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装……………○……………订……………○……………线……………○………………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内……………○……………装……………○……………订……………○……………线……………○………………
2022年福建省新高考地理试卷(选择性)
一、选择题
1.崩岗(如图)是我国南方山坡岩土体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遭受侵蚀、产生崩塌而形成的地貌,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福建省某地在崩岗分布区推广杨梅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杨梅采收时间多集中在6月中下旬,某企业拟在该地采用新栽培技术以延迟杨梅成熟时间。该地推广杨梅种植的首要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肥力
B.减轻水土流失
C.增加农民收入
D.降低种植成本
【答案】B
【考点】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福建省某地在崩岗分布区推广杨梅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崩岗分布区地形破碎,植被少,福建降水较多,必然会发生较明显的水土流失,可知,该地推广杨梅种植的首要目的是减轻当地的水土流失,修复当地生态环境,B正确。崩岗分布区地形破碎,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因此该地推广杨梅种植并不能降低种植成本,D错误。种植杨梅对增加土壤肥力影响不大,A错误。种植杨梅“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可知,生态效益是主要目的,经济效益是次要目的,C错误。故选:B。
【难度】1
2.崩岗(如图)是我国南方山坡岩土体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遭受侵蚀、产生崩塌而形成的地貌,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福建省某地在崩岗分布区推广杨梅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杨梅采收时间多集中在6月中下旬,某企业拟在该地采用新栽培技术以延迟杨梅成熟时间。以下最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的是( )
A.集水坡面
B.崩壁
C.沟道
D.洪积扇
【答案】A
【考点】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分析】福建省大规模种植杨梅应该在集水坡面,植被具有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
【解答】解:集水坡面坡度相对较小,面积较大,比较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且集水坡面分布在崩岗上部,杨梅的保水保土功能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量,减少崩岗区水土流失,A正确。据图可知,崩壁坡度大,沟道和洪积扇面积小,都不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BCD错误。故选:A。
【难度】1
3.崩岗(如图)是我国南方山坡岩土体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遭受侵蚀、产生崩塌而形成的地貌,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福建省某地在崩岗分布区推广杨梅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杨梅采收时间多集中在6月中下旬,某企业拟在该地采用新栽培技术以延迟杨梅成熟时间。该企业延迟杨梅成熟时间主要是为了( )
A.延长产业的链条
B.增加产品的产量
C.提高市场竞争力
D.提升产品的质量
【答案】C
【考点】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
【解答】解:延迟杨梅成熟时间并不能延长产业的链条,A错误。延迟杨梅成熟时间,避开杨梅集中采收时间,错峰上市,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C正确。延迟杨梅成熟时间对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影响不大,BD错误。故选:C。
【难度】1
4.冻结期是指一年内土壤冻结第一天至冻结最后一天的天数,冻结天数是指一年内土壤发生冻结的所有天数。由于冻结期内土壤并非每天都会冻结,因而冻结期往往大于冻结天数。如图示意1981﹣2010年北半球土壤平均冻结期和平均冻结天数随纬度的变化。从27°N到37°N土壤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洋流
D.地形
【答案】D
【考点】土壤形成因素与过程.
【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地形、海陆位置、洋流、天气状况、下垫面、人类活动等。
【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影响冻结天数的因素为气温,27°N—37°N,随着纬度升高,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该范围纬度差异不大,所以受纬度影响冻结天数变化应不大,图示在该纬度范围内平均冻结天数变化较大,表明气温大幅度下降,最后可能是海拔升高,气温急剧下降,D正确。洋流影响局部气温,且影响较小,C错误。土壤、植被对冻结天数影响极小,AB错误。故选:D。
【难度】1
5.冻结期是指一年内土壤冻结第一天至冻结最后一天的天数,冻结天数是指一年内土壤发生冻结的所有天数。由于冻结期内土壤并非每天都会冻结,因而冻结期往往大于冻结天数。如图示意1981﹣2010年北半球土壤平均冻结期和平均冻结天数随纬度的变化。下列土壤平均冻结期范围中,对应陆地面积最大的是( )
A.120﹣150天
B.150﹣180天
C.210﹣240天
D.310﹣340天
【答案】C
【考点】土壤形成因素与过程.
【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地形、海陆位置、洋流、天气状况、下垫面、人类活动等。
【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北半球40°N﹣60°N附近陆地面积最大,对应平均冻结期约为210﹣240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难度】3
6.冻结期是指一年内土壤冻结第一天至冻结最后一天的天数,冻结天数是指一年内土壤发生冻结的所有天数。由于冻结期内土壤并非每天都会冻结,因而冻结期往往大于冻结天数。如图示意1981﹣2010年北半球土壤平均冻结期和平均冻结天数随纬度的变化。北半球高纬地区土壤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主要原因是冻结期内( )
A.昼夜温差较小
B.气温波动较小
C.光照时间较短
D.地表反射较强
【答案】B
【考点】土壤形成因素与过程.
【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昼长)。规律: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气温越低。2、海陆位置。规律:同纬度,冬季陆地的气温低于海洋,夏季陆地的气温高于海洋。3、大气环流。规律:从低纬来的气流增温,从高纬来的气流降温。4、洋流。规律: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同纬度地区,暖流流经的海域气温高。5、地势高低。规律:同纬度地区,地势高的气温较低,地势低的气温较高。
【解答】解: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洋面积大,比热容大,海水温度变化小,受其影响气温波动较小,所以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B正确。冻结天数和日平均气温有关,受昼夜温差影响小,A错误。夏季高纬度地区白昼长,光照时间长,C错误。地表反射强,气温低,平均冻结期和冻结天数长,对二者差异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难度】3
7.非对称结构保温大棚的保湿被通常白天收卷至顶部,以便棚内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收卷的保温被在棚内地面形成遮阴带(如图)。陕西省某地理研学小组观测当地大棚正午地面遮阴带的年内变化(忽略收卷的保温被厚度影响),发现棚内地面遮阴带在2月26日出现,3月29日面积最大,一段时间后变小……棚内正午地面遮阴带面积开始变小的日期出现在( )
A.6月29日前后
B.9月15日前后
C.10月16日前后
D.12月14日前后
【答案】B
【考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分析】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夏至日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时,除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外,其他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同一地区,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的日期,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根据材料2月26日棚内出现遮阴带,此后遮阴带面积逐渐增大,3月29日面积最大,此日后遮阴带面积不变,6月22日(夏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由于3月29日为春分日后8天左右,与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日期为秋分日前8天左右,因此9月15日前后遮阴带面积最大,之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继续降低,遮阴带移至棚外,棚内遮阴带开始变小,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难度】3
8.非对称结构保温大棚的保湿被通常白天收卷至顶部,以便棚内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收卷的保温被在棚内地面形成遮阴带(如图)。陕西省某地理研学小组观测当地大棚正午地面遮阴带的年内变化(忽略收卷的保温被厚度影响),发现棚内地面遮阴带在2月26日出现,3月29日面积最大,一段时间后变小……仅支撑柱高度增加1米,则棚内正午地面最大遮阴带( )
A.出现日期提前,面积减小
B.出现日期提前,面积不变
C.出现日期推迟,面积增大
D.出现日期推迟,面积不变
【答案】D
【考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分析】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夏至日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时,除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外,其他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解答】解:根据材料棚内最大遮阴带的面积和南北屋面保温被的宽度有关,南北保温被,宽度范围越大,最大遮阴带面积最大,和支撑柱的高度无关,支撑柱变高时,最大遮阴带面积不变,但遮阴带全部移动到保温棚底部(此时面积最大)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出现的日期应比之前推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难度】3
二、非选择题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国某区域(图1),森林、村寨、鱼塘和梯田等构成了动人的美景,其中鱼塘兼具为梯田储水的功能。该区域甲地的传统村寨食物自给自足;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甲地森林茂密,保护较好;乙地植被矮小稀疏。2019年发生极端干旱事件时,甲地的干旱程度低于乙地,然而地表温度上升幅度大于乙地。图2示意该极端干旱事件对地表环境要素的影响。
(1)甲地的村寨中,海拔最低的村寨鱼塘总面积最小,合理解释此现象。
(2)与甲地相比,分析2019年乙地地表温度上升幅度较小的原因。
(3)从甲地植被覆盖率的角度提出措施,并选择右图中任一与之关联的要素,说明该措施对缓解旱情的作用。
【答案】(1)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汇水面积最大,且可以从高处梯田、鱼塘和森林获得补给水源,无需更多鱼塘为梯田储水;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产量最高,粮食相对充足,无需更多的鱼塘产鱼。(2)乙地地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温干燥(干热河谷),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极端干旱事件时降水减少,植被所受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较小。(3)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不乱砍滥伐)。“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补给河湖水量增加,地表水体面积增加。“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壤水分增加。“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蒸发减弱,土壤水分增加(或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增加)。
【考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区域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分析】(1)甲地的村寨中,海拔最低的村寨鱼塘总面积最小的原因可以从水量、饵料、粮食等方面考虑。
(2)影响地表温度的因素有太阳辐射、下垫面、植被等。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解答】解:(1)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由于汇水面积大,水资源丰富,且可以从高处梯田、鱼塘和森林获取充足的补给水源,无需修建更多鱼塘为梯田储水;由于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由此可知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产量最高,粮食作物水稻相对充足,无需更多的鱼塘产鱼来弥补粮食的不足。(2)乙地位于山地北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干燥,干热河谷明显,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植被减少的较少,温度上升的程度小;极端干旱事件时,降水减少,乙地植被稀疏,降水减少对乙地植被的减少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植被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也较小。(3)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不乱砍滥伐)。由图表可知该地区地表温度增幅程度主要取决于植被覆盖率的高低。对于“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减少地表径流,利于地表水分下渗,地下水增加,补给河湖的水量增加,使得地表水体面积增加。“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水分下渗,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土壤含水量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随之增加。故答案为:(1)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汇水面积最大,且可以从高处梯田、鱼塘和森林获得补给水源,无需更多鱼塘为梯田储水;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产量最高,粮食相对充足,无需更多的鱼塘产鱼。(2)乙地地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温干燥(干热河谷),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极端干旱事件时降水减少,植被所受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较小。(3)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不乱砍滥伐)。“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补给河湖水量增加,地表水体面积增加。“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壤水分增加。“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蒸发减弱,土壤水分增加(或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增加)。
【难度】3
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图1)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该岛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图2)中,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
(1)简述该岛风向的季节变化特点。
(2)从位置和地层特征的角度,判断甲、乙两地海浪作用相对大小,并说明判断依据。
(3)推测该岛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再到现阶段的海平面升降。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气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的;也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地壳运动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气候变化决定的。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对你的推测给予合理解释。
(4)该岛海洋生物化石独特,简述发展旅游中保护化石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冬季为西北风(偏西或西风),夏季无盛行风向(无风,少风)。(2)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大。依据:甲地位于迎风海岸,风力较大;砂岩层厚度较小,说明侵蚀作用较强,沉积作用较弱;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较差,说明侵蚀作用较强。(从乙地角度作答亦可)(3)先上升后下降。选“地壳运动”: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选“气候变化”: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4)加强海洋生物化石的科普宣传,增加游客对海洋生物的了解;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游客人数;保护海岸海滩,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和完善相应法规。
【考点】地表形态的塑造;旅游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分析】(1)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2)甲、乙两地海浪作用相对大小及理由可以从迎风坡、砂岩层厚度、珊瑚藻化石层抗侵蚀能力等角度分析。
(3)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的理由可以从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地壳运动等角度分析;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气候变化决定的理由可以从气候变化、水体补给等角度分析。
(4)发展旅游中保护化石可采取的措施可以从宣传教育、景区规划、建立自然保护区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1)材料信息,图1为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读图,该岛位于30°﹣40°N,根据已学知识和该岛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可知,该岛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结合岛屿上山脉的走向和风频玫瑰图信息提示,该岛冬季盛行西北风(偏西或西风),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夏季无盛行风向(无风,少风)。(2)读图1,甲地位于该岛北侧,乙地位于该岛南侧,结合上题结论:冬季为西北风(偏西或西风),夏季无盛行风向(无风,少风),可知,甲地位于迎风海岸,风力较大;根据已学知识,砂岩属于沉积岩,读图2,甲地砂岩层厚度较小,说明侵蚀作用较强,沉积作用较弱;材料信息“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和“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提示,甲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较差,反映甲地珊瑚藻生长时期海浪作用相对较强,说明侵蚀作用较强;综上从位置和地层特征的角度判断,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大。(3)结合材料和读图2,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中,最上层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岩层往下出现含珊瑚藻化石的石灰岩(又根据材料,珊瑚藻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可知,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是处于海洋环境的,推测海平面先上升;再到现阶段地层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推测海平面后下降。综上所述,如果不考虑气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的,推测理由为: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砂岩形成时期,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形成良好的沉积环境;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且甲、乙两地砂岩层、珊瑚藻化石层出现侵蚀差异,说明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沉积结束,侵蚀开始。如果不考虑地壳运动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气候变化决定的,推测理由为: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砂岩形成时期,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气候变冷,两极冰川补给增多,海平面下降。(4)根据已学知识,旅游环境保护措施之一就是对环境容量的管理:积极措施:分流,增强非饱和区的旅游吸引力;消极措施:限流,收付加费等;还有其他旅游环保措施:1.环境立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2.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3.旅游环境保护教育;4.禁止计划、施工中的破坏旅游环境的各种工程;5.提倡“绿色”旅游的六要素等。综上所述,该岛海洋生物化石独特,发展旅游中保护化石可采取的措施有: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游客人数;制定和完善相应法规;保护海岸海滩,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海洋生物化石的科普宣传,增加游客对海洋生物的了解;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等。故答案为:(1)冬季为西北风(偏西或西风),夏季无盛行风向(无风,少风)。(2)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大。依据:甲地位于迎风海岸,风力较大;砂岩层厚度较小,说明侵蚀作用较强,沉积作用较弱;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较差,说明侵蚀作用较强。(从乙地角度作答亦可)(3)先上升后下降。选“地壳运动”: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选“气候变化”: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4)加强海洋生物化石的科普宣传,增加游客对海洋生物的了解;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游客人数;保护海岸海滩,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和完善相应法规。
【难度】5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了提高贵州省高原峡谷喀斯特地貌区多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某科研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太阳能热水器(如图),新增了带有出水孔的反射镜面面板、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等。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结合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的新增设计,分析其如何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答案】地处贵州省高原峡谷,日照时间较短,且阴雨天气较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该热水器反射镜面面板使太阳能集热管背光一侧获得更多太阳辐射,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喀斯特地貌区地面多裂隙,地表水易渗漏,该热水器反射镜面面板有出水孔,通过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接收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考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分析】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结合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的新增设计,着重分析当地自然环境如何影响太阳辐射和新设计有何作用。
【解答】解:由材料可知,试验地地处我国西南地区贵州省高原峡谷,虽然纬度较低,但是由于地形落差大,山高谷深,日照时间较短,且西南山区阴雨天气较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总量较少。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虽然降水条件较丰富,但是地面多裂隙,地表水易渗漏,使得地表水存续较少,可利用水资源并不充足。同时,由图可得,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的新增设计有:反射镜面面板、反射镜面面板有出水孔、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四个部件,作用于太阳辐射和大气降水两方面。反射镜面面板通过将缝隙处漏下的太阳辐射反射回太阳能集热管,使太阳能集热管背光一侧获得更多太阳辐射,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反射镜面面板有出水孔,通过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接收雨水,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将大气降水储存起来,供日常生活生产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故答案为:地处贵州省高原峡谷,日照时间较短,且阴雨天气较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该热水器反射镜面面板使太阳能集热管背光一侧获得更多太阳辐射,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喀斯特地貌区地面多裂隙,地表水易渗漏,该热水器反射镜面面板有出水孔,通过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接收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难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