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564】8.1.3 第2课时 零次幂、负整数次幂及科学记数法
第2课时 零次幂、负整数次幂及科学记数法
1.理解零次幂、负整数次幂的概念及性质;(重点)
2.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重点)
一、情境导入
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为am÷an=am-n,有一个附加条件:m>n,即被除数的指数大于除数的指数.当被除数的指数不大于除数的指数,即m=n或m<n时,情况怎样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零次幂
若(x-6)0=1成立,则x的取值范围是( )
A.x≥6 B.x≤6
C.x≠6 D.x=6
解析:∵(x-6)0=1成立,∴x-6≠0,解得x≠6.故选C.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的是零次幂,非0数的零次幂等于1,注意零次幂的底数不能为0.
探究点二:负整数次幂
【类型一】比较数的大小
若a=(-)-2,b=(-1)-1,c=(-)0,则a、b、c的大小关系是( )
A.a>b=c B.a>c>b
C.c>a>b D.b>c>a
解析:∵a=(-)-2=(-)2=,b=(-1)-1=-1,c=(-)0=1,∴a>c>b.故选B.
方法总结:关键是熟悉运算法则,利用计算结果比较大小.当底数是分数时,只要把分子、分母颠倒,负指数就可变为正指数.
【类型二】 零次幂与负整数次幂中底数的取值范围
若(x-3)0-2(3x-6)-2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
A.x>3 B.x≠3且x≠2
C.x≠3或x≠2 D.x<2
解析:根据题意,若(x-3)0有意义,则x-3≠0,即x≠3.(3x-6)-2有意义,则3x-6≠0,即x≠2,所以x≠3且x≠2.故选B.
方法总结:任意非零数的零次幂为1,底数不能为零.
【类型三】 含负整数次幂、零次幂与绝对值的混合运算
计算:-22+(-)-2+(2015-π)0-|2-|.
解析:分别根据有理数的乘方、零次幂、负整数次幂及绝对值的性质计算出各数,再根据实数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解:-22+(-)-2+(2015-π)0-|2-|=-4+4+1-2+=-1.
方法总结:熟练掌握有理数的乘方、零次幂、负整数次幂及绝对值的性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探究点三: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类型一】 用负整数次幂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2014年6月18日中商网报道,一种重量为0.000106千克,机身由碳纤维制成,且只有昆虫大小的机器人是全球最小的机器人,0.000106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 )
A.1.06×10-4 B.1.06×10-5
C.10.6×10-5 D.106×10-6
解析:0.000106=1.06×10-4,故选A.
方法总结:绝对值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般形式为a×10-n,与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是负整数次幂,指数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类型二】 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为原数
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
(1)2×10-7;(2)3.14×10-5;
(3)7.08×10-3;(4)2.17×10-1.
解析: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即可.
解:(1)2×10-7=0.0000002;
(2)3.14×10-5=0.0000314;
(3)7.08×10-3=0.00708;
(4)2.17×10-1=0.217.
方法总结:将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a×10-n“还原”成通常表示的数,就是把a的小数点向左移动n位所得到的数.
三、板书设计
1.零次幂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即a0=1(a≠0).
2.负整数次幂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p(p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p次幂的倒数.即a-p=(a≠0,p是正整数).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结合了多种教学方法,既有教师主导课堂的例题讲解,又有学生主导课堂的自主探究.课堂上学习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的同时,又有效地保证了课堂学习质量
www.ishijuan.cn 爱试卷为中小学老师学生提供免费的试卷下载关注”试卷家“微信公众号免费下载试卷
- 1【354787】初一期末试卷一
- 2【354786】初一期末试卷五
- 3【354785】初一期末试卷四
- 4【354784】初一期末试卷三
- 5【354783】初一期末试卷二
- 6【350123】第6章 知识点梳理
- 7【350122】第5章 知识点梳理
- 8【350121】第4章 知识点梳理
- 9【350120】第3章 知识点梳理
- 10【350119】第2章 知识点梳理
- 11【350118】第1章 知识点梳理
- 12【350117】6.2 方差
- 13【350116】6.1.3 众数
- 14【350115】6.1.2 中位数
- 15【350114】6.1.1 第2课时 加权平均数
- 16【350112】5.3 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
- 17【350113】6.1.1 第1课时 平均数
- 18【350111】5.2 旋转
- 19【350110】5.1.2 轴对称变换
- 20【350109】5.1.1 轴对称图形
- 【350108】4.6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 【350107】4.5 第2课时 垂线段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 【350106】4.5 第1课时 垂线
- 【350105】4.4 第2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
- 【350104】4.4 第1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 【350103】4.3 平行线的性质
- 【350102】4.2 平移
- 【350101】4.1.2 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 【350100】4.1.1 相交与平行
- 【350099】3.3 第2课时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8】3.3 第1课时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7】3.2 第2课时 提多项式公因式
- 【350096】3.2 第1课时 提单项式公因式
- 【350095】3.1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 【350094】2.2.3 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3】2.2.2 第2课时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2】2.2.2 第1课时 完全平方公式
- 【350091】2.2.1 平方差公式
- 【350090】2.1.4 第2课时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 【350089】2.1.4 第1课时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