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30分)
1.(8分)中国古代对外交流
借史以明鉴,探索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今日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
(1)将上面路线图与相应的时代进行匹配。(填写字母)
汉代: 唐代: 元代: 明代: 。
(2)结合所学,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朝代 |
中国传入西方 |
西方传入中国 |
汉朝 |
随着(1) 的出使,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 |
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
唐朝 |
通过遣唐使来华和鉴真东渡,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传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
(2) 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后来携带大量佛经回长安。 |
宋元 |
宋元时期,中国重大发明的印刷术、 (3) 、火药等输往西方。 |
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 |
明清 |
明朝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
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经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传到中国。 |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认识。
【答案】(1)C、A、B、D。(2)张骞;玄奘;指南针(司南)。(3)从时空上看,历史悠久,空间跨度大;从路线上看,具有由陆路为主到海陆兼备的特点;从交流内容上看,涵盖物品、制度、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从整体而言,中国古代文明的交流具有双向性。中国古代文明交流是和平的。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郑和下西洋
【分析】本题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史实、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游、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对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认识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匈奴、安息”可知,汉代对应的是C;根据材料“西域、长安”可知,唐朝对应的是A;根据材料“元大都、行省”可知,元代对应的是B;根据材料“浏家港以及海外航行路线”可知,明代对应的是D。(2)结合所学汉代史实可知,随着张骞的出使西域,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结合所学唐朝的史实可知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后来携带大量佛经回长安。结合所学宋元时期的史实可知,宋元时期,中国重大发明的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输往西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从时空、路线、交流内容、整体上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认识:历史悠久,空间跨度大;从路线上看,具有由陆路为主到海陆兼备的特点;从交流内容上看,涵盖物品、制度、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从整体而言,中国古代文明的交流具有双向性。中国古代文明交流是和平的。故答案为:(1)C、A、B、D。(2)张骞;玄奘;指南针(司南)。(3)从时空上看,历史悠久,空间跨度大;从路线上看,具有由陆路为主到海陆兼备的特点;从交流内容上看,涵盖物品、制度、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从整体而言,中国古代文明的交流具有双向性。中国古代文明交流是和平的。
【难度】5
2.(10分)战争与和平
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在战争与和平的交错中风云变幻。
材料一:1919年签订的对德条约
材料二:“华工吃苦耐劳,从事战地后勤工作,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不少人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欧洲今天的幸福生活,与这些华工的伟大牺牲密不可分,他们所做的一切,应当被欧洲铭记和感恩。”
——比利时波普林格市市长在纪念华工雕像的致辞
材料三:雅尔塔会议旧址
材料四: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的投降仪式
材料五:苏军攻克柏林
材料六:“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联合国宪章》
(1)材料一中的“条约”是 ,材料二中的“中国劳工”参加的战争是 。
(2)若以“二战的进程”为主题进行研究,可以选用材料 和材料 ;若要进一步以“二战中的国际合作”为主题进行研究,可以选用材料 和材料 。
(3)如果要研究“二战时期中国对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你认为可以再补充什么文献材料?请说明理由。
文献材料: 。
理由: 。
【答案】(1)凡尔赛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2)三、四;三、五。(3)与主题相关的文献材料,具体文献或笼统文献均可(当时、当事人的档案、新闻、报导、记录、记载、书信、日记、回忆录等,后世学者的研究著述);图像、口述、漫画等非文献材料也可。理由: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点】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凡尔赛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的进程、二战中的国际合作、二战时期中国对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世界格局的变化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
【解答】(1)根据材料一“1919年签订的对德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在一战中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巴黎和会最终与德国订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领土、赔款、殖民地等题做出苛刻的规定。巴黎和会不仅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而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引起了德国的强烈不满。根据材料二“华工吃苦耐劳,从事战地后勤工作,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不少人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欧洲今天的幸福生活,与这些华工的伟大牺牲密不可分,他们所做的一切,应当被欧洲铭记和感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中国劳工”参加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至1918年一战期间,约14万中国劳工远渡重洋来到欧洲战场,在英国、法国等协约国军队从事挖战壕、修工事、筑路桥、救助伤员、清理战场甚至扫雷等艰苦繁重的战地后勤工作,这一群体现被研究一战历史的学者统称为“一战华工”。(2)根据材料三“雅尔塔会议旧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英国和苏联三个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于1945年2月召开雅尔塔会议。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最终导致德国分裂,引发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进行冷战,最终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会议反映了“二战的进程”和“二战中的国际合作”;根据材料四“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的投降仪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日本投降仪式在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二战结束反映了“二战的进程”。根据材料五“苏军攻克柏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英军队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后,德国背腹受敌,美、英、苏等国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1945年4月16日——5月8日期间,苏军对德发起柏林战役,并攻克柏林。“苏军攻克柏林”反映了“二战中的国际合作”。若以“二战的进程”为主题进行研究,可以选用材料三和材料四;若要进一步以“二战中的国际合作”为主题进行研究,可以选用材料三和材料五。(3)本题为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围绕“二战时期中国对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作答,与主题相关的文献材料,具体文献或笼统文献均可(当时、当事人的档案、新闻、报导、记录、记载、书信、日记、回忆录等,后世学者的研究著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补充图像、口述、漫画等非文献材料均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答案为:(1)凡尔赛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2)三、四;三、五。(3)与主题相关的文献材料,具体文献或笼统文献均可(当时、当事人的档案、新闻、报导、记录、记载、书信、日记、回忆录等,后世学者的研究著述);图像、口述、漫画等非文献材料也可。理由: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
【难度】5
3.(12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材料A:中共七大会场
材料B:《共产党宣言》书影
材料C: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宣言》
材料D:1927﹣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简表
创建人 |
革命根据地名称 |
毛泽东等 |
井冈山、中央根据地等 |
方志敏等 |
闽浙赣根据地 |
贺龙等 |
湘鄂西根据地 |
…… |
|
材料E: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表
材料F:“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主题
(1)将上述材料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2)解读材料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系,例如:材料C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当时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的国情,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根据示例,请你对材料D做出解读。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对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答案】(1)B;A。(2)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逐渐将革命重心放在偏僻的农村,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路的开始;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创立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共建立新中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国情相结合,创立邓小平理理论,指引中共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后来的历届领导者不断丰富和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也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共七大;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七大、《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史实。
【解答】(1)根据材料A“中共七大会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A与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有关;根据材料B“《共产党宣言》书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根据材料C“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宣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1922年;根据材料D“1927﹣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简表”可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时间是1927﹣1932年;根据材料E“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材料F“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召开。综上可知,上述材料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为:B→C→D→A→E→F。(2)根据材料D“1927﹣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简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逐渐将革命重心放在偏僻的农村,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路的开始;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创立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共建立新中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国情相结合,创立邓小平理理论,指引中共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后来的历届领导者不断丰富和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也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故答案为:(1)B;A。(2)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逐渐将革命重心放在偏僻的农村,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路的开始;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创立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共建立新中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国情相结合,创立邓小平理理论,指引中共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后来的历届领导者不断丰富和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也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
【难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