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中考历史试卷
题号 |
一 |
二 |
总分 |
得分 |
|
|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
一、选择题 |
1.中国新闻两报道:“红山文化是中华文化满天星斗中闪亮的一颗,”由此可知,红山文化( )
A.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的重要成员
B.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唯一依据
C.代表性的器物是“人面鱼纹彩陶盆”
D.直接证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
2.(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由此可知,他推行的是( )
A.奴隶制
B.推恩令
C.禅让制
D.世袭制
3.根据《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确的是( )
时间 |
人口数 |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
1900万人 |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
4141万人 |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
4531万人 |
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
C.唐朝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D.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4.从《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到南宋时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这表明了江南地区( )
A.商业贸易发展超过前代
B.自然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C.土地面积广大人口稀少
D.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5.某同学自主学习七年级下册第18课后,在地图上填充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发现缺少一个恰当的主题,他可能提炼的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清朝前期的边疆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清朝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6.《吴玉章回忆录》提到:“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他认为( )
A.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C.革命主力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D.革命需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7.《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提到:“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
A.独立领导革命的重要性
B.建立革命政权的艰巨性
C.掌握正式武装的必要性
D.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迫切性
8.“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这首诗反映的革命精神是( )
A.五四精神
B.长征精神
C.井冈山精神
D.延安精神
9.《论联合政府》中有这样的论述:“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这段材料反映出( )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抗日战争胜利标志中国彻底实现了民族独立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坚强核心
10.根据《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其中正确的是( )
民工 |
担架 |
大小车 |
牲畜 |
筹粮 |
挑子 |
船只 |
543万人 |
30.5万副 |
88万辆 |
76.7万头 |
48万吨 |
20.6万副 |
8500只 |
A.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B.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
C.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
D.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11.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表明土地改革( )
A.巩固了人民政权
B.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C.建立土地公有制
D.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12.“那时一批知名的罗马法学者在该校任教,其精湛的学识和高超的论辩术吸引了欧洲各国的学生,波隆那大学也就应运而生。”据此可知,波隆那大学应运而生的原因是( )
A.一批知名学者的推动
B.新兴市民阶层要求
C.该校有建大学的特权
D.国王与教皇的支持
13.“它(指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这表明( )
A.欧洲社会开始关注东方
B.欧洲人开始早期殖民掠夺
C.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14.“《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国王推行君主专制政策
B.国王的许多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C.维护了国王征税的特权
D.议员、议会与国王处于对立状态
15.某兴趣小组探究俄国两次改革,收集到如下信息。对下表共同点概括准确的是( )
人物 |
内容 |
彼得一世 |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
亚历山大二世 |
1861年,颁布了废除农奴制法令 |
A.彼得一世改革强化了农奴制
B.建立了中央集权行政体制
C.农奴制成为两次改革的焦点
D.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16.下面是某同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组图片编写的简短解说词,其中准确的是( )
A.日军占领沈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B.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担起了反抗民族敌人的历史重任
C.从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结束
D.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的日本投降仪式,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
17.“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欧洲人“绝对迫切需要”的是( )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消除战争积怨,走向联合
18.“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作为当前人类发展阶段的重要趋势,其发展进程存在不平衡和矛盾的现象。”下列关于世界多极化“重要趋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B.新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C.联合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D.摆脱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二、综合题 |
19.九年一班同学参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文化长廊主题展,并围绕该主题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相关学习任务。
篇章 |
内容 |
文物篇 |
|
制度篇 |
郡县制 科举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国两制” |
科技篇 |
|
建筑篇 |
都江堰 长城 北京故宫 港珠澳大桥 |
人物篇 |
|
(1)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从“文物篇”中任选一个,描述该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2)从其它篇章可以提炼出如下主题:“不断演进的制度建设,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发展”“弘扬中国先进科技文化,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汲取中国传统建筑精粹,建设和谐美丽中国家园”“兼收并蓄创造优秀文化,中外交流推动发展进程”。
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主题,结合相关篇章内容提取史实(至少三个),围绕该主题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符合逻辑)
20.弘扬中国精神,创新中国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40年以后,意识到落后的中华民族求知若渴,四处寻找老师,学习美国、日本、苏联等不少国家,最后还是通过走“中国特色”的道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足以表明,强调“中国特色”在解决自身问题上,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可行性。
——摘编自顾骏《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材料二 以1949年为节点……60年间,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迈出对外开放步伐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在“北京时间”跳跃的数字中迈开奋进的脚步。
——摘编自《人民日报:世界通过“北京时间”感受“中国奇迹”》
(1)根据材料一,写出1840年以后,中国“四处寻找老师”的几件大事和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道路的主要领导人。
(2)从材料二中选取一个“历史性转变”,并简述该转变。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性转变”与“中国特色”道路二者之间的关系。
21.某校历史宣传小组设计一张主题为“人类文明交相辉映,地球家园和谐共生”的海报,在选取相关板块材料时出现争议。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农业文明)
材料一 农业生产最早兴起于亚洲,为亚洲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地方奠定了物质基础。考古学家们在今天伊拉克北部的耶莫地区发现,在距今约9000年前这里的人们已种植大麦、小麦、小扁豆等农作物,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也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
——摘编自王灵桂、徐轶杰《亚洲文明的历史性贡献与新时代亚洲文明观的构建》
(工业文明)
材料二 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工阶层的壮大增加了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经历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大量高质量低价格的商品被生产出来,生产力的发展转变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著,魏风莲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文明互鉴)
材料三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摘编自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入选(农业文明)板块的理由。
(2)材料二入选(工业文明)板块,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你支持哪方观点,请根据材料二,从工业革命影响的角度作出简要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回答: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参考答案
1.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红山文化是中华文化满天星斗中闪亮的一颗”说明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唯一依据”说法过于绝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依据,有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影视资料等,排除B项;仰韶文化代表性的器物是“人面鱼纹彩陶盆”,排除C项;红山文化无法直接证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解析】
根据材料“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可知,这是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B项正确;奴隶制是指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不符题意,排除A项;禅让制是部落联盟时期以传贤为宗旨的首领位子传递的制度,不符题意,排除C项;世袭制是指帝位、爵位等职位父死子继,代代相传,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解析】
据题干“《唐朝人口统计表》”可知,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治世局面“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因此,唐朝前期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人口的增长与社会风气无关,排除A项;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但与人口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与人口增加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解析】
据题干“《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到南宋时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可知,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而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生产的粮食可供养天下,说明江南地区的农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与商业无关,排除A项;题干为反映自然条件的改善,排除B项;土地面积广大人口稀少反映的是《史记》的记载内容,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解析】
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伊犁将军和驻藏大臣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新疆和西藏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成,雅克萨之战击退了沙俄入侵,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由此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为主题最恰当,A项正确;图片中这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反映了中央对边疆的维护和管辖,没有涉及经济发展的内容,排除B项;清朝君主的强化与军机处的设立、大兴文字狱等历史有关,与图片内容不符,排除C项;图片中不仅有中央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还涉及了西南、东南、东北等地区,D项表述过于片面,不适合做主题,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解析】
根据材料“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可知,吴玉章认为人民群众在五四运动中所表现出的力量比上层的社会力量要大得多,说明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革命对象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在肯定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体现革命主力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在肯定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涉及革命的同盟者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解析】
据题干“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可知,毛泽东认为武装割据的必要条件是掌握正式的武装。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先后领导了一系列武装暴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C项正确;题干重在强调建立正式武装的重要性,与独立领导革命、建立革命政权、创建革命根据地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8.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可知,诗句反映的是红军进行长征这一伟大战略转移的历史,“万水千山只等闲”等诗句反映了红军不惧任何艰难险阻,进行长征铸就的长征精神,B项正确;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铸就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是毛泽东主席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过程中铸就的革命精神,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以延安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优良作风的概括,由此可知,ACD三项中的革命精神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关联不大,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9.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结合所学可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坚强核心,D项正确;中国战场的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但材料没有提及这一地位,排除A项;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B项表述不当,排除B项;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的确是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但材料没有提及这一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解析】
据题干《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中的数据“民工543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筹粮48万吨”“挑子20.6万副”“船只8500只”等可知,人民的大力支持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在题干中并无法体现出来,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D
【解析】
据题干“土地改革后”“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说明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题干重在强调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与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无关,排除AB项;三大改造后,建立了土地公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解析】
据题干“那时一批知名的罗马法学者在该校任教,其精湛的学识和高超的论辩术吸引了欧洲各国的学生,波隆那大学也就应运而生。”可知,一批知名的罗马法学者拥有精湛的学识和高超的论辩术吸引了欧洲各国的学生,推动波隆那大学的诞生,A项正确;新兴市民阶层要求,题干未涉及,排除B项;题干未说明该校有建大学的特权,排除C项;国王与教皇的支持与题干中“知名的罗马法学者”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解析】
据题干“它(指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可知,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的隔绝状态,开始成为一个整体,C项正确;题干未反映欧洲对东方的关注,排除A项;早期殖民掠夺在新航路开辟后,题干未涉及,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经济全球化才开始起步,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可知,《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诸多权力,让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以此限制国王,B项正确;从“国王不经议会许可”可知,国王受到了议会的限制,无法再推行独裁的君主专制,排除A项;从“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得征收捐税”可知,国王征税的特权被限制了,排除C项;“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体现的是议会、议员对国王的限制,但这并不代表这国王与议员、议会便处于对立状态,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解析】
根据所学分析图表信息,从“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可知,彼得一世改革为了发展手工工场强化了农奴制,从“颁布了废除农奴制法令”可知,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由此可知,两次改革的焦点之一都是农奴制,C项正确;彼得一世改革的确强化了农奴制,亚历山大二世的确废除了农奴制,但AD两项均无法概括俄国两次改革和图表内容的共同点,排除AD两项;彼得一世改革的确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但图表内容无法反映这一史实,排除B项。故选C项。
16.C
【解析】
根据所学分析图片可知,图一中的“(1931年)日军占领沈阳”反映的是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图二中的“(1945年)……日本投降”反映了1945年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投降的历史,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结束,因此C项中的表述最能准确概括材料中的组图,C项正确;日军侵占沈阳是九一八事变,A项表述错误,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担起了反抗民族敌人的历史重任,但图片内容没有展示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作用,排除B项;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欧洲战事的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因此,D项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解析】
据题干“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的实力大大下降,为了振兴经济;提高国际地位以及在美苏对抗中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欧洲国家消除战争积怨,走向了联合,D项正确;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欧洲的联合,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无关,排除B项;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8.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苏联解体后,虽然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中国崛起、欧洲联合等,世界上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和国家联盟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重要,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A项正确;如今世界有朝着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但新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形成,排除B项;联合国在国际和平和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如今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D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9.(1)选择的文物:刻有文字的甲骨。描述: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选择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描述: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等,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
选择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描述:春秋战国的铁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这种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选择秦“半两”。描述: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是为秦“半两”。它的流通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2)例一:选择:“不断演进的制度建设,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发展”。选择的史实:郡县制、科举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论述:郡县制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经秦始皇改革正式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科举制度是隋朝开创的制度,在以后历朝历代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科举制的实行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它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不同时期都实行了符合当时国情的制度,并进行创新,创新后得到不断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例二:选择:“弘扬中国先进科技文化,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选择的史实:司南、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和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描述:司南是战国时期发明的指南工具,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它成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节约了印刷成本。袁隆平于1964年在中国首先开始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在我国培育成功,袁隆平因此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不同历史时期,人们进行了不懈努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先进的科技成果,推动国家不断发展。
例三:“汲取中国传统建筑精粹,建设和谐美丽中国家园”。选择都江堰、长城和北京故宫。描述: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它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和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它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长城是我国古代修建的防御体系,最初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建的,长城的修建有效抵御了外来入侵。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中国的建筑体现了古人的无穷智慧,我们为拥有这些古建筑而感到骄傲。
例四:“兼收并蓄创造优秀文化,中外交流推动发展进程”。选择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和郑和下西洋。描述:唐朝时期中外交流频繁,出现了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等历史事件,促进了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明朝时期郑和7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促进了睦邻友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不同时期的交流促进了文明的不断发展。
【解析】
(1)文物及描述:根据材料表格中的“文物篇”中的内容,任选其一描述其所蕴含的信息即可,如选择的文物:“刻有文字的甲骨”。描述: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选择“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描述: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等,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选择“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描述:春秋战国的铁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这种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选择“秦‘半两’”。描述: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是为秦“半两”。它的流通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2)本题为开放性选择题,任选一个题干中所给出的主题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例一:选择“不断演进的制度建设,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发展”这一主题。选择的史实:郡县制、科举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述:郡县制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经秦始皇改革正式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科举制度是隋朝开创的制度,在以后历朝历代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科举制的实行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它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不同时期都实行了符合当时国情的制度,制度的创新,创新后得到不断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例二:选择“弘扬中国先进科技文化,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这一主题。选择的史实:司南、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和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描述:司南是战国时期发明的指南工具,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它成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节约了印刷成本。袁隆平于1964年在中国首先开始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在我国培育成功,袁隆平因此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不同历史时期,人们进行了不懈努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先进的科技成果,推动国家不断发展。
例三:选择“汲取中国传统建筑精粹,建设和谐美丽中国家园”这一主题。选择的史实:都江堰、长城和北京故宫。描述: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它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和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它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长城是我国古代修建的防御体系,最初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建的,长城的修建有效抵御了外来入侵。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中国的建筑体现了古人的无穷智慧,我们为拥有这些古建筑而感到骄傲。
例四:选择“兼收并蓄创造优秀文化,中外交流推动发展进程”这一主题。选择的史实: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和郑和下西洋。描述:唐朝时期中外交流频繁出现了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等历史事件,促进了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明朝时期郑和7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促进了睦邻友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不同时期的交流促进了文明的不断发展。
20.(1)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领导人:毛泽、邓小平。
(2)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3)“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中国特色”道路,“中国特色”道路促进了“历史性转变”的出现。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以后,中国“四处寻找老师”的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19世纪60~90年代中期,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1911
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1915年,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领导人: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本题答案不唯一,结合史实说明转变的史实即可。如选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结合史实阐述为: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3)综合材料可知,中国近代以来,多次历史性的转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样,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促进了历史性转变的出现。
21.(1)大麦、小麦、小扁豆、稻谷等的种植,均属于农业文明范畴,且距今年代久远,可以作为研究农业起源的重要依据。
(2)观点:赞成。说明: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化出现。
(3)坚持对等、平等原则;坚持多元、多向原则;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兼收并蓄的态度。
【解析】
(1)理由:从“考古学家们在今天伊拉克北部的耶莫地区发现,在距今约9000年前这里的人们已种植大麦、小麦、小扁豆等农作物,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也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麦、小麦、小扁豆、稻谷等的种植,均属于农业文明范畴,且距今年代久远,可以作为研究农业起源的重要依据。
(2)观点:赞成。说明:从“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工阶层的壮大增加了对工业产品的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化出现。由此可知,材料二可以入选“工业文明”板块。
(3)做法:从“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可知,为更好地促进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应坚持对等、平等的原则,应坚持多元、多向的原则。从“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可知,为更好地促进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及兼收并蓄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