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分)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一手史料(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答案】C
【考点】北京人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知道北京人遗址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一手史料。
【解答】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该发现对研究世界古人类学有极重要价值。故北京人遗址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一手史料。故选:C。
【难度】3
2.(2分)《中国政治制度论纲》中说:“从武王开始,经过周公到成王的时候,先后封邦建国共71个……周王的子弟、姻亲属、功臣勋将成为大大小小的诸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答案】B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知道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故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分封制。故选:B。
【难度】1
3.(2分)美国知名中国事务观察家彼得•沃克发现西方的价值观本身就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要么好,要么坏;要么赢,要么输。他意识到自己更倾向于东方的价值观,并且成为老子的忠实粉丝。据此可知,其最认可的“东方的价值观”是(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A
【考点】老子和孔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老子与道家思想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么好,要么坏;要么赢,要么输”。
【解答】根据题干:美国知名中国事务观察家彼得•沃克发现西方的价值观本身就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要么好,要么坏;要么赢,要么输。他意识到自己更倾向于东方的价值观,并且成为老子的忠实粉丝。据此可知,其最认可的“东方的价值观”是道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A符合题意。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儒家是创始人孔子,B排除;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墨家是创始人墨子,C排除;D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与老子无关,排除。故选:A。
【难度】3
4.(2分)边蜀原认为: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是必然的,因为秦国打下了统一天下的基础。秦国代表了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农业生产发达……组织好最强大最合理的军团。据此可知,“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得益于(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尊崇儒术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B
【考点】商鞅变法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知道“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得益于商鞅变法。
【解答】据题干“……秦国代表了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农业生产发达……组织好最强大最合理的军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得益于商鞅变法。故选:B。
【难度】3
5.(2分)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个“唐宋变革期”。在唐宋时期,古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生着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转折点在唐朝。下列史实可用于实证该观点的是( )
A.科举制正式确立
B.曲辕犁的发明
C.景德镇成为瓷都
D.元曲空前发达
【答案】B
【考点】唐朝经济的繁荣
【分析】本题考查曲辕犁,知道唐朝农民发明曲辕犁,促进了农业发展。
【解答】唐朝农民发明曲辕犁,促进了农业发展。ACD都不是唐朝出现的,科举制正式确立是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宋朝,元曲空前发达是元朝。故选:B。
【难度】3
6.(2分)大约一千年前,当货币还处于铸币支付时代时,中国就最早发明并开始使用纸币。如今,中国将再次成为推动货币改革的力量。在欧洲探讨是否应引入数字货币时,北京已经为数字人民币的推出铺平了道路。材料中的“纸币”发明于( )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答案】B
【考点】宋代的社会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南方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为南方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解答】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选:B。
【难度】1
7.(2分)如图是明代一部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巨著。该著作的作者是( )
A.贾思勰
B.李时珍
C.徐光启
D.宋应星
【答案】D
【考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
【分析】本题考查宋应星。题干关键信息“明代一部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巨著”。
【解答】据题干信息和图片,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D符合题意。故选:D。
【难度】1
8.(2分)南京静海寺,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下西洋之功而建。寺名取意四海平静,天下太平。然而在1842年,清王朝代表被迫和英国侵略者在这里议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材料中的“不平等条约”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A
【考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南京条约》。掌握《南京条约》内容、影响。
【解答】由“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知,A符合题意。故选:A。
【难度】1
9.(2分)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引进了西方科技
B.推翻了清王朝反动统治
C.形成了三民主义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B
【考点】辛亥革命
【分析】本题以辛亥革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其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导致了清朝皇帝退位,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辛亥革命没有结束我国的封建制度,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没有完成“三民主义”的任务。故B符合题意。故选:B。
【难度】3
10.(2分)构建时空坐标是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一单元的时空坐标。其中①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护国战争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答案】B
【考点】新文化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它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绝对肯定的偏向。
【解答】根据图示内容可知①时间起自1915年,一直延续到1921年以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历史事件应该是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故选B;护国战争是在1915﹣1916年,排除A;五四运动是在1919年,排除C;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D。故选:B。
【难度】3
11.(2分)如表为烟台某初中“胶东红色文化”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整理的资料(部分)。
时间 |
创建的主要抗日救亡团体 |
1937年8月 |
蓬莱战地服务团 |
1937年秋 |
烟台抗日救亡歌咏队 黄县抗日救亡团 |
1938年1月 |
招远西北乡青年抗日救国团 |
据此推测,其研究的主题是胶东( )
A.中共党组织的创建
B.国民大革命如火如荼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D.抗日救亡热潮的掀起
【答案】D
【考点】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分析】本题以烟台某初中“胶东红色文化”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整理的资料为依托,主要考查胶东抗日的相关史实。
【解答】据材料“1937年8月 蓬莱战地服务团”“1937年秋 烟台抗日救亡歌咏队、黄县抗日救亡团”“1938年1月 招远西北乡青年抗日救国团”并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胶东人民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身抗战中,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D符合题意。ABC不能在题干中体现,排除。故选:D。
【难度】1
12.(2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其强调了哪一战役胜利的原因(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D
【考点】渡江战役与解放南京
【分析】本题考查了渡江战役。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从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至1949年南京解放,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
【解答】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的百万雄师在西起江西省的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发动渡江战役,彻底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故选:D。
【难度】3
13.(2分)新中国诞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打着“联合国”旗号,前来干预东亚事务,前锋直抵鸭绿江畔,企图扼杀中国革命。为粉碎美国的阴谋,中国( )
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D.组建了第二炮兵部队
【答案】B
【考点】抗美援朝
【分析】本题考查了抗美援朝。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是由新中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周边形势决定的。
【解答】新中国诞生后,为了粉碎美国的阴谋,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是正确的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难度】1
14.(2分)1901年和2021年都是辛丑年,但中国已不是原来的中国!2021年当地时间3月18日,杨洁箎、王毅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开场白中阐明中方有关立场: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要求美方彻底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霸道行径。据此可知,中国( )
A.开始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分析】本题考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解答】同是辛丑年,两个甲子过去了,中国早已不是原来那个中国了。杨洁箎、王毅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开场白中阐明:美国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低声下气、丧权辱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一点我们充满自信,充满底气,表明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是正确的选项;A新中国成立,中国开始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B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习近平提出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选:D。
【难度】3
15.(2分)“共和国勋章”是中国最高荣誉勋章。如图是其中的一位英雄模范。他是( )
A.袁隆平
B.钱学森
C.邓稼先
D.屠呦呦
【答案】A
【考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分析】本题考查袁隆平的知识。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解答】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获得“共和国勋章”,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难度】1
16.(2分)两河流域形成的苏美尔文明,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文明,距今6000年前就开始建立,但是后来建立的巴比伦成了两河文明的代表。下列成果属于“两河文明”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考点】《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巴比伦文明
【分析】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B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属于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ACD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难度】1
17.(2分)孝德天皇即位后,定年号为大化,颁布改新诏书,吸收中国唐朝政治经济制度,实行改革。这一“改革”( )
A.确立土地私有制
B.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C.提倡“文明开化”
D.使日本进入近700年幕府统治时期
【答案】B
【考点】日本的大化改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7世纪中期,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答】据材料“吸收中国唐朝政治经济制度,实行改革”判断是日本的大化改新。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难度】3
18.(2分)如图是章西女王的誓言,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美国独立战争
B.拉美独立运动
C.印度民族大起义
D.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答案】C
【考点】印度民族大起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相关史实。1857年﹣1859年印度爆发了一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
【解答】工业革命后,英国殖民者进一步加紧了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印度社会民不聊生,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19世纪中期,印度各阶层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了反英民族大起义。1857年﹣1859年印度爆发了一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是起义队伍中的女英雄,她在1858年3月率领起义军与英军作战,最后壮烈牺牲。图片与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关。故选:C。
【难度】3
19.(2分)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各大国都是带着各自的计划来到谈判桌前的,经过激烈的交锋和妥协让步,它们又不得不部分放弃自己的计划,接受这两次会议对世界新秩序的整体安排。“这两次会议”( )
A.被英、法、美等大国所操纵
B.维护了中国的主权与独立
C.形成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
D.为世界持久和平奠定基础
【答案】A
【考点】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
【分析】本题考查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知道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都被大国操纵。
【解答】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都被大国操纵,巴黎和会被英法美操纵,华盛顿会议被美国操纵。故选:A。
【难度】1
20.(2分)马克思曾预言,觉悟的工人阶级会以某种方式夺取政权,然后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国家,将马克思的预言变成现实的是( )
A.法国大革命
B.1861年改革
C.巴黎公社
D.十月革命
【答案】D
【考点】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解答】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了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故马克思曾预言,觉悟的工人阶级会以某种方式夺取政权,然后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国家,将马克思的预言变成现实的是十月革命。D符合题意。故选:D。
【难度】3
21.(2分)1920年底,俄国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但没有收缩,却反而被加强,结果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为此,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 )
A.新经济政策
B.国家工业化
C.农业集体化
D.苏联模式
【答案】A
【考点】苏俄新经济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20年底,俄国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但没有收缩,却反而被加强,结果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符合题意。故选:A。
【难度】3
22.(2分)2021年3月,美国总统拜登宣布了一项高达2.3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计划,并承诺这项计划将取得与“罗斯福新政”同样的成就。该计划与“罗斯福新政”哪一措施有相似之处( )
A.整顿金融体系
B.推行“以工代赈”
C.调整农业政策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B
【考点】罗斯福新政
【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知道该计划与“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的措施有相似之处。
【解答】拜登提出的高达2.3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计划可以扩大就业,缓解失业压力,这与“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的措施有相似之处。故选:B。
【难度】1
23.(2分)这一事件不仅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神话的破灭,也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决心。“这一事件”指的是( )
A.莫斯科保卫战
B.日本偷袭珍珠港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诺曼底登陆成功
【答案】A
【考点】二战的重要战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莫斯科保卫战。题干关键信息“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神话的破灭”。
【解答】据题干关键信息“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神话的破灭”并结合所学,1941年10月,德军开始围攻莫斯科,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苏联军民浴血奋战,到1942年1月,最终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神话,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A符合题意。故选:A。
【难度】3
24.(2分)从国家层面来看,美国综合国力和核武器的优势,使美国确立了“领导世界”的国际战略,并首先采取对苏联强硬的政策。据此可知,美国“采取对苏联强硬的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B.社会制度的差异
C.经济军事实力强大
D.全面冷战的开始
【答案】C
【考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解答】由材料“从国家层面来看,美国综合国力和核武器的优势,使美国确立了‘领导世界’的国际战略,并首先采取对苏联强硬的政策”可知,美国“采取对苏联强硬的政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综合国力和核武器的优势”即经济军事实力强大。AB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难度】1
25.(2分)如图是西欧、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图。
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欧洲一体化推动了西欧经济的繁荣
B.西欧国家组成了欧洲联盟
C.美国出现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D.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答案】A
【考点】战后的美国经济;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欧盟的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由材料图表可知,西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由20.8%上升到28.6%,这说明欧洲一体化推动了西欧经济的繁荣。欧盟成立是在1993年,美国出现“新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表述错误。故选:A。
【难度】3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3分,共50分)
26.(20分)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都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无畏彻底的革命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船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航道,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前进方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路明灯。“红船精神”由此诞生。习近平同志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摘编自李永胜《“红船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船精神”源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并分析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这条红船扬帆起航,就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带领人民从这里走向井冈山、走向长征、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由人民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摘编自李永胜《“红船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中任选两个“走向”,指出我们党工作重心、革命中心的转移。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在越过不断变化的“急流险滩”时,“惊涛骇浪”也跟着一波接着一波,一个获得独立解放的新生政权,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恢复国民经济并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这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重大实践难题。
﹣﹣摘编自赵明豪《从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时代历程》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破解“重大实践难题”在经济方面进行的成功探索。
材料四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大转折,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如何走好自己的路呢?邓小平鲜明指出:“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就是在“继续发展”中,在解决各种问题过程中,共产党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
﹣﹣摘编自沈传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列举三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指导思想地位的理论成果。
【答案】(1)中共一大;中共一大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2)“走向井冈山”说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革命中心由城市罢工起义转向农村发动土地革命。“走向延安”是指革命中心由江西瑞金转向陕北。由国民党斗争转向抗日。“走向西柏坡”是由农村转向城市。由民主革命转向新中国的建设。(3)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4)成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考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分析】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1921年7月,在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进行中国共产党一大会议。依据所学可知,中共一大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2)依据所学可知,1927年 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说明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革命中心由领导城市工人罢工到农村土地革命;选择“走向延安“可以从革命中心由江西瑞金转向陕北。革命重心由国民党斗争转向抗日回答。(3)依据材料三时间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改变落后面貌,新中国从1953﹣1957年实行一五计划。在生产关系变革方面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4)依据材料四“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信息和所学可知,新时期中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有1978年进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 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依据所学可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回答。故答案为:(1)中共一大;中共一大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2)“走向井冈山”说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革命中心由城市罢工起义转向农村发动土地革命。“走向延安”是指革命中心由江西瑞金转向陕北。由国民党斗争转向抗日。“走向西柏坡”是由农村转向城市。由民主革命转向新中国的建设。(3)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4)成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难度】5
27.(17分)多样文明相互交融、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和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从亚洲腹地、黄河文明的古老土地上起步,汇集了北方草原骑马民族、江河流域定居农业民族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又辐射向外,将世界几大古老文化圈,即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爱琴海的古希腊文化,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恒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文化,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中亚文明等联系了起来,成为它们之间的纽带,并挽系着它们结成一张广布世界的文化网,搭起一个历史演进的大舞台。
﹣﹣摘编自纪宗安《丝绸之路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1)丝绸之路“起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材料二 就文明发展程度而言,在6﹣11世纪之间,西方世界一直生活在君士坦丁堡和麦加的阴影之中。我们一般比较关注欧洲文明,特别是西欧文明。但我们还是应该充分认识到拜占庭和伊斯兰文明所取得成就的价值。一方面由于它们自身的成就,另一方面由于它们对西欧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这二种文明都很值得我们注意。
﹣﹣摘编自百度文库《中世纪欧洲文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文明 |
成就及其价值 |
|
自身价值 |
对西欧的影响 |
|
拜占庭文明 |
①《 法典》 |
《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 |
保存了大量的② 、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
|
伊斯兰教文明 |
《医学集成》《医典》 |
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
改造古印度人记数法,形成“③ ”。 |
把中国的④ 、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传入欧洲。 |
材料三 世界古代、近代文明发展示意图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推动了“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的过渡,并以英国(或美国)为例说明“全球文明”在“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四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国际力量对比在此消彼长中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个别国家的“背约”“退群”“筑墙”,并不能扭转国际经济社会文化联系日益频繁和密切的现实,并不能违背全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理想追求。割裂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只会削弱自身的“软实力”。
﹣﹣摘编自邵长军《坚定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并谈谈以上四则材料对你的启迪。
【答案】(1)张骞通西域;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①《查士丁尼法典》;②希腊;③阿拉伯数字;④造纸术。(3)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扩展,工业革命的开展。政治文明: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度;物质文明:工业革命。(4)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是越来越密切的,逐渐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启迪:文明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借鉴而发展;文明只有在实践中践行和推动才能赋予其生命力;要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将创新进行到底;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要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罗马民法大全》;拜占庭帝国的兴衰;新航路的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分析】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意义、《查士丁尼法典》、拜占庭文明、阿拉伯数字、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的过渡的因素、“全球文明”在“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等知识,明确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解答】(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丝绸之路“起步”的标志性时间是张骞通西域;根据“成为它们之间的纽带,并挽系着它们结成一张广 布世界的文化网,搭起一个历史演进的大舞台”可知丝绸之路的作用主要是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根据“《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可知①是《查士丁尼法典》;结合所学可知拜占庭文明保存了希腊、罗马文化,所以②是希腊;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阿拉伯人改造古印度人的计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所以③是阿拉伯文字;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阿拉伯人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所以④是造纸术。(3)根据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区域文明”项“全球文明”过渡的因素主要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扩展,工业革命的开展。政治文明上的表现主要是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度;物质文明的表现主要是工业革命的开展。(4)根据“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国际力量对比在此消彼长中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得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带来的启迪主要是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是越来越密切的,逐渐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以上四则材料对我的启迪有文明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借鉴而发展;文明只有在实践中践行和推动才能赋予其生命力;要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将创新进行到底;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要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故答案为:(1)张骞通西域;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①《查士丁尼法典》;②希腊;③阿拉伯数字;④造纸术。(3)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扩展,工业革命的开展。政治文明: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度;物质文明:工业革命。(4)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是越来越密切的,逐渐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启迪:文明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借鉴而发展;文明只有在实践中践行和推动才能赋予其生命力;要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将创新进行到底;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要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难度】5
28.(13分)著名的学者张维为认为:为什么西方老是读不懂中国,从根本上讲,是意识形态的偏见和欧洲中心论的视角,使西方无法理解一个在数千年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国家。以下材料均摘编自其文章《中国,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民族国家”,在西方政治话语中几乎就等于“现代国家”。18﹣19世纪期间,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在欧洲兴起,“民族国家”亦随之兴起。欧洲最早形成的“民族国家”可以说是法国。
在亚洲,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也形成了“民族国家”,加入欧洲列强,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击败了作为传统国家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最早形成“民族国家”的原因,并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
材料二 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耻辱……中国面临的不是强与弱,而是更严峻的存与亡的问题了。朝野上下发出了“保国、保种”的呼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又进一步道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梁启超于1902年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民族融为一家,形成了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后来孙中山等革命派也接受了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材料三 中国既是古老文明,也建成了现代国家,两者的长处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今天的中国。所以我用的是“文明型国家”。“文明型国家”具有超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不会跟着别人亦步亦趋,不会照搬西方或者其他任何模式,它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这种“文明型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在很多方面过去与别人不一样,现在也与众不同,今后还是自成体系。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哪一繁荣局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列举两例新中国“与众不同”的民主政治制度。
【答案】(1)原因:战争对法国民族意识的激发;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民族语言的形成。局限: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导致日本后来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2)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传播。意义: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促进了民族交融和中华民族的形成。(3)局面:百家争鸣。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百家争鸣;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启蒙运动
【分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法国最早形成“民族国家”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时代背景以及其积极意义、百家争鸣、新中国“与众不同”的民主政治制度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18~19世纪期间,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在欧洲兴起”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法国最早形成'民族国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战争对法国民族意识的激发;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民族语言的形成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治维新的局限主要是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导致日本后来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2)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以后,所以时代背景主要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传播。意义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主要是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促进了民族交融和中华民族的形成。(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与众不同”的民主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故答案为:(1)原因:战争对法国民族意识的激发;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民族语言的形成。局限: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导致日本后来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2)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传播。意义: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促进了民族交融和中华民族的形成。(3)局面:百家争鸣。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