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157】《扇形统计图(1)》教学案
4.4 扇形统计图(1) 教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绘制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
2、灵活绘制扇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培养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扇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
难点:如何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及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95—97页,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与绘制的步骤.并回答下列问题:
1、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 .
2、在扇形统计图中,圆表示 每个扇形的大小表示 .
3、在扇形统计图上,有一个数是30%,在表示这个数据的扇形中,两条半径所夹的角为 度.
4、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步骤为:
(1)
(2)
(3)
(4)
(5)
5、例题学习
你要准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学习了扇形统计图才行!
★课内探究: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2、活动一:小组交流展示课前的准备内容
3、活动二:合作探究下列问题:2006年4月9日,国际李白旅游文化节在绵阳隆重开幕,李白纪念馆吸引了数万名游客.为了解游客的年龄分布情况,某中学的数学兴趣小组从这天入馆的游客中随机调查了部分游客,统计的部分数据如下:
年龄段 |
15岁以下 |
15岁~30岁 |
30岁~45岁 |
45岁~60岁 |
60岁以上 |
人数 |
50 |
125 |
|
100 |
|
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 |
10% |
|
30% |
|
|
随机调查的样本容量是多少?请将统计表填充完整.
在图中用扇形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
4、系统小结:
5、当堂测验
(1)已知一组数据有20个,数据如下:
68,69,70,66,68,65,64,65,69,62,
67,66,65,67,63,65,64,61,65,66.
那么,64.5~66.5这一数段所占的百分比为 ,如果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则这一部分所占的圆心角的度数为 .
(2)据统计,某班50名学生参加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评价等级为A、B、C等的学生情况如扇形所示,则该班得A等的学生有 名.
(3)某网站为拥有更多的读者,也为了向读者提供更贴心和个性化的服务,就读者“喜爱单元”作了调查统计,其结果如图所示.请根据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a)哪些单元受喜爱的程度一样?
(b)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
(c)你认为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课后延伸:
1:据2005年5月8日《南通日报》报道: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我市实现旅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旅游消费呈现多样化,各项消费所占的比例如图象所示,其中住宿消费为3438.24万元.
(1)求我市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旅游消费共多少亿元?旅游消费中各项消费的中位数是多少万元?
(2)对于“五一”黄金周期间的旅游消费,如果我市2007年要达到3.42亿元的目标,那么,2005年到2007年的平均增长率是多少?
2005年南通市“五一”黄金周旅游各项消费分布统计图
(3)餐饮费在扇形中所占的中心角是多少度?
(4)根据以上信息和所给的扇形统计图,制作2005年南通市“五一”黄金周旅游各项消费的条形统计图.
学后反思:
www.ishijuan.cn 爱试卷为中小学老师学生提供免费的试卷下载关注”试卷家“微信公众号免费下载试卷
- 1【354787】初一期末试卷一
- 2【354786】初一期末试卷五
- 3【354785】初一期末试卷四
- 4【354784】初一期末试卷三
- 5【354783】初一期末试卷二
- 6【350123】第6章 知识点梳理
- 7【350122】第5章 知识点梳理
- 8【350121】第4章 知识点梳理
- 9【350120】第3章 知识点梳理
- 10【350119】第2章 知识点梳理
- 11【350118】第1章 知识点梳理
- 12【350117】6.2 方差
- 13【350116】6.1.3 众数
- 14【350115】6.1.2 中位数
- 15【350114】6.1.1 第2课时 加权平均数
- 16【350112】5.3 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
- 17【350113】6.1.1 第1课时 平均数
- 18【350111】5.2 旋转
- 19【350110】5.1.2 轴对称变换
- 20【350109】5.1.1 轴对称图形
- 【350108】4.6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 【350107】4.5 第2课时 垂线段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 【350106】4.5 第1课时 垂线
- 【350105】4.4 第2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
- 【350104】4.4 第1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 【350103】4.3 平行线的性质
- 【350102】4.2 平移
- 【350101】4.1.2 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 【350100】4.1.1 相交与平行
- 【350099】3.3 第2课时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8】3.3 第1课时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7】3.2 第2课时 提多项式公因式
- 【350096】3.2 第1课时 提单项式公因式
- 【350095】3.1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 【350094】2.2.3 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3】2.2.2 第2课时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2】2.2.2 第1课时 完全平方公式
- 【350091】2.2.1 平方差公式
- 【350090】2.1.4 第2课时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 【350089】2.1.4 第1课时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