,我认为应该这样解……”以漫不经心的姿态侃侃而谈,仿佛未留意周围同学“膜拜”的眼神,老师被挂在讲台上的尴尬也是无需在意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不正是我辈成熟青年应该具备的优异品质吗?

然而更烦恼的情况却也不期而至。

班主任在班级发布周末义工的招聘,最初的晨宇是积极的,后来却有点看破的不屑:“不就是为了那点德育积分吗?很多同学根本不是真心想要为他人服务,这种出于功利的活动不做也罢!”可是,当同学真诚地分享义工活动中的辛苦、收获,看到那一张张因为帮助他人而毫不伪饰的笑脸,受助者真心实意的感谢……

他不禁自问:“或许我以为的成熟真的有点太自我、狭隘了吗?”更为有力的一丝刺痛则来自父母。不知从何时起,与父母的交流趋近于零,这本是大可不必在意的事情,毕竟一个成熟的青年最需要的是自我空间。然而,父母面对他时,举动间的小心翼翼却那样刺眼。他想:“到底,什么模样才算是成熟呢?”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晨宇随着同学们大声地朗诵,这一刻,他突然有些顿悟:“身体的日益强壮不必提,自我意识的觉醒固然也是成熟的一部分,可过度的自我不仅不是‘成熟’,反而是‘巨婴’。在‘我’之外,能够体谅他人,关心世界,才是真正的成熟吧。”

此时,这个仿佛开始拥有一点成熟模样的少年,慎重地拿起了纸笔,去直面曾经那“成熟”的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所伤害的人。

或许,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
审题)
本题型为命题作文,要求写记叙文。题目给出了这样一段话:“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命题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让学生思考成熟、成人的意义,思考人生,联系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命题强调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文化修养、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世界眼光、责任担当等方面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个性阐述,在现实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从语料来看,题目要求我们用联系的眼光去审视这段话。就大自然来说,瓜熟蒂落、羽翼丰满是再自然不过的生理现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省略号后的内容可谓内涵丰富:是生理之外的心理的成熟﹐是个人之外的群体的成熟﹐是群体之上的社会的成熟。在考查学生关注自然的同时,更凸显对学生联系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发现。
题目“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其中“这”指代什么内容?可以是某个事件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态度转变、思想修养等,需要考生设定人物身份,构思一个主要事件,通过这一事件体现出人物的成长和转变。可以写出以下内容:比如可以写学生自身成长成熟的领悟;也可以想象他人成长、成熟的故事;甚至可以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这个社会的发展成熟等。

同时,特别要关注题目中“细节描写”的要求。即考生除了要结合现实写事记人、内容充实,还要有细节描写,这点需要关注。
本题目要求写记叙文﹐就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1.
必须有完整的事件或故事情节﹐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设置一定的情节起伏或矛盾冲突。
2.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4.
适当穿插抒情和议论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且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
立意)
1.
人格健全,才是成熟的模样。
2.
精神高尚,才是成熟的模样。
3.
思想丰富,才是成熟的模样。

9.

(
范文1)

乐得亦乐失

浙江省诸暨牌头中学高二(14)班 周柯汝

得失到底是什么?它看似是一对反义词但它又好像是一个整体,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就如得鱼失熊掌,得熊掌失鱼。我们常常为得而欣喜,又为失而哭泣。那么得失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我想我们不应该把它看成—件事情的结束,也不应该把它完全看成另一件事情的开始,而是认为它是我们漫漫人生路的一个小小的插曲。我们不应该将得失局限于结果、开始,而应该更理性地看待它,视它为一个过程。

如果你只把得失看成终点,那你就很有可能沉溺于“得”的喜悦和“失”的沮丧当中,导致自己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因为,假如我们汲汲于得,沉溺于个人的小天地里,很可能造成短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假如我们沮丧于失,很可能禁锢了自己的思想、磨灭了意志。而作为人生起步阶段的我们,理当要有长远的目光和坚定的不惧风雨的信念,否则必定是温室里的花朵,难以经受住日晒雨淋的考验。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虽然失去了8年时间的闲暇之乐,但他得到了打破多项世界之最之“得”,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他这种不拘泥于个人一时之“失”,无私地献身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的精神,是我们青年学子学习的楷模。

将得失看成起点,是豁达看待得失的表现,能让我们有继续迎接挑战的决心和勇气。这种不满足于一时之“得”和不惧于一时之“失”的态度,是谦逊和有抗压力的表现,是我们青年人应该打磨的良好品质。90后留学生曹原,不惧实验的一次次失败,最终成就了石墨烯研究的骄人成绩。假如,他一遇实验失败,就灰心丧气,唉声叹气,那么就不可能超越权威的观点,获得突破性的发现。

但我认为只有将得与失看成自己人生的一个过程的人,才算得上成功的人。因为只有这些人,才能真正理性地看待得失。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电效应和原子核时提出的量子力学理论,遭遇了同行们的不理解,认为理论是荒谬的,他因此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科学界的怪胎”。为什么?因为他违背了经典的物理理论。但他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把这些看成他研究的一个小小的部分。他带着自己得到的实验结果和人们对他的谩骂继续他的验证,最终他的那套完整的震惊全人类的量子力学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为后来人们对宇宙、微观世界的探究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只有理性地看待得与失的人,才能绘出璀璨的人生图画。

在这个奋进的新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理性地看待得与失,积极调适自己的心态,共谱时代和谐奋进的乐章,汇聚成时代砥砺奋进的交响乐,这样我们才不会辜负我们的青春韶华,才不会辜负这个百年难得的时代机遇。

把得失看成终点的是狭隘的,把得失看成起点的是豁达的,把得失看成过程的人是理性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当一个理性的人。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得失,不断自我调适心态,汇聚成时代奋进的合力。


(
范文2)

得失之间尽显人生智慧

李骄

人生在世,有得有失。得到失去,轮回流转,如同福祸相倚,时为终点,时为起点,时为过程。

倘若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想必会走入乐观与悲观两种极端的结局,终于得到便快乐满足,最终失去便伤心难过,难免大喜大悲;倘若把得与失看成起点,在得到的开始即刻想到终将有一天会失去,在失去的那一刻立即又要立志未来必须得到,抑或伤春悲秋,抑或疲于奔命。

在我看来,得失之间,行而不辍,是为过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在《偶题》中如是说,写文章的成败甘苦得失,惟有自己心里晓得,曾患得患失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在得失之间,选择了过程。推想历代文人墨客的文学创作,皆是如此,要不然怎么会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怎能会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的斟酌得失的佳句呢?

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无论赛场上的冠军,还是商场上的赢家,或是职场上的静英,每个成功者在博得掌声、笑声和鲜花的前前后后,无不付出了许许多多的汗水、泪水和艰辛。诚如冰心在《成功的花儿》中所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得从失中来,有失总有得。今天的事业有成,离不开昨天的含辛茹苦;现在的辛勤耕耘,孕育着未来的丰收在望;或许你牺牲的是自我,赢得的确是人心。正所谓:失之桑榆,收之东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曾经十二连胜的中国女排,在最近的世界排球锦标赛中连输三场,痛苦和唏嘘之余,我想,这支暂时失去胜利的年轻队伍,得到的更多应该是锻炼和意志力。

得失难两全,取舍须三思。诚如你渴望金榜题名,就得经受寒窗之苦;你选择城市的喧嚣,就得经得住浮躁和喧哗;你崇尚独身主义,就得忍耐孤单之寂。然而,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得失无情,取舍有义。你可以不要名利地位,不可不要人格尊严;你可以放弃眼前利益,不可放弃人生追求。不管是选择北大考古系“冷门专业”的女孩钟芳蓉,还是被称为北大数院“韦神”的数学助教韦东奕,他们都在取舍之间选择了听从内心的得与失。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得与失的终点与起点,也许才能连缀成人生轨迹的一个个小点,行而不辍,接续过往,得失之间,是为过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
审题)
这是一道题目非常贴合生活实际,体现人格健全、人性优美的材料作文。材料中列举了三种对待得与失的认识。这三句话具有内在的联系,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得与失,是相互的,无论将它们看成终点、起点,还是过程,都无法改变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活中,很多人在得与失的选择时面临矛盾、犹豫,很多人在做出选择后懊悔、无奈,但也有很多人能够正确权衡两者关系。积极的人生,应该从得中看到失,从失中捕捉得,这样,才能让自己收获从容美好的人生。
这个题目的重点是对待“得失”的三种态度:一是终点,一是起点,一是过程。这个提示其实是讲的三种人生态度。
如果把得失看成是终点的人,其实是“唯结果论”,把得失看成是起点的人,则是“唯动机论”。这两者其实都是“把人生的得失当成了人生”。这样的“得失人生”,可能都会有些风尘仆仆。
人生有起点有终点,终点就是死亡——这是人生最后的结果。起点与终点之间,就是人生。每一个个体生命本质上是一个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人生每一个阶段——如同余华小说《活着》里歌谣唱的“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晚年做和尚”——其实都有它的起点与终点,当然也有它的失去和得到,人生也就在得到和失去之间得以成就。人生是一个“名利场”,也是“喧哗与骚动”的舞台。只有把得失看成一个过程,也许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吧。
如果把得失看成终点,那在得失都已经“落定”之后,必然是有“空荡荡”的感受——或许这“空荡荡是人生真像”;如果把得失看成起点,固然可以不断的“启程”,但“元气满满”的征程,好像也是风尘仆仆的——或许人生也就是风尘仆仆;但到底“得失”就是一个过程,它符合辩证思维,得失互相纠缠。
三种对待得与失的态度,其实就是三种人生态度,也是三种人生“认知”。
在文体选择方面,如果擅长写作记叙类,可以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从中挖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突出起点、过程、终点的关系;可以设计“断、舍、离”的曲折情节,表现人生境界的不断升华。如果擅长写作议文,可以从选择时代热点写大国崛起之用人理念,可以定位人性人情,写人与人赤诚相交,互相成就,还可以从多角度审问反思,表达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认识。
(
立意)
1.
有得有失,才是最完满的人生。
2.
享受人生道路上得与失的过程。
3.
得是失,失也是得。
(
素材)
1.
丹青之妙,在于花敛容、日藏光、月遮羞;霞光之美,在于朝霞之辉煌和晚霞之绚丽无法共存。川端康成夜半失眠,却看到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梭罗垂钓于瓦尔登湖,方可砍下一段青青的山核桃木做楔子。离开耶鲁殿堂的秦玥飞,得到的是黑土麦田的广阔蓝天;躬耕于金黄稻田中的袁老,又何尝不满足于丰衣足食的盛世景象?
既怀殒身之志,则必然要面对前方路阻且长;可若不是天命赫赫,怎可生出坚强与希望?人生吊诡之处正在于此,一路得到,一路失去,得失互为所倚不断变化,不变的是我们一直走在路上。奋斗的路,发展的路,实现梦想的路……脚下步履不歇,回首仍有脚印,前路纵有坎坷,未尝不是光明。
2.
人生路上,路过得失,静气须自在。不把得失看成起点,也不把得失看成终点,我们才能拥有“静气”。
如此,面对人生之风雨,自然便会有“吟啸且徐行”的东坡气度;踏上坎坷昏晦之路途,才有洞见希望之光的深邃;穿越战栗的人生低谷,才能时时寻遇“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生被时间磨洗得越久,便越该懂得:舍得便是得。
人生天地,取舍间,必有得失。得和失从来都是一种权衡和考量。



Shape4 11页,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