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装……………○……………订……………○……………线……………○………………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内……………○……………装……………○……………订……………○……………线……………○………………
2024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2分)关于人体中肝糖原、脂肪和胃蛋白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三者都含有的元素是C、H、O、N
B.细胞中肝糖原和脂肪都是储能物质
C.肝糖原和胃蛋白酶的基本组成单位相同
D.胃蛋白酶能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答案】B
【考点】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酶的特性及应用;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分析】1、脂肪是最常见的脂质,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良好的绝热体,起保温作用,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2、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脱水缩合连接构成的。淀粉是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体内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之一。几丁质也是一种多糖,又称为壳多糖,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
【解答】解:A、肝糖原和脂肪所含元素有C、H、O,胃蛋白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含有的元素是C、H、O、N,A错误;B、细胞中肝糖原为多糖,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B正确;C、肝糖原为多糖,其基本组成单位为葡萄糖,胃蛋白酶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C错误;D、酶具有专一性,胃蛋白酶不能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酶可以,D错误。故选:B。
【难度】1
2.(2分)图中①~④表示人体细胞的不同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④构成细胞完整的生物膜系统
B.溶酶体能清除衰老或损伤的①②③
C.③的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④转运分泌蛋白与细胞骨架密切相关
【答案】A
【考点】各类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分析】图中①表示线粒体,②表示内质网,③表示高尔基体,④表示囊泡。
【解答】解:A、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器膜、核膜、细胞膜,图中①~④仅包括部分膜结构,不能构成完整的生物膜系统,A错误;B、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①②③等细胞器衰老或损伤后,可以被溶酶体清除,B正确;C、③表示高尔基体,其膜为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D、④表示囊泡,可以转运分泌蛋白,囊泡在细胞内的移动与细胞骨架有关,D正确。故选:A。
【难度】1
3.(2分)某同学进行下列实验时,相关操作合理的是( )
A.从试管取菌种前,先在火焰旁拔棉塞,再将试管口迅速通过火焰以灭菌
B.观察黑藻的细胞质流动时,在高倍镜下先调粗准焦螺旋,再调细准焦螺旋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先将酶与底物混合,然后在不同温度下水浴处理
D.鉴定脂肪时,子叶临时切片先用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浸泡,再用苏丹Ⅲ染液染色
【答案】A
【考点】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与细胞质的流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脂肪的检测
【分析】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需要遵循正确的操作规范和原则,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解答】解:A、从试管取菌种前,先在火焰旁拔棉塞,再将试管口迅速通过火焰,这样可以避免菌种被污染,A正确;B、观察黑藻的细胞质流动时,应先在低倍镜下找到需要观察的目标,调至视野清晰,再换成高倍镜,在高倍镜下若视野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B错误;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先将酶和底物分别在不同温度下处理,再将同一温度下的酶和底物混合,若先将酶与底物混合,再在不同温度下水浴处理,会在达到设定温度前就发生反应,影响实验结果,C错误;D、鉴定脂肪时,子叶临时切片先用苏丹Ⅲ染液染色,然后用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洗去浮色,D错误。故选:A。
【难度】3
4.(2分)为了防治莲藕食根金花虫,研究者在藕田套养以莲藕食根金花虫为食的泥鳅、黄鳝,并开展相关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套养方式 |
莲藕食根金花虫防治率(%) |
藕增产率(%) |
单独套养泥鳅 |
81.3 |
8.2 |
单独套养黄鳝 |
75.7 |
3.6 |
混合套养泥鳅和黄鳝 |
94.2 |
13.9 |
A.混合套养更有利于防止莲藕食根金花虫、提高藕增产率
B.3种套养方式都显著提高了食物链相邻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C.混合套养中泥鳅和黄鳝因生态位重叠而存在竞争关系
D.生物防治优化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答案】B
【考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研究能量流动实践意义
【分析】种间关系:(1)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5)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壳螺上。
【解答】解:A、根据表中数据,混合套养泥鳅和黄鳝的一组莲藕食根金花虫防治率最高,藕增产率最高,可推知混合套养更有利于防止莲藕食根金花虫、提高藕增产率,A正确;B、套养可以使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更复杂,但并不能提高食物链相邻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C、混合套养中泥鳅和黄鳝均以莲藕食根金花虫为食,二者栖息环境也相似,存在生态位重叠,存在种间竞争关系,C正确;D、题述中的生物防治方法利用了种间关系,使部分能量流向了泥鳅和黄鳝,进而可以流向人类,这一过程优化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D正确。故选:B。
【难度】1
5.(2分)关于“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选用没有芽的枝条进行扦插,以消除枝条中原有生长素对生根的影响
B.扦插枝条应保留多个大叶片,以利用蒸腾作用促进生长调节剂的吸收
C.对照组的扦插基质用珍珠岩,实验组的扦插基质用等体积的泥炭土
D.用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处理扦插枝条,也能获得相同的生根数
【答案】D
【考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和作用
【分析】1、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具有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需要考虑施用浓度、时间等因素。
【解答】解:A、应该选用带有少量芽的枝条进行扦插,以利于插条存活,各枝条芽的数量要相等,A错误;B、扦插枝条应去掉叶片,使蒸腾作用减弱,减少水分散失,B错误;C、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扦插基质应该用等体积的珍珠岩,以免无关变量影响实验结果,C错误;D、根据生长素作用特点,存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因此用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处理扦插枝条,也可能获得相同的生根数,D正确。故选:D。
【难度】1
6.(2分)图中①~③表示一种细胞器的部分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细胞器既产生ATP也消耗ATP
B.①②分布的蛋白质有所不同
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③
D.②、③分别是消耗O2、产生CO2的场所
【答案】C
【考点】各类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该细胞器为线粒体,①是线粒体外膜,②是线粒体内膜,③是线粒体基质。
【解答】解:A、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可以产生ATP,同时线粒体内DNA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等,也消耗ATP,A正确;B、①是线粒体外膜,②是线粒体内膜,二者功能不同,分布的蛋白质也有所不同,B正确;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C错误;D、②是线粒体内膜,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消耗O2,③是线粒体基质,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CO2,D正确。故选:C。
【难度】3
7.(2分)有同学以紫色洋葱为实验材料,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制作临时装片时,先将撕下的表皮放在载玻片上,再滴一滴清水,盖上盖玻片
B.用低倍镜观察刚制成的临时装片,可见细胞多呈长条形,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C.用吸水纸引流使0.3g/mL蔗糖溶液替换清水,可先后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D.通过观察紫色中央液泡体积大小变化,可推测表皮细胞是处于吸水还是失水状态
【答案】D
【考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分析】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
【解答】解:A、制作临时装片时,先滴一滴清水,再将撕下的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A错误;B、用低倍镜观察刚制成的临时装片,可见细胞多呈长条形,细胞中具有大液泡,细胞核位于细胞一侧,B错误;C、用吸水纸引流使0.3g/mL蔗糖溶液替换清水,只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C错误;D、随着细胞吸水或失水,细胞的中央液泡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因此通过观察紫色中央液泡体积大小变化,可推测表皮细胞是处于吸水还是失水状态,D正确。故选:D。
【难度】1
8.(2分)图示甲、乙、丙3种昆虫的染色体组,相同数字标注的结构起源相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相同数字标注结构上基因表达相同
B.甲和乙具有生殖隔离现象
C.与乙相比,丙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变异是新物种产生的方式之一
【答案】A
【考点】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物种的概念 隔离与物种形成
【分析】1、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2、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是生物进化和新物种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解答】解:A、相同数字标注的结构起源相同,但属于不同的物种,其上基因表达不一定相同,A错误;B、分析题图,甲和乙染色体组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生殖隔离现象,B正确;C、与乙相比,丙的染色体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如数字1标注的染色体结构不同,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D、结合题图和题目信息可知,起源相同的染色体,发生不同的变异,形成了不同的物种,即染色体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是新物种产生的方式之一,D正确。故选:A。
【难度】3
9.(2分)酵母菌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表达系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培养液使用前要灭活所有细菌,但不能灭活真菌
B.酵母菌是真核细胞,需放置在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C.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酵母菌计数
D.该表达系统不能对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和修饰
【答案】C
【考点】微生物的选择培养(稀释涂布平板法)
【分析】培养基是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培养基中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在提供上述几种主要营养成分的基础上,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特殊营养物质和氧气等条件的要求。
【解答】解:A、酵母菌培养液使用前要灭活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然后再接种酵母菌,A错误;B、酵母菌是真核细胞,但不需要放置在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CO2培养箱用于培养动物细胞,B错误;C、菌液经过充分稀释后,平板上的一个菌落来自一个活菌,因此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酵母菌计数,C正确;D、酵母菌是真核细胞,具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因此该表达系统可以对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和修饰,D错误。故选:C。
【难度】3
10.(2分)图示反射弧传导兴奋的部分结构,a、b表示轴突末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可能来自同一神经元,也可能来自不同神经元
B.a、b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C.a、b通过突触传递的兴奋都能经细胞膜传递到Ⅰ处
D.脑和脊髓中都存在图示这种传导兴奋的结构
【答案】C
【考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解答】解:A、一个神经元可以有多个轴突,a、b可能来自同一神经元,也可能来自不同神经元,A正确;B、若a、b来自不同细胞的轴突,分别作用于同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二者释放的递质互不干扰,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B正确;C、a、b产生的兴奋通过神经递质传至突触后膜,如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传递至I处的不是兴奋,是抑制,C错误;D、脑和脊髓中都存在许多神经元,它们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即都存在图示这种传导兴奋的结构,D正确。故选:C。
【难度】3
11.(2分)我国科学家利用人的体细胞制备多能干细胞,再用小分子TH34成功诱导衍生成胰岛B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选择性表达被诱导改变后,可使体细胞去分化成多能干细胞
B.在小分子TH34诱导下,多能干细胞发生基因突变,获得胰岛素基因
C.衍生的胰岛B细胞在葡萄糖的诱导下能表达胰岛素,才可用于移植治疗糖尿病
D.若衍生的胰岛B细胞中凋亡基因能正常表达,细胞会发生程序性死亡
【答案】B
【考点】细胞的分化;细胞死亡
【分析】1、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一系列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细胞坏死是指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非正常死亡。
【解答】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当基因表达被诱导改变后,可使体细胞去分化成多能干细胞,类似于脱分化过程,A正确;B、多能干细胞中含有胰岛素基因,在小分子TH34诱导下,多能干细胞发生细胞分化,成为胰岛B细胞,胰岛素基因并没有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C、若将衍生的胰岛B细胞用于治疗糖尿病,需要其能够在葡萄糖的诱导下表达胰岛素,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C正确;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若衍生的胰岛B细胞中凋亡基因能正常表达,细胞会发生程序性死亡,D正确。故选:B。
【难度】3
12.(2分)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药物DIC是一种嘌呤类生物合成的前体,能干扰嘌呤的合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嘌呤是细胞合成DNA和RNA的原料
B.DIC可抑制细胞增殖使其停滞在细胞分裂间期
C.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不会受DIC的影响
D.采用靶向输送DIC可降低对患者的副作用
【答案】C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1、分析题意,DIC能干扰嘌呤的合成,而嘌呤是合成核酸的原料,推知DIC能干扰核酸的合成。
2、细胞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解答】解:A、DNA和RNA都含有腺嘌呤和鸟嘌呤,所以嘌呤是细胞合成DNA和RNA的原料,A正确;B、根据题意,DIC能干扰嘌呤的合成,而嘌呤是合成核酸的原料,推知DIC能干扰DNA的复制,而DNA的复制是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故DIC可抑制细胞增殖使其停滞在细胞分裂间期,B正确;C、DIC能干扰嘌呤的合成,推知其可以阻止RNA的合成,从而会影响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C错误;D、采用靶向输送DIC避免对其他正常细胞造成干扰,可降低对患者的副作用。D正确。故选:C。
【难度】1
13.(2分)图示植物原生质体制备、分离和检测的流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步骤①添加盐酸以去除细胞壁
B.步骤②吸取原生质体放入无菌水中清洗
C.原生质体密度介于图中甘露醇和蔗糖溶液密度之间
D.台盼蓝检测后应选择蓝色的原生质体继续培养
【答案】C
【考点】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应用
【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是指将不同来源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技术。去除植物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的方法为酶解法(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杂种细胞发育成杂种植株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解答】解:A、细胞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步骤①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以去除细胞壁,A错误;B、步骤②应将吸取的原生质体放入等渗溶液中清洗,以免原生质体在无菌水中吸水涨破,B错误;C、根据密度梯度离心的结果,离心后原生质体位于甘露醇溶液与0.75mol/L蔗糖溶液之间,可推知原生质体的密度介于图中甘露醇和蔗糖溶液密度之间,C正确;D、台盼蓝检测后应选择没有变成蓝色的原生质体继续培养,蓝色的原生质体已经失去活性,D错误。故选:C。
【难度】3
14.(2分)关于“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或泡菜”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泡菜的菜料不宜完全淹没在煮沸后冷却的盐水中
B.制作酸奶的牛奶须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后再接种乳酸菌
C.发酵装置需加满菜料或牛奶并封装,以抑制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D.控制好发酵时间,以避免过量乳酸影响酸奶或泡菜的口味和品质
【答案】D
【考点】制作泡菜
【分析】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
【解答】解:A、制作泡菜的菜料应该完全淹没在煮沸后冷却的盐水中,以防杂菌污染,A错误;B、制作酸奶的牛奶不需要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否则会破坏牛奶的营养成分,B错误C、发酵装置应加入菜料或牛奶至八成满并封装,避免发酵液溢出坛外,C错误;D、发酵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会影响产品的口味和品质,因此需要控制好发酵时间,以避免过量乳酸影响酸奶或泡菜的口味和品质,D正确。故选:D。
【难度】1
15.(2分)图示果蝇细胞中基因沉默蛋白(PcG)的缺失,引起染色质结构变化,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形成肿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PcG使组蛋白甲基化和染色质凝集,抑制了基因表达
B.细胞增殖失控可由基因突变引起,也可由染色质结构变化引起
C.DNA和组蛋白的甲基化修饰都能影响细胞中基因的转录
D.图示染色质结构变化也是原核细胞表观遗传调控的一种机制
【答案】D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表观遗传
【分析】1、表观遗传: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2、影响表观遗传的因素有:DNA的甲基化、染色体组蛋白的甲基化、乙酰化等。
【解答】解:A、分析题图,PcG缺失后,组蛋白甲基消失,凝集的染色质变松散,表达促细胞分裂蛋白,可知PcG使组蛋白甲基化和染色质凝集,抑制了基因表达,A正确;B、细胞增殖失控可由基因突变(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引起,根据题意“基因沉默蛋白(PcG)的缺失,引起染色质结构变化,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形成肿瘤”可知,也可由染色质结构变化引起,B正确;C、DNA和组蛋白的甲基化修饰属于表观遗传,都能影响细胞中基因的转录,C正确;D、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没有染色质,D错误。故选:D。
【难度】3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题,每题3分,共计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6.(3分)图示普通韭菜(2n=16)的花药结构。为了快速获得普通韭菜的纯系,科研人员利用其花药进行单倍体育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A.花粉细胞和花药壁细胞均具有全能性
B.培养基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影响愈伤组织再分化
C.镜检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染色体,可鉴定出单倍体幼苗
D.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所得植株的细胞中染色体数都是16
【答案】ABC
【考点】单倍体及多倍体育种;生物变异的类型综合
【分析】单倍体育种
1、单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
2、过程:
(1)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2)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原理:染色体变异。
4、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解答】解:A、花粉细胞和花药壁细胞都含有本物种全套遗传信息,均具有全能性,A正确;B、培养基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影响愈伤组织再分化,B正确;C、单倍体染色体数目减半,故镜检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染色体,可鉴定出单倍体幼苗,C正确;D、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所得植株的细胞中染色体数一般是16,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32条,D错误。故选:ABC。
【难度】3
17.(3分)图示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中部分同源染色体及其相关基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
A.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前,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中复制形成的染色单体
B.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丝状染色质在纺锤体作用下螺旋化成染色体
C.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开,导致染色体数目及其3对等位基因数量加倍
D.减数分裂Ⅰ完成时,能形成基因型为MmNnTt的细胞
【答案】ABC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特征及意义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两侧;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着丝粒排在赤道板上。③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④末期:细胞一分为二,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解答】解:A、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前,染色体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为细丝状,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A错误;B、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丝状染色质螺旋化成染色体,与纺锤体无关,B错误;C、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开,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但其3对等位基因数量不会加倍,C错误;D、图示细胞为初级精母(或卵母)细胞,基因型为MMmmNNnnTTtt,减数分裂Ⅰ完成时,若发生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互换,能形成基因型为MmNnTt的细胞,D正确。故选:ABC。
【难度】3
18.(3分)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引起骨骼肌兴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A.该过程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
B.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其细胞膜内K+的浓度高于膜外
C.骨骼肌细胞兴奋与组织液中Na+协助扩散进入细胞有关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调节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
【答案】ABC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知,该过程经过了突触结构,存在信号转变,即“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A正确;B、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其细胞膜内K+的浓度高于膜外,此时钾离子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B正确;C、兴奋是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内流引起的,骨骼肌细胞兴奋与组织液中Na+协助扩散进入细胞有关,C正确;D、与骨骼肌相连的是躯体运动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是内脏运动,D错误。故选:ABC。
【难度】5
19.(3分)从牛卵巢采集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培养,探究高温对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
A.选取发育状态一致的卵母细胞进行培养
B.体外培养卵母细胞时通常加入湿热灭菌后的血清
C.对采集的卵母细胞传代培养以产生大量卵细胞
D.体外培养时高温提高了卵母细胞发育的成熟率
【答案】BCD
【考点】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与过程
【分析】动物细胞培养条件:
(1)无菌无毒环境:无菌——对培养液和所有培养用具进行无菌处理。无毒——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自身造成危害。
(2)营养:所需营养物质与体内基本相同,例如需要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
(3)适宜的温度、pH和渗透压:哺乳动物多以36.5±0.5℃为宜,多数细胞生存的适宜pH为7.2~7.4。
(4)气体环境:通常采用培养皿或松盖培养瓶,将其置于含95%空气加5%CO2的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解答】解:A、根据实验设计原则,应选取发育状态一致的卵母细胞进行培养,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A正确;B、血清中含有卵母细胞体外生长所必需的一些因子,经湿热灭菌后会失去活性,因此血清不能进行湿热灭菌,B错误;C、采集的卵母细胞已经进入减数分裂过程,不能进行传代培养,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高温对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卵母细胞也不能产生大量卵细胞,C错误;D、根据柱形图分析,高温处理的一组成熟的卵母细胞数目相对减少,说明体外培养时高温降低了卵母细胞发育的成熟率,D错误。故选:BCD。
【难度】5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计58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20.(11分)科研人员对蓝细菌的光合放氧、呼吸耗氧和叶绿素a含量等进行了系列研究。图1是蓝细菌光合作用部分过程示意图,图2是温度对蓝细菌光合放氧和呼吸耗氧影响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H+从类囊体膜内侧到外侧只能通过ATP合酶,而O2能自由通过类囊体膜,说明类囊体膜具有的特性是 。碳反应中C3在 的作用下转变为(CH2O),此过程发生的区域位于蓝细菌的 中。
(2)图2中蓝细菌光合放氧的曲线是 (从“甲”“乙”中选填),据图判断,总光合速率最高时对应的温度是 (从“20℃”“25℃”“30℃”中选填),理由是 。
(3)在一定条件下,测定样液中蓝细菌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建立叶绿素a含量与蓝细菌密度的相关曲线,用于估算水体中蓝细菌密度。请完成下表:
实验目的 |
简要操作步骤 |
测定样液蓝细菌数量 |
按一定浓度梯度稀释样液,分别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取样前需① |
浓缩蓝细菌 |
② |
③ |
将浓缩的蓝细菌用一定量的乙醇重新悬浮 |
④ |
用锡箔纸包裹装有悬浮液的试管,避光存放 |
建立相关曲线 |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a含量,计算 |
【答案】(1)选择透过性 ATP、NADPH 细胞质(2)乙 30℃时蓝细菌光合放氧速率和呼吸耗氧速率两者之和最高(3)摇匀 将稀释样液离心,取下层沉淀物 提取叶绿素(溶解蓝细菌) 防止叶绿素降解
【考点】光合作用原理——光反应、暗反应及其区别与联系;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应用
【分析】光合作用过程:
绿叶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的CO2,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与C5(一种五碳化合物)结合,这个过程称作CO2的固定。一分子的CO2被固定后,很快形成两个C3分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随后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C5,这些 C5又可以参与CO2的固定。
【解答】解:(1)由于H+和O2通过类囊体膜时的运输情况不同,说明类囊体膜进行物质运输时具有选择透过性。蓝细菌为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碳反应中C3在ATP、NADPH的作用下转变为(CH2O),发生的区域位于细胞质中。(2)通常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量,这样植物才能积累有机物,正常生长,所以图2中蓝细菌光合放氧的曲线是乙。30℃时蓝细菌光合放氧速率和呼吸耗氧速率两者之和最高,总光合速率最高。(3)测定样液中蓝细菌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①应选按一定浓度梯度稀释蓝细菌样液,取样前需要对样液进行稀释,然后分别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②将稀释样液离心,取下层沉淀物,浓缩蓝细菌;③将浓缩的蓝细菌用一定量的乙醇重新悬浮,提取叶绿素(溶解蓝细菌);④用锡箔纸包裹装有悬浮液的试管,避光存放,防止叶绿素降解;⑤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a含量,计算,建立相关曲线。故答案为:(1)选择透过性 ATP、NADPH 细胞质(2)乙 30℃时蓝细菌光合放氧速率和呼吸耗氧速率两者之和最高(3)摇匀 将稀释样液离心,取下层沉淀物 提取叶绿素(溶解蓝细菌) 防止叶绿素降解
【难度】5
21.(11分)某保护区地势较为平坦,植被类型属于热带稀树灌丛草原,生活着坡鹿、猛禽和蟒蛇等动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坡鹿为珍稀保护动物,主要以草本植物的嫩叶为食。保护区工作人员有时在一定区域内采用火烧法加速牧草的更新繁盛,这种群落演替类型称为 。科研人员对坡鹿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的采食与休息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如图1,形成该结果的原因是 。
(2)保护区的草原上,植物个体常呈不均匀分布,这体现了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是 。为了研究火烧法对植被的影响,科研人员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群落结构越复杂,样方面积应越 。
(3)为了研究坡鹿粪便对保护区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影响,科研人员用吸虫器采集土壤样方中的动物后,常选用 溶液固定保存。蚯蚓、蜈蚣等一些土壤动物可以作为中药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4)研究保护区内动物的食物结构,常用的方法有直接观察法、胃容物分析法、粪便分析法。若调查湖泊下层鱼类的食性,在上述方法中优先选用 。对于食性庞杂的鱼类,可检测其所在水域中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稳定性同位素15N含量,从而判断该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地位,其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 。
(5)科研人员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绘制了保护区食物网,部分结构如图2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填序号)。
①该图没有显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
②动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主要包括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
③有的食虫鸟在相应食物链上为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
④采用标记重捕法可以精确掌握保护区坡鹿的种群密度
【答案】(1)次生演替 火烧地牧草更新繁盛,坡鹿食物来源更丰富,导致采食次数增加,非火烧地提供遮蔽,坡鹿休息次数较多(2)镶嵌性分布 大(3)体积分数70%酒精 直接(4)胃内容物分析法 15N含量随营养级升高而增加(5)①②④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群落演替的类型;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群落的空间结构
【分析】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如植物的垂直结构能显著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并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解答】解:(1)在一定区域内采用火烧法加速牧草的更新繁盛的方法,保留了土壤条件,这种群落演替类型称为次生演替。由于火烧地牧草更新繁盛,坡鹿食物来源更丰富,导致采食次数增加,非火烧地提供遮蔽,坡鹿休息次数较多,所以坡鹿在火烧地的数量更多。(2)保护区的草原上,植物个体常呈不均匀分布,这体现了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是镶嵌性分布。采用样方法对植被进行调查,群落结构越复杂,样方面积应越大。(3)用吸虫器采集土壤样方中的动物后,常选用体积分数70%酒精溶液固定保存,以防止土壤小动物腐烂。蚯蚓、蜈蚣等一些土壤动物可以作为中药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4)若调查湖泊下层鱼类的食性,在上述方法中优先选用胃内容物分析法。对于食性庞杂的鱼类,可检测其所在水域中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稳定性同位素15N含量,由于 15N含量随营养级升高而增加,从而判断该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地位。(5)解:①食物网中不应包含分解者,①错误;②动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主要包括种捕食和种间竞争,都属于种间关系,②错误;③在草→昆虫→食虫鸟→猛禽这条食物链中,猛禽为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③正确;④采用标记重捕法可以估算保护区坡鹿的种群密度,④错误。故选:①②④。故答案为:(1)次生演替 火烧地牧草更新繁盛,坡鹿食物来源更丰富,导致采食次数增加,非火烧地提供遮蔽,坡鹿休息次数较多(2)镶嵌性分布 大(3)体积分数70%酒精 直接(4)胃内容物分析法 15N含量随营养级升高而增加(5)①②④
【难度】5
22.(12分)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已应用于癌症治疗,机理如图1所示。为增强疗效,我国科学家用软件计算筛到Taltirelin(简称Tal),开展实验研究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疗效及其作用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肿瘤细胞表达能与免疫检查分子特异结合的配体,抑制T细胞的识别,实现免疫逃逸。据图1可知,以 为抗原制备的免疫检查分子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与 细胞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的抑制。
(2)为评估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抗肿瘤效应,设置4组荷瘤小鼠,分别用4种溶液处理后检测肿瘤体积,结果如图2。设置缓冲液组的作用是 。据图2可得出结论: 。
(3)Tal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类似物。人体内TRH促进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些激素可通过 运输,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结合,发挥调控作用。
(4)根据(3)的信息,检测发现T细胞表达TRH受体,树突状细胞(DC)表达TSH受体。综上所述,关于Tal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提出假设:
①Tal与 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
②Tal能促进 ,增强DC的吞噬及递呈能力,激活更多的T细胞。
(5)为验证上述假设,进行下列实验:①培养T细胞,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RH溶液,检测 ;②培养DC,分3组,分别添加 ,检测DC的吞噬能力及递呈分子的表达量。
【答案】(1)免疫检查分子 T细胞(2)对照 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都具有抗肿瘤效应,二者联合使用可明显增强抗肿瘤效应(3)垂体 体液(4)①T细胞上的TRH受体②TSH作用下DC细胞上的TSH受体(5)①T细胞数量和毒性T细胞的比例②缓冲液、Tal溶液、TSH溶液
【考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免疫学的应用
【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病原体被抗原呈递细胞吞噬处理,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B细胞受病原体直接刺激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后与B细胞结合,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记忆细胞的作用是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机体时进行二次免疫应答。
2、细胞免疫过程:病原体被抗原呈递细胞吞噬处理,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是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病原体,记忆细胞的作用是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机体时进行二次免疫应答。
【解答】解:(1)据图1可知,免疫检查分子抗体可与T细胞膜上的免疫检查分子结合,从而引发T细胞释放毒素作用于肿瘤细胞,导致肿瘤细胞裂解,所以免疫检查分子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与T细胞细胞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的抑制。(2)由图2可知,为评估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抗肿瘤效应,设置四组实验,其中缓冲液组的作用是对照。实验结果表明:与缓冲液相比,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都会导致肿瘤体积减小,说明二者具有抗肿瘤效应,且二者联合使用可明显增强抗肿瘤效应。(3)人体内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可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些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的受体,从而发挥调控作用。(4)根据T细胞表达TRH受体,Tal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假设为:Tal与T细胞上的TRH受体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根据树突状细胞(DC)表达TSH受体,Tal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假设为:Tal能促进TSH作用下DC细胞上的TSH受体,增强DC的吞噬及递呈能力,激活更多的T细胞。(5)为验证Tal与T细胞上的TRH受体结合还是Tal促进TSH作用下DC细胞上的TSH受体,增强DC的吞噬及递呈能力,可进行下列实验:①培养T细胞,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RH溶液,检测T细胞数量和毒性T细胞的比例;②培养DC,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TSH溶液,检测DC的吞噬能力及递呈分子的表达量。故答案为:(1)免疫检查分子 T细胞(2)对照 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都具有抗肿瘤效应,二者联合使用可明显增强抗肿瘤效应(3)垂体 体液(4)①T细胞上的TRH受体②TSH作用下DC细胞上的TSH受体(5)①T细胞数量和毒性T细胞的比例②缓冲液、Tal溶液、TSH溶液
【难度】5
23.(12分)为了高效纯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科研人员将ELP50片段插入pET﹣SOD构建重组质粒pET﹣SOD﹣ELP50,以融合表达SOD﹣ELP50蛋白,过程如图1。其中,ELP50是由人工合成的DNA片段,序列为:限制酶a识别序列﹣(GTTCCTGGTGTTGGC)50﹣限制酶b识别序列,50为重复次数。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双酶切时,需使用的限制酶a和限制酶b分别是 。
(2)步骤②转化时,科研人员常用 处理大肠杆菌,使细胞处于感受态;转化后的大肠杆菌采用含有 的培养基进行筛选。用PCR技术筛选成功导入pET﹣SOD﹣ELP50的大肠杆菌,应选用的一对引物是 。
(3)步骤③大肠杆菌中RNA聚合酶与 结合,驱动转录,翻译SOD﹣ELP50蛋白。已知蛋白质中氨基酸残基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0.11kDa,将表达的蛋白先进行凝胶电泳,然后用SOD抗体进行杂交,显示的条带应是 (从图2的“A~D”中选填)。
(4)步骤④为探寻高效纯化SOD﹣ELP50蛋白的方法,科研人员研究了温度、NaCl对SOD﹣ELP50蛋白纯化效果的影响,部分结果如图3。
(ⅰ)20℃时,加入NaCl后实验结果是 。
(ⅱ)100℃时,导致各组中所有蛋白都沉淀的原因是 。
(ⅲ)据图分析,融合表达SOD﹣ELP50蛋白的优点有 。
【答案】(1)EcoRⅠ、HindⅢ(2)CaCl2 卡那霉素 S﹣F、E﹣R(3)启动子 C(4)(ⅰ) SOD﹣ELP50组纯化蛋白数量更多(ⅱ) 高温使蛋白变性(ⅲ) 低温下添加NaCl有利于SOD蛋白纯化,杂蛋白较少,有利于酶活性的保持
【考点】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综合;DNA片段的扩增与电泳鉴定
【分析】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等;启动子是一段由特殊序列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上游,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表达出蛋白质;终止子位于基因的下游,作用是终止转录,也是一段有特殊序列结构的DNA片段。
【解答】解:(1)由图示可知,限制酶a和限制酶b切割ELP50的片段需要与SOD片段相连接,所以二者需要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根据二者连接后的位置关系,应选择EcoRⅠ(限制酶a);限制酶b需要同时能将SOD的左侧和ELP50的右侧切开,应选择HindⅢ,所以步骤①双酶切时,需使用的限制酶a和限制酶b分别是EcoRⅠ、HindⅢ。(2)步骤②转化时,常用 CaCl2处理大肠杆菌,使细胞处于感受态(容易吸收周围环境DNA分子的状态);基因表达载体上有卡那霉素的抗性基因,所以转化后的大肠杆菌采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进行筛选。由图示可知,S﹣F为SOD的左侧引物、S﹣R为SOD的右侧引物、E﹣F为ELP50的左侧引物、S﹣R为ELP50的右侧引物。用PCR技术扩增融合基因,需要在融合基因的两侧选择引物,应选用的一对引物是S﹣F、E﹣R。(3)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的识别和结合位点,步骤③大肠杆菌中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驱动转录,翻译SOD﹣ELP50蛋白。已知蛋白质中氨基酸残基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0.11kDa,SOD为462bp、ELP50为750bp,则形成的SOD﹣ELP50蛋白质大约含有(462+750)÷3=404个氨基酸,则SOD﹣ELP50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0.11×404=44.44,将表达的蛋白先进行凝胶电泳,然后用SOD抗体进行杂交,显示的条带应是C。(4)(ⅰ)由图示可知,20℃时,与不加NaCl相同,加入NaCl后实验结果是SOD﹣ELP50组纯化蛋白数量更多。(ⅱ)100℃时,由于高温使蛋白变性,导致各组中所有蛋白都沉淀。(ⅲ)据图分析,融合表达SOD﹣ELP50蛋白的优点为低温下添加NaCl有利于SOD蛋白纯化,杂蛋白较少,有利于酶活性的保持。故答案为:(1)EcoRⅠ、HindⅢ(2)CaCl2 卡那霉素 S﹣F、E﹣R(3)启动子 C(4)(ⅰ) SOD﹣ELP50组纯化蛋白数量更多(ⅱ) 高温使蛋白变性(ⅲ) 低温下添加NaCl有利于SOD蛋白纯化,杂蛋白较少,有利于酶活性的保持
【难度】5
24.(12分)有一种植物的花色受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色基因B对白色基因b为显性,基因I存在时抑制基因B的作用,使花色表现为白色,基因i不影响基因B和b的作用。现有3组杂交实验,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和丙的基因型分别是 、 。
(2)组别①的F2中有色花植株有 2 种基因型。若F2中有色花植株随机传粉,后代中白色花植株比例为 。
(3)组别②的F2中白色花植株随机传粉,后代白色花植株中杂合子比例为 。
(4)组别③的F1与甲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组别③的F1与乙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
(5)若这种植物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在X染色体上发生基因突变产生隐性致死基因k,导致合子致死。基因型为IiBbX+Y和IiBbX+Xk的植株杂交,F1中雌雄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 ;F1中有色花植株随机传粉,后代中有色花雌株比例为 。
【答案】(1)iiBB IIBB(2)2 (3) (4)白色:有色=1:1 白色:有色=3:1(5)白色♀:有色♀:白色♂:有色♂=26:6:13:3
【考点】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随机交配在一个有性繁殖的生物群体中,任何一个雌性或雄性个体与任何一个相反性别的个体交配的概率相等。也就是说,任何一对雌雄的结合都是随机的,不受任何选配的影响。
3、根据题干信息“有色基因B对白色基因b为显性,基因I存在时抑制基因B的作用,使花色表现为白色,基因i不影响基因B和b的作用”,说明I_B_和I_bb为白色,iiB_为有色,iibb为白色。
【解答】解:(1)分析题干,二倍体花颜色受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其中有色基因B对白色基因b为显性,基因I对基因B有抑制作用,则有色基因型是iiB_,白色基因型是I_B_、I_bb、iibb,组别②中甲(有色)×丙(白色),F1都是白色,自交后白色:有色=3:1,说明F1是单杂合子,F2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为I_BB,说明F1的基因型是IiBB,据此可推知甲的基因型应是iiBB,丙的基因型是IIBB。(2)组别①中甲(iiBB)×乙(白色),F1都是白色,自交后有色:白色=3:1,说明F1是单杂合子,F2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为iiB_,说明F1的基因型是iiBb,乙的基因型是iibb。F1自交后F2有色花的基因型有2种,包括iiBB和iiBb;F2有色花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iiBB、 iiBb,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是 Bi、 bi,随机传粉,后代中白色花植株iibb的比例 。(3)组别②中甲(有色)×丙(白色),F1都是白色,自交后白色:有色=3:1,说明F1是单杂合子,F2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为I_BB,F2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包括 IIBB、 IiBB,产生的配子是 IB、 iB,随机传粉,后代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IIBB、 IiBB,所以后代白色花植株中杂合子占 。(4)组别③乙(iibb)×丙(IIBB),F1是BbIi (配子及比例是BI:Bi:bI:bi=1:1:1:1),F1与甲(ii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IiBB:iiBB:IiBb:iiBb=1:1:1:1,所以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白色:有色=1:1;组别③中F1与乙(ii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IiBb:iiBb:Iibb:iibb=1:1:1:1,所以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白色:有色=3:1。(5)若这种植物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在X染色体上发生基因突变产生隐性致死基因k,导致合子致死。基因型为IiBbX+Y和IiBbX+Xk的植株杂交,逐对考虑,F1中关于花色的基因型及比例为I_B_:I_bb:iiB_:iibb=9:3:3:1,所以F1中关于花色的基因型及比例为白色:有色=13:3,X+Y和X+Xk的植株杂交,F1关于性别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X+:X+Xk:X+Y:XkY (致死),即F1中雌性:雄性=2:1,所以F1中雌雄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白色♀:有色♀:白色♂:有色♂=26:6:13:3。F1中有色花植株随机传粉,其中有色花雌性基因型有iiB_X+X+、iiB_X+Xk,雄性是iiB_X+Y,其中iiB_的比例为 BBii、 Bbii,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是 iB、 ib,随机交配后有色个体(iiB_) 占 ,考虑性染色相关基因,雌配子及比例是 X+、 Xk,雄配子及比例是 X+、 Y,随机交配后子代是 X+X+、 X+Xk、 X+Xk、 XkY (致死),即雌株:雄株=4:3,故后代中有色花雌株比例 。故答案为:(1)iiBB IIBB(2)2 (3) (4)白色:有色=1:1 白色:有色=3:1(5)白色♀:有色♀:白色♂:有色♂=26:6:13:3
【难度】5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