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地理试卷

【334019】2024年江西省新高考地理试卷

时间:2025-01-21 18:48:00 作者: 字数:40331字

……………○……………外……………○……………装……………○……………订……………○……………线……………○………………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内……………○……………装……………○……………订……………○……………线……………○………………


2024年江西省新高考地理试卷(选择性)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越南是东南亚最大的摩托车拥有国之一。相对于燃油摩托车,电动摩托车拥有量占比较小,但增长势头强劲。M公司是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中国电动摩托车龙头企业。2019年该公司在越南投资建厂,年产20万辆,并计划在新厂设立研发中心。越南民众纷纷转而购买电动摩托车,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环保

B.经济

C.舒适度

D.质量

【答案】B

【考点】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分析】越南民众纷纷转而购买电动摩托车的原因主要从经济、购买力、运行成本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越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民众购买力相对较弱。相对于燃油摩托车,电动摩托车价格更低,运行成本也更低,因此越南民众纷纷转而购买电动摩托车,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B正确。虽然环保也是电动摩托车的一个优点,但在购买力有限的情况下,环保因素通常不是消费者首要考虑的,A错误。舒适度和质量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也很重要,但同样在购买力有限的情况下,它们通常不是决定性因素,CD错误。故选:B

【难度】1

2.越南是东南亚最大的摩托车拥有国之一。相对于燃油摩托车,电动摩托车拥有量占比较小,但增长势头强劲。M公司是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中国电动摩托车龙头企业。2019年该公司在越南投资建厂,年产20万辆,并计划在新厂设立研发中心。M公司计划在越南设立研发中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产品产能

B.提高技术水平

C.降低生产成本

D.适应当地市场

【答案】D

【考点】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

【解答】解:M公司作为电动摩托车的龙头企业,其技术和生产经验已经非常成熟。在越南设立研发中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提升技术水平或提高产能,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越南当地的市场需求,进行产品改进和创新,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特殊需求,D正确。研发中心设立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能提高技术水平,越南属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较为落后,B错误。在机械化水平高,劳动力素质较高的地区容易提升产品产能,越南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有限,生产效率较低,A错误。降低生产成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如优化生产流程、采用新技术等,而设立研发中心并非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C错误。故选:D

【难度】3

3.越南是东南亚最大的摩托车拥有国之一。相对于燃油摩托车,电动摩托车拥有量占比较小,但增长势头强劲。M公司是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中国电动摩托车龙头企业。2019年该公司在越南投资建厂,年产20万辆,并计划在新厂设立研发中心。M公司的投资有利于越南相关产业(  )

劳动力价格降低

能耗总量减少

转型升级加速

国际竞争力提升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C

【考点】工业发展对区域的影响

【分析】工业发展对区域的影响:1、有利影响: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2、不利影响: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臭氧破坏、全球变暖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解答】解:M公司的投资对越南相关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上。外来投资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越南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通过学习和吸收外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越南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会得到提升,③④正确。劳动力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外来投资对劳动力价格的影响并不明显,错误。虽然电动摩托车的能耗低于燃油摩托车,但M公司的投资并不能直接导致越南整体的能耗总量减少,错误。故选:C

【难度】1

4.农业新质生产力正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生长期短的早稻品种,产量一般不高。我国研发的水稻高速育秧机突破了传统育秧模式,将育秧搬至工厂,通过智能控制,提前和缩短了早稻育秧的时间,可为早稻生长赢得更长的时间。应用高速育秧机克服的传统育秧限制因素主要是(  )

A.养分

B.气温

C.水分

D.光照

【答案】B

【考点】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热量、光照、水分、昼夜温差)、水资源、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自然条件中的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各地区由于热量、光照、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农业生产极为明显的地域性。

【解答】解:应用高速育秧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智能控制,在工厂环境中提前和缩短早稻育秧的时间。由于早稻的生长期较短,且产量一般不高,因此气温成为限制其生长的关键因素。传统育秧方式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特别是气温的影响,而高速育秧机则能在相对稳定的工厂环境中进行育秧,从而克服了气温这一限制因素,而养分、水分、光照虽然也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但在此情境下并非主要限制因素,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难度】1

5.农业新质生产力正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生长期短的早稻品种,产量一般不高。我国研发的水稻高速育秧机突破了传统育秧模式,将育秧搬至工厂,通过智能控制,提前和缩短了早稻育秧的时间,可为早稻生长赢得更长的时间。与传统育秧比,采用高速育秧机育秧主要是为了(  )

A.增加育秧数量

B.改良水稻品种

C.提高水稻产量

D.节约耕地资源

【答案】C

【考点】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分析】工厂化育秧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农业装备和技术,在可控的环境条件下,如温室或特定的大棚内,通过机械化播种、催芽、育秧等流程,高效、规模化地生产出符合机械化栽插标准的秧苗。这种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秧苗的质量和产量,还大大缩短了育秧周期,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解答】解:与传统育秧相比,高速育秧机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提前和缩短育秧时间,为早稻生长赢得更多时间,从而有望提高水稻产量,C正确。数量主要由育秧机的生产能力和育秧面积决定,A错误。品种改良需要通过遗传育种等技术手段实现,B错误。高速育秧机并未减少育秧所需的土地面积,D错误。故选:C

【难度】1

6.货物周转量指在一定时期内,由各种运输工具运送的货物重量与其相应运输距离的乘积之总和。如图示意某年甲、乙、丙、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铁路、公路与水路货物周转量占三者总量的比例。 四个省级行政区的铁路货物周转量占比从大到小的排序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甲>丁

C.甲>丁>丙>乙

D.乙>丙>丁>甲

【答案】C

【考点】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

【分析】三角坐标图的判读方法: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个箭头。3.读出上步中三个箭头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数值。

【解答】解:根据图上信息可知,甲铁路货物周转量占比约为52%,乙铁路货物周转量占比约为2%,丙铁路货物周转量占比约为9%,丁铁路货物周转量占比约为34%,因此甲乙丙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铁路货物周转量占比从大到小的排序是甲>丁>丙>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难度】1

7.货物周转量指在一定时期内,由各种运输工具运送的货物重量与其相应运输距离的乘积之总和。如图示意某年甲、乙、丙、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铁路、公路与水路货物周转量占三者总量的比例。 据图判断甲、乙、丙、丁分别可能是(  )

A.湖南、上海、山西、重庆

B.山西、湖南、上海、重庆

C.湖南、山西、重庆、上海

D.山西、上海、重庆、湖南

【答案】D

【考点】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

【分析】三角坐标图的判读方法: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个箭头。3.读出上步中三个箭头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数值。

【解答】解:山西是煤炭大省,铁路运量大,因此甲应该是山西。上海的水路运输非常发达,货物周转量大,所以乙应该是上海。重庆位于西南地区,地形复杂,铁路和水路运输相对困难,而公路运输更为便捷,因此丙可能是重庆。湖南虽然也有一定的水路运输,但相对于上海来说较小,且铁路和公路运输也占有一定地位,所以丁可能是湖南,因此,甲、乙、丙、丁分别可能是山西、上海、重庆、湖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难度】5

8.小东赴如图所示区域开展研学活动,发现该区域河岸冲刷严重,滑坡易发,公路安全受到威胁。在综合分析了该区域滑坡的原因及潜在风险之后,小东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设计了一套滑坡预警监测系统。

该区域滑坡易发的主要原因是(  )

地壳运动活跃

冰川运动强烈

公路维护频繁

区域降水丰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考点】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分析】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解答】解:结合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靠近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正确。图片中并未显示冰川的存在,因此无法判断冰川运动是否强烈,此外,滑坡的发生通常与冰川活动在特定区域(如高山冰川区)有关,而非普遍现象,错误。公路维护虽然可能影响边坡的稳定性,但通常不是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滑坡更多地与自然因素(如降水、地质构造)相关,错误。持续的降雨会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体的抗剪强度,从而增加滑坡的风险。虽然图片中未直接提供降水数据,但根据滑坡形成的常识,可以推断区域降水丰沛可能是滑坡易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正确。故选:D

【难度】5

9.小东赴如图所示区域开展研学活动,发现该区域河岸冲刷严重,滑坡易发,公路安全受到威胁。在综合分析了该区域滑坡的原因及潜在风险之后,小东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设计了一套滑坡预警监测系统。

图中最可能发生滑坡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C

【考点】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分析】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解答】解:甲处和丁处等高线相对较为稀疏,地形坡度小,不是最可能发生滑坡的位置,AD错误。乙地位于北坡,属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不是最可能发生滑坡的位置,B错误。丙等高线密集,坡度大,且位于南坡,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蚀和山体自身的重力作用影响,是最可能发生滑坡的位置,C正确。故选:C

【难度】5

10.小东赴如图所示区域开展研学活动,发现该区域河岸冲刷严重,滑坡易发,公路安全受到威胁。在综合分析了该区域滑坡的原因及潜在风险之后,小东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设计了一套滑坡预警监测系统。

推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该预警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是(  )

A.采集地表形变数据

B.分析居民点分布数据

C.分析植被分布数据

D.采集区域降水数据

【答案】A

【考点】GPS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分析】3S各自功能:RS:地理信息的获取;GIS: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GNSS: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解答】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高精度定位功能,可以实时监测地表形变,是滑坡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监测地表形变数据,可以及时发现滑坡的征兆,并采取相应措施,故A正确。滑坡预警系统可能需要考虑居民点的分布,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并非分析数据,而是提供高精度的定位信息,故B错误。植被分布对滑坡有一定影响,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不直接分析植被数据,这些数据通常通过遥感卫星等其他手段获取,故C错误。降水是导致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不直接采集降水数据,这些数据通常通过气象观测等手段获取,故D错误。故选:A

【难度】5

11.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显著。云南省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现象。如图示意1986年和2010年该省不同海拔范围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 导致该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呈单峰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降水

B.温度

C.地形

D.植被

【答案】D

【考点】土壤形成因素与过程

【分析】有机碳含量可从有机碳的收入、支出两方面展开分析,收入主要是来自植被,支出主要是分解、淋溶、流失等。

【解答】解:降水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一定影响,但降水通常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至一定高度后减少,形成单峰变化的可能性较小,且不是直接决定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因素,故A错误。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形成的是单调递减的变化趋势,不符合单峰变化的特征,故B错误。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分布,但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单峰变化没有直接影响,故C错误。植被随海拔升高而变化,通常在某一海拔范围内达到最丰富(即植被带),随后因不适应高海拔环境而减少。植被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的输入,因此植被随海拔的单峰变化是导致土壤有机碳密度单峰变化的直接因素,故D正确。故选:D

【难度】5

12.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显著。云南省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现象。如图示意1986年和2010年该省不同海拔范围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 1986﹣2010年,该省以下海拔范围中,当地人类活动引起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最大的是(  )

A.<1000m

B3000﹣4000m

C4000﹣5000m

D.>5000m

【答案】B

【考点】土壤形成因素与过程

【分析】有机碳含量可从有机碳的收入、支出两方面展开分析,收入主要是来自植被,支出主要是分解、淋溶、流失等。

【解答】解:海拔<1000m范围人类活动密集,但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并非最大,说明人类活动虽然强烈,但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并非最显著,故A错误。30004000m,该海拔范围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最大,且人类活动相对集中(如农业、林业等),说明人类活动对该海拔范围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最为显著,故B正确。40005000m,该海拔范围人类活动较少,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也相对较小,故C错误。>5000m,该海拔范围人类活动极少,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最小,故D错误。故选:B

【难度】3

13.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显著。云南省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现象。如图示意1986年和2010年该省不同海拔范围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 1986﹣2010年,气候变暖对该省海拔5000m以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植被增多,有机碳来源增加

B.温度升高,有机碳分解加快

C.冰川退缩,有机碳侵蚀减弱

D.降水增加,有机碳侵蚀增强

【答案】A

【考点】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与应对政策

【分析】1986﹣2010年,气候变暖对该省海拔5000m以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影响主要从有机碳来源、有机碳密度、分解、侵蚀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气候变暖可能导致高海拔地区植被生长条件改善,植被增多,从而增加土壤有机碳的来源,A正确。气候变暖确实会导致温度升高,从而加快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度,但这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密度降低,与题目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的现象不符,故B错误。冰川退缩通常会导致土壤侵蚀加剧,而非减弱,因为冰川的融化和退缩会暴露更多的土壤和岩石,使其更容易受到风化和侵蚀,故C错误。降水增加通常会导致土壤侵蚀加剧,但这同样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密度降低,与题目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的现象不符,故D错误。故选:A

【难度】3

14.如图示意某年3月份某气旋从初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甲、乙、丙分别是气旋发展过程的三个时刻。此次气旋移动过程引起的风暴潮导致部分区域的海水水位发生明显变化。

PPP分别为甲、乙、丙三个时刻气旋中心气压值,按大小顺序排列,依次是(  )

APPP

BPPP

CPPP

DPPP

【答案】C

【考点】气压系统与天气

【分析】气旋(低压中心),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气旋是低压系统,中心气压比四周低,气旋在发展过程中,中心气压会越来越低,势力越来越强。甲时刻1007.5hp的等压线离中心最远,其中心气压P是最低的;丙时刻1007.5hp的等压线离中心最近,其中心气压P是最高的,故PPP的大小顺序为PPPC正确,ABD错误。故选:C

【难度】3

15.如图示意某年3月份某气旋从初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甲、乙、丙分别是气旋发展过程的三个时刻。此次气旋移动过程引起的风暴潮导致部分区域的海水水位发生明显变化。

此次气旋移动过程中,乙时刻渤海海峡出现(  )

A.偏东风,低水位

B.偏东风,高水位

C.偏西风,高水位

D.偏西风,低水位

【答案】B

【考点】气压系统与天气

【分析】等压线图判断风向的方法:1、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阅读等压线分布图,判断气压高低,并按照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2、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3、定偏转角度:分清是高空还是近地面的气流,若是近地面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30°﹣45°);若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按照以上方法即可绘出风向。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渤海海峡处画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向右偏转30°45°,渤海海峡处吹偏东风,CD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此次气旋移动过程引起风暴潮”可知,风暴潮引起海水运动加剧,使得渤海海峡出现高水位,A错误,B正确。故选:B

【难度】3

16.如图示意某年3月份某气旋从初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甲、乙、丙分别是气旋发展过程的三个时刻。此次气旋移动过程引起的风暴潮导致部分区域的海水水位发生明显变化。

图示区域中①②③三地按风暴潮导致的最高海水水位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最可能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答案】A

【考点】气压系统与天气

【分析】图示区域中①②③三地按风暴潮导致的最高海水水位出现的先后顺序主要根据风向、气旋移动方向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风向与海岸线垂直时,风速最大,风暴潮势力最强,导致海水位较高,丙时刻地吹东北风,风暴潮导致最高海水水位出现;乙时刻地吹偏北风,海水水位最高;甲时刻地吹西北风,海水水位最高;由于甲乙丙三个时刻的先后排序是丙乙甲,故三地按风暴潮导致的最高海水水位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①②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难度】3

二、综合题:本题共3题,共52分。

17.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西南某县豆腐已有600多年的生产历史,因采用天然地下“酸水”为原料,风味独特。早期的豆腐生产以家庭小作坊为主,产生的尾水污染了周边湖泊。2014年,受环保标准提高的影响,豆腐产业亟待转型升级。近几年,该县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成立了豆腐工业园和电商创业中心,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并引进众多豆制品企业和相关企业进入工业园。豆制品龙头企业使用自动化生产线,开发新豆制品,探索销售新模式。相关企业围绕豆腐的副产品开展研发,为其它产业提供原材料。当地还建设了豆腐主题旅游小镇,展示制作豆腐的古法技艺,吸引了不少游客。

1)指出早期豆腐产业成为该县特色产业的优势。

2)说明众多豆制品企业聚集在工业园对企业发展的益处。

3)类比材料中的产业,分别简述政府和龙头企业在产业升级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答案】1)自然资源独特;生产历史悠久;产业基础较好;当地人喜欢豆腐,市场稳定;产品风味独特。(2)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共享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人员和信息交流,利于创新发展;利于打造豆腐品牌。(3)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规范市场秩序,引进配套产业,宣传传统文化。龙头企业:引进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研发新产品,拓宽销售市场,促进行业标准的形成。

【考点】工业发展对区域的影响;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分析】1)早期豆腐产业成为该县特色产业的优势主要从资源、生产历史、产业基础、市场、产品风味等方面分析。

2)众多豆制品企业聚集在工业园对企业发展的益处主要从政策、基础设施、信息交流、品牌等方面分析。

3)类比材料中的产业,政府和龙头企业在产业升级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主要从政策、基础设施、市场规范、文化、技术、资源利用率、市场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早期豆腐产业成为该县特色产业的优势在于,该县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如地下水酸,为豆腐制作提供了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同时,豆腐生产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和传统技艺;产业基础较好,豆腐生产已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当地人喜欢豆腐,市场稳定,为豆腐产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需求;此外,豆腐产品风味独特,具有地方特色,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2)众多豆制品企业聚集在工业园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聚集在一起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如交通、水电等,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创新和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聚集在一起的企业可以共同打造豆腐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在产业升级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包括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规范市场秩序,引进配套产业以及宣传传统文化,这些措施可以为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产业升级的顺利进行;而龙头企业则可以通过引进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研发新产品,拓宽销售市场,以及促进行业标准的形成等方式,在产业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龙头企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可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升级和发展。故答案为:(1)自然资源独特;生产历史悠久;产业基础较好;当地人喜欢豆腐,市场稳定;产品风味独特。(2)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共享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人员和信息交流,利于创新发展;利于打造豆腐品牌。(3)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规范市场秩序,引进配套产业,宣传传统文化。龙头企业:引进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研发新产品,拓宽销售市场,促进行业标准的形成。

【难度】5

18.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格陵兰岛绝大部分区域被冰盖覆盖,沿海区域少量土地出露,生长着苔原植被。冰盖变化可以影响该岛地壳升降,进而引起海平面的相对变化。考古资料显示,10世纪末,以航海为生的维京人开始定居在该岛南端;定居中后期,该区域气候明显变冷,冰盖变化显著,环境持续恶化。15世纪中叶,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维京人最终放弃了该定居区。如图示意维京人古定居点分布及区域地形。

1)概括维京人古定居点在图示区域的分布特征,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分析区域气候变冷对图示区域的维京人古定居区的影响。

【答案】1)特征:分布不均,临低地或谷地分布;临水域或峡湾分布。原因:低地或谷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背风,气温相对较高;有苔原分布,便于生产生活;水域或峡湾方便停靠船舶,利于出海贸易和获取食材。(2)气候变冷,冰盖扩张,占据定居空间;气候变冷,冰盖增厚,地壳受压力变大,地壳下沉,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淹没,生存空间缩小,海水倒灌(洪灾加剧);气候变冷,土壤冻结,温度下降,植被退化,影响(食物)生产生活,农牧业萎缩。

【考点】区域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城市和乡村的区位因素

【分析】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资源),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政策、历史)。

2)区域气候变冷对图示区域的维京人古定居区的影响主要从定居空间、生存空间、海水倒灌、植被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维京人古定居点在图示区域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它们主要集中分布在低地或谷地,以及靠近水域或峡湾的地方。原因:低地或谷地海拔较低,因此气温相对较高,为维京人提供了相对温暖的生活环境,这些地区背风,受风力影响较小,因此气温也相对较高,适宜人类居住;在这些低地或谷地中,有苔原植被分布,为维京人提供了生活所需的资源,如燃料、食物等;靠近水域或峡湾的地区方便停靠船舶,这有利于维京人进行出海贸易和获取食材,对他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气候变冷导致冰盖扩张,直接占据了原本维京人定居的空间,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冰盖的增厚使得地壳受到的压力增大,导致地壳下沉,这种下沉现象使得沿海低地更容易被海水淹没,维京人的生存空间因此缩小;同时,海水倒灌现象也可能加剧,导致洪灾频发;气候变冷还导致土壤冻结和温度下降,这影响了苔原植被的生长和分布;植被的退化使得维京人的生活资源减少,对他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此外,农牧业也因此萎缩,进一步加剧了维京人的生活困境。故答案为:(1)特征:分布不均,临低地或谷地分布;临水域或峡湾分布。原因:低地或谷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背风,气温相对较高;有苔原分布,便于生产生活;水域或峡湾方便停靠船舶,利于出海贸易和获取食材。(2)气候变冷,冰盖扩张,占据定居空间;气候变冷,冰盖增厚,地壳受压力变大,地壳下沉,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淹没,生存空间缩小,海水倒灌(洪灾加剧);气候变冷,土壤冻结,温度下降,植被退化,影响(食物)生产生活,农牧业萎缩。

【难度】5

19.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某沙漠内散布大量高大沙山(约20000km2)和湖泊(约20km2),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70mm,水面蒸发量约2000mm。沙漠中湖泊水量的补给来源引起了科研小组的关注。

科研小组一研究发现:相对于平坦沙地,沙山增强了降水下渗补给地下水的强度;沙山表层0.3m以下为湿沙层;多次降水实验发现15mm的一次降水能下渗至0.3m深。假设“一次降水超过15mm的部分都补给地下水”(如18mm的一次降水补给地下水3mm),则可根据每年超过15mm的降水场次及相应降水量(数据省略)计算出“沙山区降水对地下水的年补给量多年平均值约8mm”。科研小组一基于“沙山区降水对地下水的年补给量多年平均值约8mm”的推断,通过计算发现“沙山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降水年补给量大于湖泊的年蒸发量(如图示意);若忽略地下蒸发,当地降水足以维持湖泊水量的稳定。而科研小组二则认为“一次降水超过15mm的部分都补给地下水”的假设不合理,并猜测“沙山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主要补给来源可能是通过深层大断裂获得的沙漠区域外水量。

1)科研小组一计算了“沙山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降水年补给量和湖泊的年蒸发量(以m3计)。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2)科研小组二认为“一次降水超过15mm的部分都补给地下水”的假设不合理,列出2条反对理由。

3)为验证猜测,科研小组二计划选择湖泊的水温、水位、水化学成分等指标进行监测。针对其中任意2个指标,分别说明其选择依据。

【答案】1)沙山区地下水的降水量补给量:8/1000×20000×10002)=1.6×108m3)。湖泊的降水年补给量:70/1000×20×10002)=1.4×106m3)。“沙山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降水年补给量:1.6×108+1.4×1061.614×108m3)。湖泊的年蒸发量:(2000/1000×20×10002)=4×107m3)。(2)该部分降水下渗至0.3m以下后仍有蒸发,忽略该部分蒸发消耗会增大地下水补给的估算量;该部分降水下渗至0.3m前会蒸发,忽略该部分蒸发消耗会增大地下水补给的估算量;该部分降水在下渗过程中会有蒸发,忽略该部分蒸发消耗会增大地下水补给的估算量;该部分降水在下渗过程中可能在沙山下部以径流或泉水的形式渗出地表(最终消耗于蒸发)忽略该部分蒸发消耗会增大地下水补给的估算量;该部分降水可能有一部分未下渗,在地表形成径流(最终消耗于蒸发),忽略该部分蒸发消耗会增大地下水补给的估算量。(3)水温:流经深层大断裂带的地下水水温较高且稳定,如果监测到湖泊水温的季节变化小且年均水温明显高于平均气温(冬季水温明显偏高且稳定)。水位:流经深层大断裂带的地下水量稳定(不受当地降水影响),如果监测到湖泊水水位季节变化小(稳定),且与当地降水变化没有明显相关性(不受当地降水影响)。水化学成分:流经深层大断裂带的水,含有较高的深层地质背景矿物(锶////偏硅酸等)化学成分,且水中矿物含量稳定(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小)。

【考点】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分析】1)科研小组一计算了“沙山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降水年补给量和湖泊的年蒸发量(以m3计)。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2)科研小组二认为“一次降水超过15mm的部分都补给地下水”的假设不合理的反对理由主要从蒸发、下渗量、补给、河流等方面分析。

3)科研小组二计划选择湖泊的水温、水位、水化学成分等指标进行监测的选择依据主要从年均水温、水量稳定、水位季节变化、流经地区、矿物含量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沙山区地下水的降水量补给量计算:根据科研小组一的推断,沙山区降水对地下水的年补给量多年平均值约为8mm。沙山区的面积为20000km2,即20000×106m2,因此,沙山区地下水的降水量补给量为:8/1000×20000×10002)=1.6×108m3)。湖泊的降水年补给量计算: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为70mm,湖泊的面积为20km2,即20×106m2。因此,湖泊的降水年补给量为:70/1000×20×10002)=1.4×106m3)。“沙山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降水年补给量计算:将沙山区地下水的降水量补给量和湖泊的降水年补给量相加,得到“沙山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降水年补给量:1.6×108+1.4×1061.614×108m3)。湖泊的年蒸发量计算:水面蒸发量约为2000mm,湖泊的面积为20×106m2。因此,湖泊的年蒸发量为:(2000/1000×20×10002)=4×107m3)。(2)科研小组二认为“一次降水超过15mm的部分都补给地下水”的假设不合理,反对理由如下:首先,该部分降水在下渗至0.3m以下后仍有蒸发消耗,如果忽略这部分蒸发,会增大地下水补给的估算量;其次,该部分降水在下渗至0.3m前也会有蒸发消耗,同样会增大地下水补给的估算量;此外,降水在下渗过程中还可能在沙山下部以径流或泉水的形式渗出地表,最终消耗于蒸发,如果忽略这部分蒸发,也会增大地下水补给的估算量。(3)科研小组二选择湖泊的水温、水位、水化学成分等指标进行监测的依据如下:水温:湖泊水温的变化可以反映湖泊水体的热交换情况,包括太阳辐射、地下水补给等因素对湖泊水温的影响。流经深层大断裂带的地下水受外界大气温度影响较小,且断裂带附近地壳活跃,地热能较丰富,因此该处地下水水温较高且稳定,通过监测水温的变化,可以间接推断湖泊水体的补给来源和补给量。水位:湖泊水位的变化可以反映湖泊水量的变化,包括降水补给、蒸发消耗、地下水补给等因素对湖泊水位的影响。流经深层大断裂带的地下水几乎不受当地降水的影响,水量稳定,受其影响,湖泊水位也应较为稳定;通过监测水位的变化,可以直接了解湖泊水量的动态变化,为验证科研小组二的猜测提供重要依据。水化学成分:湖泊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可以反映湖泊水体的物质来源和物质循环情况。大断裂带岩层破碎,许多矿物质会溶解于水中,流经深层大断裂带的水,会含有较高的深层地质背景矿物(锶////偏硅酸等)化学成分,且水中矿物含量稳定(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小);通过监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可以了解湖泊水体的补给来源和补给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为验证科研小组二的猜测提供化学证据。故答案为:(1)沙山区地下水的降水量补给量:8/1000×20000×10002)=1.6×108m3)。湖泊的降水年补给量:70/1000×20×10002)=1.4×106m3)。“沙山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降水年补给量:1.6×108+1.4×1061.614×108m3)。湖泊的年蒸发量:(2000/1000×20×10002)=4×107m3)。(2)该部分降水下渗至0.3m以下后仍有蒸发,忽略该部分蒸发消耗会增大地下水补给的估算量;该部分降水下渗至0.3m前会蒸发,忽略该部分蒸发消耗会增大地下水补给的估算量;该部分降水在下渗过程中会有蒸发,忽略该部分蒸发消耗会增大地下水补给的估算量;该部分降水在下渗过程中可能在沙山下部以径流或泉水的形式渗出地表(最终消耗于蒸发)忽略该部分蒸发消耗会增大地下水补给的估算量;该部分降水可能有一部分未下渗,在地表形成径流(最终消耗于蒸发),忽略该部分蒸发消耗会增大地下水补给的估算量。(3)水温:流经深层大断裂带的地下水水温较高且稳定,如果监测到湖泊水温的季节变化小且年均水温明显高于平均气温(冬季水温明显偏高且稳定)。水位:流经深层大断裂带的地下水量稳定(不受当地降水影响),如果监测到湖泊水水位季节变化小(稳定),且与当地降水变化没有明显相关性(不受当地降水影响)。水化学成分:流经深层大断裂带的水,含有较高的深层地质背景矿物(锶////偏硅酸等)化学成分,且水中矿物含量稳定(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小)。

【难度】5

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