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装……………○……………订……………○……………线……………○………………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内……………○……………装……………○……………订……………○……………线……………○………………
2024年海南省高考生物试卷(选择性)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海南黎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染料主要来源于植物。DNA条形码技术可利用DNA条形码序列(细胞内一段特定的DNA序列)准确鉴定出染料植物的种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染料植物的DNA均含有元素C、H、O、N、S
B.DNA条形码序列由核糖核苷酸连接而成
C.染料植物的DNA条形码序列仅存在于细胞核中
D.DNA条形码技术鉴定染料植物的依据是不同物种的DNA条形码序列不同
【答案】D
【考点】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DNA的结构层次及特点
【分析】1、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2、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①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
3、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解答】解:A、不同染料植物的DNA均含有元素C、H、O、N,不一定含有S,A错误;B、DNA条形码序列由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而成,B错误;C、由于植物的细胞质中也含有DNA,因此染料植物的DNA条形码序列也可能存在于细胞质中,C错误;D、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DNA条形码技术鉴定染料植物的依据是不同物种的DNA条形码序列不同,D正确。故选:D。
【难度】3
2.(3分)液泡和溶酶体均含有水解酶,二者的形成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关。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液泡和溶酶体均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
B.内质网上附着的核糖体,其组成蛋白在细胞核内合成
C.液泡和溶酶体形成过程中,内质网的膜以囊泡的形式转移到高尔基体
D.核糖体合成的水解酶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进入液泡或溶酶体
【答案】B
【考点】各类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液泡是植物细胞之中的泡状结构,液泡内有细胞液,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对细胞内的环境起着调节作用,保持一定渗透压。
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车间”。
【解答】解:A、液泡和溶酶体都由单层膜包裹的细胞器,A正确;B、内质网上附着的核糖体,其组成蛋白在细胞质中合成,B错误;C、液泡和溶酶体形成过程中,内质网的膜可以以囊泡的形式转移到高尔基体,参与物质的运输和加工,C正确;D、液泡和溶酶体均含有水解酶,核糖体合成的水解酶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进入液泡或溶酶体,D正确。故选:B。
【难度】3
3.(3分)许多红树植物从含盐量高的泥滩中吸收盐分,并通过其叶表面的盐腺主动将盐排出体外避免盐害。下列有关这些红树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根细胞吸收盐提高了其细胞液的浓度,有利于水分的吸收
B.根细胞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吸收泥滩中的K+
C.通过叶表面的盐腺将盐排出体外,不需要ATP提供能量
D.根细胞主要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水分
【答案】A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
运输方向 |
转运蛋白 |
能量 |
实 例 |
自由扩散 |
高浓度→低浓度 |
不需 |
不需 |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
协助扩散 |
高浓度→低浓度 |
需要 |
不需 |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水 |
主动运输 |
低浓度→高浓度 |
需要 |
需要 |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
【解答】解:A、根细胞吸收盐提高了其细胞液的浓度,即提高了细胞液的渗透压,有利于水分的吸收,A正确;B、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泥滩中的K+,B错误;C、通过叶表面的盐腺将盐排出体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ATP提供能量,C错误;D、根细胞通过被动运输(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水分,D错误。故选:A。
【难度】3
4.(3分)水平衡是指人每天摄入和排出的水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出汗可以排出部分水分,有利于散热
B.正常机体排尿除了排出部分水分外,还可以排出尿素、葡萄糖等代谢废物
C.人每天摄入和排出适量的水分,有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D.水参与并促进物质代谢,有利于保障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答案】B
【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水盐平衡调节
【分析】水平衡对于人体至关重要。人体通过出汗、排尿等方式排出水分,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内环境的渗透压稳定需要水的摄入和排出保持平衡,水还在物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
【解答】解:A、机体出汗时,水分蒸发会带走热量,从而有利于散热,A正确;B、正常机体排尿可以排出部分水分、尿素等代谢废物,但葡萄糖一般不会出现在尿液中,除非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B错误;C、当摄入和排出的水量合适时,身体里细胞周围液体的浓度就会稳定,这就是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如果摄入或排出的水过多或过少,就会打破这个平衡,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C正确;D、水参与许多化学反应,促进物质代谢,对保障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D正确。故选:B。
【难度】3
5.(3分)海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上岸产卵的行为促进了海洋与陆地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龟卵孵化过程中,巢穴的物质和能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龟卵中的能量来自于母龟同化的能量
B.螃蟹能取食幼龟和死亡胚胎:说明螃蟹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C.巢穴周围的绿色植物能将根插入发育中的龟卵吸收营养,说明二者存在寄生关系
D.巢穴中的部分物质通过雨水冲刷回到海洋,可为近海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答案】C
【考点】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分析】一个营养级(非最高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有: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同化;③被分解者分解,④部分未被利用。故能量流动是不可逆的。
【解答】解:A、母龟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中一些以遗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因此龟卵中的能量来自母龟同化的能量,A正确;B、螃蟹取食幼龟说明螃蟹是消费者,螃蟹取食死亡龟的胚胎,说明螃蟹是分解者,B正确;C、植物通常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不会吸收龟卵中的物质,因此二者不存在寄生关系,C错误;D、巢穴中的部分物质(如卵、卵壳、死亡的胚胎)通过雨水冲刷回到海洋,可为近海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D正确。故选:C。
【难度】3
6.(3分)发展生态农业有助于乡村振兴。某乡村因地制宜实施了“春夏种稻、冬闲种薯、薯糠喂牛、粪尿肥田”的生态农业模式,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收入,减少了环境污染。下列有关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模式的农田生态系统能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
B.可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
C.可减少化肥使用和水体富营养化
D.既遵循了自然规律,又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
【答案】D
【考点】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分析】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原理: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解答】解:A、该模式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薯糠喂牛,粪尿肥田,可以为农作物提供无机盐,实现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A正确;B、使用粪尿肥田,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微生物分解粪便可提供无机盐给作物,可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B正确;C、粪尿肥田可减少化肥使用,从而不容易导致过多的氮、磷排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C正确;D、该生态农业模式,没有体现对社会因素的考虑,D错误。故选:D。
【难度】3
7.(3分)海南龙血树具有药用和观赏价值,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产生愈伤组织,进而获得该种植株。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可将骨髓瘤细胞和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进而制备单克隆抗体。下列有关这两种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的原理均是细胞的全能性
B.使用的培养基均需添加葡萄糖和血清
C.培养时的温度和pH均相同
D.产生的愈伤组织细胞或杂交瘤细胞均具有增殖能力
【答案】D
【考点】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
【分析】(1)植物组织培养利用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其流程是:外植体(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经再分化形成胚状体,长出芽和根,进而形成完整植株。(2)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流程为:①向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使其发生免疫,然后从小鼠脾内获得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②将小鼠的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③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从而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④将最终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单克隆抗体。
【解答】解:A、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海南龙血树,利用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制备单克隆抗体使用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这两种技术利用的原理分别是细胞的增殖和细胞膜的流动性,A错误;B、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海南龙血树,使用的培养基中添加的是蔗糖,不需添加葡萄糖和血清,B错误;C、由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生长所需的适宜温度和pH存在差异,所以培养时的温度和pH均不相同,C错误;D、愈伤组织是外植体(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经脱分化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是由骨髓瘤细胞和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融合后形成的,因此产生的愈伤组织细胞或杂交瘤细胞均具有增殖能力,D正确。故选:D。
【难度】5
8.(3分)6﹣苄基腺嘌呤(6﹣BA)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某小组研究了不同浓度的6﹣BA对三种油茶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如图。据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未添加6﹣BA时,三种油茶的花粉萌发率相同
B.6﹣BA诱导三种油茶花粉萌发的最佳浓度相同
C.不同浓度的6﹣BA对三种油茶花粉的萌发均起促进作用
D.与对照组相比,最佳诱导浓度下花粉萌发率增加倍数最大的是油茶A
【答案】D
【考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和作用
【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不同浓度的6﹣BA对三种油茶花粉萌发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油茶类型和6﹣BA浓度,因变量是花粉萌发率,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由柱的高矮可以直接看出,未添加6﹣BA时(浓度为0),三种油茶的花粉萌发率不同,其中油茶A萌发率最高,A错误;B、6﹣BA诱导三种油茶花粉萌发的最佳浓度不同:实验范围内,诱导油茶A的最适浓度是10mg/L,诱导油茶B的最适浓度是0.5mg/L,诱导油茶C的最适浓度是5mg/L,B错误;C、与未添加6﹣BA时(浓度为0)下相比,浓度为15mg/L的6﹣BA组数值较小,其对油茶C花粉的萌发起抑制作用,C错误;D、与对照组相比,最佳诱导浓度下花粉萌发率增加倍数最大的是油茶A(对照组是20%,最佳浓度下是60%),D正确。故选:D。
【难度】3
9.(3分)在D﹣甘露糖作用下,玉米细胞的线粒体结构受损,一类蛋白酶家族被激活,这些蛋白酶可以切割细胞骨架蛋白,并使DNA内切酶的抑制蛋白失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甘露糖会影响玉米细胞内ATP的合成
B.D﹣甘露糖会改变玉米细胞内各种具膜细胞器的分布
C.D﹣甘露糖会导致玉米细胞内的DNA被酶切成片段
D.D﹣甘露糖作用后,被激活的蛋白酶家族各个成员所催化的反应底物相同
【答案】D
【考点】酶的特性及应用;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各类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ATP是腺苷三磷酸的英文名称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由于两个相邻的磷酸基团都带有负电荷而相互排斥等原因,使得这种化学键不稳定,末端磷酸基团有一种离开ATP而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趋势,也就是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ATP和ADP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中。
【解答】解:A、D﹣甘露糖会导致线粒体结构受损,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产生ATP的重要场所,线粒体结构受损会影响有氧呼吸,因此D﹣甘露糖会影响玉米细胞内ATP的合成,A 正确B、细胞骨架蛋白被切割可能会影响细胞内各种具膜细胞器的分布,在D﹣甘露糖作用下,一类蛋白酶家族被激活,这些蛋白酶可以切割细胞骨架蛋白,因此D﹣甘露糖会改变玉米细胞内各种具膜细胞器的分布,B正确;C、D﹣甘露糖能使DNA内切酶的抑制蛋白失活,从而导致玉米细胞内的DNA被酶切成片段,C正确;D、酶具有专一性,D﹣甘露糖作用后,被激活的蛋白酶家族各个成员所催化的反应底物不相同,D错误。故选:D。
【难度】3
10.(3分)多花报春(AA)和轮花报春(BB)均是二倍体植物,其中A、B分别代表两个远缘物种的1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9条染色体。异源四倍体植物丘园报春(AABB)形成途径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花报春芽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36条
B.F1植株通过减数分裂可产生A、B两种配子
C.利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F1幼苗,均可获得丘园报春
D.丘园报春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形成18个四分体
【答案】B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染色体组的概念及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1、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会在后期加倍。多花报春(AA)每个染色体组含 9 条染色体,即体细胞含 18 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为 36 条。
2、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异源四倍体植物丘园报春(AABB)含两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 9 条染色体。
【解答】解:A、多花报春(AA)体细胞含18条染色体,芽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为36条,A 正确;B、F1植株(AB)不含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无法正常联会,不能产生 A、B 两种配子,B 错误;C、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可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处理F1幼苗,均可获得丘园报春(AABB),C 正确;D、丘园报春(AABB)含4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9条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形成18个四分体,D 正确。故选:B。
【难度】3
11.(3分)细胞因子作为免疫活性物质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Ⅰ型干扰素具有抑制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等多种作用,是一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疾病的细胞因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因子与神经递质、激素都属于信号分子,他们的受体结构相同
B.细胞因子能促进T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分裂、分化
C.Ⅰ型干扰素可用于治疗肿瘤和病毒感染性疾病
D.干扰素、抗体、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三者发挥相同的免疫作用
【答案】C
【考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1)免疫器官:淋巴结、胸腺、脾、骨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则在骨髓中发育成熟;(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
【解答】解:A、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受体结构不同,A错误;B、细胞因子能促进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分裂、分化,B错误;C、I型干扰素具有抑制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等多种作用,可用于治疗肿瘤和病毒感染性疾病,C正确;D、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溶菌酶是一种酶,具有催化作用,能水解细菌细胞壁,同时又作为一种免疫活性物质,具有免疫作用;干扰素(如:I型干扰素)具有抑制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等多种作用,三者发挥不相同的免疫作用,D错误。故选:C。
【难度】3
12.(3分)某小组为检测1株粗糙脉孢霉突变株的氨基酸缺陷类型,在相同培养温度和时间的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见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
培养条件 |
实验结果 |
① |
基础培养基 |
无法生长 |
② |
基础培养基+甲、乙、丙3种氨基酸 |
正常生长 |
③ |
基础培养基+甲、乙2种氨基酸 |
无法生长 |
④ |
基础培养基+甲、丙2种氨基酸 |
正常生长 |
⑤ |
基础培养基+乙、丙2种氨基酸 |
正常生长 |
A.组别①是②③④⑤的对照组
B.培养温度和时间属于无关变量
C.①②结果表明,甲、乙、丙3种氨基酸中有该突变株正常生长所必需的氨基酸
D.①~⑤结果表明,该突变株为氨基酸甲缺陷型
【答案】D
【考点】微生物的选择培养(稀释涂布平板法)
【分析】根据题中表格的实验条件设置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培养条件,即基础培养基中是否添加氨基酸及添加氨基酸的种类,而因变量为粗糙脉孢霉突变株的生长状况。
【解答】解:A、根据表格培养条件设置可知,除了①组外,其他组别的基础培养基中都添加了氨基酸,因此①组是②③④⑤组的对照组,A正确;B、根据培养条件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培养条件,即基础培养基中是否添加氨基酸及添加氨基酸的种类,各组别的培养温度和时间均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B正确;C、由①②两组的结果可知,粗糙脉孢霉突变株在基础培养基中无法生长,但在添加了甲、乙、丙3种氨基酸的基础培养基中能正常生长,由此可以说明甲、乙、丙3种氨基酸中有该突变株正常生长所必需的氨基酸,C正确;D、与①组相比,在基础培养基中,若添加的氨基酸中含有丙种氨基酸,则粗糙脉孢霉突变株都能正常生长,但在只添加甲、乙2种氨基酸的基础培养基中无法生长,说明该突变株为氨基酸丙缺陷型,D错误。故选:D。
【难度】5
13.(3分)某种鸟的卵黄蛋白原基因的启动子部分区域存在甲基化修饰。成熟雌鸟产生的雌激素可将此甲基化去除,雄鸟因缺乏雌激素仍保持高度甲基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卵黄蛋白原基因在成熟雌鸟中可以表达,在雄鸟中表达受到抑制
B.卵黄蛋白原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含有甲基化区域序列的互补序列
C.该种雌鸟和雄鸟交配产生的雌雄后代发育成熟后,体内均无卵黄蛋白原
D.卵黄蛋白原基因的乙酰化和甲基化均可产生表观遗传现象
【答案】A
【考点】表观遗传;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解答】解:A、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与结合的位点,用于驱动基因的转录,分析题意可知,某种鸟的卵黄蛋白原基因的启动子部分区域存在甲基化修饰,成熟雌鸟产生的雌激素可将此甲基化去除,雄鸟因缺乏雌激素仍保持高度甲基化,卵黄蛋白原基因在成熟雌鸟中可以表达,在雄鸟中表达受到抑制,A正确;B、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与结合的位点,用于驱动基因的转录,甲基化的DNA无法转录,不能形成mRNA,B错误;C、该种雌鸟和雄鸟交配产生的雌雄后代发育成熟后,卵黄蛋白原基因在成熟雌鸟中可以表达,成熟雌鸟中有卵黄蛋白原,C错误;D、除了DNA的甲基化,组蛋白的甲基化和乙酰化(而非基因乙酰化)修饰也可产生表观遗传现象,D错误。故选:A。
【难度】5
14.(3分)甲、乙、丙三种啮齿动物共同生活在某牧区。甲和乙偏好开阔生境,喜食植物茎叶,丙偏好有更多遮蔽的生境,喜食植物种子。不同放牧模式影响下,这三种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度放牧加剧了甲和乙的种间竞争
B.禁止放牧增加了遮蔽度和食物资源,有利于丙的生存
C.轮替放牧有助于这三种动物共存
D.三种动物中,甲对放牧模式变化的适应能力最强
【答案】A
【考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种群的数量特征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解答】解:A、过度放牧下,植物数量减少,生境开阔,便于甲和乙生存,甲和乙种间竞争减弱,种群密度增加,A错误;B、由图可知,禁止放牧时丙的种群密度较高,丙偏好有更多遮蔽的生境,喜食植物种子,因此可推测禁止放牧增加了遮蔽度和食物资源,有利于丙的生存,B正确;C、相比于禁止放牧和过度放牧,轮替放牧条件下三种动物能共存,即轮替放牧有助于这三种动物共存,C正确;D、三种放牧模式下,乙和丙的种群密度变化比甲剧烈,因此甲对放牧模式变化的适应能力最强,D正确。故选:A。
【难度】3
15.(3分)黑腹果蝇(2n=8)的性别决定是XY型,但性别受胚胎性指数i的影响(i=X染色体数目/常染色体组数,i=0.5为雄性,i=1为雌性,i=1.5胚胎致死),有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可育,无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不育。常染色体隐性基因t纯合可导致雌蝇变为雄蝇,对雄蝇无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黑腹果蝇体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每组有4条常染色体
B.基因型分别为TtXO、ttXXY和ttXYY的黑腹果蝇均为不育雄蝇
C.基因型为TtXX和ttXY的个体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到F2,F2中雌雄比例为5:11
D.某雄蝇(TtXY)减数分裂Ⅱ后期X染色体不分离,与正常雌蝇(TtXX)杂交,后代中不育雄蝇占比为
【答案】C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人类的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人的正常核型中,XY型染色体决定了正常男性的性别发育;XX型决定了正常女性的性别发育。XY染色体含有各自的非同源区段和共有的同源区段,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可能存在等位基因。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解答】解:A、黑腹果蝇2n=8,所以体细胞有个2染色体组,每组包括3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A错误;B、由题意可知,TtXO为不育雄蝇,ttXXY和ttXYY为可育雄蝇,B错误;C、基因型为TtXX的个体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TX、tX,ttXY的个体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tY、tX,二者杂交,F1的基因为TtXY(可育雄蝇)、ttXY(可育雄蝇)、TtXX(可育雌蝇)、ttXX(不育雄蝇),TtXY、ttXY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TY:tX:TX:tY=1:3:1:3,TtXX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TX:tX=1:1,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TTXY(雄):TtXX(雌):TTXX(雌):TtXY(雄):TtXY(雄):ttXX(雄):TtXX(雌):ttXY(雄)=1:3:1:3:1:3:1:3,由此可知,F2中雌雄比例为5:11,C正确;D、某雄蝇(TtXY)减数分裂Ⅱ后期X染色体不分离,其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TY:tXX:t=2:1:1或tY:TXX:T=2:1:1,正常雌蝇TtXX 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TX:tX=1:1,二者杂交,若为第一种情况,其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TTXY:TtXXX(胚胎致死):TtX(不育雄蝇):TtXY:ttXXX(胚胎致死):ttX(不育雄蝇)=2:1:1:2:1:1,后代中不育雄蝇占比为 ;若为第二种情况,其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TtXY:TTXXX(胚胎致死):TTX(不育雄蝇):ttXY:TtXXX(胚胎致死):TtX(不育雄蝇)=2:1:1:2:1:1,后代中不育雄蝇占比为 ,D错误。故选:C。
【难度】5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11分)海南是我国芒果(也称杧果)的重要种植地,芒果的生长和果实储藏受诸多因素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芒果的生长依赖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必需的酶分布在叶绿体的 和 。
(2)生产中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浸泡采摘后的芒果,可促进果实成熟,原因是 。
(3)为延长芒果的储藏期,应减弱芒果的呼吸作用,其目的是 。从环境因素考虑,除了降低温度外,减弱芒果呼吸作用的措施还有 (答出1点即可)。
(4)芒果在冷藏期间呼吸速率会降低,有利于保鲜。但芒果对低温敏感,冷藏期间易受到冷害,导致呼吸速率持续下降,影响果实品质。为了探究冷藏前用褪黑素处理芒果是否具有减轻冷害的作用,请以呼吸速率为测定指标,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 (注:褪黑素可用蒸馏水配制成溶液)
【答案】(1)类囊体薄膜 叶绿体基质(2)乙烯利在适当条件下能释放出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3)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降低氧气浓度(4)实验思路为:第一步:选取大小、成熟度、品质基本一致的芒果若干,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标记为 A、B 组。第二步:A组芒果用蒸馏水浸泡处理(作为对照组),B 组芒果用一定浓度的褪黑素溶液浸泡处理。第三步:将两组芒果同时放入相同的冷藏环境中。第四步:在冷藏期间的相同时间间隔,分别测定两组芒果的呼吸速率。预期结果和结论:如果B组和芒果的呼吸速率在冷藏期间下降的幅度小于A组,说明冷藏前用褪黑素处理芒果具有减轻冷害的作用;如果B组芒果的呼吸速率与A组无明显差异,说明冷藏前用褪黑素处理芒果对减轻冷害没有作用。
【考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应用
【分析】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氮气浓度等)、水分等,在保持食品时,要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所以水果蔬菜保存需要低温、低氧和一定湿度的环境,而粮食保存需要低温、低氧和干燥的环境。
【解答】解:(1)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这两个阶段所需的酶分布在叶绿体的不同部位。光反应阶段的酶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暗反应阶段的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2)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相似生理效应的化合物。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能促进果实成熟。乙烯利在适当条件下能释放出乙烯,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3)呼吸作用会消耗有机物,有机物的减少会影响芒果的品质和储藏时间,因此减弱芒果呼吸作用的目的是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环境因素考虑,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氮气浓度等)、水分等,除了降低温度外,减弱芒果呼吸作用的措施还有降低氧气浓度。(4)呼吸速率是衡量细胞呼吸强弱的指标。在本题中,我们要探究冷藏前用褪黑素处理芒果对减轻冷害的作用,通过测定呼吸速率来评估效果。故实验思路为:第一步:选取大小、成熟度、品质基本一致的芒果若干,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标记为 A、B 组。第二步:A组芒果用蒸馏水浸泡处理(作为对照组),B 组芒果用一定浓度的褪黑素溶液浸泡处理。第三步:将两组芒果同时放入相同的冷藏环境中。第四步:在冷藏期间的相同时间间隔,分别测定两组芒果的呼吸速率。预期结果和结论:如果B组和芒果的呼吸速率在冷藏期间下降的幅度小于A组,说明冷藏前用褪黑素处理芒果具有减轻冷害的作用;如果B组芒果的呼吸速率与A组无明显差异,说明冷藏前用褪黑素处理芒果对减轻冷害没有作用。故答案为:(1)类囊体薄膜 叶绿体基质(2)乙烯利在适当条件下能释放出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3)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降低氧气浓度(4)实验思路为:第一步:选取大小、成熟度、品质基本一致的芒果若干,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标记为 A、B 组。第二步:A组芒果用蒸馏水浸泡处理(作为对照组),B 组芒果用一定浓度的褪黑素溶液浸泡处理。第三步:将两组芒果同时放入相同的冷藏环境中。第四步:在冷藏期间的相同时间间隔,分别测定两组芒果的呼吸速率。预期结果和结论:如果B组和芒果的呼吸速率在冷藏期间下降的幅度小于A组,说明冷藏前用褪黑素处理芒果具有减轻冷害的作用;如果B组芒果的呼吸速率与A组无明显差异,说明冷藏前用褪黑素处理芒果对减轻冷害没有作用。
【难度】5
17.(10分)下丘脑特定神经元上的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结合后,导致该神经元的某激酶、钾离子通道相继被激活,最终通过迷走神经作用于肝脏,使肝脏中葡萄糖的生成减少,降低血糖水平。上述过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图中的迷走神经是脑神经,属于 神经系统。
(2)图中支配肝脏的迷走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当血糖水平降低时,下丘脑某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 ,升高血糖水平。这说明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对血糖调节的作用效果是 。
(3)从血糖来源方面分析,肝脏中葡萄糖生成减少的途径分别是 和 。
(4)某糖尿病模型小鼠补充足量胰岛素后,仍持续存在高血糖。据图分析,小鼠持续存在高血糖的可能原因中,除了胰岛素受体功能障碍外,还有 (答出2点即可)。
(5)据图分析,若一只正常小鼠下丘脑特定神经元的胰岛素受体出现功能障碍,则短期内该小鼠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会 ,原因是 。
【答案】(1)外周(2)胰高血糖素 相反(3)肝糖原分解减少 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减少(4)迷走神经受损、钾离子通道异常等(5)升高 由于下丘脑特定神经元无法接收胰岛素的信号,不能通过迷走神经作用于肝脏,使肝脏中葡萄糖的生成减少,血糖水平升高,血糖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
【考点】血糖平衡调节;神经系统的结构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①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②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解答】解:(1)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迷走神经是脑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2)支配肝脏的迷走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作用于肝脏,使肝脏中葡萄糖的生成减少,能够降低血糖水平;交感神经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水平,这说明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对血糖调节的作用效果是相反的。(3)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肝脏中葡萄糖生成减少的途径分别是肝糖原分解减少以及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减少,这意味着肝脏向血液中释放葡萄糖的量减少,有助于维持血糖的稳定。(4)下丘脑特定神经元上的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结合后,导致该神经元的某激酶、钾离子通道相继被激活,最终通过迷走神经作用于肝脏,使肝脏中葡萄糖的生成减少,降低血糖水平,某糖尿病模型小鼠补充足量胰岛素后,仍持续存在高血糖,其可能的原因是迷走神经受损、钾离子通道异常,导致迷走神经不能作用于肝脏。(5)若一只正常小鼠下丘脑特定神经元的胰岛素受体出现功能障碍,由于下丘脑特定神经元无法接收胰岛素的信号,不能通过迷走神经作用于肝脏使肝脏中葡萄糖的生成减少,血糖水平升高,血糖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所以短期内该小鼠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会升高。故答案为:(1)外周(2)胰高血糖素 相反(3)肝糖原分解减少 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减少(4)迷走神经受损、钾离子通道异常等(5)升高 由于下丘脑特定神经元无法接收胰岛素的信号,不能通过迷走神经作用于肝脏,使肝脏中葡萄糖的生成减少,血糖水平升高,血糖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
【难度】5
18.(11分)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开展作物育种。为研究抗稻瘟病水稻的遗传规律,某团队用纯合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甲、乙、丙分别与易感稻癌病品种丁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结果见表。不考虑染色体互换、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等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 |
杂交组合 |
F1表型及比例 |
F2表型及比例 |
① |
甲×丁 |
全部抗稻瘟病 |
抗稻瘟病:易感稻瘟病=3:1 |
② |
乙×丁 |
全部抗稻瘟病 |
抗稻瘟病:易感稻瘟病=15:1 |
③ |
丙×丁 |
全部抗稻瘟病 |
抗稻瘟病:易感稻瘟病=63:1 |
(1)水稻是两性花植物,人工授粉时需对亲本中的 进行去雄处理。
(2)水稻的抗稻瘟病和易感稻瘟病是一对相对性状。实验①中,抗稻瘟病对易感稻瘟病为 性。实验②中,这一对相对性状至少受 对等位基因控制。
(3)实验③中,F2抗稻瘟病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F2抗稻瘟病植株中的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
(4)培育耐盐碱的抗稻瘟病水稻对于沿海滩涂及内陆盐碱地的利用具有重要价值。该团队将耐盐碱基因随机插入品种甲基因组中,筛选获得1号、2号、3号植株,耐盐碱基因插入位点如图。(注:植株只要含有1个耐盐碱基因即可表现出耐盐碱性状,不含则表现出盐碱敏感性状)
①据图分析,2号植株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 种,1个雄配子携带的耐盐碱基因最多有 个。
②该团队将1号、2号、3号植株分别自交,理论上所得子一代的表型及比例分别是 。
【答案】(1)母本(2)显 2(3)26 (4)①4 3②耐盐抗稻瘟病:盐碱敏感抗稻瘟病=1:0、耐盐抗稻瘟病:盐碱敏感抗稻瘟病=15:1、耐盐抗稻瘟病:盐碱敏感抗稻瘟病=3:1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解答】解:(1)水稻是两性花植物,一朵花中既有雌蕊又有雄蕊,因此人工授粉时需对亲本中的母本进行去雄处理。(2)水稻的抗稻瘟病和易感稻瘟病是一对相对性状。实验①中,F1自交得到F2,F2中发生性状分离,可知抗稻瘟病对易感稻瘟病为显性。实验②中,F2中性状分离比为15:1,是9:3:3:1的变式,即这一对相对性状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实验③中,F2表型及比例为抗稻瘟病:易感稻瘟病=63:1,说明受三对等位基因的控制,若用A/a、B/b、C/c分别表示三对等位基因,F1的基因型为AaBbCc,F1自交得到F2,F2种基因型为3×3×3=27种,其中易感稻瘟病基因型为aabbcc,则F2抗稻瘟病植株的基因型有27﹣1=26种,F2中的纯合子共2×2×2=8种,其中1种是易感稻瘟病,剩余7种为抗稻瘟病,即F2抗稻瘟病植株中的纯合子比例为 ,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 。(4)①据图分析,2号植株个体中,耐盐基因插入两对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2号植株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2×2=4种,当含有耐盐基因的染色体都在一个配子中时,所含的耐盐基因最多,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耐盐基因,一条染色体上有1个耐盐基因,因此1个雄配子携带的耐盐碱基因最多有3个。②1号植株中,有两个耐盐基因插到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因此所含的配子中都含耐盐基因,自交后代后具有耐盐性状;2号植株个体中,耐盐基因插到两对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植株只要含有1个耐盐碱基因即可表现出耐盐碱性状,不含则表现出盐碱敏感性状,因此自交后代耐盐:盐碱敏感=15:1;3号植株中耐盐基因全部在一条染色体上,因此自交后代耐盐:盐碱敏感=3:1。1号、2号、3号植株上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上都存在抗稻瘟病基因,因此自交后代都是抗稻瘟病。综上所述,该团队将1号、2号、3号植株分别自交,理论上所得子一代的表型及比例分别是耐盐抗稻瘟病:盐碱敏感抗稻瘟病=1:0、耐盐抗稻瘟病:盐碱敏感抗稻瘟病=15:1、耐盐抗稻瘟病:盐碱敏感抗稻瘟病=3:1。故答案为:(1)母本(2)显 2(3)26 (4)①4 3②耐盐抗稻瘟病:盐碱敏感抗稻瘟病=1:0、耐盐抗稻瘟病:盐碱敏感抗稻瘟病=15:1、耐盐抗稻瘟病:盐碱敏感抗稻瘟病=3:1
【难度】5
19.(10分)海南海防林包括本土自然林中的青皮林、人工种植的木麻黄林等,是海岸沿线防风固沙的重要生态屏障。回答下列问题:
(1)青皮植株高大、分枝茂盛、根系发达。青皮林被当地人称为“雨神”,表明青皮林除了防风固沙外,还具有 的生态功能(答出1点即可)。
(2)石梅湾青皮林中,青皮的相对密度为0.93,其他树种为0.07,说明青皮在该群落中处于 地位。在青皮种群数量中,幼苗占53%,幼树占40%,成树占7%,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型。
(3)海南有多个不同的青皮种群,若将其他种群的青皮引入石梅湾青皮林,可提高石梅湾青皮种群的 多样性。
(4)外来物种木麻黄能释放出化学物质,抑制周围其他植物生长,这是木麻黄林稳定性低的重要因素,原因是 。
(5)为了提升海防林的稳定性,促进人工木麻黄林逐渐转变为本土自然海防林,从群落演替的角度考虑,可采取的措施是 。
【答案】(1)增加降水(或调节气候)(2)优势 增长(3)基因(4)木麻黄能释放出化学物质抑制周围其他植物生长,这会导致群落中物种种类减少,营养结构简单,从而使木麻黄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5)引入本地其他物种、控制木麻黄数量等
【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种群的数量特征
【分析】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和标志:
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特点:群落的演替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或有序的。
标志: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
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解答】解:(1)青皮林被称为“雨神”,说明青皮林可能具有增加降水或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2)青皮的相对密度为为0.93,远高于其他树种,说明青皮在该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在青皮种群数量中,幼苗占53%,幼树占40%,成树占7%,幼苗和幼树比例高,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3)引入其他种群的青皮,可以增加青皮的基因多样性。(4)木麻黄能释放出化学物质抑制周围其他植物生长,这会导致群落中物种种类减少,营养结构简单,从而使木麻黄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5)群落演替是指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为了提升海防林的稳定性,促进人工木麻黄林逐渐转变为本土自然海防林,可以采取引入本地其他物种,增加物种丰富度;控制木麻黄的数量,为本土植物生长提供空间和资源等措施。故答案为:(1)增加降水(或调节气候)(2)优势 增长(3)基因(4)木麻黄能释放出化学物质抑制周围其他植物生长,这会导致群落中物种种类减少,营养结构简单,从而使木麻黄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5)引入本地其他物种、控制木麻黄数量等
【难度】5
20.(13分)酿酒酵母是重要的发酵菌种,广泛应用于酿酒、食品加工及生物燃料生产等。研究人员对酿酒酵母菌株A进行基因工程改造以提高发酵中的乙醇产量。回答下列问题:
(1)酿酒酵母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 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 发酵,可用于制作果酒等。
(2)传统发酵中,新鲜水果不接种酿酒酵母也能制备果酒,原因是 。
(3)工业上常采用单一菌种发酵生产食品。菌株A存在于环境中,实验室获得该单一菌种的分离方法有 和 。
(4)菌株A含有1个FLO基因,其表达的FLO蛋白可提高发酵中乙醇产量,且FLO蛋白量与乙醇产量成正相关,研究人员基于菌株A构建得到菌株B、C、D(如图1)。该实验中,构建菌株B的目的是 ,预期菌株A、B、C、D发酵中乙醇产量的高低为 。
(5)菌株A中,X和Y基因的表达均可以提高发酵中乙醇产量。研究人员将X和Y基因融合在一起,构建了XY融合基因能表达的菌株E(如图2),其在发酵中具有更高的乙醇产量。菌株E中无单独的X和Y基因,且其他基因未被破坏。简要写出由菌株A到菌株E的构建思路 。
【答案】(1)兼性厌氧 酒精(2)新鲜水果表面存在天然的野生酵母(3)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法(4)作为空白对照组,排除基因表达载体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菌株C>菌株A>菌株B>菌株D(5)从菌株A获得X、Y基因,使用4种引物分别扩增X、Y基因,其中X基因后端和Y基因前端的引物部分序列互补配对,可 形成具有重叠链的PCR产物,接着利用融合PCR技术构建融合基因,再将获得的融合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基因表达载体 导入菌株,进行目的基因检测与鉴定,最终获得菌株E
【考点】果酒、果醋的制作;发酵工程在食品、医药、农牧业等工业上的应用;基因工程在农牧、医疗、食品等方面的应用
【分析】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生产中是否有酒精的产生,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解答】解:(1)酿酒酵母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2)在新鲜水果的表面本身就存在着天然的野生酵母,这些野生酵母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发酵,从而产生果酒。(3)对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可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法,即实验室获得该单一菌种的分离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法。(4)菌株B号入不含FL0基因的表达载体作为空白对照组,可以排除表达载体对乙醇产量结果的影响,根据题干可知,FLO基因表达的FLO蛋白可提高发酵中乙醇产量,且FLO蛋白量与乙醇产量成正相关,因为菌株A含有1个 FLO 基因,菌株C导入了更多的FLO基因,菌株D敲除了FLO基因,所以预期菌株发酵中乙醇产量从高到低为:菌株C>菌株A>菌株B>菌株D。(5)菌株E中无单独的X和Y基因,菌株A含有X和Y基因,需要先利用限制酶从菌株A获得X、Y基因,使用4种引物分别扩增X、Y基因,其中X基因后端和Y基因前端的引物部分序列互补配对,可形成具有重叠链的PCR产物,利用融合PCR技术构建融合基因,再将获得的融合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菌株,进行目的基因检测与鉴定,最终获得菌株E。故答案为:(1)兼性厌氧 酒精(2)新鲜水果表面存在天然的野生酵母(3)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法(4)作为空白对照组,排除基因表达载体对乙醇产量的影响 菌株C>菌株A>菌株B>菌株D(5)从菌株A获得X、Y基因,使用4种引物分别扩增X、Y基因,其中X基因后端和Y基因前端的引物部分序列互补配对,可 形成具有重叠链的PCR产物,接着利用融合PCR技术构建融合基因,再将获得的融合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基因表达载体 导入菌株,进行目的基因检测与鉴定,最终获得菌株E
【难度】5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