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语文试卷

【334523】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语文

时间:2025-01-21 15:28:10 作者: 字数:45273字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语文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________。(荀子《劝学》)

答案:而闻者彰

2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答案:谈笑有鸿儒

3________?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答案:问君何能尔

4)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答案:随风直到夜郎西

5)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李商隐《锦瑟》)

答案:望帝春心托杜鹃

6)斜阳草树,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

答案:寻常巷陌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平时要重视提高人文素养。注意“鹃”“彰”等易错字的书写,也不要漏掉“而”“尔”等字。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张祖传

(明)张岳

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

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①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挟以去。

祖既通儒术,兼晓丸章算法。时方行方田②令,即以其事属之。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

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几,云南布政张公紞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时帝方与方孝孺辈讲求古治,经济之事多变太祖旧章,章奏日下吏部。祖密言于紞曰:“高皇帝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远矣。为治当责实效。令法制已定,日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紞深然之,而夺于群议,不能用。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紞曰:“无逾祖矣。”授留守知事。

及靖难师渣渡江,祖为安吉县丞。紞被谴自经③,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其殡。殡毕,哭奠而去。时人义之。

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④,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不可胜计。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⑤输税,免其罪。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行至吴桥卒,惟一子扶丧归。

(摘编自《小山类稿》)

【注】①若:或者。②方田:指方田均税法。③紞被谴自经:朱棣登位,张紞被解除职务后自杀。④逋民:逃到本地的百姓。⑤占籍:自外地迁来的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绳吏之法尤峻 绳:捆绑。

B.即以其事属之 属:交付。

C.无逾祖矣 逾:超过。

D.不可胜计 胜: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从语法角度看,ABC三个选项都是动词搭配名词或者代词,D项是个副词搭配动词,从语法角度看都是正确的,因而要从语意角度进行判断。从语意角度看,A项的捆绑显然与现代汉语类似,回文定位会发现“绳吏之法尤峻”并不是将官吏捆绑,朝廷不可能立法捆绑官员,而应该是规范、约束的意思,答案选A

答案:A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祖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3分)

闽中法令严核

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

昼夜栉理而错画之

为治当责实效

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

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输税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组合选择题要把握两个限定条件(主语和内容)和一个范围条件(段落位置)。本题中,两个限定条件是主语和内容,即题目中的“表明张祖尽职尽责”的主语“张祖”和内容“尽职尽责”。“尽职尽责”的内容从文章的第三段,也就是张祖开始担任官职之后才出现的一个品质特色;范围条件很容易判断,位于一、二两段的选项都不涉及“尽职尽责”。

答案:D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遇赦后见家境衰败,于是决定发愤读书以振兴家门。

B.建文年间张祖在吏部做小吏,上司张紞非常赏识他,认为他办事老成,笃守法令。

C.吏部尚书张紞自杀后,属吏中只有张祖敢出面料理丧事,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有义。

D.张祖任安吉县九年,因政绩卓著,考核获得最高等级,被推荐升任湖广按察司经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言文的文意理解题是考查同学们的细心程度,因为在人物传记中的文意理解题考查的都是翻译细节出错,也就是要求同学们在按照选项ABCD的顺序回文定位时,做到以逗号为断句进行逐字翻译对照。比较容易出错的是人物名称(张冠李戴)、人物态度(态度相反)、“将”“欲”等词语的翻译(还未做的事情,选项中翻译为已做)等。A.第一个逗号前的“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翻译错误,对应的原文是“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也就是有人邀请张祖斩除大拇指来免除兵役,张祖犹豫不决,就回家告诉了母亲,母亲劝他:“法律是可以逃避,斩掉的手指却再也长不出来了,为什么要斩去它呢?”于是避开了这件事情没有做,张祖并没有真的斩去手指,由此可见,该项错误。

答案:A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3分)

2)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3分)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字字落实:忠于原文,不增不减。(落实关键词语)(2)句句通顺:合乎文意,明白通顺。(落实特殊句式)(3)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4)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1)“辈”“辱”各1分,判断句式1分;(2) “添”“ 诏”各1分,判断句式1分。

参考译文:

张祖传

张岳

张祖,字彥宗,以字为名被世人所知。十三岁时,父亲、祖父相继去世,独自侍养母亲一起居住。

洪武元年,闽中的法令严酷,约束官吏的法令尤甚。有害怕被征召劳役的人来约张祖一起斩断右手大拇指来免除劳役。张祖疑虑拿不定主意,回家告诉了母亲,母亲说:“法令可以逃避,手指斩断后就不能再连上,何不逃离呢?”于是逃跑藏匿起来。不久,斩断指头的事被发现,诏令逮捕发配去戍边。犯罪的人说张祖开始与自己相约这样做的。追捕张祖很久没有抓到。正赶上新皇即位大赦天下,就回来了。家中一无所有,以至于变成马厩牛圈,毁木斗桶做薪柴。张祖想不努力学习就不能振兴门户,于是决心学习儒学。这时,皇帝下诏有八顷田以上的人家,选出一个儿子或孙子为小吏。县里文书送到(征如张祖),张祖拒不接受,手拿经书愤愤的说:“我是做小吏的人吗?”县令报告了按察司,按察司再发文让张祖前去,张祖像县里一样坚决不接受。使者仔细地看了看顾他,说:“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于是带他一起离开了。

张祖已经通晓儒学,又明晓九章算法。当时正推行方田均税法,就把这件事交付给他。文书满几案,张祖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分类梳理、安排、谋划,事情做的有条有理、有据可查。

建文帝时,张祖为吏部小吏。不长时间,云南布政史张公紞被召入为吏部尚书,于是下属官吏很多都更换了,唯独说张祖办事老城、守法度而没有更换。当时建文皇帝正与方孝孺等人讲求古法治国,治理国家的事很多都改变了太祖的旧制度,变法章奏每天都传到吏部。张祖暗中对张公紞说:“高皇帝起于平民,据有天下,创立新法制度,规模很大。治理国家应追求实效。现在法制已定,每天都有变更,未必胜于旧法,只给有不同意见的人提供借口,何必这么急着改变呢?” 张公紞认为他说的很对,但因群议太盛,没有采用。恰逢(要)增设一位京卫知事,皇帝下令吏部挑选合适的人。张公紞说:“没有比张祖(再合适的)。”授张祖为留守知事。

等到靖难之师渡江成功后,张祖做安吉县丞。张公紞被解除职务自杀,尸体抬回家,属吏没有敢去探视的,只有张祖前往帮助料理丧事。出殡完毕,哭着祭奠后离开,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有义。

安吉多山,向来多逃到本地的百姓,隐藏田地不能如实上报,收上的财赋很少。张祖到任后,清廉勤勉自守,尊敬礼待贤士大夫,与他们协商探讨,在职九年,稽查核实财赋,修筑池鱼之殃堤坝,不可胜数。逃到本地的百姓隐藏田地的令他们登记户籍交税,免其罪过,声名卓著远扬,因考核等级最高被推荐升任湖广按察司经历。上任行经吴桥时去世,只有一个儿子扶丧归家。

答案:

1)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

2)恰逢(要)增设一位京卫知事,皇帝下令吏部挑选适合的人。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 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鉴赏作者情感的能力。首先,主题赏析诗歌,把诗歌的情感点出,具有对隐逸生活的满足之情;这里还可以对隐逸生活进行分析,即对山居生活的满足之情。第二,从结构分析。“山”居于文中各个部分,不具有结构作用,可以不分析。第三,内容上,明确作者写了山居生活满眼是山,由此联想,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生活充满了自然情趣。

答案: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根据内容回答即可。第二问,首先理解表达技巧的内容,“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第二,阅读诗歌,明确本诗运用的反衬手法;第三,结合诗句分析,点明效果即可。

答案:(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 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冯云卿靠放高利贷挣起了一份家产,因投机公债库券,很快就亏折了,但他不承认是自己失误,而认为是运气不好。(《子夜》)

B.觉慧去看生病的祖父,祖父对他说,冯家的亲事不能不提,要他去把二哥找回来谈这件事,但是觉新等人却把觉民藏了起来。(《家》)

C.老葛朗台知道欧也妮把私房钱给了堂弟,大怒,把她关在房间里。克罗旭得知后,提醒他欧也妮拥有母亲去世后的遗产继承权,劝他善待欧也妮。(《欧也妮·葛朗台》)

D.伽西莫多因为出奇的丑陋,没有参赛却意外地当选为愚人王。当有人称他是十全十美的愚人王时,伽西莫多激动地说:“谢谢!”(《巴黎圣母院》)

E.押解马斯洛娃这一批人的火车就要开了,涅赫柳多夫去为她送行。见到他,马斯洛娃很高兴。涅赫柳多夫告诉她,下一班火车他也去西伯利亚。(《复活》)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B选项中,觉民知道祖父答应亲事后,坚决不同意,他向大哥和继母求救,但他们不能做主,于是,他在觉慧的帮助下,躲到黄存仁家里去了;B选项中,法政大厅正在举行“愚人之王”的选举,选举的规则是谁长得丑陋、谁笑得最怪最难看,谁就有望当选,敲钟人伽西莫多因其奇丑当选。人们给他穿上用硬纸板做的王冠和道袍,把他抬上绘有花纹的轿子到大街上游行。

答案:BD


8.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徐晃解陈宫至。(曹)操日:“公台别来无恙!”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

陈宫被俘前辅佐的是准?陈宫所说的“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述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几个小厮上来拦腰抱住,都说:“今儿亏我们,老爷才喜欢,老太太打发人出来问了几遍,都亏我们回说喜欢,不然,若老太太叫你进去,就不得展才了。人人都说,你才那些诗比世人的都强。今儿得了这样的彩头,该赏我们了。”

被小厮抱住的人是谁?引得“老爷喜欢”的有什么事?几个小厮讨赏的结果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第( )题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和鉴赏作品情节的能力.名著阅读近几年考的情节基本都是非重要情节,并且篇目都取自课文,所以需要学生对名著的解读既要细致,又要把握原文,不能脱离原文;另一方面,在答题 的过程中,一定注意回答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答案:(1)(第一问)吕布 (第二问)【要点】①陈宫与曹操一起逃亡,投宿在吕伯奢家时误杀多人②外逃时路遇吕伯奢③曹操为绝后患,杀了吕伯奢④陈宫见曹操如此不义,就弃他而去

2)(第一问)贾宝玉 (第二问)【要点】①众清客交口称赞大观园②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宝玉施展了诗才 (第三问)【要点】几个小厮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论语·里仁》)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注】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答案: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意思对即可。)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 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阅读文化经典的能力。首先,阅读文段,把握内容。《论语》选段的主题是关于君子之“道”的要点。“道”对于个人来说是正确的为人处事方式,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治理国家的方法。这里明显针对个人。因此,这里的《论语》选段说的是在追求富贵的时候要用正确的为人处事方式(道德原则)来约束自己。第一小题的答案就出来了,第二小题的不同之处可以在翻译的基础上去区别。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阅历与读书

赵迎辉

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而。”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摘编自《学习时报》20131028日)


10.下列对文章中“阅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

B.随着经历增多,经验和教训也增多,对事物的见解逐渐深入,阅历就会越来越丰富。

C.阅历不等于经历,经历是一种经过,所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它只是阅历的基础。

D.在感性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理性思考,这才形成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阅历。

解析: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考点强调的是“文中”,所以在理解概念的含义时一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中心论点出现在第一段,即“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剩下的只要表明文章分论点即可,而分论点位置也简单明了的出现在每个段落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意的理解不是问题。由“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句可知表述A项绝对。

答案:A

11.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阅历与读书的关系。(3分)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首先确定分值,分值3分,答案就为3点。第二,分析题干,问“阅历与读书”的关系,明确答题区间在第五段中筛选答案,概括第五段分论点即可,“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 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题目要求简述,那么不能照抄原文,需要概括。首先二者相辅相成,其次是阅历对读书的作用,最后是读书对阅历的作用。

答案:阅历和读书相辅相成。阅历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读书能力;读书可以获取新知识,拓展阅历,提高能力。(意思对即可。)

12.请简述文章②~④段的论述思路。(3分)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答题时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抓关键语句,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尤其是议论抒情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二是找标志性词语,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更加清晰,往往会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以及过渡词等。三是作必要概括。对每一段的内容,作简单的分析,概括出大致讲了什么内容。可以从开头句和结尾句入手进行分析。首先确定分值,分值3分,意味着三个层次结构。②~④段就三个段落,因此,主要概括每个段落的层意即可。②段阐述了读书的作用;③段阐述了阅历不仅仅与年龄相关,更于经历相关;④段阐述了阅历与经历的不同。

答案:先分析阅历影响读书的原因,继而论述丰富阅历的途径及意义,然后阐明阅历与经历的区别。(意思对即可。)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祖 屋

农人

祖屋,是我内心深处最鲜活的那一处,秘不示人,只怕她遭了风雨的侵蚀,抑或因晾在空气下而变质。在我心中,她自高大到矮小,由缤纷到简单,由喧嚣到沉寂,到后来一直缩进我的梦里,晶莹成了枕边的一颗泪珠。

在很长的时间里,祖屋是我的整个世界。或许是自第一次睁开眼睛,我便开始了探寻祖屋的秘密。接下来,便用小小的身躯,摸爬丈量着这个宅院……

祖屋的大门朝东南。所谓的大门,只是一个枝条编成的柴扉而已,柴扉上钉着小扣,上着一把几乎锈透了的老锁,其实只是做做样子。主屋是三间西屋,石头砌垒的底层墙上,土坯一直到顶,其上是用厚厚的黄草拍成的蓑衣似的草屋脊。正屋用细泥糊就的外墙面,被风雨侵蚀,一条条的细槽沟和窄缝遍布其上,斑驳着岁月的手艺。

祖屋中,正正当当四平八稳地摆着一张八仙桌。记事起,就觉得爷爷除去到院里纳凉、到地里干活之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桌子右边——也被我们称为“上首”——他那把椅子。每年除夕夜,总是这样一幅场景:爷爷稳坐上首,爸爸、叔叔、哥哥、我和堂弟则围桌而坐,相互让菜、敬酒、劝酒,奶奶则带着她的儿媳们张罗忙活。

大桌子的旁边,是在农村被称为“憋来气”的土炉子,也是我印象里最暖的所在。冬天里,往炉边一凑,仿佛冻透了的手脚、冻得通红的鼻头和接近透明的耳朵瞬间被暖了过来,有时接过奶奶递来的煎饼,贴在炉壁上一烤,一股香气便悄悄弥漫开来。那被土炉子烙得焦黄的煎饼,至今烙在我的脑海里,抠都抠不掉……

呼吸看祖屋院子里几代人呼吸过的空气,跺着院子里叠了无数摞的几代人的脚印,我渐渐长大。祖屋却总是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看起来同样一成不变的,是屋檐下的那个燕子窝。小学时,有一次放学回来,我同忙碌着的燕子有过一次对话,刚刚北归的它,身上还附着南方的暖意。我对燕子说,“佐罗先生,你好”,燕子瞅着我发愣,看来这家伙健忘,过了个冬天就把老朋友给忘了,“它不是你那只燕子了,这是它孩子,我认得”,奶奶在一旁边喂着鸡边对我说。噢,原来也是在变的。

那时候,无论上学还是上班,在外面游荡累了,总要回祖屋住上几天。每到清晨,爷爷奶奶便会在院子里说起话来。有时是催我们起床,有时则是云彩啦天气啦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原来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话头来打破这农家院的寂静罢了。早上飘荡在祖屋院里或高或低的说话声,或许是我所有关于故乡的记忆中最难割舍的情愫。

后来,没有了人气养着的祖屋,再也打不起一点点精神来。就像当年我的祖父,坐在他那把咯咯作响的躺椅上,到最后老得连眼皮都不愿眨一下。没有悬念,一切都抵御不了岁月的磨洗。我的祖屋,虽然拼命挣扎着力图站直身子,拼命挣扎着不被风雨剥去最后一层外衣,拼命挣扎着给这个院落和世界留下最后一点记忆,但在一个风雨之夜,最终还是轰然倒下——这当然是父亲后来告诉我的。若干年下来,我觉得那轰然倒下的身影,一直实实在在地压在我心上。

现在,站在已无往日印迹的祖屋的院子里,思绪纷扬。一阵从岁月深处的角落里吹来的风,抚着我的耳朵,轻轻告诉我:“她也经常思念过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713日)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祖屋深藏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担心“她”被侵蚀或变质;祖屋曾是“我”的整个世界,“她”陪伴着“我”长大。

B.“一个枝条编成的柴扉”“石头砌垒的底层墙”“厚厚的黄草拍成的蓑衣似的草屋脊”,写出了祖屋的简朴、雅致与厚重。

C.文中写祖屋里的八仙桌及发生在它周围的生活片段,点明“爷爷”在祖屋中的中心地位,表现了“我”家的和乐融洽。

D.祖屋里的“土炉子”是“我”记忆中最温暖的地方,它既可取暖又可烙饼,用它烙的煎饼,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E.文章生动描绘了祖屋形象,突出“她”的可亲可爱,借此强调‘她”是“我”的精神支柱,“她”的倒塌令“我”失魂落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内容、作者情感、主题的能力。B项,对祖屋的描写旨在突出其衰朽与破败,而非“雅致”、“厚重”;E项,强调‘她”是“我”的精神支柱,“她”的倒塌令“我”失魂落魄,属于出题人的过度推断,作者并没有此情感和思想的表露。

答案:BE

14.文中借“燕子窝”表达了“我”的什么情感?请简要说明。(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情感的能力。首先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对“燕子窝”描写的内容。燕子窝是与文章主体“老屋”息息相关的事物,与老屋一样,承载着作者对于孩提时代的记忆、对于往事与岁月的追忆、对于时日与岁月变迁的感悟与思考。第二,结合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把握作者情感。作者与燕子的对话,感悟“原来也是在变的”,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祖屋及其相关人事的两重情感:怀念与喜爱。

答案:【要点】①对祖屋的依恋,对祖屋及其中人与事物的怀念②对祖屋始终如一的挚爱(意思对即可。)

15.请根据文本,探析“她也经常思念过去”这句话的含意。(6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在理解语句表层含义的基础上理解其深层含义,感受并表达出语句中蕴含的情感态度。本题中,“经常思念过去”的“她”,一语双关,既指老屋,也指作者自己,思念过去,则体现出文章主旨,即对于过去之岁月里的人事的思念之情。

答案:示例:①祖屋具有灵性,也经常思念过去的人和事②祖屋的主人,对祖屋与故乡、亲人与亲情充满思念与不舍③人与祖屋息息相通,对逝去的岁月与事物都充满思念(意思对即可。)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九天神眼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高,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个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开X号保险丝!”

终于,飞机从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于,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

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

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米来了诸多不便。

C.“奖状”号机组1986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D.文章写20117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

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与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项,“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与原文信息不符,文章中的表述是“协助,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并未提到“导航工作”。E项,“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述有误,文章塑造“奖状号”机组人员,最主要采用的写法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少有,心理描写几乎未涉及。

答案:CE

14.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请简要说明。(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阅读题干,把握“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的内容;第二,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即文章第五-第八段,后从段落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加以整合,从机长张凯处变不惊、从容镇定的处理突发事故,可见其“临危不乱”,且险情完美化解、故障安全解除,可见其“技术精湛”;同时,故障解除过程中,机长一声令下,机组成员有效配合执行,可见出“配合密切”。

答案:示例:①技术精湛,临危不乱②团结协作,配合密切(意思对即可。)

15.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以及赏析主要语句含意的能力,重在赏析语句。首先,把握划线语句语境。第二,结合语境分析。从上文中“奖状”中队为了荣誉与功勋而一次次枕戈待旦、受命飞行,可以总结出“大爱”的第一重含义为“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从下文“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可总结出“大爱”的第二重含义为“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和支持”;从结尾家属和飞行员对于此项工作的表述,可总结出“大爱”的第三层含义为“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

答案:【要点】①机组成员高度的使命感,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②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对国家事业的支持③机组成员及其家属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意思对即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6分)

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和叫绝的, 。这真让我们这些后世的汉语使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惭愧。

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暇想:在远方那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 chǎng)开了各自的门户。

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于“革命”意味,②天,豁然晴朗了。③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小麦已经返青,望着满眼绒绒的新绿,你会感到,绿色自身也有生命。在沟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十分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

16.依次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还有它的一个个具有田园风味和充满诗歌韵味的名称

它们体现了汉语的简约性和表意美

除了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和准确对应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做此类题,重点要分析各句内部的逻辑关系,应按照“瞻前顾后,上串下联”的基本思想,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顺序和逻辑顺序等方面去分析和思考。逻辑关系可能存在总分、照应、顺承、并列、因果等多种关系。③中的“除了”和①中的“还有”正好是一组关联词的搭配,②为前两句的总结和赏析,选C

答案:C

17.阅读第二段,完成后面的题目。(2分)

1)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

2)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1)“暇”为空闲,不合语境。“遐想”, 悠远的思索或想象。(2)结合语境,根据词组合理填写。

答案:(1)“暇”改为“遐” (2)敞

18.第三段中①一③的文字(加“ ”)有一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修改。(2分)

1)有语病的一处的序号: 1分)

2)修改: 1分)

解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完成该类题,需做好以下三步:①找出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 ,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 ②体会语意。如果结构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情趣和表达习惯,看逻辑方面是否有问题,否定是不是太多,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确,修辞得当与否等。③看关联词语是否用得恰当。成分残缺,“意味”后没有宾语。

答案:(1)① (2)在“意味”后加“的节气”(其他答案,合乎语法、语境即可。)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渔民在夜间先用灯光诱集趋光性鱼类,然后围捕,称“光诱围网捕捞”。这种科学的捕鱼方法,渔获量高。有些渔民运用这种方法,拿网眼极小的密网围捕,连筷子粗细的、硬币大小的幼鱼,都统统捞了上来。

用密网进行光诱围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阅读材料,把握材料说的“密网光诱围捕”的做法,明确其危害;第二,针对“密网光诱围捕”现象,明确自己的观点,阐述理由,做到自圆其说。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示例1:这种“密网光诱围捕”的做法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不同的目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其结果大相径庭。“光诱围捕”原本是提高渔获量的科学方法,但由于利益的驱动,一切“向钱看”,使用“密网”围捕,将会使我们的渔业资源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我们要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遵循科学精神,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

示例2:这种铱惟利是图的做法,是对渔业资源的毁灭性破坏。为了眼前的利益用密网进行光诱围捕,致使鱼子鱼孙都被赶尽杀绝,中国近海无鱼可捕已不是耸人听闻的事。我们的古人尚且知道“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的道理,作为现代文明人的我们更应该具备长远眼光,为自己、为子孙后代着想,制止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保护自然资源。(看法合理2分,表达简明连贯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五、写作(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在命题形式上,延续了福建高考作文近四年的材料作文的传统,保持了材料作文考查临场审题能力、不易被猜题、套题的优势;在题目表述上,则较往年显得更加简洁,表意更清晰,避免了诸多不必要的信息干扰,而又不失内涵的深广,不挤压写作的空间,是一道情理之内又不乏新意的好题。

空谷”,指空旷幽深的山谷。多指贤者隐居的地方。

与“空谷”相关的词语有“空谷足音”,指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空谷幽兰”指山谷中优美的兰花。形容十分难得,常用来比喻人品高雅。

面对空旷幽深的山谷,考生可以有几方面的联想,一面是从消极角度,由“空旷”“幽深”想到孤独、压抑、寂寞等感受,(本材料归结为“悬崖”),写身处“空谷”的困难、艰难、痛苦和寻求突破的愿望;另一面是从积极角度,从“空旷”“幽深”想到贤者隐居、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人品高雅等,写身处“空谷”的独到妙处;再一面则默认“空谷”的消极特性,但重点不放在对“空谷”的评价上,而是放在对“空谷”现状的改变方法、策略、手段上 ,即寻找“栈道桥梁”,通过“栈道”或“桥梁”找到爬出“空谷”的途径,实现人生的飞跃和困境的突破。
总之,在审题时,要紧紧抓住“空谷”“悬崖”“栈道”“桥梁”几个词,进行寓意化理解,联系自身或现实,适当延伸、挖掘,既准确扣题,又写出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

当然,从对“空谷”困境的不同态度谈起,谈“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等,也是可以的,但还要注意论证分析的针对性问题——即针对“空谷”而谈,而非对其它“问题”而谈;谈“从不同角度看空谷”,才不致于空泛。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