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 > 语文试卷

第1课《为人民服务》同步练习1(北京课改版八上)

时间:2025-04-08 15:16:45 作者: 字数:10974字
简介: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强调了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值得的,但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同时,文章还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具体实践这一理念。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到为人民服务不仅是革命时期的口号,更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为人民服务》同步练习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剥削( ) 彻底( ) 追悼( ) 李鼎铭( )

2.辨字组词。

彻( ) 领( ) 炊( ) 悼( ) 哀( )

沏( ) 邻( ) 吹( ) 掉( ) 衷( )

3.下面一段话中四个空白处应填人的诗句分别是

在盛唐的诗歌中,有一类通常被统称为“边塞诗”。这些诗作内容丰富多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盛唐边塞画卷。这里有(1)的雄奇景观,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壮阔雪原,有(2)的风雪酷寒;这里有(3)的慷慨悲壮,有(4)的惆怅无奈,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的极度愤慨……

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B.“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C“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E.“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F.“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1)( ) (2)( ) (3)( ) (4)( )

4.人总是要死的,但 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 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 ,或 。” 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 ,他的死是 。

5.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①(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②今后我们的队伍里。( )死了谁,( )是炊事员,是战士,( )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

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

哀思:

②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死得其所:

③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

解救:

二、强化阅读

(一)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北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于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

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7.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8.本文的逻辑性非常强,你能从本段中举—个例子来说明吗?

9.本段主要使用的是 论据,除此之外,论据还有 论据。

10.本段内容丰富,作者主要讲了哪五个方面?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11.“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的困难不同,你能为这一句话找一个事实论据吗?(最好找一个今天的例子)

12.“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里的“共同的革命目标”是指什么?

13.“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句话照应了前文的哪句话?

14.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者认为为人民而死,死得其所,那么今天我们如何去看待这种观点呢?请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二)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十门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empirenews.page--]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未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5.将第1段空缺处,填入原句,补充完整。

16.文中列举张思德和李鼎铭这两个事例分别是为了论述什么道理?

17.解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并说说作者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18.在今天新的形势下像张思德这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也层出不穷,试举一例简评一下。

三.链接课外

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祖国和人民。“ , ”这句诗为无私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

③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只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

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

⑧无私奉献,要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奉献不是凭口头怎么说,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就是说,无私奉献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为。作为工人,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多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 ;作为军人,就应 ;作为科学家,就应 ;作为学生,就应 。

⑨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19.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0.将文章第①段横线上可填写的诗句写在下面。

21.文章第④⑤两段运用了 、 的论证方法。

22.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个“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

23.将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

作为农民,就应 ;

作为军人,就应 ;

作为科学家,就应 ;

作为学生,就应 。

参考答案

1.略 2.略 3.(1)D (2)C (3)A (4)F4.死的意义 司马迁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 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比泰山还要重的

5.①因为 所以 如果 ②不管 不管 只要

6.①悲哀思念的感情。 ②死得有价值。 ③解放拯救。

7.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8.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9.道理、事实 [!--empirenews.page--]

10.①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②我们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与光明,提高勇气。 ③我们要努力奋斗,奋斗就难免有牺牲。 ④我们应当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⑤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大家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11.2003年的春天,SARS病毒曾一度在中华大地肆虐,我们的白衣战士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奔赴“抗非”第一线。广州市的优秀护士长叶欣等医务人员为了群众的利益,甚至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12.是指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13.照应了前文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14.略

15.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16.为人民工作而献身;接受好的建议。 17.人本来就要死去,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目的是号召全党同志要为人民而贡献一切。 18.开放题,略

19.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 20.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21.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22.略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