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480】第二章达标测试卷
第二章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图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
2.已知∠1=40°,则∠1的补角的度数是( )
A.100° B.140° C.50° D.60°
3.如图,这是一条公路上人行横道线的示意图,小丽站在A点想穿过公路,如果小丽想尽快穿过,那么小丽前进的方向应该是( )
A.线段AB的方向 B.线段AC的方向
C.线段AD的方向 D.线段AE的方向
4.如图,已知OA⊥OB,OC⊥OD,则图中∠1和∠2的关系是( )
A.互余 B.互补 C.相等 D.以上都不对
5.如图,∠B的同旁内角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6.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于O,若∠BOD=40°,则不正确的结论是( )
A.∠AOC=40°
B.∠COE=130°
C.∠EOD=40° D.∠BOE=90°
7.下图中由∠1=∠2能得到AB∥CD的是( )
8.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不同的直线a,b,c,如果a∥b,a与b的距离是2 cm,并且b上的点P到直线c的距离也是2 cm,那么a与c的位置关系是( )
A.平行 B.相交 C.垂直 D.不能确定
9.如图,将四边形纸片ABCD沿PR翻折得到三角形PC′R,恰好C′P∥AB,C′R∥AD.若∠B=120°,∠D=50°,则∠C=( )
A.85° B.95° C.90° D.80°
10.如图,若∠1=∠2,DE∥BC,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 )
①
FG∥DC;②∠AED=∠ACB;③CD平分∠ACB;
④∠1+∠B=90°;⑤∠BFG=∠BDC.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1.三条直线a∥b,a∥c,则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一个角与它的余角的比是1∶2,则这个角的度数是________.
13.如图,ED∥AB,ED交AF于点C,∠ECF=138°,则∠A=________.
14.如图,已知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OE⊥AB,∠AOD=128°,则∠COE的度数是________.
15.已知∠AOB=60°,OC为∠AOB的平分线,以OB为始边,在∠AOB的外部作∠BOD=∠AOC,则∠COD的度数是________.
16.如图,请填写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使得DE∥AB.
17.如图,已知AC⊥BC,CD⊥AB,AC=3,BC=4,则点B到直线AC的距离等于________,点C到直线AB的垂线段是线段________.
18.如图,A,B之间是一座山,一条铁路要通过A,B两点,为此需要在A,B之间修一条笔直的隧道,在A地测得铁路走向是北偏东63°,那么在B地按南偏西________的方向施工,才能保证铁路准确接通.
19.如图,直线l∥m,将含有45°角的三角尺ABC的直角顶点C放在直线m上,若∠1=25°,则∠2的度数是________.
20.如图,直线l1∥l2,∠α=∠β,∠1=40°,则∠2=________.
三、解答题(21,22题每题8分,26题14分,其余每题10分,共60分)
21.如图,已知∠B+∠BCD=180°,∠B=∠D,那么∠E=∠DFE成立吗?为什么?下面是彬彬同学进行的推理,请你将彬彬同学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解:成立.因为∠B+∠BCD=180°(已知),
所以__________(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所以∠B=∠DC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因为∠B=∠D(已知),
所以∠DCE=∠D(等量代换).
所以AD∥B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E=∠DF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还小55°,求这个角的度数.
23.如图,已知AB∥CD,∠B=100°,EF平分∠BEC,EG⊥EF,求∠BEG和∠DEG的度数.
24.如图,以点B为顶点,射线BC为一边,利用尺规作图法作∠EBC,使∠EBC=∠A,BE与AD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25.如图,将一副三角尺的直角顶点重合在一起.
(1)若∠DOB与∠DOA的度数比是2∶11,求∠BOC的度数;
(2)若叠合所成的∠BOC=n°(0<n<90),则∠AOD的补角的度数与∠BOC的度数之比是多少?
26.如图,∠B,∠D的两边分别平行.
(1)在图①中,∠B与∠D的数量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2)在图②中,∠B与∠D的数量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3)由(1)(2)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应用:若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2倍少30°,求这两个角的度数.
答案
一、1.C 2.B 3.B 4.C 5.C 6.C 7.D
8.D 点拨:分为两种情况:
(1)如图①,直线a和直线c相交(此时直线a和直线c也可能垂直);
(2)如图②,直线c和直线a平行.故不能确定a与c的位置关系.
9.B 点拨:因为C′P∥AB,所以∠C′PC=∠B=120°.
因为C′R∥AD,所以∠C′RC=∠D=50°.
由折叠的性质可知∠CPR=∠C′PC=60°,∠CRP=∠C′RC=25°.
所以∠C=180°-60°-25°=95°.
10.C
二、11.b∥c;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12.30° 13.42° 14.38° 15.60°
16.∠ABD=∠D(答案不唯一)
17.4;CD 18.63° 19.20° 20.140°
三、21.AB∥C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2.解:设这个角的度数为x°.
由题意得90-x=(180-x)-55,解得x=75.
所以这个角的度数为75°.
23.解:因为AB∥CD,∠B=100°,所以∠BEC=80°.
因为EF平分∠BEC,所以∠BEF=∠CEF=40°.
因为EG⊥EF,所以∠GEF=90°.
所以∠BEG=90°-∠BEF=90°-40°=50°,∠DEG=180°-∠GEF-∠CEF=180°-90°-40°=50°.
24.解:BE与AD不一定平行.理由如下:
如图,可以作出两个符合要求的角.
故BE与AD不一定平行.
25.解:(1)设∠DOB=2x°,
则∠DOA=11x°.
因为∠AOB=∠COD=90°,
所以∠AOC=∠DOB=2x°,∠BOC=7x°.
又因为∠DOA=∠AOB+∠COD-∠BOC=180°-∠BOC,
所以11x=180-7x,
解得x=10.
所以∠BOC=70°.
(2)因为∠AOD=∠AOB+∠COD-∠BOC=180°-∠BOC,
所以∠AOD与∠BOC互补,
则∠AOD的补角等于∠BOC.
故∠AOD的补角的度数与∠BOC的度数之比是1∶1.
2
6.解:(1)∠B=∠D.理由如下:
如图①,因为AB∥CD,
所以∠B=∠1.
因为BE∥DF,所以∠1=∠D.
所以∠B=∠D.
(2)∠B+∠D=180°.理由如下:
如图②,因为AB∥CD,所以∠B=∠2.
因为BE∥DF,所以∠2+∠D=180°.
所以∠B+∠D=180°.
(3)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情况①:设一个角是x°,则另一个角也是x°.
所以x=2x-30,解得x=30.
情况②:设一个角是x°,则另一个角是(180-x)°.
所以x=2(180-x)-30,解得x=110.
180-x=70.
所以这两个角的度数是30°,30°或70°,110°.
www.ishijuan.cn 爱试卷为中小学老师学生提供免费的试卷下载关注”试卷家“微信公众号免费下载试卷
- 1【354787】初一期末试卷一
- 2【354786】初一期末试卷五
- 3【354785】初一期末试卷四
- 4【354784】初一期末试卷三
- 5【354783】初一期末试卷二
- 6【350123】第6章 知识点梳理
- 7【350122】第5章 知识点梳理
- 8【350121】第4章 知识点梳理
- 9【350120】第3章 知识点梳理
- 10【350119】第2章 知识点梳理
- 11【350118】第1章 知识点梳理
- 12【350117】6.2 方差
- 13【350116】6.1.3 众数
- 14【350115】6.1.2 中位数
- 15【350114】6.1.1 第2课时 加权平均数
- 16【350112】5.3 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
- 17【350113】6.1.1 第1课时 平均数
- 18【350111】5.2 旋转
- 19【350110】5.1.2 轴对称变换
- 20【350109】5.1.1 轴对称图形
- 【350108】4.6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 【350107】4.5 第2课时 垂线段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 【350106】4.5 第1课时 垂线
- 【350105】4.4 第2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
- 【350104】4.4 第1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 【350103】4.3 平行线的性质
- 【350102】4.2 平移
- 【350101】4.1.2 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 【350100】4.1.1 相交与平行
- 【350099】3.3 第2课时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8】3.3 第1课时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 【350097】3.2 第2课时 提多项式公因式
- 【350096】3.2 第1课时 提单项式公因式
- 【350095】3.1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 【350094】2.2.3 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3】2.2.2 第2课时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 【350092】2.2.2 第1课时 完全平方公式
- 【350091】2.2.1 平方差公式
- 【350090】2.1.4 第2课时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 【350089】2.1.4 第1课时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