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2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历史真题
题号 |
一 |
二 |
总分 |
得分 |
|
|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
一、选择题 |
1.“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
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2.开元时期的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云聚着从海陆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蕃客,仅长安就有留居的“胡人”4000—5000家,许多外商在“西市”经营店铺,国子监接受了众多外国留学生。材料可以印证( )
A.隋朝经济繁荣
B.唐朝社会开放
C.宋代经济重心南移
D.明清对外交往
3.由下表可推知( )
朝代 |
科技文化成就 |
南北朝 |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
唐朝 |
政府编写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 |
宋朝 |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明朝 |
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A.科举制度促进科技文化发展
B.国家支持推动科技文化发展
C.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突出贡献
D.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全面领先世界
4.明太祖时期编成《孟子节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书中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不准学习。这反映了明初( )
A.重视文献整理
B.科举制度完善
C.君主专制加强
D.重文轻武政策
5.某同学撰写的地方史小论文中出现了“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伊犁将军”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主要研究的地区应是( )
A.内蒙古
B.西藏
C.广西
D.新疆
6.下表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三个新式学校的课程内容,与这三个学堂的设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 )
学堂 |
开设课程 |
一 |
《圣谕广训》、《孝经》、船舶驾驶、射击、指挥 |
二 |
经学(儒家经典)、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 |
三 |
学员需通儒家经典、微积分、重学、汽学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7.“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与以上材料相契合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8.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斗争形式。”“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武装斗争
C.土地革命
D.根据地的建设
9.中共七大,“总结了我们民主革命二十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这次大会( )
A.为争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
D.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方向
10.《人民日报》1954年1月25日文:“中央、华北和北京各机关选民投票的队伍中,充溢着格外热烈的气氛。好多单位的首长们和住地选区的选民们一起参加投票。”这则材料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显著
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完备
C.制定宪法是建国初期的首要任务
D.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
1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1950年土地改革 |
土地公有制建立 |
B |
1953年一五计划 |
优先发展农业 |
C |
1953年三大改造 |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 |
D |
1956年中共八大 |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A.A
B.B
C.C
D.D
12.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A.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D.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3.观察下面图片,分析城乡变化原因( )
70年代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 70年代的农村 现在的美丽乡村
A.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B.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挥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14.下表是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在位时统治者的行为和职责。据此可以推断古巴比伦( )
国王汉谟拉比 |
国王任命的总督 |
基层公社的首领 |
下令并严厉监督总督兴修水利,在位的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而载入史册 |
分管各城市和州的军事、行政、税收、司法和水利灌溉 |
管理公社的土地、分配水流、管理市场、管理税收和司法等 |
A.重视发展农业
B.法律体系严密
C.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D.商品经济活跃
15.某文献提到:“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当做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于社会了”。据此推断“某文献”是(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共产党宣言》
16.《欧洲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这里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
B.欧洲因一战完全失去国际政治话语权
C.美国、苏联因参加一战实力大增
D.一战使传统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
17.下表是美国政府投资修建的公共工程。其直接目的是( )
时间 |
项目 |
1933—1937年 |
国有林区740万英亩;国有公园20万亩 |
1935—1942年 |
公路664万英里;机场285个 |
A.缓解就业压力
B.完善基础设施
C.加速战争准备
D.推广科技成果
18.20世纪40年代末某文件规定:“对于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此段材料中的“缔约国”指的是( )
A.“三国协约”成员国
B.“反法西斯同盟”成员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
D.“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
|
二、综合题 |
19.中华民族在不断演进中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10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汉朝延续达400年,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200年,全盛时管辖的人口约6000万,足可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1)从材料一中提取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阐述或说明。(答题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根据材料二,说出图一到图三疆域的主要变化;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出一个恰当的主题。
20.口号标语等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口号标语 |
|||
第一组 |
“自强”、“求富” |
第三组 |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
第二组 |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
第四组 |
“联产承包好” |
(1)写出第一组口号标语反映出的中国近代前期的时代主题。
(2)在第二组、第三组两组中任选一组,写出该组口号标语出现的历史时期;并分析其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3)第四组口号标语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哪些决策、战略和理念?
21.近代以来,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至1900年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密切得多。19世纪最后30年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自1870年以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科学工业的开端。新兴工业,完全是科学发现中首创的工业.
——F.H欣斯利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Ⅱ卷
材料二 1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3倍多,从445亿法郎增至1924亿法郎。……20世纪初出现多极化的新格局:1913年英国占世界贸易的15%,美国占11%,德国占13%,法国占8%,俄国占4%。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三 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过了150座,到1914年,英美等西方国家城市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绝对多数。1911~1913年,英国25岁以上人口中,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在德国,1911年3425个富人平均每人拥有的财产价值是532万马克,另外161万人的人均财产价值只有2.3万马克,最贫困人口尚不在此列。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1)写出与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密切相关的世界历史大事。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概括这个大事产生的影响。
(3)通过以上材料和问题,我们能得出哪些认识?
参考答案
1.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与少,显示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随葬品
有多有少
有贵有贱,墓葬等级有大有小,这就是阶级分化,这就是阶级对立。因此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阶级分化的出现。A项正确;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
2.B
【解析】
开元是唐玄宗时期在年号。长安是唐朝在都城。材料描述唐朝社会开放在特征。B项正确;隋朝、宋代和明清均不符合材料中元开的信息,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3.C
【解析】
根据“领先世界近千年”、“世界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等信息可知,中国的这些科技成就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和贡献,C项正确;南北朝时期还没有出现科举制,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国家的支持,排除B项;“全面领先”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解析】
孟子提倡“民贵君轻”的思想受到朱元璋的打压,主要是这种思想与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不契合,C项正确;删除孟子等关于君臣论的思想,不能说明重视文献整理,排除A项;朱元璋的做法显然不是完善科举制度,排除B项;重文轻武政策是北宋时期实行治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解析】
西域都护是汉代设置管理新疆地区事务机构;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立管理新疆地区事务机构;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材料中设置的三个机构都是为了管理新疆地区,D项正确;A、B和C均与材料中管理的地区不符合,排除。故选D项。
6.B
【解析】
分析学堂课程内容,既有传统的儒学经典,又增加了西方的天文,微积分,万国公法等内容,可知是清政府创办的新式学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A项正确;鸦片战争时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没有微积分、万国公法等内容,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没有创建新式学堂,主要宣传西方的思想,较为抵制儒学思想,排除CD项。故选B项。
7.D
【解析】
北伐战争从广州开始,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辛亥革命之前爆发,不符合材料中“
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信息,排除A和B项;辛亥革命主要是在湖北武昌,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解析】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后存在和发展关键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A项正确;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
9.B
【解析】
1945
年
4
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人党章。B项正确;中共七大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排除C项;中共七大召开是抗战时期,不是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方向,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解析】
根据“好多单位的首长们和住地选区的选民们一起参加投票”可知,材料反映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项;当时我国民主法制体系还不完备,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制定宪法是建国初期的首要任务,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进行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C项正确;1950年进行的土地改革属于私有制,排除A项;1953-1957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排除B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个国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味着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C项正确;ABD项表述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C
【解析】
依据题干图片“70年代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和“70年代的农村”“现在的美丽乡村”分析可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项正确;题干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无关,排除A项;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挥的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而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排除B项;选项D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14.A
【解析】
根据题干“下令并严厉督总督兴修水利”“分管各城市和州的军事、行政、税收、司法和水利灌溉”“管理公社的土地、分配水流、管理市场、管理税收和司法等”可知,这三段文字都提到了要注意水利,反映的是古巴比伦重视农业,A项正确;表格没有涉及法律体系严密
、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商品经济活跃的信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D
【解析】
根据材料“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当做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于社会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D项正确;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人权宣言》是指导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独立,与美国独立战争有关,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国家实力下降,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开始改变,形成了战后新的世界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仍在发展,排除;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美国因参加一战实力大增,俄国在一战中损失巨大,排除。故选D。
17.A
【解析】
罗斯福新政时期救济的最大特点是实行“以工代赈”,其主要目的是缓解就业压力,A项正确;完善基础设施、加速战争准备以及推广科技成果均不符合“以工代赈”的目的,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
18.C
【解析】
“对于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涉及欧洲和北美,据此可知这段材料中的“缔约国”指的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C项正确;“三国协约”成员国是英国、俄国、法国,排除A项;1942年元旦,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排除B项;“华沙条约组织”以苏联为首,排除D项。故选C项。
19.(1)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和完善。公元前221年,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为巩固统治,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和地方实行郡县制;西汉沿用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疆域不断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清朝的疆域等相关史实。
(1)
从材料一中提取的观点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和完善。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为巩固统治,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和地方实行郡县制;西汉沿用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可以提取其他的论点,只要论述合理即可。
(2)
根据材料二可知,从图一的秦朝形势图,到图二的西汉形势图,最后到图三的清朝前期疆域图,最主要的变化是疆域的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一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和巩固,材料二大一统王朝疆域的不断扩大可知,主题可以概括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0.(1)近代化的探索。
(2)选第二章:抗日战争;号召国共两党合作,全体国民团结一致打败日本帝国主义。选第三组:解放战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推动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等。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先发展交通和教育事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等。
【解析】
(1)
第一组口号标语“自强”、“求富”反映的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口号;“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从中可以反映出的中国近代前期的时代主题是近代化的探索。
(2)
首先要选择一组,然后进行说明,如选择第三组,该组口号标语出现的历史时期是解放战争,其有当时所起的作用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推动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等。
(3)
根据第四组口号标语“联产承包好”可知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想富,先修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体现出优先发展交通和教育事业;根据“发展才是硬道理”可知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出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等。
21.(1)第二次工业革命。
(2)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多极化的出现;城市化进程加快、贫富分化加剧。
(3)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1870年至1900年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密切得多……”结合其中的时间和现象可知与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密切相关的世界历史大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19世纪未20世纪初完成。
(2)
根据材料二“1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3倍多,从445亿法郎增至1924亿法郎。……20世纪初出现多极化的新格局”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多极化的出现;根据材料三“到1914年,英美等西方国家城市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绝对多数。”反映出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材料三“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在德国,1911年3425个富人平均每人拥有的财产价值是532万马克,另外161万人的人均财产价值只有2.3万马克,最贫困人口尚不在此列。”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分化加剧。
(3)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可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来回答获得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