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156】《扇形统计图(1)》导学案
4.4扇形统计图(1)
课前准备:刻度尺 三角板 圆规
学习目标
1、怎样制作扇形统计图?
2、认识统计图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扇形统计图的制作
一、自主预习:课本P95—96内容,独立完成课后练习1、2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课前完成)
二、回顾课本P96—97内容,
(一)思考下列问题:
1、通过例1的分析画出扇形统计图
2、什么是圆心角?
3、某扇形对应的圆心角=( )×360°
4、你能总结一下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步骤吗?
(二)精讲点拨:
例2 :某中学七年级有321人,八年级有230人,九年级有280人,你能制作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各年级占全校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吗?
思维点拨:先求出全校总人数,然后求出各年级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最后求出各年级对应扇形的中心角,画出扇形.
三、巩固练习
1、扇形统计图是用来表示总体与部分的关系,组成它的图形是( )
A、扇形 B、圆 C、扇形和圆 D、圆和扇形
2、下图是美国某市场调查公司调查各大手机厂商占全球手机市场份额情况得到的统计图.
(1)图中最大的扇形表示( )手机占全球手机市场份额的( )%,这个扇形的圆心角为 ( ) 度.
(2)仔细观察,你发现这幅图的圆心角为( )度.
3、反映某同学上学期语文成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最好是( )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D、以上三种都可以
4、在2003年第九届女排世界杯上,中国女排再次登上了世界冠军领奖台,某调查队为了了解人们对女排的看法,对4000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意见 |
非常满意 |
满意 |
有一点满意 |
不满意 |
人数 |
2000 |
1600 |
360 |
40 |
请分别计算持各种意见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请作出反映此调查结果的扇形统计图;
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说说你的理由.
四、学习小结:(回顾一下这一节所学的,看看你学会了吗?
五、达标检测
1、初二(1)班有48名学生,春游前,班长把全班学生对春游地的意向绘制成了扇形统计图,其中,“想去苏州乐园的学生数”的扇形圆心角是60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想去苏州乐园的学生占全班学生的60% B、想去苏州乐园的学生有12
C、想去苏州乐园的学生肯定最多
D、想去苏州乐园的学生占全班学生的
2、调查50个学生时,发现身高在164厘米至168厘米的学生有12人,那么这部分学生占50个学生的百分比为( ),该部分对应的扇形中心角为( )
3、在扇形统计图中,有两个扇形的中心角度数比为2:3,且知较小扇形表示10公顷稻田,那么较大扇形表示( )公顷稻田.
4、下面是某班单元检测的全班成绩统计表:
-
分数段
80分以上
60分以上
30分以上
30分以下
人数
20
40
58
2
能直接用以上数据画出扇形统计图吗?
将数据如何变换才能画出扇形统计图?请画出扇形统计图.
六、作业
课本P101习题1、.2
www.ishijuan.cn 爱试卷为中小学老师学生提供免费的试卷下载关注”试卷家“微信公众号免费下载试卷
- 1【354787】初一期末试卷一
- 2【354786】初一期末试卷五
- 3【354785】初一期末试卷四
- 4【354784】初一期末试卷三
- 5【354783】初一期末试卷二
- 6【350123】第6章 知识点梳理
- 7【350122】第5章 知识点梳理
- 8【350121】第4章 知识点梳理
- 9【350120】第3章 知识点梳理
- 10【350119】第2章 知识点梳理
- 11【350118】第1章 知识点梳理
- 12【350117】6.2 方差
- 13【350116】6.1.3 众数
- 14【350115】6.1.2 中位数
- 15【350114】6.1.1 第2课时 加权平均数
- 16【350112】5.3 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
- 17【350113】6.1.1 第1课时 平均数
- 18【350111】5.2 旋转
- 19【350110】5.1.2 轴对称变换
- 20【350109】5.1.1 轴对称图形
- 【350108】4.6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 【350107】4.5 第2课时 垂线段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 【350106】4.5 第1课时 垂线
- 【350105】4.4 第2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
- 【350104】4.4 第1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 【350103】4.3 平行线的性质
- 【350102】4.2 平移
- 【350101】4.1.2 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 【350100】4.1.1 相交与平行
- 【350099】3.3 第2课时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8】3.3 第1课时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7】3.2 第2课时 提多项式公因式
- 【350096】3.2 第1课时 提单项式公因式
- 【350095】3.1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 【350094】2.2.3 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3】2.2.2 第2课时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2】2.2.2 第1课时 完全平方公式
- 【350091】2.2.1 平方差公式
- 【350090】2.1.4 第2课时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 【350089】2.1.4 第1课时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