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装……………○……………订……………○……………线……………○………………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内……………○……………装……………○……………订……………○……………线……………○………………
绝密★启用前
2024年江苏省高考地理真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
一 |
二 |
总分 |
得分 |
|
|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
人工智能(AI)广泛应用于场景生成,下图为“AI棱米生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最能体现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
A.山体格局B.水系结构C.农田分布D.村落布局
2.该景观处于( )
A.石芽为主的时期B.石林为主的时期C.峰林为主的时期D.残丘为主的时期
下图为“2024年某月1日地球昼夜状况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据图推断,该日是 ( )
A.2月1日 B.3月1日
C.4月1日 D.5月1日
4. 图示时刻,北京时间大约是 ( )
A.6:00 B.12:00
C.18:00 D.24:00
5. 经过6小时,昼夜状况是 ( )
A. B.
C. D.
干线是干气团与温度相近的湿气团交汇而形成的天气系统,其形成与特定下垫面有关,常引发强对流天气。下图为“河套地区某干线位置移动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此次天气过程中,20时干线位置向西移动,主要是由于( )
A.气压降低 B.气温降低 C.风向转变 D.风速减小
7.推测此次天气过程引发的对流,在夜晚将( )
A.稳定不变 B.不断增强 C.逐渐减弱 D.波动变化
重庆奉节的小寨天坑是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天坑,底部有堆积体和暗河。下图为“小寨天坑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天坑底部的堆积体总体上( )
A.沉积层理清晰B.砾石大小混杂C.颗粒形状规整D.物质分选良好
9.天坑底部生境独特,生态价值高,得益于( )
A.暗河交织B.地形封闭C.面积狭小D.土壤肥沃
巴尔喀什湖为中亚大型湖泊,风景宜人,湖泊以乌泽那拉尔水道为界,分为特征差异显著的东西两部分,沿湖中小城市发展各具特色。下图为“巴尔喀什湖周边城市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巴尔喀什湖沿湖城市大多分布于西部,主要取决于湖泊的 ( )
A.面积大小 B.形态特征
C.容量多少 D.水体性质
11. 奎甘市位于伊犁河入湖口,该地区农业发展特色是 ( )
A.畜牧业 B.园艺业
C.都市农业 D.灌溉农业
12. 当前沿湖城市宜鼓励发展的产业是 ( )
A.金属冶炼 B.生态旅游
C.船舶制造 D.盐湖化工
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泛美公路干线总长26000km,但在巴拿马与哥伦比亚两国交界处的达连隘口段至今尚未连通。下图为“泛美公路达连隘口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泛美公路建设初期,达连隘口段公路未修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震频繁,地质灾害多 B.隘口狭窄,可用土地少
C.两侧临海,风暴影响大 D.雨林密布,地势起伏大
14.达连隘口段公路至今尚未连通,除生态环境因素外,还受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建设资金 B.工程技术 C.地缘政治 D.人口数量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广泛分布于海拔1000m以上的山地。2023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景迈山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农业社会时期,景迈山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 )
A.生态经济B.规模经济C.集聚经济D.轮作经济
16.上世纪90年代,景迈山部分古茶林被改为现代茶园的主要原因是古树茶( )
A.种植成本高B.生产加工难C.运输难度大D.市场需求小
17.景迈山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 )
A.生活方式传承B.珍稀茶树保护C.基础设施建设D.人居环境改善
“条田”是法国古代平均分配土地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使每户得到质量大致相当的土地,并能够均衡使用公共资源。美国南部地区早期的法国移民也沿袭这一做法。下图为“美国南部密西西比河流域农业区遥感影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块呈条块状垂直于河道,这种布局主要考虑( )
A.耕作便利B.节水灌溉C.河道共享D.农田管理
19.图中甲处地块平行于主河道,主要由于( )
A.河岸侵蚀B.河道变迁C.河床抬升D.河谷加深
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乡间的迁移,一般分为集中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个阶段。下图为“城镇化阶段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城镇化进入郊区化阶段时,郊区的人口( )
A.增长数量高于城市核心区B.迁出规模大于城市核心区
C.主要来自于乡村人口迁入D.大量向周边乡村地区迁移
21.通过再城市化,可判断出( )
A.城市与乡村的人口数量基本相等B.乡村人口的数量再次大规模减少
C.城市核心区的人口数量恢复增加D.城市的郊区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22.经历4个阶段后,城镇化带来了( )
A.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加B.乡村生产生活单一化
C.地域景观多样性增加D.区域文化逐渐差异化
二、综合题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莱斯岛位于卡特加特海峡,面积仅118km2。中世纪以来,该岛开采地下卤水煮盐。随着制盐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利用漂浮来的大量海草替代易朽易燃的木材,传统木屋慢慢演变为独具特色的海草房。
材料二 图1为“莱斯岛周围海域表层盐度分布及海草房景观图”,图2为“莱斯岛地下卤水形成与储存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1 图2
(1)分析莱斯岛所在海域海水盐度较北海低的主要原因。
(2)描述莱斯岛地下卤水储存的地质条件。
(3)解释莱斯岛地下卤水的形成过程。
(4)结合莱斯岛制盐方式和海草特点.说明岛内民居由本屋演变为海草房的原因。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江苏、安徽两省因区域内部差异,通常分为北、中、南三区域。图12为“江苏、安徽两省略图”。
材料二 为加强南北联系,安徽修建引江济淮工程,于2023年建成通水通航。
材料三 都市圈是以特大或大城市为中心,以一定距离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2019年,国家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都市圈建设。
(1)写出将安徽划分为北、中、南三区域参考的自然界线。(4分)
(2)与安徽相比,从图示信息归纳江苏区域内部差异较小的主要条件。(4分)
(3)从引江济淮三段工程的命名,分别解读“济巢”“沟通”“北送”所指的功能。(6分)
(4)概述建设跨省的都市圈对江苏和安徽协同发展的作用。(6分)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类活动形成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近3000年以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地区的人类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个1000年时期,气候总体温暖湿润,人类活动促进了以东西向为主的民族交融。第二个1000年时期;气候多次发生暖湿、冷干交替,人类活动推动了以南北向为主的民族交融。第三个1000年时期,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巩固壮大了中华民族。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空间示意图”。
(1)分析第一个1000年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人类活动以东西向为主的地理条件。
(2)结合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简述第二个1000年时期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空间变化的影响。
(3)归纳南北交融带长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4)遵从生态安全思想,列举南北交融带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措施。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2.D
1.喀斯特地貌区奇峰林立,有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等,读图可知,图中较多孤峰和残丘分布,因此最能体现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山体格局,A正确;景观图片的水系结构、农田分布和村落布局并无明显特殊之处,BCD错误。故选A。
2.石芽指可溶性岩石表面沟壑状溶蚀部分和沟间突起部分;高大石芽常高达数十米,成为石林;峰林是喀斯特地貌中高耸林立的碳酸盐岩石峰群;残丘是指准平原上残留的孤立山丘。读图可知,图中有较大面积的平地,平地上有孤立的小山丘,因此该景观处于残丘为主的时期,D正确,ABC错误。故选D。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3. D4. C5. A
3. 该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据图可知,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判断该日太阳直射点应在北半球,即3月21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2月1日和3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A、B错误。4月1日与春分日相差11天左右,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不久,北极圈内极昼范围应较小,与图示不符,C错误。依据图示可知,此日极昼现象出现的最低纬度为80°N左右,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10°N左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为每月8°左右,经计算该日约为春分日后40天,即5月1日前后,D正确。
4. 该题考查地方时计算。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时纽约(74°W)位于晨线附近,说明纽约大致处于5月1日的日出时刻,由于纽约在40°N,该日日出时刻应在地方时6:00之前。经计算可知,当北京时间约6:00时,纽约地方时约为前一日的17:04,A错误。当北京时间约12:00时,纽约地方时约为前一日的23:04,B错误。当北京时间约18:00时,纽约地方时约为5:04,应较接近日出时刻,C正确。当北京时间约24:00时,纽约地方时约为11:04,D错误。
5. 该题考查晨昏线的判读。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纽约大致处于日出时刻,6小时之后纽约应接近当地正午,位于昼半球,A正确,C、D错误。B选项中纽约虽为白天,但更接近其东侧的昏线,说明此时纽约处于下午,且接近黄昏,B错误。
6.C7.C
6.干线是干气团与温度相近的湿气团交汇形成的,其移动与气团的运动有关。 气压降低一般不会直接导致干线位置向西移动,A错误;气温降低在短时间内通常不会使干线位置向西移动,B错误;风向转变,气流的运动方向改变,就可能带动干线位置的移动,如果风向由东向西吹,就会推动干线向西移动,C正确; 风速减小通常不会使干线的位置有明显的向西移动,D错误;故选C。
7.在夜晚,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近地面温度下降,大气稳定度增加,不利于对流的发展,所以对流通常会逐渐减弱。稳定不变不符合夜晚温度变化的情况,A错误;不断增强与夜晚温度降低的实际情况不符,B错误;逐渐减弱,符合夜晚温度降低导致对流减弱的规律,C正确;波动变化不太符合夜晚温度持续降低对对流的影响,D错误。故选C。干线,原指美国来自墨西哥海湾的暖湿空气西进和来自西南沙漠地区的干热空气之间的地面边界,故而以露点温度梯度显著为标志。后来把不同地区形成露点锋的不同性质的气团的地面界线都认为是干线。在中国夏季暴雨过程中,由于南方的暖湿空气与北方的干冷空气相遇形成明显的湿度不连续带,在中尺度场上表现为露点锋,中国的露点锋与美国的干线相比有所不同,前者常引起降水天气,后者引起降水的同时,还常伴随较大的风暴或龙卷天气。
8.B 9.B
8.天坑底部的堆积体是由多种物质在复杂的地质作用下堆积而成的。沉积层理清晰通常出现在较为稳定和有序的沉积环境中,而天坑底部的堆积体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和混乱,所以沉积层理不太可能清晰,A错误;由于堆积体的形成是多种物质在重力、水流等作用下混合堆积,所以砾石大小混杂是常见的现象,B正确;颗粒形状规整一般需要特定的沉积条件和过程,天坑底部的堆积体形成条件复杂,颗粒形状难以规整,C错误; 物质分选良好通常出现在有规律的水流搬运和沉积环境中,天坑底部的堆积体形成环境复杂,物质分选通常不好,D错误;故选B。
9.暗河交织虽然能提供一定的水源,但不是天坑底部生境独特和生态价值高的主要原因,A错误;地形封闭使得天坑底部与外界环境相对隔离,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和生态系统,外界干扰较少,有利于独特生态环境的形成和保护,生态价值高,B正确;面积狭小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不是生态价值高的原因,C错误;天坑底部的土壤通常并不肥沃,这不是其生态价值高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天坑是指具有巨大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呈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 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
10. D11. D12. B
10. 该题考查城市布局的影响因素。读图并根据所学可知,巴尔喀什湖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湖泊东部缺少河流注入,西部有伊犁河等河流注入。湖泊中部狭窄,不利于两侧水体交换,造成巴尔喀什湖湖水盐度东高西低,西部的供水条件相对较好,湖水盐度较低,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用水需要,因此巴尔喀什湖沿湖城市大多分布于西部,D正确。城市分布在湖泊沿岸,湖泊东、西部的城市均可利用湖水,故湖泊面积、湖泊容量对城市分布的影响较小,A、C错误。读图可知,该湖泊为狭长形湖泊,东、西部的形态差异较小,B错误。
11. 该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由图可知,奎甘市位于伊犁河入湖口,伊犁河可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河口三角洲处泥沙沉积较多,土壤肥沃,且奎甘市位于农灌区南部,适合发展灌溉农业,D正确;该区域气候干旱,农业类型以畜牧业为主,故畜牧业不属于奎甘市的特色农业,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消费水平较低,不适合发展园艺业和都市农业,B、C错误。
12. 该题考查区域产业发展。根据材料可知,巴尔喀什湖深居内陆,为内流湖,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金属冶炼和盐湖化工属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其发展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A、D错误。巴尔喀什湖地处内陆,外运难度较大,且当地的湖泊航运对船舶的需求量较小,C错误。巴尔喀什湖风景宜人,旅游价值较高,作为干旱地区的水文景观,其独特性较为突出,对游客有较大吸引力,且生态旅游属于保护性开发,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当前沿湖城市宜鼓励发展的产业是生态旅游业,B正确。
13.D14.C
13.A选项“地震频繁,地质灾害多”,虽然该地区可能存在地震等地质灾害,但这不是建设初期未修建的主要自然原因,A错误;B选项“隘口狭窄,可用土地少”,土地面积不是公路修建初期面临的主要自然障碍,B错误;C选项“两侧临海,风暴影响大”,风暴影响相对来说不是最关键的自然因素,C错误; D选项“雨林密布,地势起伏大”,该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雨林地区植被茂密,砍伐和清理难度大,地势起伏大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成本,这一段有87公里(54英里),这是建设初期未修建该段公路的主要自然原因,D正确;故选D。
14.A选项“建设资金”,对于这样重要的公路干线,资金通常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筹集,不是至今未连通的主要因素,A错误;B选项“工程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技术问题一般可以通过创新和合作来解决,B错误;C选项“地缘政治”,巴拿马和哥伦比亚两国交界处的政治关系、领土争端等地缘政治因素可能导致在该段公路的修建上难以达成一致,从而阻碍了公路的连通,C正确;D选项“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对公路是否连通的影响相对较小,D错误;故选C。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限制因素):长期以来,自然因素是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虽然现在的影响已经减弱,但仍是基础因素。(2)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性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铁路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其通过城市时多从城市边缘通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3)科学技术条件(保障因素):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科技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15.A 16.B 17.A
15.读图可知,传统村落位于较高海拔,被古茶林和森林包围,海拔更高处也有森林分布,山麓更为低平的地区有耕地分布,形成了与茶相伴,依茶为生,形成了林茶互生、人地共荣的经济发展模式,兼顾了生产、生活、生态效益,体现了与因地制宜的思想,属于生态农业,A正确;农业社会时期人口较少,经济发展不属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BC错误;图中信息没有体现土地有进行轮作,D错误。故选A。
16.读图可知,古茶林位于较高海拔,属于高山茶,茶叶生长周期更长,品质好,市场需求大,D错误;古茶树和现代茶树种植成本和运输难度差异不大,AC错误;图中显示古茶林与村落和森林交错分布,不利于规模化的管理,生产加工难,改造后的现代茶园集中成片,便于集中管理,生产加工更加方便,B正确。故选B。
17.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动越发频繁,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难以传承,是景迈山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A正确;珍稀茶树的保护、技术设施的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改善通过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均较容易实现,不是景迈山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BCD错误。故选A。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地处滇西南的群山之中,三面被澜沧江及其支流环绕。景迈山世居先民在原始森林中发现了古茶树,通过人工驯化、栽培,以及漫长的生活实践,逐渐形成了林下茶种植技术。茶林空间结构分为三层:最下面是草,中间是茶,最上层的是大树。景迈山地区先民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与茶相伴,依茶为生,形成了林茶互生、人地共荣的独特人文景观。
18.C 19.B
18.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条田”主要考虑的是均分质量相当土地,且可以均衡使用公共资源,因此图示区域布局垂直于河道,主要是将水源合理用到所有的田里,因此主要是共享河道,故C正确;图示垂直于河道的方式耕作起来并没有太大的便利,故A错误;美国南部密西西比河流域属于丰富水源区,主要考虑不是节水灌溉,故B错误;“条田”的方式目的不是为了农田管理,故D错误。答案选择C。
19.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出现牛轭湖,说明区域内河流侵蚀作用导致河道变迁,形成牛轭湖,进而促使甲处区域地块平行于河道,故B正确;河岸侵蚀会导致河道逐渐变宽,而不是导致条田与之平行,故A错误;河床抬升将导致河流淹没土地,或提高堤坝,但不会平行,故C错误;河谷加深也不会导致条田与河道平行,故D错误。答案选择B。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20.A 21.C 22.A
20.结合所学知识和图文材料可知,图示城镇化进入郊区化阶段,大量乡村人口和城市核心区人口迁入郊区,虽然大量乡村人口也迁入城市核心区,但是数量没有郊区数量大,因此郊区增长的人口数量高于城市核心区,故A 正确;郊区化阶段郊区内迁出人口数量较少,故B错误;图中显示郊区人口主要来自城市核心区,故C错误;郊区人口少量迁入城市核心区,但没有向周边乡村迁移,故D错误。答案选择A。
21.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再城市化后,城市核心区得到充分改造,将吸引大量人口回迁进入核心区,因此城市核心区人口数量回复增加,城市和乡村人口数量再次拉开差距,故A错误,C正确;经历再城市化后,乡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经济条件也较好,因此不会出现大规模减少,故B错误;再城市化现象主要影响的是核心区和乡村,郊区的人口规模变化不大,故D错误。答案选择C。
2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历四个阶段以后,区域内城市布局更加合理,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导致人口的流动性增加,乡村生产生活逐渐复杂化,故A正确,B错误;城镇化阶段内区域内景观差异和文化差异都不会太大,故CD错误。答案选择A。城市化的四个阶段及特点:集中趋向的城市化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郊区城市化阶段,特征是工商业继续向城市中心集中;逆城市化阶段,中心市区显现衰落景象;再城市化阶段,中心市区经济复兴,人口出现重新回升。
二、综合题
23.(1)莱斯岛入海径流量较多,注入海水可稀释海水盐度;该海域是波罗的海低盐度海水流入北海的通道。(2)上砂砾层有利于海水入侵,卤水下渗;下黏土层有利于阻断下渗,形成卤水层。(3)海水入侵增加卤水来源;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蒸腾,盐度升高;卤水下渗经过砂土过滤,堆积在黏土层上,形成卤水层。(4)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降水多,木材易腐,海草不易腐;制盐在高温条件下,木材易燃,海草不易燃;岛屿面积狭小,木材资源少,海峡处,海草漂浮量大,便于取材。
(1)海水盐度受降水量、蒸发量、河流淡水汇入、洋流、海域封闭度影响。据图示信息可知北海与莱斯岛所在海域地理位置临近,大的气候方面应形似,降水量与蒸发量应相似。而据图中的河流信息可知莱斯岛入海径流量较多,河流注入的淡水进入海水可稀释海水盐度;如图示莱斯岛海域是连接北海与波罗的海的通道,而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波罗的海低盐度海水经莱斯岛海域流入北海,使该海域盐度降低。
(2)据图示莱斯岛上层岩层易砂砾层为主,砂砾沉积物颗粒大,彼此之间的缝隙大,有利于海水入侵,也能促进卤水下渗;下层黏土层质地致密,透水性差,有利于阻断下渗,形成卤水层。
(3)地下卤水的来源是海水,当地临海,易受海水入侵影响,海水入侵增加卤水来源;受蒸发作用的影响,还有地表植被的蒸腾作用使得地下卤水盐度不断升高;卤水在下渗过程中经过砂砾层的过滤,逐渐堆积在黏土层上,形成卤水层。
(4)该岛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较多,若建筑使用木材,则木材易腐,不利于建筑稳固,而海草原来就是在海水环境中生长,所以以海草为建筑材料不易腐;随着制盐业的发展,而制盐需要在高温条件下,建筑物中的木材容易被点燃,但海草不易燃,有利于建筑的安全;岛屿面积狭小,森林资源少,木材资源来源少,而该岛附近海域海草漂浮量大,便于取材,用材成本低。
24.(1)淮河;长江。(4分)(2)江苏位置临海;地形整体较为平坦;京杭运河贯通南北。(任答两点得4分)(3)济巢:生态功能(补充水量,改善水质);沟通:航运功能(船舶运输);北送:供水功能(城乡用水、灌溉)。(6分)(4)基础设施互通;公共服务共享;产业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任答三点得6分)
(1)该题考查区域划分的界线。根据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淮河”和“长江”这两条河流。淮河流经安徽北部,是重要的水系和自然地理界线;而长江则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安徽南部,对沿途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故可以推测淮河和长江是划分安徽三大分区的自然界线。
(2)该题考查区域差异性。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江苏以平原为主,地形整体较为平坦,自然条件区域差异很小;南北有京杭运河贯通,交通便利,人员交流合作以及开展经济建设也较方便;江苏沿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便于发展海洋经济和对外贸易,因此,江苏区域内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都较小。而安徽地形相对复杂,自然条件区域差异相对更大;河流水系将南北分割开来,且内陆地区只能依赖陆上交通,交通相对不太便利,导致其人文环境差异也较大。
(3)该题考查水利工程的功能。注意审题,该题应从引江济淮三段工程的命名上解读。江水北送:起到南水北调的作用,将长江水送往北部地区,可以增加北部地区城乡水源供给;江淮沟通:沟通了长江和淮河水系,流域面积增大,船舶运输能力增强,完善了水运交通网,促进了航运的发展;引江济巢:调取长江水补给巢湖,调节了巢湖流域的水量平衡,改善了水质,保障了巢湖生态功能。
(4)该题考查区域协同发展。跨省都市圈的建设使原本联系较少且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江苏和安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实现了多方位的融合。跨省都市圈的建立使两省实现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联互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实现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和共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两省可以进行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跨省都市圈的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为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5.(1)气候温暖湿润,向西迁移主要为躲避洪灾,躲避战乱;向东迁移主要为开发土地。(2)气候变暖变湿,南北交融带界限向北移动,农进牧退。气候变冷变干,南北交融带界限向南移动,农退牧进。(3)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水资源短缺等 。(4)采取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改进牧业方式、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良草场等措施,恢复和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通过封山(沙)育林(草)、人工造林(种草)等措施,扩大林草植被面积。
(1)第一个1000年时期,气候总体温暖湿润,由于降水量较大,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几率增加,在我国越向西越偏向内陆,降水越少,且偏向内陆人口较少,所以向西迁移主要是为了减少洪涝灾害威胁,也可能是为了躲“人”,也就是可能为了躲避战乱的影响;随着气候的暖湿化,越来越多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改善而更适宜发展农业,所以人们向东迁移可能是为了开发新的农业土地。
(2)第二个1000年时期气候多次发生暖湿、冷干交替,当气候变暖湿时,原来在南北交融带界限附近以北地区由于水热条件改善,而适宜发展种植业,所以出现了种植业向北方移动,表现为农进牧退,而当气候变冷干时原来在南北交融带界限附近以南地区水热条件变差,而发展为畜牧业,出现了畜牧业向南移动的趋势,形成农退牧进。
(3)据上题分析在南北交融带反复的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畜牧业对草类植被破坏较大,种植业对乔木和灌木类植被破坏大,长期反复的破坏植被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植被保持水土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有机质来源减少,土地荒漠化加剧;在气候变干时人类过度依赖灌溉水源,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加剧,同时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4)遵从生态安全思想,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增加绿色植被覆盖,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如采取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改进牧区方式(定期轮牧)、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良草场等措施,恢复和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通过封山(沙)育林(草)、人工造林(种草)等措施,扩大林草植被面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