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中考历史试卷
题号 |
一 |
二 |
总分 |
得分 |
|
|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
一、选择题 |
1.下图中,拥有丰富的人文积淀、孕育了儒家思想文化,“圣人”孔子的故乡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2.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宋太祖任用文臣做知州,其共同目的是(
)
A.扩大疆域
B.整顿吏治
C.创新行政体制
D.加强中央集权
3.唐代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主持兴修农田水利等若干基础工程,他命人从登记造册的贫苦农户中,优先招募7000
多名农夫参加基础工程建设,不仅政绩斐然,而且扶贫作用非常明显。1000多年后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为应对经济危机,采取了类似的做法,这种做法属于(
)
A.轻徭薄赋
B.勤政爱民
C.以工代赈
D.社会保障
4.唐朝中期的官员,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而北宋初期布农出身的官员约占三分之一,到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B.科举制的发展
C.统治阶层范围的扩大
D.寒门庶族的兴起
5.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面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B.明朝时从美洲引进了玉米等作物
C.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
D.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
6.清朝前期,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其起推动作用的是(
)
A.农业发展
B.文化繁荣
C.专制加强
D.疆域扩大
7.中国共产党中央机构所在地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变迁顺序是(
)
A.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京
B.北京→上海→瑞金→西柏坡→延安
C.上海→延安→瑞金→西柏坡→北京
D.北京→上海→延安→西柏坡→瑞金
8.解放战争期间,东北解放区有100多万农民参军,华北解放区有近100万农民参军;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民兵,民兵参战者200多万人,作战10多万次,共歼敌20多万人。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战争顺应民意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D.共产党的宣传动员
9.下表的数据变化表明我国( )
|
|
|
|
|
|
|
|
|
|
|
|
|
|
|
|
A.“一五”计划成就突出
B.“大跃进”成就突出
C.人民公社化成就突出
D.改革开放成就突出
10.“1978年,我国农村人均住房面积8.1平方米。许多县人均年收入低于50元;我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6.7平方米,工资20年未上涨。”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B.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C.住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D.科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1.某同学在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课时,梳理知识结构如下,其中▲处应该是( )
|
|
|
|
|
|
|
|
|
|
A.马克思主义
B.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12.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
年中美《建交公报》,美国在承认一个中国的基础上,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种变化有利于(
)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美关系正常化
C.中日建交
D.中美建交
13.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其中的“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距今年(2021年)还有(
)
A.14年
B.22年
C.28年
D.30年
14.下图人物是一位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他的杰出贡献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光辉论断。他是
A.邓稼先
B.钱学森
C.袁隆平
D.屠呦呦
15.下面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古代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其共同点是(
)
A.位于大河流域
B.使用铁农具
C.源于海洋
D.工商业发达
16.“这场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材料中的“这场革命”指的是(
)
A.美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工业革命
17.德国普鲁士邦的内政大臣贝特曼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英国首相在上院宣称:“我们必须把任何国家在波斯湾建立海军基地或设防港口的行为看做对英国利益的一种十分严重的威胁,而我们必须毫无疑问地使用我们所掌握的一切手段去抵抗它。”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
A.过程
B.规模
C.性质
D.影响
18.下面图示反映了(
)
A.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B.经济格局全球化趋势
C.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D.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
|
二、综合题 |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高祖刘邦和他的许多文臣武将,绝大多数都是在反秦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社会底层人物,即所谓“布衣”,汉初朝廷形成了后世称道的“布农将相之局”。汉高祖登基后,颁布了一系列诏令:让士兵复原还乡从事生产;把卖身作为奴隶的人恢复为平民;把田租的税率规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汉高祖第四子)即位后,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减轻摇役,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汉景帝(汉文帝长子)在位时,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从此成为汉朝税率的定制。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材料中汉初统治者采取的这些措施统称为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导致哪一治世局面的出现?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汉初统治者推行这些政策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20.在近代挽救民族危亡的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觉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魏源投笔从戎参加浙东抗英战役,他接受林则徐的嘱托,于1842年编写《海国图志》一书,书中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书中还介绍了英美民生制度。《海国图志》共印刷了几千本,但反映清淡,三年才卖出一本。许多守旧大臣更是恶毒攻击,告诉皇帝,模仿秦始皇将这一类的书籍全部焚毁。
——摘编自胡乐凯《评魏源的海国图志》
材料二 1894 年,甲午海战中国惨败,曾留学英国的严复根据中国社会的需求,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译名《天演论》)。这部译著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优胜劣汰进化论观点,严复对原作通行了再创作,呼吁变革图强,断定因循守旧将会亡国灭种。《天演论》1896年译成出版后,不上几年,使风行到全国,发行的版本达三十多种,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
——摘编自任朝光《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据统计,运动波及全国20 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处于抗争中心的山东,长期遭受日本侵略的东北和上海郊区等地的农民也参加了斗争。除少数亲日派当权者外,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五四运动的浪潮。
——摘编自李东朗《五四运动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材料四 从两年前这一天起……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有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从前中国在若有若无之间,现在确乎是有了。从两年前的这一天看,我们不但有光荣的古代,而且有光荣的现代;不但有光荣的现代,而且有光荣的将来无穷的世代。
——摘编自朱自清《这一天》(1939年7月7日)
问题:参照“答题示例”,从以上材料反映出的史实中推导出四个结论。(提示:可以从一则材料推导结论,也可以综合多则材料推导结论;重复“答题示例”所例举的结论不得分)
“答题示例”:
示例一:材料一中《海国图志》一书“反映清淡”,说明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期,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依然封闭、保守和落后。
示例二:材料一中的《海国图志》遭到“恶毒攻击”,说明当时中国的守旧势力根深蒂固,向西方学习举步艰难。
示例三:《海国图志》的冷遇、《天演论》的热销、五四运动民众的参与、抗日战争全民族的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1.人类同“疫情”的抗争从未停止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黑死病(亦称鼠疫)在欧洲大流行期是1347年至1351年,但仅仅这五个年头就导致约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1/3或至1/2,很多镇甚至是全员灭绝。触目惊心的死亡景象让幸存者开始庆幸劫后余生,重新思考生存的意义,特别是城市里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从中世纪对灵魂得救的全神贯注,转向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观世的快乐。
——摘编自彼得·勃鲁董尔《死神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黑死病”带来的社会危害,并指出此“疫情”催生了欧洲哪一思想运动。
材料二 欧洲殖民者对天花的免疫力较强,死于天花的人很少。而当他们踏上美洲后,天花迅即在当地的印第安人中传播……1521年,中美洲阿兹特克文明在当地印第安人顽强抵抗之后,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毁,在被包围的阿兹特克首都中,天花使得人口从原来的30万锐减到15万,活着的人也大多染病,最终被殖民军攻陷。上百座桥梁连接起来的宏伟都城特诺奇蒂特兰,被夷为平地。在血与火的浩劫之上建立了墨西哥城……如果不是天花,再多的马匹和枪炮也不可能让只有900人的西班牙殖民军征服墨西哥。
——摘编自李建中《世纪大疫情》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天花”传至美洲的世界历史上两件大事。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天花”在美洲流行造成的影响,(6分,写出两点即可)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带来新的考验。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摘自习近平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电话内容
(3)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思想理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故乡位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因此①正确,A符合题意;②位于秦国,B排除;③位于燕国,C排除;④位于楚国,D排除。故选A。
2.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削弱地方诸侯势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任用文臣做知州是为了削弱武将,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其共同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综上所述可知ABC与题意不符,排除。
3.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措施,对于经济恢复,解决劳动力就业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C符合题意;材料与轻徭薄赋无关,A排除;勤政爱民与罗斯福新政无关,B排除;材料与社会保障无关,D排除。故选C。
4.B
【解析】
据题意可知,从唐代到宋代,出生平民的官员比例越来越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北宋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通过科举制录取了大量的人员,故选B;ACD不属于北宋时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排除。
5.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对李时珍的医学成就的分析和批判,属于历史解释的范畴,D符合题意;ABC均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D。
6.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的农业发展为手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A正确;B属于文化领域上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C属于政治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D属于疆域变化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A。
7.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定都江西瑞金(1931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至1945年),中共中央转移到延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定都北京。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正确,BCD排除。故选A。
8.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因此出现了广大农民积极参军参战的现象,主要是为了保卫革命的果实,B正确;ACD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影响因素,但是并非是根本因素,均排除。故选B。
9.A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的钢铁、生铁的增长率远远超过粮食增长率,说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一五计划期间,由此可知一五计划成就突出,故选A;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都是在1958年出现的,排除BC,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以后,排除D。
10.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到1978年我国的人均住房及工资多年未上涨,这说明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活力,因此材料强调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B正确;材料与政治体制改革无关,A排除;住房体制改革仅是材料的一方面,与材料无关,C排除;材料与科技体制改革无关,D排除。故选B。
11.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理论解决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因此根据材料“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可以判断出是邓小平理论,D正确;材料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无关,AB排除;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的革命道路斗争及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问题,C排除。故选D。
12.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发表,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D正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A排除;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B排除;中日建交先于中美建交,C排除。故选D。
13.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实现其中的“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距今年(2021年)还有28年,C正确,ABD排除。故选C。
14.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为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巨大贡献,故C符合题意。邓稼先、钱学森是国防尖端科学家,屠呦呦是医药学家,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A
【解析】
从材料中的四大文明古国分布来看,分别分布在尼罗河利于、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长江及黄河流域,说明的共同点是都位于大河流域,A正确,C排除;材料未涉及使用的工具,且从时间来看,当时尚未过渡到铁器时代,B排除;工商业发达不属于四大文明古国的特征,D排除。故选A。
16.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两个显著标志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作,工厂取代工场,因此根据材料“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可以判断出是工业革命,D正确;材料强调的经济变革,与政治革命无关,因此ABC排除。故选D。
17.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非正义战争,因此材料“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我们必须把任何国家在波斯湾建立海军基地或设防港口的行为看做对英国利益的一种十分严重的威胁”是对一战的性质的描述,C正确;材料与一战的过程、规模及影响无关,ABD排除。故选C。
18.B
【解析】
欧共体、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亚投行”等都属于经济组织,这些经济组织的出现体现了经济格局全球化的趋势,故选B;图示内容涉及的都是经济组织,所以不能体现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无关,排除ACD。
19.(1)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2)原因: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②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如经济萧条,百姓生活贫困等。③为了稳定社会局面,巩固新王朝。
【解析】
(1)政策:材料“让士兵复原还乡从事生产;把卖身作为奴隶的人恢复为平民;把田租的税率规定为十五税一”体现的是休养生息的政策。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面对经济凋敝的现状,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文景之治”的出现。
(2)原因:根据材料“
汉高祖刘邦和他的许多文臣武将,绝大多数都是在反秦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社会底层人物”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统治阶级的出身、恢复经济的需要及巩固统治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0.材料一中《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洋务运动中得到实践。
材料二中《天演论》呼吁变革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
材料三中的五四运动波及范围广,参与阶层多,促成了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材料四的《这一天》指的是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觉醒的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解析】
根据材料“于1842年编写《海国图志》一书,书中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洋务运动中得到实践;根据材料“这部译著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优胜劣汰进化论观点,严复对原作通行了再创作,呼吁变革图强,断定因循守旧将会亡国灭种”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天演论》呼吁变革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根据材料“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五四运动的浪潮”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五四运动波及范围广,参与阶层多,促成了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根据材料“从前只有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1939年7月7日”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的《这一天》指的是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觉醒的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21.(1)“黑死病”造成了欧洲人口锐减,劫后余生的人们重新思考生存的意义,催生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2)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三角贸易)。影响:“天花”在美洲流行造成印第安人人口的锐减,便利了欧洲殖民者的征服活动,破坏了古老的印第安文明。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1)危害及运动:根据材料“但仅仅这五个年头就导致约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1/3或至1/2,很多镇甚至是全员灭绝”“触目惊心的死亡景象让幸存者开始庆幸劫后余生,重新思考生存的意义”可归纳出“黑死病”造成了欧洲人口锐减,劫后余生的人们重新思考生存的意义,催生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2)大事:根据材料“而当他们踏上美洲后,天花迅即在当地的印第安人中传播……”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欧洲早期殖民扩张有关,同美洲地区建立起了联系。影响:根据材料“天花使得人口从原来的30万锐减到15万”可归纳出“天花”在美洲流行造成印第安人人口的锐减;根据材料“如果不是天花,再多的马匹和枪炮也不可能让只有900人的西班牙殖民军征服墨西哥”可归纳出便利了欧洲殖民者的征服活动,破坏了古老的印第安文明。
(3)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因此材料“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体现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